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地段湿地恢复最佳方法

地段湿地恢复最佳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29 21:59:24

Ⅰ 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有哪些

建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协调机制。目前我国的湿地管理主体较多,涉及农业、林业、国土、水利和环保等多个政府部门,而多部门管理的结果又往往是管理混乱,缺乏协调性。由于我国在湿地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再加上各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冲突、协调能力差,湿地管理的难度非常大。因此要加强湿地资源的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湿地保护与管理协调机制是关键。为此有必要在政府部门设置一个能够促进各管理部门协调发展的功能,以便于对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强化湿地资源的统一和综合管理,并采取统一管理和分类分层管理相结合、一般管理和重点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切实做好湿地资源的分类管理和重点管理工作。

建立并完善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和法制体系。我国的湿地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而相应政策体系也不完善。近20年来,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与湿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条例,如2000年我国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湿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力度仍然不够,至今尚未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出台。可以说,我国湿地资源的保护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因此,加快湿地保护的立法进度、制定完善的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而建立有效的湿地管理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有着重要意义。为此,要评估现行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湿地保护中的作用,及时建立并完善与湿地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在国土资源利用的整体经济运行机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励并引导人们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限制破坏湿地的经济政策体系。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各湿地管理机构的权限和分工,并规范其管理程序。

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保护,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鉴于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保护,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减轻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就显得非常必要。为此,要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到国家、省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治理、资源恢复等方面的管理规划中,通过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评估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来寻求解决方案。要加大退耕还湖和还沼的力度,强化各级管理部门的责任感,并通过营造生态保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湖淤积。要制定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战略,加强水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和监测,并通过建立最优河流水量分配方式来维持流域重要湿地的自然状态及生态功能。要严格控制湿地周围的污染源、污染物数量和排污途径,而对于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和河流等,要有计划地进行治理并恢复其生态功能。此外,在不同地区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退化湿地,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Ⅱ 湿地生态恢复

从耗散结构形成和维持的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耗散结构性。首先,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次,湿地生态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物候形成的春生夏长,秋收冬眠,花开花落,四季循环,正是非平衡系统中的时、空有序态。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级结构——生物的种类,自行协调,自我组织,形成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第三,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非线性的动力学过程。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具有一种正负反馈的机制,生物种群按非线性规律——逻辑斯蒂增长曲线增长,同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种群与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共生、互生、寄生等复杂关系,使若干条逻辑斯蒂增长曲线组成复杂的图形。湿地生态系统中这种调节种群关系和种群数量以适应环境的反馈机制,使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邻接效应相互作用,使生物种群围绕着环境容量水平波动和振荡,使得湿地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正负反馈机制的系统。这种正负反馈机制使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能力。通过结构、功能涨落的调节,湿地生态系统不断地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从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特性来看,湿地的确是一个可以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的领域。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生物总在不断地增加熵diS,当熵达到最大值时,生命便终结了。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生物体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因为它是耗散结构,能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吸取负熵流deS,使其维持有序状态。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来恢复我国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尽力引入负熵流,以减少总熵,达到维持系统的有序结构。对新恢复的湿地生态经济系统(退田还湖区),要大力采取有关增大负熵流的措施,增加原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最大限度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耗散,使原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破坏并产生突变,成为一种新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做到空间有序、时间有序和功能有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Ⅲ 湿地的湿地恢复

可行性原则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实施时首先必须考虑湿地恢复的可行性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
优先性和稀缺性原则
尽管任何一个恢复项目的目的都是恢复湿地的动态平衡,并阻止其退化过程,但湿地恢复的优先性并不一样,在实施湿地恢复前必须明确恢复工作的轻重缓急稀缺性就是指在恢复过程中,要优先考虑针对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种群或稀有群落的恢复
恢复湿地的生态完整性、自然结构和自然功能原则
湿地恢复是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组成、结构、功能与自然生态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富有弹性,能自我维持,能承受一定的环境压力及变化,其主要生态状况在一定的自然变化范围内运转正常
流域管理原则
湿地恢复设计要考虑整个湿地区域,甚至整个流域,而非仅仅退化区域应从流域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集水区或流域内影响工程项目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因子,系统规划设计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美学原则
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但表现在生态环境功能和湿地产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学、旅游和科研价值因此,在湿地恢复过程中,应注重对美学的追求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景观协调性、可观赏性等许多方面
自我维持设计和自然恢复原则
保持恢复湿地的永久活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人为维护活动降到最低水平,同时在恢复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 自然恢复方法
湿地恢复的过程就是消除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威胁因素,从而通过自然过程恢复湿地的功能和价值通常自然恢复方法的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稳定的能够获取的水源、最大限度地接近湿地动植物种源地被动恢复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以及恢复的湿地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一致
人工促进恢复方法
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涉及到自然干预,即人类直接控制湿地恢复的过程,以恢复、新建或改进湿地生态系统当一个湿地严重退化,或者只有通过湿地建造和最大程度的改进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人工促进恢复方法是一个最佳的恢复模式人工促进恢复方法的设计、监督、建设和花费都是比较可观的 4.1 对湿地退化状况的调查及评价
对湿地的退化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以明确造成该湿地退化的原因、恢复潜力等
4.2 确定湿地恢复区域
要选择一个恢复区域,首先要确定该恢复区属于地方、省级还是国家级优先恢复区域要在一系列的恢复地点中选择最佳的恢复区域,需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土壤条件、生物因素
4.3 湿地恢复区域的本底调查
在设计一个恢复项目之前,应该对恢复区域进行本底调查和评估,以便了解该区域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恢复区域在过去是否属于湿地范畴,如果属于湿地,确定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湿地的退化或者丧失,特别是恢复区域过去的水文要素、植被的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物种对栖息地的需求等?恢复区域现在的状况如何
4.4 确定湿地恢复的目标
就是对湿地恢复项目预期的结果的陈述,它反映了开展湿地恢复项目的动机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要求,湿地恢复的目标也会不同有的目标是恢复到原来的湿地状态,有的目标是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状态,还有的目标是完全改变湿地状态等
4.5 使用参照地点
即在该区域中能代表恢复湿地类型的受干扰最小的湿地,以此来替代恢复区域退化之前的湿地状态
4.6 选择恢复方法
湿地恢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选用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恢复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出现偏差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恢复目标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应更多地考虑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传统的工程措施
4.7 实施湿地恢复工作
按照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原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设计、风险评价及恢复与重建指标体系等对策与方法进行全面规划和研究在湿地恢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利用和发展新技术,把湿地的恢复范围从局部扩大到整个流域,最终实现景观水平上的恢复
4.8 湿地恢复的监测
在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各种方法策略中,特别在评价管理行为的成功性方面,监测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湿地恢复规划制定以后,恢复的监测方案便应同时完成,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指标、实施路线、采样频率和强度等通常情况下,湿地恢复前和恢复后的监测都是必要的
4.9 湿地恢复的长期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周边环境发生响应,并随时发生演变和变化的生态系统湿地恢复措施完成后,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的开始,还需要对恢复湿地进行长期管理,以便使其发挥预期的生态功能,并使人为影响达到最小化长期管理通常需要维护现有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如水利设施、监测设施等,对生物群落和植被类型的长期管理,解决入侵物种或沉积物过量的问题,解决一些非预期的事件
4.10 湿地恢复的综合评价
湿地恢复不但包括生态要素的恢复,也包含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则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尺度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对湿地恢复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被损害的湿地是否恢复到或接近于它退化前的自然状态 (1)美国大沼地湿地恢复
(2)马来西亚PayaIndah湿地恢复
(3)瑞典的泥炭地恢复
(4)荷兰的湿地恢复
(5)韩国城市湿地的恢复

Ⅳ (二)河流湿地修复工程生态修复技术

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修复可概括为:湿地生境修复、湿地生物修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修复三个部分,相应地,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也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湿地生境修复技术

湿地生境修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修复包括湿地基底修复、湿地水状况修复和湿地土壤修复等。湿地的基底修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修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

湿地水状况修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修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夹河湿地水文条件的修复是通过疏通水系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水文过程的连续性,必须严格控制水源河流的水质,加强夹河上游及相关支流的生态建设。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修复技术等。

2.湿地生物修复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修复技术等。

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修复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修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基于工艺经济、技术稳定、管理简便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生态保护与水质净化相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湿地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统一,根据夹河的地形地貌特征,来确定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在全面查清夹河湿地资源本底和环境状况的基础上,重点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和湿地环境,局部疏浚淤积湿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修复湿地植被,加强保护设施建设,为夹河湿地的全面保护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首先是对水域实施疏浚连通工程,增加湿地水域面积,增加湿地蓄水量。其次,对水域土驳岸和混凝土护岸实施生态护坡和湿地植物栽种工程,主要为生态护坡、栽种湿地植物,形成河道滞留塘,在保证河流水质净化效果的基础上兼顾景观开发。

4.湿地建设的主要工艺方案

该方案本着既要保障河水水质安全,又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原则,在河流综合整治过程中需采取科学的治污之路,即从流域内每一条汇水河流入手,按照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的小流域控制思路,实施“治”、“用”、“保”并举策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宏观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作用,全面推进流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流域污染综合治理。

所谓“治”,即污染治理。是指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为指导,综合采用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面源污染治理、清淤疏浚等全过程污染防治措施,解决流域内环境污染问题。

所谓“用”,即行政辖区内水资源的充分循环。是以节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利用闲置荒地及废弃河道,建设中水调蓄设施,合理规划污水回用工程,最大限度地实行水资源的流域内循环,减少污水排放量。

所谓“保”,即流域生态修复与功能强化。是在污染治理和污水资源化的基础上,采用湿地建设、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修复、重建技术,对流域的生态恢复过程进行强化,使之向提高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恢复自身应有生态功能的有利方向尽快转变。

从治理技术的内在属性和特点上来讲,污染河流的净化技术一般分为物理/化学技术和生物/生态技术。

物理/化学技术是目前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比较常用的应急技术,主要有河道曝气、底泥疏浚、引水冲污和投加化学药剂等。物理/化学技术短期效果好,但是费用高,只能处理小型河流或者景观价值较高的河流,对环境有一定的副作用,生态效果不理想,难以长期应用。

生物/生态技术目前主要有生物过滤、人工湿地、滞留塘、多自然河道和植物浮床等。

(1)生物过滤技术

生物过滤技术属于污染河流的强化治理技术,特别适合于严重污染河流支流的水质净化。生物过滤技术结合了生物膜的降解特性和填料的过滤作用,既具有生物膜处理技术的处理效率和抗冲击负荷较高的特点,又具有过滤技术的稳定性(对不同种类及大小的污染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技术的适用性和持续性比较强;生物过滤技术还可以通过对运行条件的调整,实现多种污染物去除功能(如脱氮除磷等)。

(2)强化人工湿地技术

湿地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人工湿地可以利用天然或人工构筑水池或沟槽,在底面铺设防渗层,并充填一定深度的土壤和填料组成填料床,表面种植一些生长快速的耐水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形成一个含多种基质和生物的独特生态环境。因而人工湿地是一种良好的污染河水的生态净化技术。

根据水流方式,人工湿地可以分为潜流(SSF)和表面流(FWS)两种。其净化机理主要有:①过滤和沉降;②吸附和离子交换;③污染物的降解;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⑤对病原体的灭活。

表面流湿地类似于天然沼泽湿地,污水在人工湿地床体的表层流动,水位较浅,一般在0.1~0.6m左右。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低,去污能力有限,受气候影响较大,夏季会孽生蚊蝇、散发臭味。除了改善水质外,表面流人工湿地还给人们提供美学价值和为水生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表面流人工湿地常用于湖泊、河流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

在潜流湿地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床体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基质层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基质截留等作用,有效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提高湿地系统的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同时由于水流在土壤层以下流动,故具有保温性较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等优点,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种湿地系统。相对于表面流湿地,潜流型人工湿地存在易阻塞、管理复杂,投资较高及环境友好型较差等缺点。

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基质(土壤和填料),根据实际情况种植不同的植物,利用系统中不同基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形成的独特生态环境,对污染河水进行净化。

(3)滞留塘技术

滞留塘技术在国外的应用和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逐渐受到重视。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大规模应用于控制暴雨径流污染和污染河流的自净能力强化,并形成了成熟的应用技术,获得了大量的设计、运行和管理经验和参数。在国内也有很多类似的河道稳定塘应用,河流滞留塘技术通过直接在河床上建堰拦水,可以延长河水在单位距离上的停留时间,促进颗粒污染物的自然沉降,提高河水的透明度;可以利用河滩、河岸以及塘内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吸附降解作用,降解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削减氮磷等诱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可以利用拦水堰上的跌水,加强河水自然复氧,最终提高单位距离上的河流自净能力。河流滞留塘技术相对易于实施,管理简单,比较适合于河滩宽阔的小型河流的污染治理和修复。

(4)多自然型河道技术

“多自然型生态河道”即指“多种动植物及微生物可以共存、繁殖的河道”。构建多自然型的生态河道主要通过河道环境条件的天然模拟和强化,在再生河道生物群落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

天然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不同的生物群落所组成。河道物理结构广义上可分为:水体的河床部分(水生生物区)、河滩部分(水交换区,两栖区)和受水影响的河岸区。构建多自然型的生态河道,即从这三个层次上通过环境条件的天然模拟和强化,营造适于各种生物栖息繁衍的环境条件,再生各种生物群落,恢复和强化河道的自净能力,重建河道良好的生态系统。

(5)植物浮岛技术

生物浮岛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头、泡沫等轻质材料搭建浮岛,以浮岛作为载体,在水面上种植植物,构成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植物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形成生物链来帮助水体恢复,降解水体的COD、氮、磷的含量,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的河流。除此之外,还具有为生物提供生息空间,改善景观以及消波护岸的功能。生物浮岛依据浮岛植物是否和水接触分为干式浮岛和湿式浮岛两种。

植物浮岛技术的核心是将植物种植于水体水面上,利用植物的生长从污染水体中吸收大量污染物质(主要为氮、磷等营养物质),并通过收获植物体的方法将其搬离水体。还可以在植物根部放置软性填料,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去除水中污染物质。

生态浮岛可就地处理河流,工程量小,投资省;处理效果好,自然景观和谐;实现资源持续利用;使用寿命长,维护简单;避免重复污染,重复治理,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2002年6~11月和2003年5~10月在北京永引渠罗道庄桥上游设置了5000m2的生物浮岛,所植物种为美人蕉、旱伞草,取得了较好的水质修复效果,同时营造出美好的景观效果。但是植物浮岛技术费用较高,且适用性有所限制。

(6)生态护坡技术

河道走廊的生态修复延伸到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坡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时,建设具有设定抗洪强度的河流护堤工程,能够提高水系功能和改善水的质量,把受人类严重干扰和破坏的河道修复成为水体与土壤、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近自然状态的河道。因而,生态护坡技术在水环境综合整治中逐步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7)其他

包括投加生物制剂和生物操纵法等,主要是通过在人工条件下强化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能力,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生物/生态技术的主要优点:

1)基建、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经济可行。生物/生态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作为污染净化系统的能源,通过微生物和动植物的自然生长来降解、吸收、转移河水中的污染物,较少需要输入人工的能源和物质。其次,微生物和动植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按照一定规律自行生长繁殖,发挥水质净化作用,较少需要人为管理以维持净化系统的运行。

2)副作用小,对环境没有危害或者危害很小。生物/生态技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或者经过略微改造的生物,而非人工物质来净化河水,环境相容性好,不存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稳定的河水生物/生态净化系统其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处于平衡状态,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容易对外界环境造成冲击。

3)能自我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微生物有很强的变异能力,植物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当河水的污染物发生改变时,生物/生态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能够发挥水质净化作用,同一种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河流水质污染有较好的适用性。

4)可与亲水景观建设相结合,外在表现形式自然亲切,更富人性化。生物/生态技术利用天然的生物,而非人工的化学物质或机械等来净化河水,能较为容易地与原有自然环境相融合。

由于具有以上优势,生物/生态技术在污染河流治理中得到越来越多重视和实际应用。目前实施人工湿地和滞留塘技术对受损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已逐渐推广起来。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建设,是流域“治、用、保”综合治理思路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净化流域内污染物的最后一道屏障。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流域水质的目标。

Ⅳ 有人认为恢复湿地永久活力的方法是采取适度的人为维护活动,

不是的,保持自然形态,杜绝人为干扰,是保护自然湿地最有效的办法,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Ⅵ 如何保护湿地

一是要掌握正确的宣传思路。过去几年的宣传工作在改变广大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思想认识、观念理念和行为方式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要分工协作,突出重点。国办通知和全国湿地会议精神,各地要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同时,要根据宣传提纲的要求,结合当地湿地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抓住湿地保护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要采取多种形式。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和林家的宣传部门要主动与各地各级新闻宣传单位联系,把湿地保护的重点工作通报给他们。

湿地恢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选用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恢复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出现偏差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恢复目标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应更多地考虑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传统的工程措施。

(6)地段湿地恢复最佳方法扩展阅读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水生植物。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为保护湿地,保护湿地中的丰富物种,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间保护湿地公约。到2014年1月为止已有168个缔约国,2170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Ⅶ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自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非法捕杀行为,合理种植保水植物,保证微生物种群的正常代谢。保护水源,避免其被污染 主要是不能超过湿地对污染物的承受负荷。适当补水,保持湿地的正常水环境 特别是在结冰期和枯水期。开发湿地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湿地、湿地。

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速度。造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制条件。摸清家底,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理顺关系,协调管理,综合治理。积极引导湿地周边群众参与湿地管理。 保护动物,控制非法捕杀行为 保护水源,避免其被污染

Ⅷ 湿地修复的总体布局

会仙岩溶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开发是一个大型、综合的生态工程。根据以上确定的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目标、原则,会仙岩溶湿地的修复应优先考虑湿地的生态价值,以保护桂林城市之“肾”为前提,在保证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良好修复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历史文化和景观保护与修复、旅游经济开发、绿色产业开发等各个方面,按照实现多目标“共赢”的思路,形成“一个中心,五大工程,八个园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图 6-1),即规划建设会仙岩溶湿地管理与服务中心,实施湿地保护、水系统修复、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科学文化工程和生态旅游开发工程,8个园区包括湿地主题园区(含睦洞湖、督龙塘沼泽、八仙湖和分水塘、冯家沼泽)、九头山岩溶水调蓄区、清水江河流沼泽景观区、狮子岩科学研究示范区、分水塘湖泊沼泽与古文化保护区、大马塘水质生态净化试验区、督龙水产养殖试验区、湿地周边(渣塘底—莲塘,秦塘—芬塘)生态经济综合开发区。其中,湿地保护工程和水系统修复工程是关键。

一、会仙岩溶湿地管理与服务中心

此中心集湿地管理与旅游开发服务于一体。为了减少对湿地原始生态的破坏与环境污染,建设地点选择在临桂县会仙镇,建设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建立由广西及桂林市林业、水利和农业、旅游部门联合组建的管理机构,按照对湿地生态环境容量的评价,实施对湿地的保护与建设、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湿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旅游开发与服务及科学文化研究等职能。

二、五大建设工程

1.湿地保护工程

指对岩溶湿地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使现存湿地避免遭受人类活动的进一步破坏。目前,会仙岩溶湿地现存面积进一步缩小,现存水域面积不足5km2,现存面积较大的连片湿地(湖泊、沼泽)有睦洞湖、八仙湖、神龙沼、冯家沼、分水塘、寺湖、莲塘、渣塘底、九头山水草地和清水河沿岸沼泽等。这些湿地也在不断遭受蚕食,面积逐步变小,趋于消失,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意义重大。湿地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

· 制定合理的湿地保护法规或条例、办法,严禁毁湿开荒垦殖或开挖(围)鱼塘、放牧或乱砍滥伐、破坏湿地植被、污染湿地的行为;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增强对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 建立会仙岩溶湿地自然保护区。根据会仙岩溶湿地现状,分别划分出近期和中长期的保护区范围,圈定保护区边界。近期的保护区范围应包括睦洞湖、分水塘、八仙湖、寺湖、九头山水草地和清水河沿岸沼泽和冯家沼等;中长期保护区范围应结合退耕(塘)还湿,逐步扩大到莲塘、渣塘底、督龙塘、神龙沼、秦塘-芬塘河湖沼泽等。

图6-1 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生态修复与开发规划图

● 逐步实施退耕(包括耕地、鱼塘和养殖场)还湿。首先完成睦洞湖、分水塘、督龙塘和九头山、清水河沿岸的退耕(鱼塘和养殖场)还湿工作,恢复湿地自然水域,并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或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在扩大保护区范围的同时,确保保护区群众利益。

● 对湿地核心区或关键地段,逐步实施异地安置,或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当地群众进入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或提供湿地开发中的相关服务岗位等措施,进行分流,减少工业、农业生产对湿地的破坏,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良好的环境。

2.湿地水系统修复工程

湿地水系统修复工程是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针对会仙岩溶湿地水资源短缺,尤其是每年9月到次年2月的严重季节性缺水导致湖泊水面萎缩、沼泽枯竭、河水断流并造成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现实,将会仙岩溶湿地水系统修复工程规划为保水蓄水和补水两大部分。前者拟通过在湿地内分地段建设梯级拦洪坝(包括建立中—大型调蓄型水利工程)或回填开挖沟渠,恢复原有地形地貌,配合退耕(鱼塘)还湿,拦洪蓄水,增加湿地枯水季节的水资源保有量,提高地表与地下水位;后者设计修复已有的西干渠马面支渠引清狮潭水补给湿地和新建(改建)渠道引太平河水给湿地补水以提高湿地水位,扩大湿地水域面积,改善湿地地表水循环。

3.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工程

湿地生态修复拟通过改善湿地植物生存环境,恢复现有湿地植被的群落结构,扩大主要植物分布面积,并按照稀缺性、优先性原则,建立植物修复试验区,通过保护—种植试验—推广的方式,优先保护和恢复对湿地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濒危、稀有植物,如野生稻、中华水韭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设置湿地植物的功能分区(如湿地植物保护区、湿地经济植物开发区、湿地植被景观区、特色生态功能试验与示范区等);合理规划湿地植物布局,实现湿地生物群落的优生、共生和三维景观的美化,促进生态功能与生态景观美化的结合及生态景观建设与历史文化景观的融合、协调。

4.科学文化工程

在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冯家村附近建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湿地的长期科学观测、湿地生态环境及濒危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模式研究,为会仙岩溶湿地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建立湿地科学研究实验与培训大楼,普及湿地知识、生态保护与文化知识,传授农业种植知识等,将基地建设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及国内外大专院校的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岩溶技术培训、研究生培养和科学普及的基地,推动会仙岩溶湿地尽快纳入国家、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基地建设完成后,形成的濒危植物保护园、岩溶地区特色植物园、果园和岩溶洞穴还可作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景点。

5.生态旅游开发工程

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古迹的修复与旅游景点开发等。

(1)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与园林的建设应按照湿地总体规划框架实施,以不破坏自然生态为原则。为使湿地免受人为破坏和污染水质,湿地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包括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应规划建设在湿地边缘的会仙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建设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服务体系,以便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此外,重点建设连通规划中各旅游景点的环睦洞湖旅游公路,新建分水塘、毛家、西官庄和龙山旅游码头,在龙王庙旧址建设龙山山顶观光亭等。

(2)文化古迹保护、修复与旅游开发

湿地历史文化古迹修复是在对湿地内文化古迹的全面、详细调查,制订统一规划和开展详细设计的基础上,实施全方位的保护,并有选择性地在重点地段对被损毁的重点文化古迹进行修复和开发。文化古迹的旅游开发要重点挖掘其丰富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景点的科学文化价值。重点修复以下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古迹:

古桂柳运河(相思埭):重点修复分水塘—睦洞湖古运河段(包括清淤、维修破损渠道,恢复该古运河段的桥梁、陡门),恢复分水塘蓄洪保水与调蓄能力,修复或再建作为古桂柳运河(相思埭)指挥调度中心的龙王庙和总陡、东陡、西陡,恢复其作为古运河的水资源调度功能,使分水塘、睦洞湖、督龙塘和八仙湖成为连接一体的湿地主题公园。通过恢复古运河局部航道、再现古运河文化,建成连接四大湖、塘和狮子岭地下河、湿地科研基地,集湿地生态、古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湿地主题公园水上旅游环线。

龙头山古庙:重建位于睦洞湖湖区中心的龙头山山顶的古庙宇和观景台、登山台阶、道路、泊位等,为游客登山了望湿地全景提供良好的环境;恢复龙头山植被(包括种植景观林),并通过详细的地质历史研究与考察,增加湿地形成环境的地质旅游景点。

名人故居:对位于临桂四塘乡的陈家大院(陈宏谋、陈继昌故居)、陈家祠堂以及白崇禧故居实施保护性修复,恢复这些文化遗迹的原貌,挖掘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民族文化遗产,争取将其尽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国家文物保护名单,同时,美化周边环境,为生态文化旅游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总之,会仙岩溶湿地的保护、开发要在对湿地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规划的基础上,以水系统修复为主线,以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为主要目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开发。湿地的开发以生态产业为主导,以湿地的自然风光和以古桂柳运河文化古迹的开发为主线,充分挖掘后者的历史文化蕴涵和注重湿地湖色山光、田园风光与岩溶景观(地表、地下)的有机结合,使湿地成为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的岩溶湿地生态园区,以此带动湿地及周边的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工作。

以下重点对湿地水系统修复工程、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工程和科学文化工程进行讨论。

Ⅸ 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目标和原则

会仙岩溶湿地作为我国低纬度、低海拔亚热带岩溶地区唯一幸存的大型岩溶湿地,在我国地质、地理、水文、岩溶学、生态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地处桂林市老城区和正在建设中的西城区、雁山行政中心之间、桂林岩溶峰林平原中央,拥有我国旅游黄金水道漓江风景的区位优势,具有特殊的水文、生态调节功能和作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大型原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景区的巨大开发潜力。综合考虑湿地内相思埭(古桂柳运河)等历史文化古迹所蕴涵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湿地开发利用现状、区域经济发展,确定了对会仙岩溶湿地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遏制湿地退化)和以水系统修复为主导、生物措施与非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模式;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兼顾湿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开发,重点发展以生态休闲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促进桂林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带动湿地及周边农村的经济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群众生活,提高人口素质,扩大科研学术交流与文化普及,进一步提高桂林城市的知名度,以对湿地的最小破坏获取最大的生态、经济价值。以分阶段逐步将会仙岩溶湿地建设成为继桂林市“两江四湖”以后的另一个集防洪抗旱、旅游观光、生态休闲度假、洞穴探险、科学研究与文化交流、科学普及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生态景观工程、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主题园区、桂林市的后花园、国家岩溶生态科普教育与研究基地、跨流域岩溶水资源调蓄试验区以及桂林西城区生活污水自然净化试验区为总体目标,并在条件成熟后,争取分步申报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坚持如下湿地修复原则:

1)坚持以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线,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会仙湿地成为一个生态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良性湿地生态系统。

2)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在保证生态系统得到良好修复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建立以湿地保护区为核心的多种类、多层次的生态经济开发示范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绿色经济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充分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按照湿地生态演替理论,分析湿地退化的机理和过程,确定主要影响因子,以自然修复为主导,或辅以人工措施,实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良。

4)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注重长期、中期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既要按照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保护、开发目标进行统一规划,保证会仙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或开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整体性,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重点优先,滚动实施。先保护,后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开发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5)坚持国家投入为主体,政府在规划、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行使管理和引领职能;群众积极参与,科研、设计部门积极配合,是实现湿地修复与开发的重要保证。

Ⅹ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自然湿地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
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非法捕杀行为,合理种植保水植物,保证微生物种群的正常代谢。
保护水源,避免其被污染 主要是不能超过湿地对污染物的承受负荷。
适当补水,保持湿地的正常水环境 特别是在结冰期和枯水期。
开发湿地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湿地、湿地。
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速度。
创造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制条件。
摸清家底,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理顺关系,协调管理,综合治理。
积极引导湿地周边群众参与湿地管理。
保护动物,控制非法捕杀行为
保护水源,避免其被污染
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速度
保护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设立专门资金,为水鸟保护提供物质保障
加强水鸟生活繁殖的科研,人工繁育水鸟
加强立法,出台专门法律法规尽心保护
打击偷猎滥捕行为
加强水鸟保护的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我国在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立法还是相对比较滞后,对此,可借鉴国外的相关制度和经验,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
加强对湿地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力度,建立湿地教育基地,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建立湿地信息监测系统,加强与国外从事湿地工作的相关机构的合作,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阅读全文

与地段湿地恢复最佳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溃疡快速痊愈方法 浏览:457
诗歌鉴赏常用的方法有几种 浏览:420
花式裁员的最佳方法 浏览:592
不断探索新形态教学方法 浏览:566
高考填报志愿计算方法 浏览:450
中医治疗癫痫有哪些好的方法 浏览:754
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理方法有哪些 浏览:960
排列a33的计算方法 浏览:718
二升三年级数学解决方法 浏览:252
腰椎肿瘤最快治疗方法 浏览:220
2岁宝宝过敏痒如何处理方法 浏览:277
做红酒糯米酒的方法步骤 浏览:529
苹果ipad手写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40
教你如何祛斑的小方法 浏览:610
自制灯笼的方法简单漂亮 浏览:480
虾的培训方法和步骤 浏览:619
淘宝卖家助手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83
快速洗头发的方法是什么 浏览:294
漏电保护器的安装方法图片 浏览:295
了解用户需求有哪些方法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