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刮痧,拔罐,针,灸,中药等等。古代中医还包括祝由科,画符念咒。巫术,作用类似现在的催眠和心理疗法。很多自然疗法都属于中医范畴。
Ⅱ 治疗多汗症的古代中医怎么治
中医治疗多汗方法包括:1、热盛引起的多汗,比如:心肝火旺,则以降火为主;若伴有口干、头汗,大便干燥等,使用清热泻火药为主。2、气虚引起的多汗,多是因为气虚不能固表而导致汗出,多以补气为主,常用的补气药有:太子参、党参、山药、黄芪。3、阴虚内热导致的多汗,可滋阴降火止汗。最常用的药物为知柏地黄丸。中医治疗多汗需要辨证,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以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Ⅲ 古代的传统中医有什么急救措施吗历史上有什么记载
中医药在急诊医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晋朝时期的时候,已经有一本关于急救治疗的专着,孙思邈提出了人工呼吸方法。这些治疗方法中的许多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临床价,从四种常用的昏迷急救方法,吹耳法,鼻腔给药法,针灸唤醒促进法,艾灸及固定法,操作中,讨论了现代急救的机理及其启示,现代医学急救可分为两部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
但急救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尽可能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并为后续的标准化治疗争取时间,而且对于院前急救,主要进行气道保护,创伤的急救治疗,包括骨折固定,创伤止血等,患者的运输保障等,要求保持气道开放,保持有效供氧,保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组织灌注,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原发病进行可行的治疗,患者转入医疗机构时,对原发性和继发性疾病给予规范诊疗。
关于古代的传统中医有什么急救措施吗历史上有什么记载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里。
Ⅳ 古代中医学家葛洪是如何治疗脚气病和疟疾的
葛洪提出了许多特效的治疗药物。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治疗脚气病和疟疾的药物。在脚气病的治疗方面,他提出用大豆、牛乳、蜀椒和松节松叶等来治疗脚气病。现代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药物中包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乙,用其治疗脚气病效果较理想。关于疟疾的治疗,该书中曾提及疟疾种类较多,计有老疟、温疟、瘴疟、劳疟、疟兼痢等多种。其治疗方法也是多样的,计有常山、鼠妇、豆豉、蒜、皂荚、鳖甲等,这些药物在治疗疟疾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虽然有的有副作用或毒性,但在古代仍起着积极的治疗作用。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青蒿治疗法,其法是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Ⅳ 中国古代有哪些奇葩的治病方式
古代的医术流芳百世,传之千古,到现在为止,依旧还有许多奇难杂症是中医才能够药到病除的,当然,也因为中医涉猎繁多,治疗方式多样,遇到的奇难杂症也是千奇百怪,数不胜数,但这并不妨碍中医对这些奇怪病状的解决。
中医虽说千奇百怪,但也讲究个望闻问切,通过看病人脸色,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病症,给病人把脉,就能准确地将病人的病症给诊断出来。这是现代医学也很需要的一个步骤,就拿这把脉来说,通过气息变化就能判断病人的病症所在,就已经是中医的神奇之处了。
Ⅵ 自古中医就有针灸救人的方法,但古人是如何练习针灸的
中医其实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科,白发苍苍的医者代代相传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尽管现在出现很多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的骗子给中医抹黑,但我们大部分人依然是相信真正的中医的可靠性。哪怕是医学发展越来越高级精密的今天,古代中医术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一个好医生是非常难得的,需要客服各种困难,才能有资格去救别人。我们华夏文明远古神话里就有一位发明医术的神农氏,传说中神农氏就是把自己当做试验品,尝遍百草,才总结出治病救人的方法。
Ⅶ 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凉,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汤,发一发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热喝下去,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刺激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这样。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银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药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方法。吐法大都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的积结实证。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误食的毒物还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时代的大名医张子和就很擅长这种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泻剂和吐剂。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有记载:一位患风痫病的妇女,偶吃一种像葱一样的章,吐涎如胶,大约有一二斗,不想从此不再发病,而且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张子和对这件事很重视,他走访了许多人才知道这种像葱一样的草叫“憨葱苗”,在《本草经》中称“藜芦苗”。从这件事以后,张子和认识了吐法的重要,高兴地说,“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运用泻下药物攻逐体内结滞(如宿食、水饮、瘀血等)的一种方法。这种治法可以排除蓄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疗记》中记载,有一次,张子和看见一个小孩因为误吞铜铁而患病,身体很瘦弱,足不胜身。那时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没有木柴煮饭,小孩挨饿几天。一天早晨,邻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饭吃,病孩乘机饱吃一顿。不久,觉肠中痛,泄注如倾,泻下所误吞的东西。张子和因而明白《内经》中所说的“肝苦急,食甘以缓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枣、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张子和高兴地说:“亦偶得泻法耳。”
和法是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种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气血营卫不和,或者脏腑关系失调,采用汗、吐、下、温、清、补、消都不适宜的,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许多中医都用“加味逍遥丸”来治慢性肝炎,这种药也是一种和剂。
温法是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人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种燥热的感觉,不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个身子都会有热感,于是我们就说这类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热药可以起到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凉药物以达到清热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在气候酷热、气闷难忍的时候,常喜欢吹风纳凉,冷饮冰水,目的是为了消除烦热。由此推论,遇到内热燔炽、烦渴神昏的病证,服用苦寒清凉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作用。
补法是运用补药补益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种种区别。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愈贫穷百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软坚、化痰、化湿、利水等药物,对慢性积聚胀满进行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上述八法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由于有不少病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独使用某法,而是把许多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历代医家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治法,并且还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贴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扑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导引法等。
中医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时必须遵守一些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质。“必求于本”,是强调一定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疾病的实质,找出治疗的关键。有些疾病的症状往往是很复杂的,在一大堆头绪纷乱的症状中,不仅有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的区别,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某些假象。所以,中医治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识别那些“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的虚假证状。否则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以假当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条原则是扶正祛邪。中医认为,一切病证都是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所造成的。“正”,指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邪”,指病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体的正气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医生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气,增强人的体质,同时又要设法驱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复,使疾病朝着治愈的方面转化。这一原则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时候,首先要看正邪双方的盛衰情况,如果病邪显着而正气又不太虚,应以“祛邪”为主,如果正气虚而病邪不盛,则应以“扶正”为主,如果正气已虚而病邪又盛,就应该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则。但应该注意的是,扶助正气不要造成“留邪”的恶果。有些人得了病,总喜欢服补药,而庸医也喜欢投人所好。结果往往“闭门留寇”,遗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遽,如果正气不很虚弱,更应该及时驱邪。另一种情况是祛邪不要伤害正气。《红楼梦》中的胡太医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在给睛雯治病的时候就犯了祛邪伤正的大忌。晴雯本来是偶感风寒的小病,可是胡大医却搬出了一大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解表药,又用上了枳实、麻黄一类的猛峻药物。这就难怪贾宝玉骂他“该死,该死”。贾宝玉说:“虽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还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药。我和你们(指丫环们)就如……那才开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哪里禁得起?”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原则,始终贯彻了从整体出发,又联系时间、地点和人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Ⅷ 中医外治有哪些疗法
中医外治法是运用非口服药物,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学的瑰宝。
外治技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用砭石放瘀血、草茎敷裹创伤、干草烤石御寒等,被认为是针法、敷贴、热熨法的雏形。《内经》记载的外治法有砭石、九针、导引、按摩、灸、熨、渍、浴、蒸、涂、嚏等,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外治方法。《太平圣惠方》则记载有淋渫、贴爝、膏摩等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用的外治技术,就有27种之多。明清时期,外治技术开始趋于成熟并泛化。如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见,外治的应用颇为广泛。清代吴尚先所着《理瀹骈文》,集《黄帝内经》至清朝时外治技术之大成,是一部划时代的实践总结。它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性的探讨,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论,申明了内治外治的意义,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吴尚先大力推崇外治,曾热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吴氏在《理瀹骈文》中以敷贴(膏剂)为主,不仅创制了数十种膏药方剂,还总结出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眩、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华清出浴图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八九十种不同的外治疗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外治技术这门最古老而独特的学科又增添了新内容,外治技术已由原创的自身领域,迅猛地向当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多学科领域延伸;由对局部体表病变的治疗发展到了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并且一直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现代中医外治法已包括药敷、药结、药熏、药贴、药擦、药枕、药罩、药扑、药滴、探吐、吸入、针刺、艾灸、按摩、牵引、气功、刮痧、穴位注射、足底外治、人体白肉际全息诊疗、中药离子导入、频谱照射、超声雾化、超短波疗法等60多种,可谓百花齐放、百草争鸣。在此,我们将几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外治疗法向读者作以简单介绍。
敷贴——神奇的自然疗法
敷贴是一种将药物敷于体表某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疗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和调和剂。清代的《理瀹骈文》则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由此可见,敷贴疗法在古代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了。
穴位敷贴的药性或直接作用于病所,或通过经络气血的传导到达病所,具有温通经络,散寒去湿,理气活血,调整脏腑,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由于该法操作简使,费用低廉,内病外治,又无副作用,连“良药苦口”的程序都免了,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最易为儿童所接受。可见敷贴将成为人们日益喜爱的外治疗法之一。
熏洗——风靡全球的一枝独秀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清代民间疗法大师赵学敏在《串雅外编》中专立了熏法门,详细介绍了熏蒸洗涤等疗法。清代吴尚先还提出,熏洗、熨、敷诸法即使是虚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会产生虚虚实实的祸患。现代医学实验证实,熏洗时湿润的热气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的升高,可导致皮肤微小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因此有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疗法有局部熏洗法和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有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多种方法。
药浴可以认为是全身熏洗的外治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配适当的中草药,利用经煮沸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或药物煎汤取液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手臂浴等,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的殷商时期,宫廷中就盛行用药物进行沐浴,以防治疾病,至清代其治疗范围已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疾病,在药浴种类上有洗、沐、浴、浸、渍、浇等法。熏洗法在现代仍被人们宠爱有加。
刺血——崭新的世界奇葩
刺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在现代医学诊疗中仍应用极为广泛。它是一种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刺血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络利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近代,放血疗法仍为人们广为使用,其价值可见一斑。
现代临床上刺络放血的方法多种多样,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挑刺法、丛刺法、顺刺法、逆刺法等。其治病安全可靠,危险性极小。针刺放血疗法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效,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症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血疗法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其他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也是藏医、蒙医、苗医、维医等在治疗学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技术。在公元1世纪前后成书的古代传统医学巨着《月王药诊》中,就有专章论述了藏医的放血疗法。《四部医典》的问世使放血疗法的理论进一步完善、经验进一步丰富。
放血疗法法不仅在国内针灸界有一定影响,在国外也备受重视。
我国的中医外治法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医术,然而却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起源于我国而传向世界,随着整个人类科学的进步和中医外治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同其他学科的日益结合,中医外治法将会更加造福于人类。
Ⅸ 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
中国中医学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连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医学就完成了它的基本体系。如集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于一身的《黄帝内经》、对于急性病和热性病都有系统记载的《伤寒论》、阐述慢性病治疗法的《金匮要略》,以及关于药物学基本理论的《神农本草经》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基础医学的重要文献。两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就凭借这些基础,不断地延续发展;当然这期间也有不少新的发现。现在将各种排毒治疗方法分类说明于下:
一、汤液法——这是利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谓汉药,有丸、散、膏各种药剂,但口服的药剂,多半为汤液。汤液可以说是药物治疗用品的总称。在我国有一种说法“有四只脚,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见在中国,食物种类繁多,制作汤液的材料,更是不胜枚举。只要是汤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汤液与食物并无多大的差别。传说制作汤液的始祖——伊尹,是个出身厨师的宰相。
二、针灸——此乃以针灸刺激某部位经穴(涡)的疾病治疗法。针是以金、银、铁等制成的;施灸时要使用艾草。用针灸治疗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会有任何痛苦,这点许多有的外国友人惊叹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压及揉擦三种。有很多人都将按摩与“马杀鸡”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观念。事实上,“马杀鸡”起源于西洋,它和我国传统的按摩治疗,大不相同。
四、导引——这是利用医学上特殊体操的医疗方式,这种体操与太极拳有很密切的关联。
五、食治——即食物治疗法的简称,本书所要阐述的重点,就是这种食物治疗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几种医疗方式之外,还有外治法及吸角疗法与其他等等;由此可见中国医学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所谓外治法,就是将加工后的药物,贴在患部表皮的治疗方式;而利用吸葫芦阴压的方式,即吸角疗法。
Ⅹ 古代中医怎么治疗“性功能障碍”
针灸治疗: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性功能障碍主要与“肾”有关系,而用针灸能够通过经络的作用,纠正肾功能的失常,用来治疗阳痿、遗精等性功能疾病。 心理治疗:《黄帝内经》在探讨阳痿的成因时,归纳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等几大原因,所以治疗上也必须使用心药。即“凡可以满足人之心愿,解除其心中不可语人之愁闷,谓之心药。”根据病人出现的问题,寻找心理方面的原因,然后再进行疏导。 推拿治疗:推拿对于性功能的作用在于开发性感觉区,促进性兴奋,马王堆医书《合阴阳》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如由上而下,从非敏感区到敏感区的一整套男子如何按摩,妻子如何配合的方法;还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改善性功能,通常分穴位按摩和局部按摩两种,根据不同的状态和需要,由医家制定治疗计划,然后实行。一般可治疗阳痿、早泄、遗精等男性性功能障碍和女性性欲低下、性高潮缺乏等。 中药治疗:在马王堆医书中就有不少性治疗的药方,既有内服药,也有外用药。在当时流行的药物治疗中,外用药物远多于内服药物。一般使用的方法是:将药物涂抹在阴茎上或用药物洗阴道,与现在以服药为主的治疗方法显然不同。 具有性治疗功效的药物,能增强性兴奋、促进精液生成等,如蛤蚧、海马、蛇床子、淫羊藿等。但某些药物却有严重的副作用,如在《养生方》中用扬思、赤蚁、斑蝥等昆虫做外用药,以刺激性欲治疗阳痿,这些昆虫均有毒,使用不当会出现局部充血、灼痛、恶心、呕血、尿血等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食物治疗:马王堆医书《十问》提出了食物治疗的方法:一定要将“食阴之道”(食用有滋阴作用的食品)持之以恒,这些食品包括柏子仁、牛羊乳等;如果房事频繁,可用鸟类补养,其中春雀所生之卵、才开鸣的雄鸡补养作用最强,平时也可以将鸟卵置于炒麦芽粉中服用。认真服用这些食物,便可以“起死”(治疗阳痿)。其他常用的还有动物的生殖器,取其以“脏(器)补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