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住院患者采用病历号、姓名核对,门诊患者采用门诊号、姓名核对。核对时应让患者陈述患者姓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自己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2、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管理(如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 3、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病历号、护理级别等,确认患者的身份。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
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腕带内容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新生儿腕带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两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情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后方可离开。
?
6、职能部门(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履行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法律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❷ 什么叫护理双向核对
护理工作的双向核对法: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即在与患者核对身份后让患者陈述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
双向核对法是一种对患者身份识别和核对的程序。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护理工作者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于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应该实行双向核对法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等信息,待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2)核对病人身份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要求患者自行说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1、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2、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3、腕带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4、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且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5、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6、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与接病人的手术室工作人员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手术室护士核对无误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7、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人核对)。
8、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❸ 住院病人是三无人员怎么身份核对
其核对流程如下:
1、急诊护士接诊身份不明患者后首先确立无名氏序号。
2、急诊护士在三无病人登记本上详细记录病人性别、来源地、入院方式、清点随身携带物品(必须有两人在场同时)并签名。
3、由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绿色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氏+序号、来源地)。
4、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申请单均填无名氏+序号、来源地、性别等,并在必要时报告医院行政总值班/医务处。
5、根据患者随身携带的相关物品、证件及时联系患者家属。
❹ 核对患者身份几种方式,分别是
在医院工作时,确保准确无误地核对患者身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其中一种方式是直接询问患者的名字,通过与患者交谈,确认其全名,并仔细核对登记记录中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不仅名字需要匹配,姓和名的拼写和发音也必须完全一致。
另一种核对方法是利用患者的身份证件。在获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查看身份证上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与患者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此外,还可以通过电子健康记录系统,调取患者的个人信息,与患者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
除了姓名和身份证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确认患者身份。例如,使用患者的手环或腕带,上面通常印有患者的唯一标识码,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核对。医生和护士还可以询问患者的生日、家庭住址、父母的名字等个人信息,进一步确认患者身份。
在核对患者身份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细心,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还能有效避免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群体,如儿童或认知障碍患者,需要采取更为谨慎和细致的方法来确认身份。例如,可以与患者的监护人进行沟通,获取更多关于患者身份的信息,并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记录进行比对。
总之,在医院工作中,确保准确无误地核对患者身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询问患者的名字、查看身份证件、使用手环或腕带、询问个人信息等,可以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降低医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