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央型肺癌影像学表现
在探索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时,我们能够发现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X线、CT以及MRI是三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们各自揭示了肺癌的不同面相。通过分析这些影像学表现,我们可以对中央型肺癌的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X线检查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分为几个关键点。首先,如果癌瘤局限在粘膜且未导致支气管狭窄或阻塞,则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阳性表现。然而,一旦癌瘤引起支气管狭窄,可能会出现一侧或叶的肺气肿,并且在深呼气位照片中更易于观察。此时,分泌物引流不畅可能导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此外,肺癌导致的支气管阻塞也会引起阻塞性肺不张。值得注意的是,癌瘤向支气管外蔓延时,可能会形成肺门区肿块,右上叶肺癌甚至会表现出典型的横“S”征。
CT检查则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图像。当肿瘤沿支气管壁生长时,显示支气管壁的不规则增厚和管腔的狭窄,甚至导致支气管闭塞。同时,肿瘤致支气管狭窄可引发阻塞性气肿、阻塞性肺炎,甚至形成肺脓肿。此外,肿瘤形成的较大肺门肿块常常伴有肺不张,形成“S”状或反“S”状边缘。中央型肺癌还可以直接侵犯纵隔,表现为与肺门肿瘤相连的纵隔肿块。增强检查有助于鉴别肺门肿块与血管,并显示肺门及与之相连的纵隔肿块呈同样程度强化。
MRI检查在识别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上具有独特优势。受累支气管呈现出鼠尾状或管状狭窄,甚至完全闭塞。正常肺门区的支气管和肺血管表现为无信号结构,易于发现肺门区肿块。肿块通常呈分叶状,T1加权像中其信号略高于肌肉,而在T2加权像中,肿块常为非均质高信号。肿块内部发生坏死时,坏死区组织的T1和T2值延长。肿瘤阻塞支气管可导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周围无信号肺组织衬托下得以显示。肿块与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的信号强度不同,有助于两者之间的鉴别。
当肿瘤直接侵犯纵隔时,MRI由于其在不同方位显示肿瘤与纵隔血管和脂肪间有明显信号差的优势,对纵隔受累的显示常优于CT。MRI检查易于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尤其是冠状面成像清晰显示隆突下、主-肺动脉窗等处肿大淋巴结。MRI判断淋巴结增大的标准为大于15cm,与CT相同,但同样不能鉴别转移或炎性淋巴结增大。
综上所述,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涉及多个方面,包括X线、CT和MRI检查。这些检查手段提供了不同角度的信息,对于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影像学工具,可以更准确地识别肺癌的特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中央型肺癌系起自三级支气管以内的肺癌。病理组织分型发生于支气管的肺癌多数为鳞癌,也可为未分化癌,腺癌少见。 临床表现可有咳嗽:以刺激性干咳多见。血痰:多为血丝痰,间断性,也可出现咯血。胸痛:一般较轻。发热:热度多不高,为癌组织坏死、毒素吸收所致。
② 诊断肺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诊断肺癌应该做以下的检查,
第一,影像学的检查:比如胸部正侧位片,螺旋CT或者低剂量的螺旋CT等等。
第二,脱落细胞学的检查:由气管深处咳出的痰标本,新鲜送检应六次以上。
第三,支气管镜的检查:可直接窥视气管以及支气管内新肿物,经活检做病理检查以及毛刷细胞学检查。也可经支气管镜进行肺穿刺,经支气管针吸活检了解隆突、纵隔以及肺门区域淋巴结或者肿瘤进行穿刺活检,有利于肺癌的诊断分期。或者经支气管镜进行病变部位灌洗,查灌洗液瘤细胞以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其它的检查:比如经皮肺活检,胸腔镜,纵隔镜等等,以及骨ECT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