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利中的调洪演算怎么做,具体步骤
水利中的调洪演算做法及具体步骤:
首先,设计洪水过程每一时段的调洪演算都需经过反复的假定、试算,计算工作量很大;
其次,计算溢洪道的下泄流量也是相当繁琐的,以最简单的无坎宽顶堰为例,其流量系数要分直角形翼墙进口、八字形翼墙进口、圆弧形翼墙进口三种形式,分别根据下图公式
b(b为闸孔净宽,B为进水渠宽,为八字形翼墙收缩角,r为圆弧形翼墙的圆弧半径)查表计算确定,其侧收缩系数则要根据过流孔数、单孔净宽、墩头形式、堰顶水头来计算确定;
最后,还要整理计算结果,绘制调洪演算曲线。
上述工作不仅消耗设计人员大量的精力,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丰富的水利计算和水力学计算方面的专业知识。
水库调洪演算是分析水库调节洪水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
1、线性调洪演算方法:将水库调节洪水过程视为线性过程,即认为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计算速度快,但忽略了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调洪结果不准确。
2、非线性调洪演算方法:考虑了水库调节洪水过程中的非线性因素,如水库泄流过程中流量的突变、闸门的启闭等。这种方法计算精度高,但需要较为复杂的计算方法和大量的数据支持。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水库调洪演算的计算精度和实用性得到了显着提高。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着,水库调洪演算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库调洪演算也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水库调洪演算的数据共享和模型验证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合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库调洪演算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防洪减灾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3. 水库调洪计算调洪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洪水涌入水库后,其流动特性属于不稳定流。在这一过程中,水库沿程的水位、流速以及过水断面均随时间动态变化,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圣维南方程组来描述。然而,由于圣维南方程组在求解精确解析解时通常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多采用瞬态法、直接差分法及特征线法等近似解法来进行分析。
水库调洪计算的实用方法主要分为两类:静库容法与动库容法。其中,静库容法假定库内流速接近于零,库水面保持水平状态,由此认为库容与坝前水位之间存在单值函数关系,从而忽略了动力方程对调洪过程的影响。在这一方法下,连续方程被转化为有限差的水量平衡方程,并建立起水库下泄流量与水库蓄水量之间的关系。
与之相对,动库容法适用于水库尾部地形较为开阔或回水尾端库水面曲线显着上翘的情况。在这些条件下,动库容(即实际库水面与水平库面之间的库容)不能被忽略。这种方法通过分段计算洪水演算,以模拟不稳定流的特性。然而,这种方法的工作量非常大,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回水曲线法和近似法来简化计算过程,从而提高效率。
综上所述,水库调洪计算涉及对洪水流动的复杂性进行建模与分析。通过静库容法与动库容法的不同假设与简化,我们能够在实际中运用合理的计算方法来预测和管理洪水对水库的影响,从而保障水库安全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水库调洪计算 reservoir routing 在规划设计阶段,水库调洪计算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当一定防洪标准的设计洪水入库后能满足防洪要求的防洪库容、泄洪建筑物型式和尺寸。在水库建成后,调洪计算的目的是寻求合理的、较优的水库汛期控制运用方式。
4. 何谓防洪设计标准和设计洪水推求设计洪水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防洪设计标准指防洪工程抗御洪水能力的规定限度。防洪水工建筑物设计时,选用过于大的洪水作为设计依据,虽然安全,但不经济;若选择的洪水偏小,投资虽然减少,但不安全或达不到预期的防洪要求。因此,需权衡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为工程的防洪能力规定一个恰当的限度,即防洪设计标准。符合此标准的洪水即为设计洪水。防洪设计标准一般用洪水出现的概率或重现期表示。个别工程和有些地区的防洪规划,也有以防御某次大洪水作为防洪设计标准的。通常分为正常运用设计标准(简称设计标准)和非常运用设计标准(简称校核标准)两种。当洪水超过正常运用设计标准时,工程的正常运用将遭到破坏;当洪水超过非常运用设计标准时,工程的安全将受到威胁。不同规模和不同重要性的工程分别采用不同的防洪设计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8年颁布了《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SDJ12-78)(试行),表中所列的是永久性水工建筑物正常运用的洪水标准。对于特别重要的工程,在上述文件中规定以可能最大洪水作为校核标准。
设计洪水,为防洪等工程设计而拟定的、符合指定防洪设计标准的、当地可能出现的洪水。即防洪规划和防洪工程预计设防的最大洪水。设计洪水的内容包括设计洪峰、不同时段的设计洪量、设计洪水过程线、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和分期设计洪水等。可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计算其全部或部分内容。
设计洪峰、洪量和洪水过程线的计算
根据工程的性质和水文资料条件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采取多种途径计算,综合分析论证和合理选用成果。常用的计算方法有:
①直接法
即根据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当工程所在地或其附近有较长的洪水流量观测资料,而且有若干次历史洪水资料时,逐年选取当年最大洪峰流量和不同时段(如 1天、3天和7天等)的最大洪量,分别组成最大洪峰流量和不同时段最大洪量系列,然后进行频率分析,以确定相应于设计标准的设计洪峰和时段设计洪量。最后,选择典型洪水过程线,按求出的设计洪峰和各时段设计洪量,对典型洪水过程线进行同频率或同倍比放大,作为设计洪水过程线。
②间接法
即根据雨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当工程所在地及其附近洪水流量资料系列过短,不足以直接用洪水流量资料进行频率分析,但流域内具有较长系列雨量资料时,可先求得设计暴雨,然后通过产流和汇流计算,推求设计洪峰、洪量和洪水过程线。该法假定,一定重现期的暴雨产生相同重现期的洪水。
③地区综合法
如果工程所在地的洪水流量和雨量资料均短缺,可在自然地理条件相似的地区,对有资料流域的洪水流量、雨量和历史洪水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绘制成各种重现期的洪峰流量、雨量、产流参数和汇流参数等值线图,或将这些参数与流域自然地理特征(流域面积和河道比降等)建立经验关系,然后借助这些图表和经验关系推算设计地点的设计洪水。
指当河流设计断面发生设计频率的洪水时,其上游各控制断面和区间相应的洪峰、洪量和洪水过程线,它表示下游断面的设计洪水和上游各个控制断面设计洪水之间的关系。在制定流域开发方案、分析单一水库的防洪作用和研究梯级水库或水库群的联合调洪作用时,需分析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为了分析和比较设计洪水不同地区组成的防洪效果,常需拟定若干种地区组成方案,经调洪演算和综合分析,从中选取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作为设计的依据。
计算方法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的计算方法有:
①典型年法。即从实测资料中选出若干次在地区组成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如洪水主要来自上游,或主要来自区间,或在全流域均匀分布)、对防洪不利的大洪水作为典型洪水,以设计断面某一时段设计洪量为控制,按同一倍比对各断面及区间同一时段的典型洪水进行放大,求得各断面及区间相应的洪量或洪水过程线。
②同频率地区组成法。指根据防洪要求,选定某一时段一个分区的洪量与设计断面的洪量为同频率,其余各分区的相应洪量和某一次洪水的地区组成作为典型,进行分配,并以同频率洪量和分配的时段洪量作为控制,放大典型过程线作为设计洪水和各地区的相应洪水过程线。
根据流量资料计算 依据实测或调查洪水流量资料,分析洪水的某些特征值的出现频率,推求设计洪水的频率分析方法,已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中国现行设计洪水计算规范规定,当设计断面或其上下游有20年以上实测洪水资料,并有历史洪水调查和考证资料时,可根据流量资料分析计算设计洪水。其主要步骤如下:
(1)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插补延长。流量资料的插补延长多采用与长系列站的资料建立相关的方法。此外,还要重点复核大洪水资料的可靠性。
(2)历史洪水调查及考证。包括野外洪痕、洪水发生年代、时间的调查,以及洪峰、洪量的推算;进行历史文献记载的考证,借以确定历史洪水的排位顺序,估计其重现期。
(3)系列代表性分析。一般通过与邻近地区长系列站资料的对比分析,以及根据实测及调查考证的历史洪水资料,分析洪水丰枯年变化情况、大洪水出现的周期、不同年段大洪水出现的频次以及分段计算的统计参数的变化情况等,以判别系列代表性的好坏。
(4)进行洪水频率计算。
(5)成果的合理性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①本站洪峰流量及不同时段洪量的频率分析成果相互比较;②与上下游及邻近地区河流的频率分析成果相比较,以分析判断统计参数和设计值是否符合地区变化规律;③与通过暴雨推求的设计成果和比较。
(6)根据设计要求,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分期设计洪水或施工设计洪水、拟定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等。
根据雨量资料计算 暴雨是形成洪水的主要因素,许多流域暴雨观测年限大于流量观测年限。中国现行设计洪水计算规范规定,当设计断面所在流域及邻近地区的雨量站有20年以上实测暴雨资料,并且有实测或调查大暴雨和多次可供产流汇流分析用的暴雨洪水对应观测资料时,可根据暴雨资料,采用频率分析方法,计算流域设计暴雨,通过流域产流汇流计算(参见暴雨径流关系、单位线),推求相应频率的设计洪水。
此外,对于短缺暴雨洪水资料的小流域,可采用推理公式(参见小流域设计洪水)、经验公式或单位线等推求设计洪水。
经验表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几种方法推算设计洪水,并根据资料的长短与可靠程度,有侧重地对计算成果综合分析,合理确定具体工程的设计洪水数据,是提高成果精度的有效方法。
以实际年洪水作为设计洪水 世界各地大江大河较多地采用某一实际发生过的大洪水作为设计洪水。如1954年长江洪水是近百年长江中下游出现的一次最严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以1954年实际洪水作为主要防御对象。考虑上游水库建设情况、中下游防洪情况和中下游防洪状况,确定以1954年洪水实际最高洪水位为基础,适当提高堤防设计水位。
分期设计洪水
指年内不同季节或时期,如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其他指定时期的设计洪水。在水库调度运用、施工期防洪设计或其他需要时,要求计算分期的设计洪水。分期的原则是:①要使各分期的洪水不仅在成因上,而且在数量级和洪水特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一般根据洪水成因,把全年划分为暴雨洪水期、凌汛期和融雪洪水期等。在可能条件下,暴雨洪水期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梅雨期和台风雨期等。②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例如,为选择截流时间,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常需求出枯水期、平水期和洪水期的设计洪水或分月设计洪水。分期一般不宜短于一个月。分期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原则上与全年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相同,但其计算成果一般误差较大,要作认真的合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