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分离,提纯白蛋白球蛋白的方法
一.血清ǐ-球蛋白的初步提取
1. 血细胞与血清分离:
取人血液 1000ml,放置10min, 1000rpm离心20min .弃沉淀,留上清备用(沉淀为血细胞,上部为血清).
2. 乳糜粒分离:4000rpm 10°C离心10分钟,采用密度梯度离心
梯度液配置:离心管下部3/4容积加血浆,上部1/4容积加0.5MnaCl+0.3MEDTA,PH7.4 乳糜粒上浮,将乳糜粒吸出,留其余液体备用.
3. 血清蛋白分离:除去球蛋白,白蛋白及其它蛋白质.
5000rpm 10°C离心1h,密度梯度离心
梯度.液配置:管容量1/3为血清,2/3为1.31g/ml,NaCl+NaBr,搅拌后终密度为1.21g/ml .管上部1/6容积为血清脂蛋白,下部5/6为其它蛋白.
4.取2ml下部5/6血清于小试管中,加0.9%氯化钠溶液2.0ml,边搅拌混匀边缓慢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乙4.0ml,加入PBS洗脱液2ml,混匀后于室温中放置10min,此步骤可重复1~2次
3000rpm 离心5min.沉淀物即是ǐ-球蛋白.
二.凝胶层析提纯血清ǐ-球蛋白(1)装柱:海绵垫装入玻璃柱底端,作为柱底支持物,装入定量的蒸馏水(约为柱体积的1/5),以避免胶粒直接冲击柱底支持物;用玻璃棒小心排除柱底支持物.将密实洗净的层析柱保持垂直位置,关闭出口,柱内留下约2.0ml洗脱液.边搅拌凝胶,边向柱内缓慢,连续,均匀地加入凝胶,(打开柱底端的螺旋夹)不要中断,使胶粒均匀沉降,以免胶面一次性将疑胶从塑料接口加入层析柱内,打开柱底部出口,调节流速0.3ml/min.凝腔随柱内溶液慢慢流下而均匀沉降到层析柱底部倾斜和发生断层;检查装好的凝胶柱用眼观察有无凝胶分层.沟流和气泡现象.最后使凝胶床达20厘米高,床面上保持有洗脱液,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能让凝胶床表面露出液面并防止层析床内出现“纹路”.用缓冲液平衡凝胶柱,流速控制在3-5s/滴.(2)上样与洗脱:小心控制凝胶柱下端活塞,使柱上的缓冲液面刚好下降至凝胶床表面,关紧下端出口,用长滴管吸取盐析法制备的球蛋白混合样品,将装有上样液的滴管头插入床面以上1-2cm处,小心缓慢地贴壁加到凝胶床表面.柱上样量控制在柱体积的2%-5%.打开下端出口,将流速控制在0.25ml/min使样品进入凝胶床内.关闭出口,小心加入少量0.017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3)洗柱内壁.打开下端出口,待缓冲液进入凝胶床后再加少量缓冲液.如此重复三次,以洗净内壁上的样品溶液.然后可加入适量缓冲液开始洗脱.加样开始应立即收集洗脱液.洗脱时接通蠕动泵,流速为0.5ml/min,用部分收集器收集,每管1ml.(3)洗脱液中NH4+与蛋白质的检查:取比色板两个(其中一个为黑色背底),按洗脱液的顺序每管取一滴,分别滴入比色板中,前者加双缩脲2滴,出现蓝色混浊即示有蛋白质析出,由此可估计蛋白质在洗脱各管中的分布及浓度;于另一比色板中,加人奈氏试剂l滴,以观察NH4+出现的情况. 合并球蛋白含量高的各管,混匀.除留少量作电泳鉴定外,其余用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进一步纯化.三.纯化――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用DEAE纤维素装柱约8-10cm高度,并用0.017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3)平衡,然后将脱盐后的球蛋白溶液缓慢加于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上,用同一缓冲液洗脱、分管收集.用20%磺基水杨酸溶液检查蛋白质分布情况.(装柱、上样、洗脱,收集及蛋白质检查等操作步骤同凝胶层析).四.浓缩经DEAE纤维素阴离于交换柱纯化的γ-球蛋白液往往浓度较低.为便于鉴定,常需浓缩.收集较浓的纯化的γ-球蛋白溶液2m1,按每ml加0.2~ 0.25gSephadex G一25干胶,摇动2~3min, 3000r/min 离心5min.上清液即为浓缩的γ-球蛋白溶液.五. 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鉴定ǐ-球蛋白(一)仪器与薄膜的准备1.醋酸纤维素薄膜的润洗与选择用竹夹子取一片薄膜,小心地平放在盛有缓冲液的平皿中,若漂浮于液面的薄膜在15—30s内迅速润湿,整条薄膜色泽深浅一致,则此膜均匀可用于电泳;若薄膜润湿缓慢,色泽深浅不一或有条纹及斑点等,则表示薄膜厚薄不均匀应弃去,以免影响电泳结果.将选好的薄膜用竹子轻压,使其完全浸泡于缓冲液中约30min后,方可用于电泳.
2.电泳槽的准备根据电泳槽膜支架的宽度,剪裁尺寸合适的滤纸条.在两个电极槽中,各倒入等体积的电极缓冲液,在电泳槽的两个膜支架上,各放两层滤纸条,使滤纸一端的长边与支架前沿对齐,另一端浸入电极缓冲液内.当滤纸条全部润湿后,用玻璃棒轻轻挤压在膜支架上的滤纸以驱赶气泡,使滤纸的一端能紧贴在膜支架上.滤纸条是两个电极槽联系醋酸纤维素薄膜的桥梁,因而称为滤纸桥.
3.电极槽的平衡用平衡装置(或自制平衡管)连接两个电泳槽,使两个电极槽内的缓冲液彼此处于同一水平状态,一般需平衡15——20min.注意,取出平衡装置时应将活塞关紧.
(二)点样
1.制备点样模板取一张干净滤纸(10×10cm),在距纸边1.5cm处用铅笔划一平行线,此线为点样标志区.
2.点样用竹夹子取出浸透的薄膜,夹在两层滤纸间以吸去多余的缓冲液.无光泽面向上平放在点样模板上,使其底边与模板底边对齐.点样区距阴极端1.5cm处.点样时,先用玻璃棒或血色素吸管取2—3��L血清,均匀涂在加样器上,再将点样器轻轻印在点样区内,使血清完全渗透至薄膜内,形成一定宽度、粗细均匀的直线.此步是实验的关键,点样前应在滤纸上反复练习,掌握点样技术后再正式点样.
(三).电泳用竹夹子将点样端的薄膜平贴在阴极电泳槽支架的滤纸桥上(点样面朝下),另一端平贴在阳极端支架上,要求薄膜紧贴滤纸桥并绷直,中间不能下垂.如一电泳槽中同时安放几张薄膜,则薄膜之间应相隔几毫米.盖上电泳槽盖,使薄膜平衡10min.用导线将电泳槽的正、负极与电泳仪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注意不要接错.在室温下电泳,打开电源开关,用电泳仪上细调节旋扭调到每厘米膜宽电流强度为0.3mA(8片薄膜则为4.8mA).通电10—15min后,将电流调节到每厘米膜宽电流强度为0.5mA(8片共8 mA),电泳时间约50—80min.电泳后调节旋扭使电流为零,关闭电泳仪切断电源.
(四).染色与漂洗
1.血清蛋白染色与漂洗脱色用解剖镊子取出电泳后的薄膜,放在含0.5%氨基黑10B染色液的培养皿中,浸染5min,取出后再用漂洗液浸洗脱色,每隔10min 换漂洗液一次,连续数次,直至背景蓝色脱尽.取出薄膜放在滤纸上,用吹风机的冷风将薄膜吹干.
(五)透明将脱色吹干后的薄膜浸入透明甲液中2min,立即放入透明乙液中浸泡1min,取出后立即紧贴于干净玻璃板上,两者间不能有气泡,约2—3min薄膜完全透明.若透明太慢可用滴管取透明乙液少许在薄膜表面淋洗一次,垂直放置待其自然干燥,或用吹风机冷风吹干且无酸味.再将玻璃板放在流动的自来水下冲洗,当薄膜完全润湿后用单面刀片撬开薄膜的一角,用手轻轻将透明的薄膜取下,用滤纸吸干所有的水分,最后将薄膜置液体石蜡中浸泡3min,再用滤纸吸干液体石蜡,压平.此薄膜透明,区带着色清晰,可用于光吸收计扫描.长期保存不褪色.
(六)结果判断与定量血清蛋白电泳经蛋白染色后,可显示出区带,未经透明处理的电泳图谱可直接用于定量测定.可采用洗脱法或光吸收扫描法,测定各蛋白组分相对百分含
Ⅱ 植物病毒检测的血清学技术都有哪些
植物病毒的外壳是一种核蛋白,在蛋白的表面带有抗原决定簇,当植物病毒进入动物体内时,即可产生与抗原相应的抗体,这种带有抗体的血清即为抗血清。相应的抗原抗体之间可产生专化性的结合,即抗体只能与其相应的抗原结合并产生一定的反应,此即血清反应。这种反应在植物体外也能进行,根据这种反应可以测定两种病毒间的关系。因而,血清学检测成为植物病毒的重要鉴定技术。常见的血清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和反应:使含有植物病毒的汁液与相应抗血清中的抗体充分结合,当抗体过量时,可将所有植物病毒抗原全部吸收掉,此时因植物病毒汁液中已没有病毒粒子存在而失去侵染性。此即为中和反应,不仅可对植物病毒进行定性,还可用于定量测定。
沉淀反应:将一系列稀释度的抗原(病毒)和一系列稀释的抗体(抗血清)分别混合,在两者稀释比例适宜范围内可出现沉淀物,此即为沉淀反应。此类反应如:微量沉淀反应,琼脂双扩散反应,及免疫电泳等,都是在植物病毒检验中最常见的血清学技术。
凝集反应:把病毒的抗体先吸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表面,然后使其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即为凝集反应。常用于吸附抗体的颗粒有皂土、乳胶、炭末、血细胞、A蛋白等。
抗体标记:对抗体用荧光素、酶或同位素等进行标记,然后通过对标记物的检测追踪抗原,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荧光免疫、同位素免疫实验等,这类检测技术灵敏度极高,适于对微量抗原的检测。
现将在植物检疫中常用的几种血清学技术介绍于下。
1.微量沉淀反应
在溶有抗原的溶液内按适当比例加入抗血清时,抗原与抗体互相结合而沉淀。其方法如下:
(1)用蜡笔在培养皿底部各划8条横竖线形成方格。
(2)取两排小试验管,每排7~8个,一排用于抗原,一排用于抗血清,每试管中加0.2ml的缓冲液。
(3)制备1mg/ml纯化病毒原液,在抗原稀释排中加0.2ml原液于第一试管,用1ml的移液管再从中吸0.2ml移至第二管,然后再移0.2ml于第三管,一直移到最后一管,各管的稀释度分别为原液的1/2至1/128。
(4)在小试管中加1.5ml含0.025%防腐剂NaN3的缓冲液,在缓冲液内混入0.1ml未稀释的抗血清,制备出1/16稀释度的抗血清作为原液;在第二排的第一试管中加0.2ml的原液,混合后移0.2ml至第二管,如此一直到最后一管,制备出1/32~1/2048的稀释系列的抗血清。
(5)用微量移液管从抗血清最高稀释度(1/2048)开始,在培养皿的第七横排的每个方格滴加1滴,同样将1/1024稀释度的抗血清加到第六横排,这样将板上所有的方格均滴加各种稀释度的抗血清。
(6)用另一移液管从最稀的抗原液开始,在第七纵排每方格内滴加1滴,按同样方法在第一至第七纵排各方格内滴加各种稀释度的抗原。在所有第八横排和纵排的方格内滴一滴缓冲液做对照。随后在反应液滴上复盖一层液体石蜡油防止蒸发。
(7)将制备好的培养皿在室温湿润环境下孵育2h后,在暗室用双目解剖镜观察,然后在普通冰箱内过夜,第二天继续观察结果,此时沉淀已清晰可见。
以最浓的沉淀为四,以下逐渐减弱的梯度分别记为三、二、一,以三为抗原最大稀释度和产生沉淀的最小血清用量,作为抗原抗体最适比例
微量沉淀技术测定抗原抗体最适反应浓度表
(8)实际测定时,用最适稀释度的抗血清与其相应的抗原和异种抗原进行反应,或用最适稀释度的抗原与其相应的抗血清和异种抗血清进行反应,均可观察它们间的血清学关系。如表0-4-2所示,
微量沉淀技术测定多种抗原间血清学关系表
各供试抗原的稀释度为1.56mg/ml,与1/4至1/1024的不同稀释度的抗血清反应结果表明,第一、二、五、六、七横排的抗原与抗血清的相应抗原是相同的,第三、四两排抗原与抗血清的相应抗原虽然不同,但有一定亲缘关系,第八、十排抗原则与抗血清的相应抗原有远缘关系或无血清学关系,第九排的抗原则完全无关。
2.琼脂双扩散试验
琼脂凝胶的含水量极高,允许分子质量20万u以下的大分子物质自由通过,绝大多数的抗原和抗体分子质量都在20万u以下,在琼脂凝胶中的运动所受阻力甚小,可自由扩散,免疫双扩散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在一块琼脂凝胶板上打几个小孔,分别置入抗原及其相应抗体,抗原与抗体分别向凝胶中扩散,形成浓度梯度,在抗原抗体浓度最适比例处,形成肉眼可见的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沉淀带,带的大小形状数量和密度决定于所测试的抗原抗体的特性。本法适于检测植物粗汁液、澄清液和高度纯化的抗原。试验时需设置健康植物汁液及标准抗原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本法的特点是可同时检测一种抗原对多种抗体,或一种抗体对多种抗原间的血清学关系,对病毒的鉴别极为方便。缺点是灵敏度较低,抗血清用量大,检测时间长。具体检测技术如下:
(1)称取琼脂加入适当的缓冲液中,用水浴或微波炉加热至琼脂溶解,按0.1%加叠氮化钠。置培养皿或玻璃平板于水平台面,当琼脂冷却至60℃时,倒适当量于板上厚2mm(50mm*9mm的板需9ml,100mm*13mm的板需26ml)。静置至凝固。
(2)将模式图置于板下,用打孔器打孔,挑除孔中琼脂,孔的排列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排列,由一个中央孔和周围六个孔组成,孔的直径7mm,周围孔与中央孔的距离为3~4mm。
(3)用缓冲液或生理食盐水在小试管中稀释抗原,在周围孔中加最适稀释度的抗原,在中央孔中加最适稀释度的抗血清。外围孔中加倍比稀释系列的抗原,中央孔加倍比稀释系列的抗血清,产生致密狭窄的沉淀线的组合为最适浓度。
(4)将培养皿在保湿环境下进行孵育,次日在暗背景下观察沉淀线出现情况。在印有排列模式团的纸上,图记沉淀线的形式,沉淀线图形可用照相或染色保留。
(5)结果的判断:根据沉淀线的形状分析抗原与抗体,及抗原互相间的关系。
对长形病毒进行琼脂双扩散检测时,可在琼凝胶介质中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此剂为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将病毒裂解成具有抗原活性的可扩散的片断利于检测。
3.对流免疫电泳
在以琼脂凝胶为介质的情况下,免疫球蛋白带有微弱负电荷不能抵消电渗作用,故在电泳时向负极迁移,而一般抗原蛋白带有较强的负电荷,抵消电渗后仍向正极迁移。依此设计的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琼脂电泳与免疫沉淀相结合的方法,将抗原病毒放在琼脂凝胶靠近阴极一侧,抗体放在靠近阳极一侧,在直流电场中,抗原迁向正极,免疫球蛋白迁向负极,相遇后形成免疫沉淀线。具体技术如下:
(1)凝胶床的制备。取定量琼脂粉用蒸馏水浸泡2~3d,每日换水1~2次,用硼酸缓冲液配成1%~1.2%的琼脂液,加0.1%叠氮化钠。将玻璃放在水平台上用吸管将缓冲液琼脂注到板面,制成2mm厚的凝胶床并打孔。
(2)将制好的凝胶床放在电泳槽内,加缓冲液(用配制琼脂凝胶的缓冲液稀释1倍)离床面2~4cm,在琼脂板阴极一端孔中加入抗原,在靠阳极一端孔中加入特异性抗血清,在琼脂床的两端用两层纱布使琼脂板与电泳槽中的缓冲液相连,进行电泳。
(3)进行电泳时,电压、电流和时间,根据缓冲液离子强度、电泳床大小和抗原性质而有所不同。只要不使病毒抗原变性,尽量保持较高的电压,如电流超过2mA,电泳应在低温下进行。
(4)电泳完毕后,将电泳板放在黑色背景处观察,也可将电泳完毕的琼脂凝胶板先浸在生理食盐水中30min,然后放在苦味酸溶液中20min,可将背景染成黄色,沉淀为白色,便于观察。
免疫电泳与琼脂双扩散相比有三个优点,快速、灵敏并可用于在琼脂中扩散慢的长形病毒。
4.乳胶凝集试验及A蛋白乳胶凝集试验
用特异性抗血清提纯的免疫球蛋白,将其吸附在乳胶粒子上,制备抗体免疫球蛋白致敏乳胶。当与相应的抗原相遇时即可产生凝集反应。这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血清学技术,但是每次都要特异性抗血清提取抗体γ球蛋白,制备手续繁杂不便应用,如直接用抗血清致敏乳胶则显着影响效果。其后Querfurth(1979)发现A蛋白可吸附免疫球蛋白且不影响与相应抗原结合。这样就可先使A蛋白与乳胶粒子结合,再与抗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结合,形成A蛋白-乳胶-免疫球蛋白的复合体。这种乳胶凝集试验可简化致敏免疫球蛋白的过程,而获得同样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免疫球蛋白致敏乳胶的制备。
将特异抗血清用33%饱和硫酸盐析法提取球蛋白,悬浮于0.05mol/L、pH7.2的Tris-HCl(含0.02%PVP)缓冲液内,取10%空白乳胶稀释15倍后与等量适宜浓度的球蛋白液混合,置室温2h后移入冰箱内过夜。经低速离心(7000r/min,20min)取沉淀悬浮于缓冲液内,经反复离心洗涤2次后将最后沉淀物悬浮于缓冲液内即可得抗体球蛋白的致敏乳胶。
(2)A蛋白乳胶致敏抗体的制备。
将市售A蛋白溶于0.1mol/L、pH8.2的甘氨酸缓冲液内,制成A蛋白溶液,与等量稀释15倍的空白乳胶液混合,置室温3h,移入冰箱过夜。低速离心(7000r/min20min)后将沉淀悬浮于甘氨酸缓冲液,反复离心洗涤2次,沉淀悬浮于甘氨酸缓冲液制备A蛋白乳胶溶液,与等量适宜稀释度的抗血清混合,置室温下3h后移入冰箱过夜。再反复离心洗涤2次,最后将沉淀悬浮于与抗血清等等量的甘氨酸缓冲液内,即可得A蛋白乳胶致敏抗体。
(3)检测法。
用0.05mol/L、pH7.2的Tris-HCl缓冲液(含0.02%PVP,0.02%NaN3)按等倍比稀释抗原,制成20、40、80、160、320、640、1280的系列浓度,在一洁净玻璃板上,用笔画好方格,每格加2滴不同稀释度的抗原,然后再加1滴乳胶致敏抗体(或A蛋白乳胶致敏抗体)用微量血液振荡器以120r/min振荡混合后,用肉眼或10~25倍解剖镜观察结果。同时设空白乳胶液和健汁液对照。
阳性反应表现有明显的絮状或颗粒状凝集物,背景清明透亮,阴性反应则仍为均匀的牛乳状液。也可用浊度计检测其凝集度。
此法受健康植株蛋白的干扰较小,适于直接采自病株的澄清液,不但适合球状病毒,对杆菌状病毒,棒状病毒,线状病毒也适用,并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对效价低的抗血清或含有乳状胶体的植物不适用。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固相吸附和免疫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包被在固相支持物上,使免疫反应在固体表面进行,并借助标记在抗体上的酶与底物所产生的颜色,检测相应的抗原。此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极适宜植物检疫应用。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
将待测样品抗原(病毒)加入聚乙烯多孔板内,保温后洗涤,使附着于壁上的抗原与加入的酶标抗体γ球蛋白反应,洗涤后保留与抗原结合的酶标γ球蛋白,加入酶的底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
(2)间接法。
先用抗兔球蛋白山羊抗体与酶结合制备酶标记抗体,将待检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经过孵育洗涤,加入特异性兔抗血清,孵育洗涤后加羊抗兔酶标记抗体,孵育洗涤后加入底物,观察结果。
(3)双抗体夹心法。
先将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包被于固相载体,保温洗涤后,加待测抗原,使与吸附于载体上的抗体反应,保温洗涤后再加入特异抗体的酶标记物,最后加底物观察反应结果。
(4)A蛋白酶联法。
将A蛋白用pH9.6的甘氨酸缓冲液稀释后包被微板,加入特异性抗血清,使其与已固定在微板上的A蛋白结合,再加入待测抗原使其与特异性抗体反应,再加入特异性抗体,使其与抗原反应,再加酶标记A蛋白,最后加酶的底物测其光密度值。
(5)异种动物双抗体夹心法。
先将第一抗体(兔血清抗体)包被微量反应板,加待测抗原后,加适宜浓度的第二抗体(鼠腹水抗体),再加入市售羊抗鼠酶标记物,最后加底物观察反应,一般8h即可得出结果。此法保持了双抗体夹心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对球状病毒、杆状病毒、线状病毒、棒状病毒均可应用。抗体不必纯化可直接使用(但未纯化的抗血清需先选择其最适工作浓度),使用市售酶标记物,可省去制备酶标记抗体的复杂手续,还可克服间接法非特异性反应干扰大的弱点。
(6)生物素抗生物素酶联法。
生物素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是抗原抗体反应的1万倍,两者一旦结合就难以离解,且不受酸碱变性剂蛋白溶解酶及有机溶剂的影响,具有高度稳定性,生物素一经活化可与蛋白质呈偶联结合,即一个大分子可结合多个生物素分子,生物素又可大量结合在酶标记物上,使酶标记物成为多价,而抗生物素本身又是一个多价分子,每一亚基均可结合一个生物素分子,因此,这种方法可产生多级放大,使灵敏度提高10倍以上,并降低非特异性反应,把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又提高一步。具体方法如下:
先将第一特异抗体(兔抗体或鼠腹水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加待检抗原,加第二特异性抗体(鼠腹水抗体或兔抗体),再加入相应生物素化(羊抗鼠或羊抗兔)免疫球蛋白,再加抗生物素酶结合物,最后加入底物观察O.D.值。
(7)膜上斑点酶联法。
先用软铅笔在一张适宜大小的硝酸纤维素膜上划好边长1cm的方格网,把纤维素膜浸入TBS缓冲液漂洗30min,然后将膜放在两张滤纸之间,在室温下风干,用移液器将抗原抽提液滴在各方格中央,室温下风干,用TBS-T缓冲液(含0.5%Tween的TBS液)洗膜5min,取出后放在滤纸上至膜表面水滴消失,然后浸入封闭液(含1%牛血清蛋白,和2%聚乙烯吡咯烷酮的TBS-T液),在37℃下保温1h,取出晾干后,浸在用封闭液稀释的第一抗体溶液,在37℃下保温1h,用TBS-T液洗膜10次,每5min换液一次。将膜浸入稀释度1/200的酶联球蛋白,室温保温1h,用上法洗膜后,用碱性磷酸酯酶缓冲液冲洗两次,每次10min,将膜浸入酶底物溶液内,室温下避光5~15min,显色完全后弃去底物液,用终止液(10mmol/LTris-HCl,pH7.5,5mmol/LEDTA)洗膜30min,置膜于滤纸内彻底风干后观察结果。
此法可克服塑料板的不足,只用目测就可对结果定性,不需要复杂的仪器,所需抗原抗体量均很少,灵敏度比常规酶联法高10倍以上,适合大量抗原的检测。
6.免疫电镜
电镜检测可快速确定病毒粒子的形状,是鉴定病毒不可缺少的技术,但有的样品浓度很低,用普通的电镜技术不易观察,如将病毒粒子包被后,抗体可把病毒粒子捕捉成聚集物便于观察。同时还可从病毒粒子与抗体的结合情况,观察两者间的血清学关系。通常使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叶片浸沾血清技术。
把一滴稀释的抗血清,滴在有膜的铜网上,将叶片的新鲜切口浸入血清滴中1~2s,置于室温下5~10min,使血清与相应的病毒聚集并装饰起来,再进行负染检镜。
(2)Derrick氏法。
把火棉胶膜铜网在24℃下,置于按1∶10比例稀释于Tris缓冲液的抗血清内,然后将铜网用缓冲液冲洗后使用。把病毒的粗提液稀释于含HCl的Tris缓冲液内,将已用血清包被的铜网浮于0.1ml的病毒稀释液内1h(24℃),先用Tris-HCl液再用水冲洗,然后干燥喷镀。
(3)聚集法。
把抗血清用磷酸缓冲液稀释到1/100的浓度,取10μl滴于载玻片,将切成2mm见方的病叶在血清滴中压碎,在湿室中保湿15min,用镊子持有膜铜网蘸取液滴,用20倍磷酸缓冲液冲洗后,再用蒸馏水洗,最后用5滴醋酸氧铀染色观察。
(4)修饰法。
取2mm见方的病叶在载玻片上的10μl蒸馏水中压碎,持有膜铜网沾此液滴,将病毒粒子吸附于铜网上,然后将铜网用20滴的磷酸缓冲液冲洗,吸去水分后加1滴稀释成1/100的抗血清,在湿室中保湿15min后,将铜网用20滴磷酸缓冲液和30滴蒸馏水冲洗,最后用醋酸氧铀染色检镜。
(5)诱捕修饰法。
先将铜网用稀释1/10或1/100的特异性抗血清包被,再把病毒样品滴于铜网,保湿15min,用缓冲液及蒸馏水冲洗吸干,再加1滴稀释成1/100的特异性抗血清,孵育15min后,用缓冲液和蒸馏水冲洗,吸干染色检镜。
(6)羊抗兔血清诱捕修饰法。
在诱捕修饰法未染色以前,再加1滴稀释1/20的羊抗兔血清,孵育15min,洗涤后染色镜检。此法因病毒粒子外壳包被有两层血清,明显加粗,在2000倍的低倍电镜下即可清晰地看到病毒粒子。
(7)A蛋白诱捕修饰法。
在福尔马膜的铜网上滴1滴50mg/ml的A蛋白液,孵育后洗去多余的A蛋白,再包被稀释100倍的特异性抗血清,滴加抗原,再滴加特异性抗血清,最后染色镜检。此法比一般诱捕修饰法灵敏度高,能捕捉更多病毒粒子。
Ⅲ 蛋白质分离提纯方法
1、盐析法:
盐析法的根据是蛋白质在稀盐溶液中,溶解度会随盐浓度的增高而上升,但当盐浓度增高到一定数值时,使水活度降低,进而导致蛋白质分子表面电荷逐渐被中和,水化膜逐渐被破坏,最终引起蛋白质分子间互相凝聚并从溶液中析出。
2、有机溶剂沉淀法:
有机溶剂能降低蛋白质溶解度的原因有二:其一、与盐溶液一样具有脱水作用;其二、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比水小,导致溶剂的极性减小。
3、蛋白质沉淀剂:
蛋白质沉淀剂仅对一类或一种蛋白质沉淀起作用,常见的有碱性蛋白质、凝集素和重金属等。
4、聚乙二醇沉淀作用:
聚乙二醇和右旋糖酐硫酸钠等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可使蛋白质发生沉淀作用。
(3)粗提血清球蛋白的最简便方法是扩展阅读:
吸附层析
1、吸附柱层析
吸附柱层析是以固体吸附剂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或缓冲液为流动相构成柱的一种层析方法。
2、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是以涂布于玻板或涤纶片等载体上的基质为固定相,以液体为流动相的一种层析方法。这种层析方法是把吸附剂等物质涂布于载体上形成薄层,然后按纸层析操作进行展层。
3、聚酰胺薄膜层析
聚酰胺对极性物质的吸附作用是由于它能和被分离物之间形成氢键。这种氢键的强弱就决定了被分离物与聚酰胺薄膜之间吸附能力的大小。
层析时,展层剂与被分离物在聚酰胺膜表面竞争形成氢键。因此选择适当的展层剂使分离在聚酰胺膜表面发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的连续过程,就能导致分离物质达到分离目的。
Ⅳ 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及应用实例
1.盐析法——多用于各种蛋白质和酶的分离纯化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稳定性而使其析出,这种方法称为盐析。常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各种蛋白质盐析时所需的盐浓度及pH不同,故可用于对混和蛋白质组分的分离。例如用半饱和的硫酸铵来沉淀出血清中的球蛋白,饱和硫酸铵可以使血清中的白蛋白、球蛋白都沉淀出来,盐析沉淀的蛋白质,经透析除盐,仍保证蛋白质的活性。调节蛋白质溶液的pH至等电点后,再用盐析法则蛋白质沉淀的效果更好。盐析法分为两类,第一类叫Ks分段盐析法,在一定PH和温度下通过改变离子强度实现,用于早期的粗提液;第二种叫b分段盐析法,在一定离子强度下通过改变PH和温度来实现,用于后期进一步分离纯化和结晶。影响盐析的因素包括:蛋白质浓度、离子强度和类型、PH值、温度等。针对温度这一条,需要强调:在低离子强度或纯水中,蛋白质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浓度下,蛋白质、酶和多肽类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在一般情况下,蛋白质对盐析温度无特殊要求,可在室温下进行,只有某些对温度比较敏感的酶要求在0-4℃进行。
使用硫酸铵沉淀蛋白需要注意:硫酸铵中常含有少量的重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巯基有敏感作用,使用前必须用H2S处理:将硫酸铵配成浓溶液,通入H2S饱和,放置过夜,用滤纸除去重金属离子,浓缩结晶,100℃烘干后使用。另外,高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一般呈酸性(PH=5.0左右),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调节至所需PH。
2.有机溶剂沉淀法——多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糖及核酸产品的分离纯化;
有机溶剂的沉淀机理是降低水的介电常数,导致具有表面水层的生物大分子脱水,相互聚集,最后析出。该法优点在于:1)分辨能力比盐析法高,即蛋白质或其它溶剂只在一个比较窄的有机溶剂浓度下沉淀;2)沉淀不用脱盐,过滤较为容易;3)在生化制备中应用比盐析法广泛。但是,在常温下,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往往引起变性。例如酒精消毒灭菌就是如此。因此,操作要求在低温下进行。有机溶剂的选择首先是能和水混溶,使用较多的有机溶剂是乙醇、甲醇、丙酮,还有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腈和2-甲基-2,4戊二醇等。
3.等电点沉淀法——此法单独应用较少,多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
两性电解质分子上的净电荷为零时溶解度最低,不同的两性电解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以此为基础可进行分离。如工业上生产胰岛素时,在粗提液中先调PH8.0去除碱性蛋白质,再调PH3.0去除酸性蛋白质。利用等电点除杂蛋白时必须了解制备物对酸碱的稳定性,不然盲目使用十分危险。不少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结合后,等电点会发生偏移,故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时,必须注意调整PH值。等电点法常与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或其他沉淀方法联合使用,以提高其沉淀能力。
很全面实用的答案,望采纳!
Ⅳ 免疫球蛋白提取实验注意事项及原因
IgG的分离与提纯
(一)材料与试剂配制
1.动物血清
2.硫酸铵饱和溶液
硫酸铵 800g~850g
H2O 1 000ml
加热至绝大部分溶质溶解为止,趁热过滤,置室温过夜,然后以28%NH4OH调pH至7.0(不调pH值也可以)。
注:硫酸铵以质量优者为佳,因次品中含有少量重金属对蛋白质巯基有影响。如次品必须除去重金属,可在溶液中通入H2S,静置过夜后滤过,加热蒸发H2S即可。
3.0.01Mol/L pH7.4PB液
A液:0.10Mol/L NaH2PO4液
NaH2PO4•2H2O 15.60g
加H2O至 1 000.ml
B液:0.10Mol/L Na2HPO4液
Na2HPO4•12H2O 35.80g
加H2O至 1 000ml
取A液19ml,B液81ml加水至1 000ml即可。
4.1%BaCl2溶液
5.纳氏液
HgI 115.00g
KI 80.00g
加H2O至 500.00ml
溶化后过滤,然后再加20%NaOH500.00ml,混合即可。
6.0.50 Mol/L的HCl液和0.50 Mol/L的NaOH液。
7.洗脱液:0.03Mol/L的NaCl液。
8.透析袋(或玻璃纸)。
(二)操作方法
1.取20ml血清,加生理盐水20ml,再逐滴加入(NH4)2SO4饱和溶液10ml,使成20%(NH4)2SO4溶液,边加边搅拌,充分混合后,静置30min。
2.3 000r/min离心20min,弃去沉淀,以除去纤维蛋白。
3.在上清液中再加(NH4)2SO4饱和溶液30ml,使成50%(NH4)2SO4溶液,充分混合,静置30min。
4.3 000r/min离心20min,弃上清。
5.于沉淀中加20ml生理盐水,使之溶解,再加(NH4)2SO4饱和溶液10ml,使成33%(NH4)2SO4溶液,充分混合后,静置30min。
6. 3 000r/min离心20min,弃上清,以除去白蛋白。重复步骤5,2~3次。
7. 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沉淀,装入透析袋。
8. 透析除盐,在常水中透析过夜,再在生理盐水中于4℃透析24h,中间换液数次。
以1%BaCl2检查透析液中的SO42-或以纳氏试剂检查NH4+(取3~4ml透析液,加试剂1~2滴,出现砖红色即认为有NH4+存在),直至无 SO42-或NH4+出现为止。也可采用SephadexG25或电透析除盐。
9. 离心去沉淀(去除杂蛋白),上清液即为粗提IgG (即γ球蛋白,如以36%的饱和硫酸铵沉淀血清的产物即为优球蛋白,Euglobin,含γ球蛋白)。
10.过DEAE-纤维素层析柱。(装柱过程见层析技术)。以0.01Mol/L pH7.4PBS(0.03Mol/L NaCl)洗脱,收集洗脱液。
也可采用SephadexG150或G200柱。
11.蛋白质及其定量鉴定(见本章第八节)。
12.IgG的纯度鉴定 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鉴定。
⑴ 区带电泳:玻片琼脂或醋酸纤维膜电泳均可。加样电泳后,只在γ—球蛋白的迁移部位出现一条带。操作时,同时可用全血清样品,不同浓度(NH4)2SO4盐析样品进行电泳,以资比较。
⑵ 琼脂双相双扩散鉴定:预先准备该IgG免疫异种动物所获的抗IgG血清。将IgG与抗IgG血清进行双相双扩散,如IgG提纯的话,则在两样品孔之间出现一条沉淀线。
⑶ 免疫电泳鉴定:(操作见第三章免疫电泳部分)。孔内加待测样品,电泳后,在槽内加抗IgG血清,琼脂扩散24h,观察结果。如果提取的IgG纯的话,则只出现一条弧形的沉淀线,且沉淀线位于γ—球蛋白区。此鉴定必须同时进行全血清及抗血清抗体的免疫电泳,以资比较。
⑷ 圆盘电泳鉴定:用全血清样品及提纯样品同时进行圆盘电泳。全血清样品在圆盘电泳上出现数十条区带,而纯化的IgG则只有一条区带。
13.IgG的浓缩与保存
⑴ IgG的浓缩:参看本章第九节。
⑵ IgG的保存:一般浓缩至1%以上的浓度,再分装成小瓶冻干保存,或加0.01%硫柳汞在普通冰箱或低温冰箱保存,注意防止反复冻融。
(三)IgG的简易快速提取法
应用硫酸铵盐析及DEAE-纤维素层析法提纯化的IgG,不仅操作复杂、需时较长,处理过程中样品体积大大增加,而且透析时变性严重,容易引起抗体效价降低等。为了克服这一不足,特别是当大量提取IgG时,则往往采取下列的简易办法。
1. DEAE-纤维素直接提取法
取样品直接过DEAE-纤维素柱。下面介绍的是最为简单的烧杯法。
⑴ 以一定数量的DEAE52放入烧杯中,加入0.01Mol/L pH8.0PB缓冲液,静置30min,去上清细粒,再重复一次。
⑵用布氏漏斗(内放两层滤纸)过滤。
⑶以5g湿重的DEAE-纤维素加1ml血清及3ml蒸馏水混合液的比例,加入各成分,充分搅拌。
⑷于4℃中放置1h,中间搅拌数次。
⑸用布氏漏斗抽滤,再用0.01Mol/L pH8.0PB缓冲液冲洗纤维素,抽滤。滤液即为提取的IgG液。
2.DEAE-SephadexA-50为弱碱性阴离子交换剂,经NaOH将Cl-型转变为OH-型后,可吸附酸性蛋白,血清中除γ-G属中性蛋白外其余均属酸性蛋白。当溶液的pH在6.5时,酸性蛋白均被DEAE-SephadexA-50吸附,只有γ-G留在溶液中。因此利用这一原理可以提取γ-G。这种提取法流程大大缩短,纯化前后样品体积变化不大,而且所得γ-G无变性现象。经过四次处理,其纯度也较好。缺点是收集量少,损耗大。
⑴ DEAE—SephadexA—50的处理。取DEAE-SephadexA-50若干克,悬浮于蒸馏水中,1h后倾去上层小颗粒,然后用0.50Mol/L NaOH处理1h,蒸馏水洗至中性,再用0.5 Mol/L HCl处理0.5h,水洗至中性,最后以0.01Mol/L pH6.5PB液平衡、抽干。
⑵ 取一定的血清量,加等量的0.01Mol/L pH6.5PB液,再加液体体积1/4的滤干的DEAE-SephadexA-50,混合、4℃放置1h,不时搅拌、抽滤、收集滤液。
⑶ 再用同样重量的DEAE-SephadexA-50处理滤液。反复处理三次。(全程共四次)。获得滤液即为γ-G制品。
⑷ DEAE-SephadexA-50的回收。用0.5Mol/L的Na2HPO4洗脱,抽滤至滤液中无蛋白(OD280﹤0.04)后,再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即可回收使用。
Ⅵ 求分离,纯化,鉴定γ球蛋白的具体方法(包括原理,步骤,预期结果,注意事项)谢谢
[原理]
血清中蛋白质按电泳法一般可分为五类: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其中γ-球蛋白含量约占16%,100ml血清中约含1.2g左右。
首先利用清蛋白和球蛋白在高浓度中性盐溶液中(常用硫酸铵)溶解度的差异而进行沉淀分离,此为盐析法。半饱和硫酸铵溶液可使球蛋白沉淀析出,清蛋白则仍溶解在溶液中,经离心分离,沉淀部分即为含有γ-球蛋白的粗制品。
用盐析法分离而得的蛋白质中含有大量的中性盐,会妨碍蛋白质进一步纯化,因此首先必须去除。常用的方法有透析法、凝胶层析法等。本实验采用凝胶层析法,其目的是利用蛋白质与无机盐类之间分子量的差异。当溶液通过SephadexG--25凝胶柱时,溶液中分子直径大的蛋白质不能进入凝胶颗粒的网孔,而分子直径小的无机盐能进入凝胶颗粒的网孔之中.因此在洗脱过程中,小分子的盐会被阻滞而后洗脱出来,从而可达到去盐的目的。
脱盐后的蛋白质溶液尚含有各种球蛋白,利用它们等电点的不同可进行分离。α-球蛋白、β-球蛋白的PI<6.0;γ-球蛋白的PI为7.2左右。因此在PH6.3的缓冲溶液中,各类球蛋白所带电荷不同。经DEAE(二乙基氨基乙基)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柱进行层析时,带负电荷的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能与DEAE纤维素进行阴离子交换而被结合;带正电荷的γ-球蛋白则不能与DEAE纤维素进行交换结合而直接从层析柱流出。因此随洗脱液流出的只有γ-球蛋白,从而使γ-球蛋白粗制品被纯化。其反应式如下:
用上述方法分离得到γ-球蛋白是否纯净,单一?可将纯化前后的γ-球蛋白进行电泳比较而鉴定之。
[操作]
(1)盐析――中性盐沉淀:取正常人血清2.0ml于小试管中,加0.9%氯化钠溶液2.0ml,边搅拌混匀边缓慢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乙4.0ml,混匀后于室温中放置10min,3000r/min离心10min。小心倾去含有清蛋白的上清液,重复洗涤一次,于沉淀中加入0.017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3)0.5~1.Oml使之溶解。此液即为粗提的γ-球蛋白溶液。
(2)脱盐――凝胶柱层析
①装柱
洗净的层析柱保持垂直位置,关闭出口,柱内留下约2.0ml洗脱液。一次性将疑胶从塑料接口加入层析柱内,打开柱底部出口,调节流速0.3ml/min。凝腔随柱内溶液慢慢流下而均匀沉降到层析柱底部,最后使凝胶床达20厘米高,床面上保持有洗脱液,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能让凝胶床表面露出液面并防止层析床内出现“纹路”。在凝胶表面可盖一园形滤纸,以免加入液体时冲起胶粒。
②上样与洗脱:可以在凝胶表面上加圆形尼龙滤布或滤纸使表面平整,小心控制凝胶柱下端活塞,使柱上的缓冲液面刚好下降至凝胶床表面,关紧下端出口,用长滴管吸取盐析球蛋白溶液,小心缓慢加到凝胶床表面。打开下端出口,将流速控制在0.25ml/min使样品进入凝胶床内。关闭出口,小心加入少量0.017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3)洗柱内壁。打开下端出口,待缓冲液进入凝胶床后再加少量缓冲液。如此重复三次,以洗净内壁上的样品溶液。然后可加入适量缓冲液开始洗脱。
加样开始应立即收集洗脱液。洗脱时接通蠕动泵,流速为0.5ml/min,用部分收集器收集,每管1ml。
③洗脱液中NH4+与蛋白质的检查:取比色板两个(其中一个为黑色背底),按洗脱液的顺序每管取一滴,分别滴入比色板中,前者加20%磺基水杨酸溶液2滴,出现白色混浊或沉淀即示有蛋白质析出,由此可估计蛋白质在洗脱各管中的分布及浓度;于另一比色板中,加人奈氏试剂应用液l滴,以观察NH4+出现的情况。
合并球蛋白含量高的各管,混匀。除留少量作电泳鉴定外,其余用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进一步纯化。
(3)纯化――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用DEAE纤维素装柱约8-10cm高度,并用0.017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3)平衡,然后将脱盐后的球蛋白溶液缓慢加于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上,用同一缓冲液洗脱、分管收集。用20%磺基水杨酸溶液检查蛋白质分布情况。(装柱、上样、洗脱,收集及蛋白质检查等操作步骤同凝胶层析)。
(4)浓缩――经DEAE纤维素阴离于交换柱纯化的γ-球蛋白液往往浓度较低。为便于鉴定,常需浓缩。收集较浓的纯化的γ-球蛋白溶液2m1,按每ml加0.2~ 0.25gSephadex G一25干胶,摇动2~3min, 3000r/min 离心5min。上清液即为浓缩的γ-球蛋白溶液。
(5)鉴定――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取乙酸纤维素薄膜2条,分别将血清、脱盐后的球蛋白、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纯化的γ-球蛋白液等样品点上。然后参阅实验二十四:乙酸纤维薄膜电泳法进行电泳分离、染色。比较电泳结果。
[注意事项]
(1)凝胶及DEAE纤维处理期间,必须小心用倾泻法除去细小颗粒。这样可使凝胶及纤维素颗粒大小均匀,流速稳定,分离效果好。
(2)装柱是层析操作中最重要的一步。为使柱床装得均匀,务必做到凝胶悬液或DEAE纤维素混悬液不稀不厚,一般浓度为l:l,进样及洗脱时切勿使床面暴露在空气中,不然柱床会出现气泡或分层现象;加样时必须均匀,切勿搅动床面,否则均会影响分离效果。
(3)本法是利用γ-球蛋白的等电点与α-、β-球蛋白不同,用离子交换层析法进行分离的。因此层析过程中用的缓冲液pH要求精确。
(4)电泳注意事项见实验二十四。
(5)凝胶贮存:凝胶使用后如短期不用,为防止凝胶发霉可加防腐剂如0.02%叠氮钠。保存于4℃冰箱内。若长期不用,应脱水干燥保存。脱水方法:将膨胀凝胶用水洗净。用多孔漏斗抽干后,逐次更换由稀到浓的乙醇溶液浸泡若干时间,最后一次用95%乙醇溶液浸泡脱水,然后用多孔漏斗抽干后,于60~80℃烘干贮存。
(6)离子交换剂的再生和保存;离子交换剂的价格较贵,每次用后只需再生处理便能反复使用多次。处理方法是:交替用酸、碱处理,最后用水洗至接近中性。阳离子交换剂最后为Na型,阴离子以Cl型是最稳定型,故阴离子交换剂处理顺序为碱一水一酸一水。由于上述交换剂都是糖链结构。容易水解破坏,因此须避免强酸、强碱长时间浸泡和高温处理,一般纤维素浸泡时间为3-4h。
离子交换剂容易长霉引起变质,不用时,需洗涤干净,加防腐剂置冰箱内保存。常用0.02%叠氮钠防腐。叠氮钠遇酸放出有毒气体,也是剧毒与易爆的危险品。使用时要加倍小心。
除用凝胶层析法去除无机盐类外,最常用的去盐法就是透析。细的透析袋效率高,所需时间短。将透析袋一端折叠,用橡皮筋结扎,试验是否逸漏,然后倒入待透析的蛋白质溶液。勿装太满,将袋的上端也结扎好,即可进行透析。开始可用流动的自来水,待大部分盐被透析出后,再改为生理盐水、缓冲液或蒸馏水。透析最好在较低的温度下,并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此法简单,易操作,仪器及试剂要求不高,但不如凝胶层析法效率高。
浓缩γ-球蛋白粗提液除上述方法外还可用透析袋浓缩。将待浓缩的蛋白质溶液放入较细的透析袋中,置入搪瓷盘内。透析袋周围可撒上聚乙二醇6000(PEG6000),或聚乙烯吡咯酮,或蔗糖。以上物质在使用后(吸了大量水)都可以通过加温及吹风而回收;将装有蛋白质溶液的透析袋悬挂起来,用电风扇高速吹风(10℃以下),也可达到浓缩目的,以上两法虽不如 SephadexG一25干胶快,但价格较便宜,方法也不烦琐。
[试剂]
(1)饱和硫酸铵溶液:称固体硫酸铵(分析纯)850g,置于1000ml蒸馏水中,在70一80℃水温中搅拌溶解。将酸度调节至pH7.2,室温中放置过夜,瓶底析出白色结晶,上清液即为饱和硫酸铵溶液。
(2)葡聚糖凝胶G一25的处理:按每100ml凝胶床体积需要葡聚糖凝胶G一25干胶 25g。称取所需量置于锥形瓶中。每克干胶加入蒸馏水约30ml,用玻璃棒轻轻混匀,置于90~100℃水温中时时搅动,使气泡逸出。1h后取出,稍静置,倾去上清液细粒。也可于室温中浸泡24h,搅拌后稍静置,倾去上清液细粒,用蒸馏水洗涤2~3次,然后加0.017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3)平衡,备用。
(3)DEAE一32(二乙基氨基乙基一32)纤维素的处理:按100ml柱床体积需DEAE纤维素14g称取,每克加0.5mol/L盐酸溶液15ml,搅拌。放置30min(盐酸处理时间不可太长,否则DEAE纤维素变质)。加约l0倍量的蒸馏水搅拌,放置片刻,待纤维素下沉后,倾弃含细微悬浮物的上层液。如此反复数次。静置30min,虹吸去除上清液(也可用布氏漏斗抽干),直至上清液pH>4为止。加等体积lmol/L氢氧化钠溶液,使最终浓度约为0.5mol/L氢氧化钠,搅拌后放置30min,以虹吸除去上层液体。同上用蒸馏水反复洗至pH<7为止。虹吸去除上层液体,然后加入0.017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3)平衡,备用。
(4)0.017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3)
A液:称取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0)2.730g溶于蒸馏水中,加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B液:称取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0)6.269g,溶于蒸馏水中,加蒸馏水稀释至 1000mL。
取A液77.5ml,加于B液22.5ml,混匀后即成。
(5)20%磺基水杨酸溶液
(6)奈氏(Nessler)试剂应用液
①贮存液;称取碘化钾(KI)7.58于250ml三角烧瓶中,用蒸馏水5ml溶解,再加入碘(I2) 5.5g溶解,加7~7.5gHg用力振摇10min(此时产生高热,须冷却),直至棕红色的碘转变成带绿色的碘化汞钾液为止,过滤上清液倾入100ml容量瓶,洗涤沉淀,洗涤液一并倒入容量瓶内,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②应用液:取贮存液75ml加10%NaOH 350ml,加水至500mL。
(7)0.9%氯化钠溶液
(8)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有关试剂(见实验二十四)
(四)亲和层析
生物体中许多高分子化合物之间具有专—性可逆结合的特征,例如:酶蛋白和辅酶,抗原和抗体,激素与受体,核糖核酸与互补的脱氧核糖核酸等。生物分子间的这种专一性结合能力称为亲和力,根据生物分子间亲和力大小产生吸附和解吸作用而建立的层析方法称为亲和层析。
亲和层析的基本过程如下:具有亲和力的一对分子,其中一种分子作为配基,固定化结合在不溶性载体上装入层析柱成亲和柱,当含有另—种分子的混合液作为流动相流入亲和柱时,能与配基亲和结合的分子被吸附,其它杂质直接流出,再改变流动相的溶液,使配基与其亲和物解离从而解吸出待分离的分子来。
亲和层析中最常用的具有亲和力的生物体系有:
酶:底物、抑制剂、辅酶
抗体:抗原、病毒、细胞
外源凝集素:受体、载体蛋白
细胞:细胞表面特异蛋白,外源性凝集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