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有哪些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② 求历史的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与史学常识
楼主你好: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2.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七:主观题的几种重要的题型。
1.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纵向发展(考查历史事件脉络与发展规律):
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由秦、汉、唐、宋元到明清的演变
2.考查一个历史的横断面(考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铁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中央集权趋势在各诸侯国中出现)、思想(百家争鸣)、文化(诗经、楚辞)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个重点知识(全面认识、阐释一个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对晋商和徽商现象的认识
4.不同考点中联系紧密或相似知识点的归纳(比较、联系)(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联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问题: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农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引发自然灾害威胁民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5.中外历史的比较(或世界历史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问题)
如:17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中国的思想活跃局面
③ 逻辑分析方法名词解释
逻辑分析方法名词解释:
运用逻辑学方法去认识历史的史学方法。逻辑分析即理论分析、概念分析,逻辑分析的方法亦即理论思维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是揭示历史规律、建立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其常用的具体方法表现为: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揭示历史的本质与规律。二、分析与综合是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主要逻辑方法。三、以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和以演绎为主的叙述方法。在史学研究中,逻辑分析方法常与历史分析方法统一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的认识特点具有本质性、概括性、抽象性。它比历史分析方法要高一层次。
④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什么
1、基本方法:
(1)首先,“从实际出发,广泛、系统地搜集和阅读各种材料”。
(2)其次,应用“考据和分析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方法。
(3)最后,达到把“假设变为科学结论”的目的。
2、史学简介 :
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的探索的科学。其也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综合性、整体性、真实性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
3、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历代统治者皆重视史书的编撰,史官建置沿革自成体系,官修史书是传统史籍的主流,私人编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史学家辈出,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史学理论先进。
4、认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史学
认真学习、研究传统史学,是掌握传统文化的基础。我们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途径和研究方法,有目地选择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与资料,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发扬传统史学的优秀传统精神,提高自己的史学素质。
(1)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站在人民的立场来学习、研究、分析历史问题。这是学习、研究传统史学的理论指导思想。
(2)从宏观到微观,从全面到具体,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
根据个人的专业特点和文化素质状况、学习研究兴趣等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认真学习中国古代通史,掌握传统史学的基本线索和内容,这是学习史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选读部分史籍名着,如《史记》、《资治通鉴》、《史通》等,以加深对传统史学的了解,再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阅读参考有关的史籍原着,然后循序渐进,勤动脑动笔,史论结合,逐步提高自己的史学素质和研究水平。
(3)用动态思维方式去学习、研究传统史学
学习研究史学必须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不能为学而学。力戒教条化、公式化、简单化。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发扬大胆探索新问题的理论勇气结合起来,敢于解放思想,冲破禁区,敢于迎接来自各方面的理论挑战,说明与回答史学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新问题,在理论上要有标新立异的勇气,也要培养科学求证和认真探索问题的素质。
4、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历史
分析历史的最基本方法是唯物史观,还有历史分析、逻辑分析、系统分析、结构分析与阶级分析等方法。这里只介绍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两种方法,这也是研究历史最基本的方法。基本要求是将历史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研究、分析,应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化分为不同经济利益的阶级集团及其由此产生的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
5、传统史学应与其它传统文化、外国优秀文化、当代新文化融会贯通
传统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和其它传统文化、外国的优秀文化以及当代新文化都有一定的互补和相通之处,只有使其与其它传统文化、外国优秀文化、当代新文化融会贯通,才能充分体现出其在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