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哭闹拒绝吃药时喂药方法
一、给孩子喂药哭闹怎么办
1、采用“果酱闹森夹心”的办法,小勺里放点果酱,把碾碎的药倒在上面,再加一层果酱给他吃。或者把药放到孩子喜欢吃的东西里,比如面包等,诱导他自个吃。
2、用糖水或果汁,如葡萄汁、苹果汁(不可用葡萄柚,常有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和着药粉一起喂食,或配上果冻、布丁来粉饰药味。
3、服中药汤剂时,应先凉一下再服。研究表明,药汤温度在37℃时,味感最苦,高于或低于37℃,苦味都会减弱。喝时取舌头般大小的一块果丹皮,贴在孩子舌头上,然后让他喝汤药,喝完药再喝点白开水,最后把果丹皮吃了。
4、准备两个小碗,一个装果汁或饮料,另一个装药。先给孩子喝饮料,趁其不注意时换成药水快速喂下,再给一匙饮料。
5、服胶囊药时,让孩子先含一口水,再将胶囊药放入口中,低头吞药。由于胶囊药比水轻,所以可轻易进到咽喉里。
二、家长如何正确给孩子喂药
第一步:喂药前必须按医生要求查对所服药物,包括药名、应用剂量、药品质量。如果片剂发霉、变色则不能用;水剂混浊、变色、有霉坏味不能用;放置时间过久的药和已过期失效的药也不能服桥耐用。
第二步:选择正确喂药时间。最佳喂药时间一般选择在饭前0.5~1小时进行,因为此时胃内容物已排空,有利于药物吸收和避免小儿服药后呕敏弯春吐。但对胃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可于饭后1小时服用。
第三步:喂药前,先给孩子戴好围巾,并在旁边准备好卫生纸或毛巾,以便药物溢出时,及时擦拭。在喂药过程中,如果小孩吐出药,要及
时按量补上。
2. 有哪些错误的服药方法
错误的服药方法有:把“1日3次”当成“三餐前后”、躺着服药、干吞药片、将药片掰碎或以水溶解后服用、用饮料送服、对着瓶口喝糖浆、多药同服、喝水过多、服药后马上运动、服药期间不注意饮食禁忌。
1、把“1日3次”当成“三餐前后”
因为药品说明书上简单写着“1日3次,饭前服用”,所以。一些患者便每日准时在三餐前服药。事实上,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1日3次”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效果。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应有的血药浓度。
“饭前服用”则是指药物需要空腹(餐前l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吸收。因此,如果患者在饭前吃了一大堆零食,那么此时的“饭前”便不等于“空腹”。反之,“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以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同样,如果患者饭前刚吃了不少零食,也不必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
2、躺着服药
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炎症,严重的甚至损伤食道壁,埋下食道癌隐患。所以,最好站着或坐着服药。
3、干吞药片
一些患者为了省事,在服药时不喝水,而是直接将药物干吞下去。其实,这也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可能与躺着服药一样损伤食道,甚至程度更严重;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有些药物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例如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
8、喝水过多
服药后喝水过多会稀释胃酸,不利于对药物的溶解吸收。一般来说,送服固体药物1小杯温水就足够了。对于糖浆这种特殊的制剂来说,特别是止咳糖浆,需要药物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的薄膜,以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缓解咳嗽,所以,可提醒患者喝完糖浆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
9、服药后马上运动
和吃饭后一样,服药后也不能马上运动。因为药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钟才能被胃肠溶解吸收、发挥作用,其间需要足够的血液参与循环。而马上运动会导致胃肠等脏器血液供应不足,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0、服药期间不注意饮食禁忌
不是只有中药才讲究饮食禁忌,西药也是一样。不合理的饮食会降低药效,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如服用治疗头痛的药物期间就要忌酒,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被氧化成乙醛,乙醛再被氧化成乙酸在体内代谢。而治疗头痛类的药物会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导致体内乙醛蓄积,加重头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