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夹持进针方法适用于哪些穴位

夹持进针方法适用于哪些穴位

发布时间:2023-09-25 06:19:04

㈠ 常用的毫针种类、进针方法、取穴原则及方法

1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一般临床以粗细28~30号(0.32~0.38mm)和长短为1 ~3 寸(25~75mm)者最为常用。短针多用于耳针及浅刺中之用,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穴位的深刺和某些穴位作横向透刺之用。
2 2.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进针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3)针刺深度: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

3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㈡ 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讲针灸的针刺手法,一起来了解以下吧!

针刺的作用

1、疏通人体经络

按照中医的说法,人体中含有众多的经络,支撑起人体的日常动作。所以说,经络对于人体非常的重要。针灸的作用就是疏通经络,帮助其恢复顺畅并且正常工作,这也是针灸的基本功效之一。如果人体内经络不畅,那么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所以容易出现身体疼痛、关节麻木、肿胀等现象。

2、调和阴阳

除了疏通人体经络的作用之外,针灸的作用还包括的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这也是针灸、中医的最终目的了。身体不舒服出现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人体出现阴阳失衡,针灸可以有效的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3、扶正祛邪

所谓扶正祛邪,指的就是扶助我们人体中原本就拥有的机体正气,祛除掉导致身体出现疾病的病邪。

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针刺补泻手法

针灸治病补泻手法是关键。而且,针刺手法并不玄奥,并非常人所想的那样神秘莫测,倘能细心探求,自非难事。针灸手法效果的不同主要决定于捻转的.幅度、提插的速度、进针的角度,最后得出一个综合力度。惜因目前操作不一,有人就认为玄虚神秘,如能研得真谛,确有独到之处,针灸原理也在其中。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2)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3)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4)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5)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6)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7)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8)透天凉: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此外,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本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用中等速度出针。

“补泻不明,扎针不灵”是针灸学界的一句格言。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只有针对素体症状配合相应的针灸补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发展中几千年的精华也在于此。

注意事项

针灸虽然能够令我们有效的解除疾病的困扰,但并不是说这种保健治疗方法就是百分之百安全的。为了保障我们的生命健康,以下的一些针灸注意事项一定要牢记在心哦!

1、在身体过于疲惫,精神高度紧张和饥饿的时候最好不要进行针灸;

2、年老体弱者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最好选择卧位,因为这样更加容易选择穴位;

3、女性在怀孕的时候进行针灸力道一定要轻柔,并且一些能够引起女性宫缩的穴位千万不要进行针灸,常见的这类穴位有合谷、三阴交、昆仑等等;

4、如果给小孩进行针灸,孩子哭闹不配合的时候,千万不要留针,除非必要;

5、婴幼儿进行针灸的时候,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的穴位千万不能够施针;

6、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进行针灸;

7、皮肤出现感染、肿瘤等等部位不能够进行针灸;

8、特殊病人的特殊部位选择针灸的穴位、施针的角度和深度有着特别的讲究,例如肠粘连患者的腹部等等;

9、针灸注意事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针灸要看疾病种类,应该根据病情来选择针灸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治疗手段。

提示: 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㈢ 双手进针法有哪些

(1)爪切进针法:左手拇指甲切掐固定穴位,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应用: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迅速将针刺入皮下。
应用: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将针刺入皮下。
应用:适用于腹部等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上端将针刺入。
应用:适用于头面部等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进针。

㈣ 关于针灸持针方法,急啊

持针就是拿针。持针的手叫“刺手”,一般习惯用右手;辅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说明针刺操作时左右两手协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有如执笔,故又称执笔式持针法。此法临床上最常用。另外,还有拇、食指持针法,拇、中指持针法等。

2.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进针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3)针刺深度: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处置。

㈤ 针灸临床

1、 《灵枢》又称《针经》, 实际《黄帝内径》各篇所载的穴名大约160穴。

《针灸中乙经》记载经穴349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增加5穴,计354穴。

《针灸大成》谱加5穴,计359穴。

《针灸逢源》计361穴。 目前国家标准记载 362 个穴位 。

2、针灸的治疗作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3、针灸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散寒:热则疾之,即指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快速进针,快速出针而不留针;

寒则留之,指寒性病症应深刺而久留针。

4、 同病异治 :某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相同,但病机不同,所以在治则和治法上也因之而异。

5 异病同治 :有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但其病机相同者,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6、近部取穴:指在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腧穴的方法,是腧穴近治作用的临床应用。

7、远部取穴:指临床选取与病证较远部位有关穴进行治疗的方法。

8、随证取穴:根据临床辩证选取治疗全身和局部的有效腧穴。

9、本经配穴法: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循本经选取其局部与远部的腧穴配成处方。

10、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为依据,当阴经有病时,陪相表里的阳经腧穴,阳经有病时,配相表里的阴经腧穴;脏腑有病,也可配表里经有关腧穴。

11、上下配穴法:八脉交会穴是前人总结上下配穴法的实践经验之一

12、前后配穴法:是将胸腹部与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俞募配穴法为其中的一种

13、左右配穴法是以经脉循行左右对称,络脉纵横交错的特点为配穴依据的配穴方法。缪刺与巨刺。

14、五腧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取之经;经满而血者, 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15、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是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的一个重要经穴。

络穴是指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合称十五络穴。五脏有疾,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

原穴和络穴配合应用,称为 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 ,属表里(阴阳)配穴法的范畴,以原发疾病经脉的原穴为主,以相表里的经脉的络穴为客,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能通达内外、贯彻上下。

16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的特定穴。募在胸腹部。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特定穴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

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八穴的相互交汇关系:公孙与冲脉相通;内关与阴维脉相通;外关与阳维脉相通;临泣与带脉相通;申脉与阳跷脉相通;后溪与督脉相通;照海与阴跷脉相通;列缺与任脉相通。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特定穴。

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17郄穴一般治疗急性病,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中都治崩漏等;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

十六郄穴:十二经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各有一个郄穴

肺病咳血取孔最,胃脘疼痛取梁丘,心胸疼痛取郄门,阴郄

18、下合穴:是指六腑在下肢各有一个合穴,共六个,故称六腑下合穴。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

19 、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医生多用右手持针。

押手,是指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

20、针刺的体位:(1)仰卧位(2)侧卧位(3)伏卧位

21、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适宜短针或有动脉的地方。(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

(4)捏提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23、针刺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循法是指在进针后不得气时,用手指沿经脉上下轻揉拍打,按摩体表,促使气至的一种方法。

24 、得气的表现: 一是患者进针后的针刺感觉,施术者根据患者的针感调整手法操作,以达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术者手指对于针刺入皮肤以后的感觉,施术者根据这种感觉去寻找、调整针感,使针感达到治疗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影响得气的因素:角度、行针、深度、取穴不当、久病气血衰败。

 催气即针刺入穴位后,施行提插捻转,后轻轻地摇动针柄等手法促使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25、留针的目的是候气和调气,加强针刺感应,延长刺激,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就

26影响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的质量不同。

27、基本的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法,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捻转补泻法,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反之,拇指后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强为泻。

迎随补泻法,迎就是迎着经而来,随就是随着经而去。

所以“迎而夺之”为之泻,“随而济之”为之补。

徐疾补泻法,缓慢地进针,快速地出针,为补发,快速地进针,缓慢地出针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烧火山(补)、透天凉(泻)。

28 晕针的原因 :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或施术手法过重。处理:将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

滞针的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疼痛,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一方向捻针太过,留针时间长。断针部位在针根。血肿的处理: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

29 、灸法的分类:

艾灸类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间接灸:隔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隔盐(回阳救逆)、隔蒜(解毒,止痒,杀虫)、隔附子饼灸(温肾补阳,阳痿,早泄)。

艾条灸包括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非艾条灸类:灯火灸、黄蜡灸。在施灸处涂以少量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

灸法补泻: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灸法的作用:1.疏风解表,温经散寒2.温通经络,活血逐痹3.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4.消瘀散结,拔毒泄热5.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隔姜灸: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隔蒜灸:解毒,健胃,杀虫,止痒

隔盐灸:回阳救逆

隔附子灸:温肾补阳

30 、拔罐法古称角法。罐的吸拔方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

拔罐的作用:闪罐法,留罐法(5-15 分钟),是常用的方法;走罐法。

31、耳穴的选穴原则:(1) 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2)按病变的相应部位选穴

(3)根据中医学理论辨证选穴(4)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5)根据临床经验选穴。

32、三菱针:宛陈则除之。操作方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泻血法(刺络法)。

适应范围:急证、热证、实证、瘀证、痛证。

33、皮肤针法的理论依据是十二皮部。叩刺部位: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

34、皮内针法: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有颗粒型和揿钉型两种。皮内针法常用于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

35、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伴口眼㖞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口㖞,半身不遂主症的一种疾病。

中经络1 )半身不遂  治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 阳陵泉 足三里 解溪 昆仑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还可以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取接续经气之意,上肢还可取肩髎、阳池、后溪等,下肢还可取风市、悬钟等;

病程日久,上肢瘫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瘫可配腰阳关、白环俞等;

如患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乃阳病取阴之意;如语言謇涩,配哑门、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中脏腑1 )闭证:水沟 十二井 太冲 丰隆 劳宫

       2 )脱证:关元 神阙(隔盐灸)

36 、腰痛 主穴:委中 肾俞 大肠俞 

加减: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阳散寒;

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

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37、不寐:因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疾病,又称失眠。

主穴: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加减: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

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38、哮喘指突然发作的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

     主穴: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 

加减:寒饮伏肺加风门、太渊疏风宣肺;肺肾阴虚加肾俞、关元、太溪滋肾益肺。

  邵氏五针:主穴是肺俞、大椎和风门。

如咳嗽配尺泽和太渊穴,痰多配足三里和中脘穴,痰壅气喘配膻中、天突穴,心悸配心俞和内关穴,针刺后需在相应部位拔罐。

39 、胃痛  主穴:中脘 内关 公孙 足三里  

加减:寒邪犯胃加神阙、梁丘散寒止痛;

饮食停滞加梁门、建里消食导滞;

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

胃阴不足加胃俞、太溪、三阴交滋阴养胃。

40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的病证。

主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 

 加减: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清泄腑热;

气秘者,加太冲、中脘疏调气机;

虚秘者,加脾俞、气海健运脾气以助通便。

41 、痛经  主穴:关元 气海 三阴交 

 加减:寒湿凝滞者加地机可温通胞脉,祛邪调经;

肝郁气滞者加太冲、次髎可疏肝解郁;

气血不足者加血海、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气补血。

42、遗尿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以危及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在标病不急迫的情况下,应该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阅读全文

与夹持进针方法适用于哪些穴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用白酒退烧的正确方法擦哪里 浏览:526
如何提高孩子专注力10种方法 浏览:877
冻排骨快速解冻好方法 浏览:113
解决动手问题的方法 浏览:570
定格烹饪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905
标准偏差偏差计算方法 浏览:507
6s日版小白点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80
封空间的方法视频 浏览:436
如何预防骗婚的方法 浏览:493
尿酸中治疗方法 浏览:62
安装手机蓝牙的方法 浏览:265
抖音关注不显示解决方法 浏览:661
契尔氏蓝精灵使用方法 浏览:924
权纯雨的训练方法 浏览:679
测量液体黏度的方法 浏览:987
ora01034解决方法 浏览:85
打开三星小窗口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15
皮草毛领的鉴别方法 浏览:592
白醋泡苦瓜的正确方法 浏览:490
手工剥玉米皮根部快速方法 浏览: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