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止痛为治疗目的,可分为药物、神经阻滞、射频热凝和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
为首选的基本治疗,适用于患病初期老年人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氯硝西泮、阿米替林、巴氯芬等。
2、射频热凝治疗
适用于长期和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药物剂量,以及年老体弱不适合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可选择性地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或半月神经节,既不损害触觉纤维,又达到止痛作用。射频能量通过机体时电磁波能转为热能,产生热效应和热电凝。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与半月神经节封闭相似。
3、手术治疗
适用于药物和神经阻滞治疗无效者。目前手术治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微血管减压术:此法效果好,但需做开颅手术,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由血管压迫所致者。
(2)颅外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术:疗效短暂,目前已不推荐。
(3)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疼痛治疗的疗效肯定,但有严重局部麻木等并发症,目前已极少应用。
(4)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手术难度大。
㈡ 三叉神经痛有哪些治疗方法
(1)西医药治疗。
①卡马西平:为首选药物,初服100毫克,每日2次,服1日以后每日增加100毫克,直到疼痛解除。每日最大服量不应超过1000毫克,可逐渐减小药量,确定最小有效量维持。但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造血功能,孕妇忌用。
②苯妥英钠:初服100毫克,每日3次;如无效可每日增加100毫克,最大服量不超过每日600毫克。如产生头晕、行走不稳、眼球震颤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减量到中毒反应消失为止。
③如以上药物无效,可用氯硝西泮,每日4~6毫克,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态不稳。
(2)中医药治疗。
①风寒阻络:颜面阵发性疼痛,紧束感,遇寒则甚,遇热稍减,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20克,荆芥、防风、羌活各10克,白芷12克,薄荷、生甘草6克,细辛3克,全蝎5克,蜈蚣3条。
②风热伤络:面部灼热疼痛,遇热则甚,恶风,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散热、通络止痛。
方药:桑叶、白菊花、连翘各12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苇根15克,忍冬藤20克,蔓荆子10克,川芎9克,全蝎5克。
③痰火上扰:面部阵发性闷胀灼痛,常进食时发作,局部喜冷凉,头昏而沉,口渴不欲饮,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治宜化痰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半夏、川芎各10克,茯苓15克,橘红、枳实、竹茹、瓜蒌、厚朴各12克,全蝎5克,甘草6克。
④肝胆火炽:颜面阵发剧痛,刀割样,灼热感,烦躁易怒,胁痛口苦,头晕目赤,咽干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止痛。
方药:栀子、黄芩、柴胡、菊花、僵蚕豆各10克,石决明(先下)、生地、白芍、龙胆草各15克,木通、甘草、蝉衣各6克。
⑤阳明胃热:颜面灼痛,前额胀痛,齿痛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或燥,脉弦滑。治宜清胃泻热。
方药:生石膏30克,川芎9克,薄荷12克,生地、菊花各15克,丹皮10克,生大黄(后下)、甘草、黄连各6克。
⑥阴虚阳亢:颜面灼痛伴抽搐,头目眩晕,面色潮红,腰膝无力,耳鸣失眠,舌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生熟地各16克,知母、丹皮、元参、蜈蚣各10克,青葙子、龟板(先下)各20克,全蝎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