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文献批评方法有哪些

文献批评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8-04 08:52:48

A. 文献研究方法哪些

文献研究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内容分析法、文献计量法、文献研究法。其中内容分析法指的是一种系统、客观、能对明确的传播内容进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指的是借助文献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文献研究法指的是搜集、整理、鉴别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B. 文献研究方法怎么

论文文献研究方法部分怎么写

论文文献研究方法部分怎么写,毕业论文对大学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毕业论文不通过就可能毕不了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论文文献研究方法部分怎么写,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文文献研究方法部分怎么写1

1、调查法

调查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指有目的、计划的搜集与论文主题有关的现实状况以及历史状况的资料,并对搜集过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与归纳。调查法会用到问卷调查法,分发给有关人员,然后加以回收整理出对论文有用的信息。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或者其他的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可以让人们的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拥有新的发现,还可以更好的启发人们的思维。

3、文献研究法

以一定的目标,来调查文献,从而获得关于论文的更加全面、正确地了解。文献研究法有助于形成对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可以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从而获得事物的全貌。

论文研究方法最为典型的有调查法、观察法以及文献研究法,都是值得大家采用的方法。

论文文献研究方法部分怎么写2

论文写作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循环思维凯正方式

二、研究的路径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步骤

五、对传统研究思维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们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过程中,甚至于我们自己从事课题研究时,不禁让我们思考一系列有关研究的基纤孙闭本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在我们探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完成论文本身的写作,还是完成一个研究过程?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果论文写作应该反映一个研究过程,那么研究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就以我个人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中总结的一些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共享。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世界上无论哪个领域都存在许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着许多未知的规律。我们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规律,将之上升到毁裂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然而理论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正,因此,就会有人对理论的前提和内容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又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我们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就需要有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就是[1]:

Facts —Theory—Speculation

事实——理论——猜想

上述从“事实”到“理论”,再进行“猜想”就构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既要侧重从事实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也同时在研究中要有质疑和猜想的勇气。而这一思路并不是一个终极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当猜想和质疑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后,理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认为符合科学规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为演绎法(Dection)和归纳法(Inction)。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应该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

另外,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研究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研究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将实践中的带有经验性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让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统规律性的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的共享才能对具体的实践产生普遍的影响。研究者除了承担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研究的结论之外,还要将这一研究的过程和结论用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让大家去分享。不能进行传播和与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对社会进步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撰写论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过程,不断探索和总结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对实践产生影响。我们强调,论文的写作不是想法(idea)的说明,也不仅是过程的表述。论文的写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的假设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验证某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条件。

研究的路径(Approaches)是我们对某事物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两个路径(Approaches):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标准的度量方法,或者通过观察对现象进行描述,主要用来总结是什么情况(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这种研究路径去提出理论假设,并验证理论。规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决应该是什么(what should be)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来推论事物的发展规律。研究者也会用这种路径去建立理论规范。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研究的路径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而言,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支持和依据;后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针对上述两个路径,研究过程中都存在着分析(Analytical)过程,也就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过程就需要具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来支持。

[2]。然而,更多的学者倾向认为,定量与定性的方法问题更多的是从分析技术上来区别的[3]。因为,任何的研究过程都要涉及数据的收集,而数据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们不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立起来。在社会科学和商务的研究过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优势。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对于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对用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或者其他非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则是对用数量所描述的内容,或者其他可以转化为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一项研究中,往往要同时涉及到这两种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来定义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点(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来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从定义、类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来概括事物的特点;定量分析则假定概念的成立,并对其进行数值上衡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统计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基本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离散情况等。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关度分析、多变量之间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统计检验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强调,是因为定量分析的过程和定量结果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观因素所影响。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优势是对理论进行验证(Theory Testing),而不是创建理论(Theory Generation)。当然,相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由于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种变量的可控性被遭到质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准试验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定性研究有其吸引人的一面。因为文字作为最常见的定性研究数据是人类特有的,文字的.描述被认为具有“丰富”、“全面”和“真实”的特点。定性数据的收集也最直接的。因此,定性分析与人有最大的亲和力。恰恰也就是这一点,定性分析也具有了很大的主观性。如果用系统性和可控性来衡量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定性分析方法比定量分析方法更被遭到质疑[7]。然而,定性数据被认为在辅助和说明定量数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8]。实际上,定性分析方法往往贯穿在研究过程的始终,包括在数据的收集之前,有关研究问题的形成、理论的假设形成,以及描述性分析框架的建立等都需要定性的分析过程,即对数据进行解释和描述等。如果遵循系统性和可控性的原则,那么定性分析方法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也有一些可利用的辅助工具,例如,摘要法、卡片法、聚类编码法等。在研究结论的做出和结论的描述方面,像矩阵图、概念模型图表、流程图、组织结构图、网络关系图等都是非常流行的定性分析工具。另外,从定性的数据中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规类等统计手段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这里要指出的是,科学研究不能用想法(idea)本身来代替。科学研究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用一定的方法来证明有价值的想法,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或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证明、创建或改进理论,从而对实践和决策产生影响。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成果是否会对实践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9]。

第五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的处理主要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将原始的数据进行分类,以便转化成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形式。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编码和数据录入三个步骤。数据编辑(Data Editing)就是要识别出数据的错误和遗漏,尽可能改正过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便于进一步的编码和录入。数据编码(Data Coding)就是对所收集的第一手数据(例如对问卷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进行有限的分类,并赋予一个数字或其他符号。数据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将许多的不同回答减少到对以后分析有意义的有限的分类。数据录入(Data Entry)是将所收集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数据录入到可以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处理的计算机中,录入的设备包括计算机键盘、光电扫描仪、条形码识别器等。研究者可以用统计分析软件,例如SPSS等对所形成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少量的数据,也可以使用工作表(Spreadsheet)来录入和处理。

数据的分析就是运用上述所提到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者要根据回答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和验证方法。对于有些研究,仅需要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对于另一些研究可能就需要对假设进行验证。在统计学中,假设的验证需要推论的统计方法(Inferential Statistics)。对于社会科学和商务的研究,一些研究是针对所获取的样本进行统计差异(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的验证,最终得出结论是拒绝(Reject)还是不拒绝(Fail to Reject)所设定的假设条件。另一些研究则是进行关联度分析(Measures of Association),通常涉及相关分析(Correlation)和回归分析(Regression)。相关分析是通过计算来测度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而回归分析则是为预测某一因变量的数值而创建一个数学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们研究和分析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的发展使得多变量统计工具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果多变量之间是从属关系,我们就需要从属关系的分析技巧(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方差的多元分析(MANOVA,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Analysis)、线性结构关系分析(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结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等。如果多变量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我们就需要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技巧(Inter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等。如果收集的数据有明显的时间顺序,我们不考虑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重点考察变量在时间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就需要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目前流行的统计软件,如SPSS对上述各种分析方法都提供非常好的支持。

第六步、得出结论,并完成论文

论文的撰写要结构合理、文字表达清楚确定,容易让人理解。形式上要尽量采取可视化的效果,例如多用图表来表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具体论文的撰写要考虑包含如下内容:摘要、研究介绍(包括背景、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样本选择、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的发现、结论(简要结论、建议、启示意义)、附录、参考文献。

针对社会科学和商务领域的问题研究,我们传统上所遵循的研究思维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承认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遵循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用这一思维模式来指导研究的过程,容易使我们混淆研究者与决策者的地位,找不准研究者的定位。首先,这一研究思路和模式将问题的解决和问题的研究混在一起了。其次,没有突出,或者说掩盖了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和遵循。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它忽略了问题的识别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的识别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是一项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前提。问题的识别过程可以保证所研究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防止出现只做表面文章的情况,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使研究结果有说服力。当然,在此,我们并不是说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传统模式是错误的,也不否认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然而,我们觉得,这一传统研究思维模式太笼统,太注重结果导向,不足以说明科学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研究步骤。

在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中,运用这一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来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容易出现两个不良的倾向。一是使我们过于重视论文本身的写作过程,而忽略了论文写作背后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只强调结果,不重视过程。在此情况下,论文的写作多半是进行资料的拼凑和整合。当然我们并不能低估资料的拼凑和整合的价值。可是,如果一味将论文的写作定位在这样的过程,显然有就事论事的嫌疑,无助于问题的澄清和问题的解决,也有悖于知识创造的初衷。特别是,既没有识别问题的过程,也没有形成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甚至没有用任何可以遵循的研究分析方法,就泛泛对一个问题进行一般描述,进而提出感觉上的解决方案。这种研究结果是很难被接受的。第二个不良的倾向是上述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使我们辨别不清我们是在做研究,还是在做决策。研究通常是在限定的一个范围内,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进行证明或推理,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这个结论对决策者能产生影响。然而,决策者毕竟与研究者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考虑的问题与研究者或许一致,或许会很不一致。有价值的研究是要给处在不同地位的决策者(或者实践者)给予启示,并促其做出多赢的选择。因此,传统的研究思维模式缺乏研究的质量判定标准,缺乏系统性和可控性,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容易让研究者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片面的终极的解决方案。

在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的实践中,我们曾试图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模式,尝试让我们的研究生将论文的写作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特别注重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并且要求在论文的写作中反映这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例如,2002届研究生万莲莲所写的《电子采购系统实施中的管理因素-摩托罗拉公司电子采购系统实施案例研究》硕士论文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最初探索。此论文的结构就分为综述、指导理论、方法论、数据分析,以及研究结论和启示等五个主要部分,运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定性和定量的各种具体方法。其研究结论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因为研究者并不限于第二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而是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框架,运用问卷定量调查等手段,遵循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对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相同的研究方法,我们又应用在其他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例如2002届龚托所写的《对影响保险企业信息技术实施的主要因素的研究》、2003届王惟所写的《对中国铜套期保值现状的研究》,以及2003届马鸣锦所写的《中国银行业知识管理程度与网络银行发展程度的关系研究》等。通过论文写作,这些研究生的确掌握了一般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步骤。以上的研究结论对教学和实践直接有借鉴的意义。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其方法和结论都得到了肯定。据多方反馈,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注释】:

[1]这是笔者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看恐龙展览时了解的美国科学家的基本研究思路而得到的启示。

[2]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3。

[3] Bryman, A. (1988), Quality and Quantity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Unwin Hyman.我们发现许多文献资料将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称为定量与定性技术(techniques)

[4] Cook, T.D. and Reichardt, C.S. (1979)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Research. Newbury Park and London: Sage. Ragin, C. C. (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 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Berkeley, C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7。

[6] John Van Maanen, James M. Dabbs, Jr., and Robert R. Faulkner, Variet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82), P32

[7] 这是因为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中包括了人的因素,而人本身作为分析者具有自身的缺陷。例如:数据的有限性、先入为主的印象、信息的可获得性、推论的倾向性、思维的连续性、数据来源可靠性、信息的不完善性、对信息价值判断误差、对比的倾向性、过度自信、并发事件与相关度的判断,以及统计数据的不一致性等。上述缺陷的总结与分析来源于Sadler, D. R. (1981) Intuitive Data Processing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Bias in Ecational Evaluation. E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3, P25-31。

[8]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71。

[9] Ronald R. Cooper, C. William Emory (1995, 5th ed)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IRWIN, P352

C. 社会历史批评的常用手段

社会历史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具体阐释。

在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时,社会历史批评通常都从内容出发来评判作品的价值。

对抒情性作品,主要分析的是与现实相关的情感表达,对叙述作品,则主要通过人物形象和环境的分析来揭示主题及思想意义。

.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作者的生平际遇对作品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作者往往在作品中熔铸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他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他所意识到的使命感。

通过对作者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创作及其社会理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研究,将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其一是把握作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

首先要注意作家所处的社会政治条件对作家的制约,以便于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作家的创作动机。

其次作家批评还应注意到作家生活的艺术环境及文学思潮对其创作的作用。

其二是通过作品本身去发掘作者的风格和个性。

批评家通过作者对题材的选择、对人物的爱憎及结构布局等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艺术追求。

对作家的评价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因此对作家的研究首先要尽可能详尽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经历。

其次,对作家的研究还应重视作家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发展的历史材料,这些显示作家人生十字路口的材料将是作家研究中的关键的部分。

第三,对作家的研究还应注意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

这方面的材料将表明作家的艺术追求和具体创作过程中的个性特征,成为了解和研究作家创作道路和具体作品的有力证据。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作家的创作谈未必能真实地说明作品情况,这或是由于作家自身表达能力的限制,或是有意讳饰。

因此,对于作家的创作谈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做具体细致的分析,切不可盲从或轻信。

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其基本特征是相关的,主要表现在:其一,由于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注重对作家生平际遇的研究,因而相对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独立价值、它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它的形式因素。

由此导致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性研究不够。

其二,由于社会历史批评赋予了文学作品太重的社会功用,而使文学作品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它必须担负起训导读者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的自主性、创造性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社会历史批评的这些缺憾在一定程度上为庸俗社会学提供了可乘之机。

庸俗社会学的鼻祖是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派。

他们习惯从政治观念出发来评判文学作品,用阶级分析代替艺术分析,政治标准成了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正常的文学批评变成了政治斗争。

文化因素的渗入使社会历史批评得以深化。

它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一方面把文学活动、文学现象作为人类的或民族的文化系统中的组成因素来考察,另一方面又对文学现象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做全面的、整体的观照。

这种批评方法一方面分析作家、作品、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一方面揭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文化构成,阐释其文化意义。

可以说,文化与社会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文化的内涵较之社会、历史的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纵深感。

它不是把文学作品仅仅作为一定社会的反映或时代的产物,而是当做人类经验的一部分。

它超越了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自由。

从文化学角度观照文学,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文学进行整体观照。

不仅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科技诸方面的关系,而且还须对文学做历史的综合追溯。

这种文化视野与社会、道德的角度不尽相同,它更多地是着眼于作品的文献价值,而不做善恶判断。

其次,是对文学做比较观照。

这是一种跨越文化的研究。

各民族的文学,既有其相似的经验和形式,又有各自的特点,由此构成比较的基础。

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借助他国文学和文化的参照,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本国文学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国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

第三,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化阐释。

如果说从文化角度观照文学是侧重于对文学作品外部联系的考察的话,那么,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则是对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批评家要阐发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其一,探寻文学现象中特定民族的文化心理

其二,揭示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征。

其三,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变迁。

从文化学角度进行文学批评,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

这种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综合的研究打开了人们的思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人类文化的纵横交错的参照系中把握文学作品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更为宏阔的时空构架中重新审视和整合人类文学经验的钥匙,而且顺应了当代世界文化和文学日益走向交流与汇通的大趋势,这将给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但它较多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和文献价值,忽略或不够重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追求,因而未能很好地分辨作品艺术上的良莠。

D. 如何有技巧,有艺术的批评别人的错误

几千年来,在人类思想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批评,始终伴随着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为人类思想的正确发展服务。现代科学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四百多年来,对科学思想的批评和对科学成果的质疑始终没有停止过,只要有科学就会有批评和质疑,批评和质疑为科学的正确发展服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批评和质疑,作为一个与人类思想与生俱来的反面手段,作为一个与科学发展与生俱来的反面工具,为人类思想和科学的正确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对于促进人类思想和科学的正确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批评、质疑都能够促进思想和科学的正确发展呢?显然不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批评和质疑也是一样,积极的、正确的批评和质疑,能够促进思想和科学的正确发展,消极的、错误的批评和质疑,就会阻碍思想和科学的正确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提倡积极正确的批评和质疑,反对消极错误的批评和质疑。那么,什么样的批评,才是积极的、正确的批评呢?
一、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要讲究艺术的,要讲究策略、讲究方式方法。什么是批评艺术?批评艺术就是批评的技巧、就是批评的策略、就是批评的方式方法。批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批评有批评的技巧和艺术,批评有批评的方式方法,不能把所有的反对意见和不同意见都说成是批评。
1、批评要有批评的本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哄而上。但凡批评,总是因为自己看不中别人的思想成果或科学成果,而去批评别人的。这就是说,第一,你的水平和能力与批评对象大致旗鼓相当,所以,你能够看到人家的缺点和不足;第二,你去批评别人,首先自己要去全面了解别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全面地认识别人的成果,然后,你才有资格说三道四;第三,你自己除了要有比较高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你还必须懂得批评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这些技巧和方式方法,你才有资格站出来说短道长,有资格去为别人的成果“亮红灯”。
国家科学部门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展鉴定,参加鉴定的都是有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而不是动员一方百姓一哄而上、七嘴八舌或者搞举手表决,不是看同意的人多、还是反对的人多。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专家学者有开展批评的本领,只有专家学者才能够发现新产品、新技术中的美丽和瑕疵,只有专家学者更具有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
2、批评要有积极的、正确的目的,不能怀有消极的、狭隘的目的。古人曰:心正则笔正。这就是说,批评的目的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的。在积极正确的目的支配下开展起来的批评,必然会盛开美丽的批评之花。这种良好批评的直接结果,第一就是使批评者在批评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专业知识、思想素质、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得到极大提高,得到被批评者的尊重,批评者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第二就是使被批评者的专业知识、思想成果、学术成果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经过批评以后,被批评者从别人的批评中受益,而弥补了不足,因而被批评者对批评者怀有真挚的感激之情,被批评者的形象更加完美起来;第三就是使旁观者、也就是有幸接触过这个批评过程的人,从思想、学术、知识、道德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得到享受,旁观者能够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欣赏这种高素质、高质量的批评和被批评,从而使自己受益;第四就是使大家关注的思想领域更加稳定,使科学事业更加团结,从而推动整个事业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反之,在消极的、错误的目的支配下的所谓“批评”,就不能称作批评,充其量只是一种不良情绪的反应,只能会危害思想领域的稳定,只能阻碍科学事业的发展。
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双双受益,获得双赢,是批评活动积极正确的一个显着标志。
3、批评既是自由的、又不是自由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一切倡导共产主义、倡导大同理念的思想和科学,以及参与这些思想和科学中的人们,在开展批评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批评既是自由的,又不是自由的!你对别人的批评,如果对思想、对科学、对他人有所帮助,你的批评就是自由的;反之,你对别人的批评,如果对思想、对科学起了阻碍作用,如果对他人的学术成果、个人名誉起了诋毁作用,你的批评就不是自由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批评是有“原则立场”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信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一切有思想、有理想、追求真理和热爱科学的人,都应该牢记这一点。
4、批评要端正心态,不能扭曲心态。无论任何人,开展对他人的批评,自己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端正的心态,特别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能扭曲。如果自己的心态不端正,甚至扭曲或者极端扭曲,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批评,极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针对他人的个人攻击和名誉毁谤,极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恶果。因此,这样的所谓“批评”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在思想领域和科学领域里,随着人们的道德水准不断的提高,这种所谓的“批评”一定会越来越少。
总之,没有艺术、不讲策略、心态不端正的批评,不能算作真正的批评,更谈不上是一种艺术的批评。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战斗”,实际上指的也是一种批评,但这种批评是“辱骂和恐吓”,这种“批评”本质上只能算作是一种围攻,或者充其量只能算是没有艺术的批评。
二、艺术的批评
那么,什么样的批评,才能算是艺术的批评呢?
1、满怀希望的批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身边时常集聚着一些文学青年,许多人仰慕文坛巨斗而向他讨教,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年轻人过于浮躁,不注重提高自身文学素质,不注重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试图通过诋毁别人、压制别人、打击别人,而使自己成名成家的错误现象,提出了尖锐地批评,他谆谆告诫青年人:“不断的(!)努力一些,且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字和几本期刊,便立了个空前绝后的大勋业。还有一点:不要只用力于抹煞别个,使他和自己一样的空无,而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2)鲁迅先生满怀着对年轻人的希望,他的这个教诲,一是提出了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问题,二是提出了要加强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的要求,三是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鲁迅先生的这个批评,是非常有艺术的。他的目的是积极的、正确的,他是希望中国的文坛能够正确地、健康地发展,希望年轻人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
同时,鲁迅先生还向年轻人提出了“不要抹煞别个”的要求,也就是说,凡是想成就事业的人,都不要拆别人的台阶,不要挖别人的墙脚,不要试图通过贬低别人、毁谤别人,来抬高自己、显示自己,那样做是错误的,其结果只能是既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使自己更加平庸。
2、批评必须坚持真实。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在法西斯的监狱中,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和意共历史,他严肃地指出:“真实具有革命性”,意思是说:一个革命政党、一个先进的阶级集团或阶层、一个优秀社会成员,都必须注重真实、坚持真实,否则,如果丧失了真实,就会丧失先进性和革命性。联系到批评这个问题,如果你对别人的批评是错误的,对别人的指责是不真实的,那么,你的批评就会一文不值。所以,任何一个优秀分子都可以开展对他人的批评,但是,批评必须坚持真实。
美国前国务卿克德尔·赫尔曾经有一句名言:“真理尚未穿好裤子,谎言已经环绕地球半圈”。为什么谎言的传播速度快于真理呢?这是因为真理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认识。
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开展何种批评,无论针对什么人、什么思想开展批评,批评者都要切忌散布针对被批评者的谣言和谎言,不得对被批评者进行人身攻击,谣言和谎言是开展批评的大敌。
那种为了达到搞臭、搞垮别人的目的,而不惜主宰舆论工具大肆制造谣言、散步谎言的极端错误做法,是与革命政党的宗旨、理想完全格格不入的,是对革命政党的先进性的公然亵渎,是对革命政党的所具有的战斗性的公然诋毁。而先进性和战斗性是革命政党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是她能够战胜一切敌人的根本保证。
3、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批评。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们面对的是一片理论空白,在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理论探索,难免要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时甚至是方向性的政治错误。
列宁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同志时,一是坚持客观公正,二是坚持一分为二。在反对普列汉诺夫的机会主义动摇性时,列宁指出:“普列汉诺夫个人的功绩在过去是很大的,在1883-1903年的20年间,他写了很多卓越的着作,特别是反对机会主义者、马赫主义者和民粹主义者的着作。”(3)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不研究……普列汉诺夫所写的全部哲学着作,就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因为这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着作。”(4)列宁在同考茨基进行不可调和的斗争中,也没有忘记给予考茨基的早期着作以积极的评价,认为考茨基的早期理论着作是“世界最优秀的社会民主主义文献中最优秀的着作。”(5)列宁在批评这些犯了错误的理论家们的时候,始终坚持两分法,反对形而上学,不一棍子打死。
允许犯了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这就为巩固新生政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先进政党和革命领袖政治民主的体现。列宁倡导的开展批评的正确做法,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4、促进团结的批评。在基督教创立的初期,基督教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一些门徒对基督教义也产生了不同理解,引起了内部的矛盾。为此,耶稣告诫他的门徒说:不反对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朋友。意思是说:大家要胸怀宽广,要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和妥善处理外部矛盾,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发明了一个着名的批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他老人家进一步解释说:要打破旧的团结基础,通过批评或者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我们从毛泽东同志这段话中,可以理解到: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志,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从而促进团结,促进事业兴旺发达。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这种批评艺术,如果得以开展的话,毫无疑问,对于被批评的同志和朋友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被批评的思想和科学来说,同样也是十分有益的。毛泽东同志还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志,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给犯错误的同志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能在法治的幌子下让人把牢底坐穿。
毛泽东同志在“文革”中,坚决反对林彪集团提出的开除邓小平党籍的错误做法,两次力主保留邓小平的党籍,这就把处理邓小平错误限制在党内政治斗争的范围,并布置了保护邓小平的一系列措施,既为邓小平在1974年和1977年复出准备了条件,也给我党留下了一个对重要工作经常持反对意见的“反对派”。而实际上,允许党内有一定程度的“反对派”存在,是毛泽东一贯的领导作风,这是革命领袖和革命政党自信心的表现,也是党的事业的需要,可以使我党少犯错误或者在某些重要问题上不犯错误。毛泽东的伟大胸襟和领导作风永远值得我党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学习。
三、在批评中反思
1、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对于一个思想、一个科学来说,只要是有生命力的,就要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要发展、要前进,就会有新的学术成就不断问世。新的学术成就问世以后,就要接受带着各色眼镜的公众的评判,就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那么,检验学术成就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拿什么做标准呢?是拿赞同人数和反对人数哪一方人多势众做标准呢?还是以赞同者和反对者谁的嗓门高、谁的声音大做标准呢?都不是!检验思想和科学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真理常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时甚至只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同年2月初3日,地动仪准确预报了甘肃陇西地震。但是,年仅十八岁的汉顺帝,听信那些不懂科学的官员的谗言,认为陇西地震就是地动仪这个“妖器”引来的,于是稀里糊涂的把地动仪一砸了之,科学家张衡遭到贬职,受到了很大处分。地动仪是否是科学的?毫无疑问,在当时只有张衡一个人真正懂得地动仪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年幼的汉和帝和部分大臣那里,他们自己的眼睛、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却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张衡作为发明地动仪的专家,从人格、学术成就和政治生涯都遭到重大打击。
意大利天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布鲁诺因为继承、捍卫、发展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被奉为经典的地心说和经院哲学,于1592年被罗马教廷诱捕入狱,并遭长期关押,后来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宣判为“异端”。1600年2月17日,坚持真理的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后来,着名天文学家伽利略又因为捍卫日心说,遭到罗马教廷的逮捕和长期关押,并被折磨致死。1992年,时任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不得不代表教廷,为两位天文学家平反和恢复名誉。
在如何对待新思想、新学术成就的问题上,以上历史事实还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需要时间。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绝对的真理是没有的。对于一个思想、一个科学来说,除了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以外,同时还有经受时间的考验。真理的相对性要靠什么来证明呢?靠的是时间,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一个思想、一个科学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这一点已经被思想发展史所证明,同时也被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任何思想和科学的发展历史,都需要时间去谱写。如果我们凭借着自己的传统知识、传统经验、传统思维,去认识新的思想,去评判新的科学理论,那就非常容易犯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就容易过于草率地做出错误判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摩尔根的基因科学理论传到苏联,几乎整个苏联科学界对基因科学理论采取了否定的态度,甚至愤怒声讨,反对基因理论最为起劲儿的科学家还担任了苏联科学院的领导人。苏联对基因科学的轻蔑和怠慢,使整个苏联在基因科学方面严重落后。等到反应过来以后,已经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中国科学界对此也跟“老大哥”保持了一致。七十年代,中国出版了一部科普着作《十万个为什么》,这部书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和红移现象采取了极为轻蔑的态度,书中罗列了许多证据,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和红移现象进行否定。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巨大的错误啊!
我们要解放思想,要给新的思想和科学理论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来,同时,还要给新生事物留出足够的发展时间来,让新生事物自己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样,我们就给自己留出了足够的思考、观察的时间来,避免草率地继续犯汉和帝的错误。总之,面对新事物,不过于草率的下结论。
3、正确认识思想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后人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孔夫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后,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在杏林开设讲坛,广收门徒讲学,鼎盛时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们纷纷开坛讲学,几乎每个人都以得到孔子真传自居。但是,儒家学说就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很快被分裂成了八个门派。只有孔夫子的门徒曾子才真正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其他几个门派在当时看上去,似乎也很了不起,但是很快都成为随风而去的历史云烟。子思继承了曾子的儒家思想,开坛讲学以后培养了孟子,孟子进一步继承、发展和丰富了儒家思想。我们今天看到的儒家思想,就是沿着“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个历史脉络“遗传”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并广泛影响了东亚各国。
马克思主义传到俄国,只有列宁真正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形成了俄国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早期的理论家出了很多,但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毛泽东同志真正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成功的应用于中国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形成了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对于现代科学来说,它诞生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斗争,真科学和假科学之间的斗争,发展和停滞之间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欧美许多国家的报刊上,关于人类能否实现飞行梦想的讨论,被炒得沸沸扬扬。对此,许多权威人士纷纷发表自己非常“权威”的看法。美国基督教会的莱特主教也没有闲着,很信心十足而又十分权威的做出了结论,他说:只有天使才能飞行。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七十年后的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飞上了蓝天,设计、制造并试飞成功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的人,恰恰就是莱特主教的两个孙子。
鲁迅先生说过:“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婴儿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6)也就是说:只有伟大的人物,而没有伟大的婴儿。虽然初生的婴儿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但伟大的人物却是从婴儿成长起来的。 而人们永远无法断定哪个婴儿才是未来的伟大人物。没有占星术就没有现代天文学,没有炼丹术就没有现代化学,这是得到科学界公认的历史事实。但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健忘。占星术和炼丹术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毫无疑问谈不上是科学的,但是这里面却孕育着科学的萌芽。就像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孕育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一样。人类今天取得的科学成就,诸如高速铁路、现代航海技术和登月技术,就是从新石器时代磨制各种石器开始的。
最后,这里强调一点,历史总是一再嘲弄那些过于武断的人。

E. 文献分析法是什么

文献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收集到的某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以探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况,并从中引出自己观点的分析方法。它能帮助调查研究者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利于对研究对象作历史的动态把握,还可研究已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如早已去世的人。

文献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有:对查到的有关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搜集来的销档有关个人的日记、笔记、传记进行分析研究、对收集到的公开出版的书籍刊物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文献分析法与资料分析法的定义及其区别如下:

  1. 文献分析法是一种写论文时常用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是定性研究的一种形式,研究人员围绕一个主题对搜集来的文献进行解释,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则斗猜在这种分析法中,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公共资料,私人文件及各种物证、传单、海报、宣传手册等。

  2. 资料分析法则是另一种不同的研究法,是相对于实地调查而言的,又称间接调查法、室内调查法、文案调查法等。例如调查孙型问卷、访谈调查等。

  3. 文献分析法通常使用已有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为了提高论点的可靠性,降低研究结果的潜在偏差影响,使用的参考文献通常起码需使用两种不同的数据源及方法。但即便如此,我们写论文时还是很容易受到”偏见“的影响。

  4. 资料分析法也有明显缺点,通常收集资料是为中心论题服务的,但二手资料往往很难完全契合我们的调查目的,因此可能有很多无用的部分,或者其分析的重点内容与我们的论题相差较远。

F. 怎样做文献述评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阅读全文

与文献批评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臀肌强化训练方法 浏览:821
底卡骨痛的锻炼方法 浏览:328
治疗失眠有那些方法 浏览:860
线槽灯顶安装方法 浏览:969
亚麻调和油食用方法 浏览:502
维修电磁炉灯泡串连接方法 浏览:475
消防考试补考的最佳方法 浏览:99
手机清理红瑞乐邦垃圾方法 浏览:740
快速换手机屏幕的方法 浏览:608
免疫治疗甲亢的方法 浏览:409
治疗婴儿便秘的方法 浏览:994
胸肌上沿锻炼方法 浏览:938
小米怎么nfc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34
脸上起皮怎么办最简单方法学生 浏览:823
颈椎按摩枕使用方法 浏览:101
海黄油梨的鉴别方法 浏览:937
婴儿如何补钙的正确方法 浏览:12
英文介绍正确锻炼身体方法 浏览:734
韩国鸽子环的鉴别方法 浏览:288
弹力带后腿训练方法 浏览: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