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训诂有哪些方法

训诂有哪些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29 09:29:36

A. 训诂的方法有哪几种

一、以形说义

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世界上有两种文字体系:表音文字因形知音而知义,形与音关系密切、表意文字见形知义,形与义关系密切。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直接反映出所记录的意义,形义统一在汉字的构造中,使我们由字形探求字的本义成为可能。东汉许慎《说文》对9353个汉字的字形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其词义。运用以形说义方法时主要依据《说文解字》,其次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这两者中都有些问题,所以我们还要参照《甲骨文编》、《金文编》等书籍,以求得字的原始义。

二、如何运用以形说义的训诂方法

根据字形来说解字义在传统训诂学中很早就使用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懂得拆字说义了。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分析字形时要有科学的头脑,不能妄加猜测。要对字形做梳理工作,一定要追溯到它的原始形体上去,准确找出字形所代表的最初意义。不能凭现代通行的字型作主观的判断。现代人有一句歇后语:“两个山字重起—请出”。也是今人返盯据现代汉字的形体作出的误解。出,不是从二山,而是从 ,从止,甲骨文作 ,像一只脚从居穴中走出来,是一个合体象形字。

又如“宿”字。《说文?七下? 部》:“宿,止也。从 , 声。 古文夙。”《说文》解释“宿”的最初意义是“止”,是对的。但是对这个字的字形分析却有问题。认为 是古文夙,是没有根据的。宿,甲骨文写作 ,象一个人在 屋下靠着带有花纹的席子止息的样子,正反映了“住宿”之义。许慎根据形体发生了变化的小篆来分析字形,难免出错。

又如:民,《说文?十二下?民部》:“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但书中没有说明“古文之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只引了一个古文形体: 。对这个形体,段玉裁认为“盖象萌生繁庑之形。”王宁先生认为:“中间的 象女字,上下左右的斜画象捆绑的绳子,因此整个字形表示的是‘奴隶’的意思。”王先生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许慎引用的字型来自孔子壁中书,还不是最早的古文字。“民”在金文中已存在,写作 盂鼎; 王孙钟 看上去像一只眼睛被一尖利物刺中的样子。唐兰说:“民字从目,此铭中初见。”可见,民字像刺目之形是肯定无疑的。刺目是古代奴隶主对奴隶的一种酷刑。“民字”的本义是“奴隶”。《贾子?六政》说:“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民=萌=盲,目被刺成盲人,这是许慎以“萌”释“民”的本意。段玉裁因为“萌”有“草芽”义,所以解释为“繁芜”,并不正确。

以形说义方法探求的是单字的本义,在分析之后,往往要引古代文献中的用例来证明分析的正确性。

三、因声求义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语音是词的物质外壳,要准确解释词义有时就要借助于它的语音。从汉代开始,训诂学家就注意到了汉语词语的读音。例如:《说文》中就运用了相当多的声训以同音字作为训释字。扬雄的《方言》很关注异地亩世行殊语反映出的读音变化。东汉末年的刘熙所写的《释名》一书,就是通过声音线索来找出百姓日用器皿的得名缘由。汉字里形声字占大多数,是主要的构字方式,汉字表音化的趋势在日益加强。汉语音韵的发展迅哗变化是声、韵、调协调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变化必然会牵动其他两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是韵的变化,往往会造成声母、声调的演变。

因声求义的方法就是要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历史演变的规律来推求语源、解释连绵词、辨别通假字。其中推求语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系联同源词;2、推求事物的得名之由;3、弄清古代方言与方言之间,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的音义联络,进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的根词。因声求义时,应遵循两个原则:1以古音为依据。2以文献语言为依据。

四、“因声求义”方法具体运用

1.通假借

如: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害”字《说文》“伤也。”“害”的几个义项“损害、杀害、祸害、忌妒”都解释不通。通过“通假借”的办法,了解“害”借用作“何”,问题才能解决。句意是“哪件要洗哪件不要洗,回家问父母。”

2.明方言

如:人涉昂否。《诗经》《毛诗诂训传》:“昂,我也。”《郑玄笺》:“人皆从而渡,我独否。”有学者解释为:“昂,今北方方言变为俺。昂古与吾通,今转为俺……昂之转为俺,其声音变化之迹是非常清楚的。”另有学者解释为:“昂为 的假借。《说文》:‘ ,妇人自称。’由于昂、 声近而通用,所以成为我的通称。”

3.寻语源

黍,禾属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

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五、据文证义

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说词义。前两种方法“以形说义”“因声求义”都具有主观性,而这种方法则更为客观。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三点:1尽量从本文、本书和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中寻找证据。2所得结论,不能脱离被训词的意义系统。3存在于古书之中的明显的训诂材料,大多是因势立说,随文而释。

如:可怜可爱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怜值得怜悯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瓮》/西北望长安,可怜可惜无数山。

B. 训诂方法分为三种

训诂方法分成三类:声训、形训和义训。


3、义训

义训,汉语训诂学术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

C. 包含哪些训诂内容,注文运用哪些训诂手法

常用的训诂方法包括形训、声训、义训,其中义训又包括同升汪租义相训(又包括互训和递训即所谓辗转相训),反义相训(即两个反义词互相训释),以一般词语释特殊语词,描写训释等.声训是循声吵兆音线索探讨词义联系及被释词的语源,文中“户即扈字”明显便是声训.形训是从字形上直接训释词义,文陵扰中并未涉及.义训涉及两例,“户服犹被服,二字同义连文”是义训,“扈,被也”也是义训,而且属于义训中以一般词语释特殊词语,“楚人名被为扈”便可佐证.

D. 训诂学上解释词义的方法还有哪些

传统训诂学解释词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汉字的造字法不同,适合不同的解释方法。

E. 关于训诂学的声训方法概述

训诂学的声训方法

声训是与形训、义训相对而言,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而字是记录语言的一个工具,因而仅靠字形来确定字义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这不仅因为古代用字出现通假现象,更因为形声字的产生,形声法的出现,使汉语出现了衍声的现象,而同音字的产生,方言字的分化,更是以语音形式为纽带的。因而声训的出现,就为训诂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释义方法,在训诂学史上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下面我就从声训的定义、源流、理论依据、作用和影响等方面对声训做一浅显的介绍。

一、声训的定义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也叫音训,即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是一种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换言之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形式着眼,利用语音,语义的关系来推求它的意义解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往往具有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关系。

二、声训的发展历史

声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先秦、汉、唐、宋、清五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声训一法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周、秦时代为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着之中,如《孟子·滕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到两汉、魏晋发展大盛,产生了声训专着,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得到全面的推广。在晋代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的学说,晋初的杨泉《物理论》已有“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的原理。这一时期声训研究成为一门相对较独立的学问,解决了很多词语训释的难题;唐以后声训渐微;发展到宋朝,有学者进一步把声旁兼表字义说深化,如王圣美提出


了“右文说”,“ 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如斯之类,皆以戋为义也”。这样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学者影响深远;到清代,声训达到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由于加深了对音义关系的认识,古音研究有新突破,声训便有了更大的发展。训诂学家明确提出因声求义的主张,并整理出了不同时期的语音声韵特点,注意声训中语音的时代性。把语音相近的字归纳为双声、迭韵两类,而这两类字,都存在声近义通的关系。学者们对于声训的研究特别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强调语音的重要作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晚近章炳麟、 黄侃等先生又把训诂学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的理论上来。他们把“文字”“声音”“训诂”结合起来,组织成有体系的“语源学”。

三、声训的方法

古人在训诂实践中常用的声训方法有三种:

(一)同字为训:

1、同字为训:用字形相同而音义、词性并不完全相通的字来训释。《易·序卦》: “物之始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之中的“蒙者蒙也”,前一个“蒙”是卦名,而后一个“蒙”是蒙昧的意思。

2、同音为训:用同音字来解释被释词。《尔雅·释言》:“樊者,藩也。”《释名·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二)音近为训 :用多个读音相近的词,相互训释。《礼记 哀公问》:“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注:颠,头顶的意思)《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三)音转为训: 指在双声字之中,韵母相近,主要元音相同的字可以相互训释,转换。音转又可分为对转和旁转。

F. 我国传统训诂学在词义训释方面有哪些方法

训诂就是为古籍的字(词)释义(注解).注解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专书注解”——就是把对某典籍的注解专门成书.你问题中“传、笺、注、训、诂、说、解、诠、释、记、通、学、述、订、正、微、隐、书、义、义书、正义、音义、章句、集解、补注” 等等……,都是注解的方法.这样多的名称,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了解正文之外,还解释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论,另外还有汇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补充别人理论的“补注”. 常见的注解名称: 传 就是“以今言传古言”,例如《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 说 解 说明解释词语.如《诗》有《鲁说》、《韩说》,都是注释《诗经》的. 训 诂 也是注书的方法.如:《鲁诗故》(故同诂),《尚书训》. 注 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例如我们熟知的《水经注》. 笺 和“注”相似,是把原文中隐晦和太过简略的,加以补充. 音义 (也称音训、音诂、音注、音释)辨音释义,通过对字的读音的辨析来推测字义.如 《尔雅意义洞启》、《资治通鉴音注》 章句 分章析句来解说古籍的大义.如:《楚辞章句》 集解 一类是跨典籍注解(两部书合起来注解),一类是集合各家之言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 后者如《庄子集解》. 补注 补充前人的注的缺失.举例:《楚辞补注》. 疏证 通会古籍的义理,再加以补充、校正、考证和阐释. 你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归结为“训诂在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因为前面提到的“传、证……”,只是训诂的方法. 那么,训诂学在学术上的的地位和贡献是什么呢? 简单说,训诂(主要指前人的训诂工作)是在古人和今人、古文和今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训诂工作对古籍的注疏释训补,不仅使古籍无障碍地传承,而且也更加丰富了古籍的内涵.没有训诂工作,没有训诂学,古与今之间就会出现断层,中国文化的历史就会被撕裂.这是我对训诂的地位作用的理解. 一、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纳扰如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二、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李逗: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三、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1、注疏的名称:(1)传:西汉时诂与传有区别,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集传、补传之分.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例如《毛传》.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例如《韩诗外传》.大传是撰其大义.例如《尚书大传》.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例如《七经小传》.集传与集注相同,补传与补注相同.(2)解的本义是剖析、分析.(3)笺: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4)注:训释叫注,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注是训诂中最通行的名称.(5)校:考核古书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6)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讲义等.(7)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8)章句: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其特点是不以释词为主,而主要在于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2.注疏的类别:(1)注和疏:从训诂的对象来说,注和疏应分属两类.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他注和自注:从训诂的作者来说,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他注起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章学诚说自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已经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以注解,那么其自注便称为本注或者原注.自注又名子注或者注中注.(3)集注和补注: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集注,又称集解.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补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 二、训诂的术语要掌握: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2、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有时,它也用于串讲句意.3、貌:被释词往往是解释表示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的形容词.4、“之言”、“之为言”:是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明通假字.5、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读为”、“读曰”往往是用本字用来说明通假字,“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6、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7、声:用来指明象声词.8、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9、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10、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11、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是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G. 《尔雅》的体例和训诂方法

《尔雅》的体例和训诂方法

《尔雅》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训诂汇编,其体例和训诂方法,对中国的训诂学和词书编纂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的古汉语词典和方言词典,体现的还是它的编纂宗旨:“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即用今言解释古语,用通行语释方言。这一编纂宗旨,体现了人们对词书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需要。

《尔雅》是先秦训诂材料的汇编(西汉又有所增加),其编早敬坦排体例采用分类法——把词语分为两大类,大类中再分小类,有的小类再分目,井井有条,非常便于检索。这种分类组织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尔雅》训释词语采用的是先单词(《释诂》、《释言》)后复词(《释训》)的编排体制。现代的词典仍按这种体制编写。对名物词陆桐语的编排体制是根据内容分类,然后逐类分条训释;同一大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部分小类再分目,一目了然,检索方便。现代许多网络全书汇编,也都继承了这种体例。

《尔雅》用义训的方式训释词语。义训,是以词语在语言中的实际意义直接解释词义,以通语、常语解释文言、古语或方言俗语。这也是后来解释古书词语的字书、辞书所通用的方式。《尔雅》主要使用了以下义训方法:(1)直训,直接用一个单词解释另一个单词;(2)同训,把一组同义词汇集起来用一个常用的词语进行解释;(3)递训,即为了说明词义,几个词辗转相训;(4)分训,对多义字的训释,或分条分别说明它们的意义,或在同条中分别列几个义项;(5)互训,即用意义相同的语词互相训释,也就是用甲释乙,又用乙释甲;(6)义界,即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对所释语词的意义作出概括的界说。此外,《尔雅》还运用了以共名释别名、以学名释俗名的训诂方法。

《尔雅》解释的有单词、复词,也有四字的成语和古籍中难懂的句子。成语和语句大多出自《诗经》。我国词典把成语单列为词条,也始自《尔雅》。总之,《尔雅》多种多样的训诂方法,稿哪大多被后世的训诂着作和字书、辞书所继承和发展。

H. 训诂学方法有哪些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御芹,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嫌信“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镇者毕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I. 训诂学正误的方法有哪些

训诂的方法有三种:
1、以形说义: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2、如何运用以形说义的空散缓训诂方法;根掘慧据字形来说解字义在传统训诂学中很早就使用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懂得拆字说义了;
3、因声斗模求义: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语音是词的物质外壳,要准确解释词义有时就要借助于它的语音。

阅读全文

与训诂有哪些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热水壶打不开了应该用什么方法开 浏览:32
电瓶测试仪使用方法 浏览:828
治失眠的简单方法 浏览:548
连花清瘟食用方法 浏览:783
经常失眠有什么好方法 浏览:78
dna扩增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243
游离铅的检测方法 浏览:753
低噪音轴流风机和扇叶计算方法 浏览:111
快速进入系统的方法 浏览:690
鼻囊肿治疗方法 浏览:62
猪粪便最佳处理方法 浏览:76
电脑卡键方法 浏览:154
羊角姜种植方法 浏览:439
创作幼儿童话掌握哪些方法 浏览:885
长羽绒服如何加宽方法 浏览:895
定向生服务期计算方法 浏览:852
同侧下肢平衡训练方法 浏览:179
健身器材使用方法图 浏览:216
苹果系统的权限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81
饵料笼的使用方法 浏览: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