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是什么
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是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环境影响评估( EIA )可定义为预测项目开发环境后果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估旨在评价和表达决策过程中任何可用方法对环境的影响,是确保人员在环境条件下生存的重要方法。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021年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表示,全国所有省份、地市两级“三线一单”成果均完成发布,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Ⅱ 客观的环境评估主要通过哪些途径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项目建设方案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研究,影响项目建设环境因素的识别和分析,需要采取的保护对策和措施,以及相关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经济分析。本讲重点介绍环境价值的评价方法。
一、环境价值评价的主要方法
环境价值就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货币量化的价值,一般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对环境价值进行量化。
(一)直接市场法
直接市场法就是直接运用货币价格(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对项目建设可能影响的环境质量变动进行观察和度量的方法。主要包括:
1.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
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雹备能导致相应的商品市场产出水平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用产出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环境价值的变动。例如,某种废弃物的排放会影响到其周围地区其它厂商的生产,锋早因而就可以用其它厂商因减产而减少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环境价值。如果环境质量变动影响到的商品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的条件下销售的,就可以直接利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环境价值。如果环境质量变动影响到的商品是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条件下销售的(比如存在着垄断或价格补贴,或者企业不自负盈亏,因而可以不顾市场供求状况和产品销售状况乱涨价等等),应采用影子价格来计算环境银肆雀影响价值。
2.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
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而给生产直接造成的损失(可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测算),而且还表现为因环境质量恶化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增加,以及因为人们过早得病或死亡而造成的收入损失等等。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是专门用于评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环境价值评价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它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状况。人力投资是对劳动者健康状况和文化技术水平所进行的投资。人力投资的成本(费用)包括个人和社会用于教育及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支出,人力投资的收益(效益)包括个人受教育和接受卫生保健后所带来的个人收入增加和社会效益。为简化计算,人力资本法只计算因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增加,以及因劳动者过早生病或死亡而导致的个人收入损失。前者相当于因环境质量变化而增加的病人人数与每个病人的平均治疗费(按不同病症加权计算)的乘积,后者则相当于环境质量变动对劳动者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影响与劳动者预期收入(扣除来自非人力资本的收入)的现值的乘积。
3.防护费用法
当某种活动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时,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利用采取这些措施所需费用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就是防护费用法。防护费用的负担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方式,由污染者购买和安装环保设备自行消除污染,或采取“谁污染,谁付费”的方式,建立专门的污染物处理企业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也可以采取受害者自行购买相应设备(如噪音受害者在家安装隔音设备),而由污染者给予相应补偿的方式。所需费用就可以作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价值测算的一种依据。
4.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
假如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那么就不得不用其它方式来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以便使原有的环境质量得以保持。将受到损害的环境质量恢复到受损害以前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恢复费用一般采用重置成本进行计算,以准确反映现实价格水平下的恢复成本。
5.影子项目法
影子项目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某一项目的建设会使环境质量遭到破坏,而且在技术上无法恢复或恢复费用太高时,人们可以同时设计另一个作为原有环境质量替代晶的补充项目,以便使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保持不变。同一个项目(包括补充项目)通常有若干个方案,这些可供选择但不可能同时都实施的项目方案就是影子项目。在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难以直接评估时,人们常采用这种能够保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影子项目的费用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二)替代市场法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些商品和劳务,它们是可以观察和度量的,也是可以用货币价格加以测算的,但是它们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价值变动的评价。用这类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变动的方法,就是替代市场法,又称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力图寻找到那些能间接反映人们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商品和劳务,并用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由于这种方法涉及的信息往往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因素之一,而且排除其它方面的因素对数据的干扰往往十分困难,使得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可信度较低。替代市场法主要包括:
1.后果阻止法
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损害。为了阻止这种后果的发生,可以采用两类办法:一是对症下药,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来保证经济发展。但在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无法逆转(至少不是某一当事人甚至一国可以逆转)时,往往采取另一类办法,即通过增加其它的投入或支出来减轻或抵消环境质量恶化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其它投入或支出的变动额就反映了环境价值的变动。用这些投入或支出的金额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的方法就是后果阻止法。
2.资产价值法
资产价值法有时又被称为舒适性价格法。房屋、土地等与当地环境条件有密切关联的资产的价值,受当地环境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环境质量的差异将影响到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而影响到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因此可以采用因周围环境质量的不同而导致的同类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差异(其它条件相同),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3.工资差额法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劳动者工作场所环境条件的差异(例如嗓音的高低和是否接触污染物等)会影响到劳动者对职业的选择。为了吸引劳动者从事工作环境比较差的职业并弥补环境污染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厂商就不得不在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给劳动者以补偿。这种用工资水平的差异(工时和休假的差异可以折合成工资)来衡量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的方法,就是工资差额法。
4.旅行费用法
这种方法认为,旅游者前往诸如名山大川、奇峰怪石、珍禽异兽等舒适性环境资源的旅行费用 (包括旅游者所支付的门票价格,前往这些地方所需要的费用和旅途所用时间的机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了旅游者对其工作和居住地环境质量的不满,从而反映了旅游者对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因此,在排除了其它因素(如收入)的影响后,就可以用旅行费用来间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包括旅游点的环境质量货币价值和旅游者工作和生活地点的环境质量货币价值)。
Ⅲ 宏观环境的评估方法有哪些
宏观环境的评估方法有:(一)多因素评估方法。其基本方法如下:A、确定影响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
B、根据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给出每个因素的权数;
C、根据每个因素的实际情况按5分(优)、4分(良)、3分(中)、2分(差)、1分(劣)打分,并确定该因素下每种情况的权重;
D、计算每旅旦个因素的加权分;e、计算所有因素的加权总分f、根据加权总分对宏观环境进行评价。如果环境总分越接近5分,说明环境越好;反之,越接近1分,说明环境越拆启扰劣。
(二)机会—威胁分析法。通过宏观旁迅环境因素分析,列出宏观环境中将给企业带来的若干机会以及出现的若干威胁,然后对可能出现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机会越多,威胁越少,说明环境越好;反之,机会越少,威胁越多,说明环境越差。
Ⅳ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方法
(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设是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基本方法为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立相关数据库,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基础。
监测网站的布设应符合“控制中心—监测站”的构建模式。监测站和监测点的布设远离控制中心,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响应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命令,及时有效地反馈系统运行的状态。图6-1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示意图。
生态环境监测站包括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地埋管式地源热泵和地表水式地源热泵生态环境监测站。本书重点介绍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方法。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应根据地层结构、当地水文地质特征安置温度传感器、流量计、液位传感器等,长期监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时项目所在地及其周边地温场、地下水水质、水位动态等的变化情况,对传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各个因素的变化情况。
图6-1 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示意图
监测站点的选择应根据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结合在施热泵项目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并考虑行政区划统一管理以及参考浅层地温能资源适宜性分区特点。典型热泵系统监测点常采用在系统进水、回水总管以及钻孔内安置温度传感器两种方式,监测评价系统所在区域地温场的变化情况。
信息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负责收集各监测站、监测点上传的监测信息。监测站、监测点数据通过GPRS或SMS方式传输到终端处理中心,实时动态监测各个监测站和监测点的数据变化规律。
(二)地下水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地下水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是监测评价整个热泵系统的换热功效,计量评价系统运行能效,监测评价地下水换热系统在运行时对区域地温场影响情况。由于抽水井抽取的是原始地下水,温度变化较小,所以重点监测评价回灌井周围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回灌井停运后温度的恢复情况、抽水井与回灌井相互影响情况,长期对回灌水水质进行监测,评价水质变化情况。
建立一个理想的监测站,需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对监测对象的影响。所以,监测的范围要固定,监测点的数量要适量,监测元件的测试精度要适当。一个理想的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主要开展以下五项监测评价工作:
(1)在水源井总管上安装流量计。在进/出水总管上分别安装温度传感器,长期记录监测数据,用于计算分析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水源的排、取热量情况。
(2)对地源热泵系统的主要设备要安装用电计量装置,评价热泵系统的能效情况。
(3)在回灌井及抽水井中不同深度安装温度传感器,监测评价系统运行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4)在抽水井与回灌井之间布置监测点―温度传感器,监测评价它们相互间影响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监测点要布置在地层的主要含水层中,监测点的间距为10m。
(5)在回灌井的周围按一定间距向四周延展布置监测点―温度传感器,可以根据与井孔的距离远近决定传感器布设的疏密,在至少两个方向的测线上监测评价地下水回灌温度对区域地温场的影响。观测点要布置在地层的主要含水层中,监测点的间距为5~10m。
按照以上布置方式,同时考虑到不同深度的水井,监测点的数量为20~50个。考虑到地下水径流的四个方向,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如图6-2所示。
图6-2 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由于监测站是用于监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情况及系统连续运行后地下温度场变化的,所以,建立监测站的前提是有长期稳定运行的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显然只能依托已建或待建热泵项目建立监测站,而且需要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围都有足够的区域可布置一定的监测点。但是,多数新建或待建的水源热泵系统项目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比如某一个方向上布设观测点(孔),建立简易的热泵系统监测站。
(三)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在换热孔周围的土壤中布置测温元件来采集其温度场,监测评价土壤温度受土壤换热器、地下水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土壤换热器的设计及地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数据。特别是在大型的综合系统中,通过对地温场的监测评价,随时掌握地下地温场的变化,分析冬/夏季取热量与排热量是否平衡的问题,以合理调节各种设备的运行,使系统真正做到安全、可靠、低能耗运行。
建立地埋管热泵系统监测站,同样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监测对象的影响。所以监测的范围要全面,监测点的数量要多,监测元件的测试精度要适当。我们以竖直埋管群监测站为例,介绍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一个理想的地埋管热泵系统监测站主要开展以下七项监测评价工作:
(1)监测评价土壤换热器对周围岩土体温度的影响情况,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水平方向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单孔换热器的影响半径与土层内的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垂直方向的观测拟在分析不同岩土层、不同深度对换热效率的影响。
(2)监测评价埋置的换热孔群对周围岩土层全年温度的影响情况,同样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
(3)监测评价地下水流动对土壤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包括地下水对单孔换热器以及孔群的影响。
(4)通过长期对地埋管热泵系统运行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监测评价地下水流动对土壤换热器周围岩土层夏季蓄热、冬季蓄冷的影响。
(5)在热泵机组进水口及出水口安装温度及流量装置,连续记录热量数据,用于计算分析地埋管热泵系统的换热功效。针对热泵机组安装用电计量装置,监测评价热泵系统能效比。
(6)监测评价岩土体恒温层的深度。
(7)监测评价岩土体冻土层深度。
以上第(6)、第(7)项观测应在换热区域以外布设。
如图6-3所示,需要监测的位置大致可以分为图中显示的中心区、边缘区(含拐角区)两种区域。这些区里除了换热孔本身兼作观测孔外,还有内部孔间、边缘孔间和外侧三类观测孔。作为孔群内部和边缘上的观测孔,建议放在相邻的两孔中间,或对角线的中点上。因为这里是受埋管温度影响最小的地方,或是受两个孔共同影响的位置。它的温度变化可以反映单孔热影响半径相交的情况和管内外实际换热温差的情况。在换热孔中埋放温度传感器,受埋管内水温影响最大,虽埋放容易但监测意义不大。
图6-3中A1~A2为孔群的中心区的孔间观测孔,可以代表热量最不易散发的区域。分别沿深度30~60m(孔深120m的中上部)范围内的两孔之间(中点上)布置观测点―温度传感器,以研究孔群中部不同深度土壤受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影响。
B1~B4分别为在孔群边缘区和拐角区邻孔之间布设的观测孔,可在中等深度范围布置观测点,这里代表热量较容易散出的地方,以研究埋管群边缘上的地温场受系统长期运行的影响(图6-4)。
C1~C2分别为在距孔群外侧一个孔距处布置的观测孔,代表受换热影响较微弱的地方,用来研究在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外围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另外可在C1,C2孔内分别沿深度0.5m,1.0m,1.5m和2.0m处布置温度测点,以监测岩土体冻土层深度及变化;也可在C2孔内5m,10m,15m,20m,25m处布置温度测点,进行全年的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观测,以了解当地变温带的演化过程。
大型地埋管系统的孔群形状可能较为复杂或有很多片,但每片都不外乎中心和边缘这两种区域。对于边缘区除了线状的和外角的,可能还有内角形的,没必要都设观测孔,只要抓住每片孔群中受热影响最强和最弱的两个区就行了。除了专门的科研,一般没必要在距埋管群边缘更远的地方布设地温观测孔,因为这种季节性应用的热影响半径一般不会超过6m。
图6-3 竖直埋管换热系统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6-4 两孔之间不同深度温度的监测示意图
(四)浅层地温的可恢复性与浅层地温场变化趋势评价
1.从地温的可恢复性评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
通过长期、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可从地温的可恢复性来评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一个连续数年正常运行的地源热泵系统,如果提取和分析它的运行数据,它本身就成为处于生产阶段的群孔热响应实验;如果能得到运行期间的温度影响半径,就可以作为资源评价的继续和换热能力的核实。目前这种资料很少,因为大多数热泵系统没有运行记录,或没有安装计量仪表,使得这项工作无法进行。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叫开采试验法,它可以是单井或多井长时间的有水位影响观测的抽水试验,是最可靠的资源评价方法之一。
经过连续多个运行季的监测,可以从运行记录中求出该地区浅层岩土单位体积可提供的热量。如果某系统在已知换热强度和总换热量情况下,地温在运行季之前可以与往年同期相同,特别是和运行初年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其实际开采量适当。如果有持续变化,说明某个季节的开采量偏大,超出了地层单位体积的承受(恢复)能力,需要调整开采强度或总换热量。用这种以实际运行为基础的计算量可以进一步评价资源能力,指导本地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工作。这就是通过地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监测得到的浅层地温能可持续利用量。只有在这个开采强度限度内开发利用,地温资源才是可再生的。
2.从地温场的变化评价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通过长期、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可监测评价地温场变化对换热区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影响,开展地下水位变化对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评价开发浅层地温能的过程中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影响,评价循环介质泄漏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及回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Ⅳ 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是啥
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是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环境影响中和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就是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综合起来,进行定性丛简型的定量的评定。方法有: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还有另一个方向的考虑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为单项评价方法和多项评价方法,渗猜单项评价方法咐脊是以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评价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
更多关于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是啥,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7db4bb1616095417.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Ⅵ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哪些方法
规划环评的评价方法:
1、核查表法
将可能受规划行为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列在一个清单中,然后对核查的环境影响黑出一个定性或者半定性的评价。
2、矩阵法
将规划的目标、指标以及规划的法案(拟议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因素作为矩阵的行与列,并在相对应位置填写用以表示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符号、数字或者文字。
3、叠图发
将评价区域特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的专题地图叠加在一起,形成一张能综合反映环境的空间特征的地图。
4、网络法
用网络图来表示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各种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多级影响逐步开展,呈树枝状。
5、系统流图法
将环境描述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通过环境成分之间的联系来识别次级的三级的或者多级的环境影响,是描述和识别直接和间接影响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6、情景分析法
是将规划法案实施前后,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桉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可以用于规划的环境影响的识别、预测以及累计影响评价等环境。
7、投入与产出分析
在国民经济部门,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编制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式体系,构成一个模拟现实的国民经济结果和社会产品再生产的经济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再生产的重要比例关系。
8、环境数学模型法
用数学形式定量表示环境系统或者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桂林,多用于描述大气或者水体中污染物质随空气或者水等介质在空间中的运输和转化规律
9加权比较法
10对比评价法
环境承载力分析法
在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12、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Ⅶ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有哪几种方法
五种方法: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和动态系统模拟法. 方法 优点
缺点
指数法
简扒晌明、清晰,选春型锋择性强
不能量化,对社会经济方面评价强调不够
矩阵法
比较全片的评价环境影响,能够按工程不同阶段进行评价
操作租简繁复,不够简明
图形叠置法 操作简便,容易理解,对线路开发项目最有效
叠图层次过多,不易进行判断
网络法
可以把复杂的社会影响直接表现出来,还可以在不同方案间进行比较
期望的环境影响总分是相对值,使评分不够准确
动态系统模拟法 定量表达,多方案比较
要求有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需要大量的参数
Ⅷ 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三种
ISO14001:2004标准3.6条款对“环境因素”作出了定义:“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环境因素作用于环境,产生环境影响。ISO14001:2004标准3.7条款对“环境影响”的定义是:“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换言之,能够产生环境影响的因素,我们叫它环境因素。
基本含义编辑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包括那些造成实际的和潜在的、不利的和有利的环境影响的要素。 [2] 我们生活在环境中,环境中的种种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其相关的主要要素有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
环境因素有家庭环境、生活环境、职业环境、经济因素。像大楼、办公室地点、家具等这类环境因素也能传递信息。一间特殊的办公室、一幅名人字画、一套名牌服装、一枚昂贵的钻石、一块劳力士手表、一辆奔驰汽车可能提醒来访者:本公司负责人是一位成功人士,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因此,在沟通中应充分注意到环境因素所传递的信息。
识别方法编辑
来自:ISO 14001初始环境评审培训教材
①识别环境因素的步骤
选择组织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
确定过程伴随的环境因素
确定环境影响
②环境因素的分类
l 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
l 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
l 相关方的环境问题及要求
l 其他
③确定环境因素的依据
l 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
l 法律法规及要求有明确规定
l 积极的或负面的
l 相关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分类
l 物料衡算法
l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
l 问卷调查
l 专家咨询
l 现场调查和面谈
l 头脑风暴
l 查阅文件和记录
l 测量
l 水平对比——内部、同行业或其他行业比较
l 纵向对比——组织的现在和过去比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实施识别时,有必要将各种方法组合使用,下面将部分方法予以介绍:
问卷评审
——因素识别
问卷评审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到现场察看和与人员交谈的方式,来获取环境因素的信息。问卷的设计应本着全面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问卷包括的内容应尽量覆盖组织活动、产品、以及其上、下游相关环境问题中的所有环境因素,一个组织内的不同部门可用同样的设计好的问卷,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但为一个部门设计一份调查卷是不实际的。典型的调查卷中的问题可包括如下内容:
l 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学品?数量是多少?
l 在产品设计中如何考虑环境问题?
l 有哪些紧急状态?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
l 水、电、煤、油用量各多少?与同行业和往年比较结果如何?
l 有哪些环保设备?维护状况如何?
l 产生哪些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如何处置的?
l 主要噪声源有哪些?厂界是否达标?
l 有否居民投诉情况?做没做调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问卷调查内容,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问卷提纲。
现场评审(I)
——观察面谈及环境因素识别
现场观察和面谈都是快速直接地识别出现场环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这些环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或者是具有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有些是存在环境风险的。如:
Ø 观察到较大规模的废机油流向厂外的痕迹;
Ø 询问现场员工,回答“这里不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现场房角处发现存有剧毒物质;
Ø 员工不知道组织是否有环境管理制度,而组织确是存在一些环境制度;
Ø 发现锅炉房烟囱黑烟;
Ø 听到厂房传出刺耳的噪声;
Ø 垃圾堆放场各类废弃物混放,包括金属、油棉布、化学品包装瓶、大量包装箱、生活垃圾等;
现场面谈和观察还能获悉组织环境管理的其他现状,如环保意识、培训、信息交流、运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发现组织增强竞争力的一些机遇。如果是初始环境评审,评审员还可向现场管理者提出未来体系建立或运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议。
现场评审(II)
——书面文件收集及环境因素识别
一般的组织都存在有一定价值的环境管理信息和各种文件,评审员应认真审查这些文件和资料。需要关注的文件和资料包括:
l 排污许可证、执照和授权;
l 废物处理、运输记录、成本信息;
l 监测和分析记录;
l 设施操作规程和程序;
l 过去场地使用调查和评审;
l 与执法当局的交流记录;
l 内部和外部的抱怨记录;
l 维修记录、现场规划;
l 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参数;
l 材料使用和生产过程记录,事故报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费;
l 能源、资源、配件等的价格;
评价准则编辑
在系统识别组织全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其对环境影响的大小作出评价,判定出重要环境因素,以便组织在制定环境方针及目标指标时予以优先考虑。但是由于受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等限制,现在相对“重要”的环境问题,若干年后可能变成“不重要”,因此,不存在一个绝对的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准则。而对于一个具体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一般评价的依据,环境方面有环境影响的可能性、程度、范围、发生的概率、持续的时间等,以及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商业方面有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经济承受力、因环境问题使组织存在的风险大小、组织的公共形象以及相关方的利益等。在作具体评价时,要综合上述各方面的环境影响并体现出“持续改进”的思路。
酗酒环境因素编辑
近几年我国饮酒人数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早在五年前我国酒民已经超过了5亿人,并且每年与酗酒肇事有关立案事件有400万起,其中死亡人数至少10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2012年全球有约330万人因过度饮酒而导致事故或疾病,比因肺结核、暴力事件以及艾滋病而死亡人数还要多,占总死亡人数的5.9%,相当于平均每十秒钟就有一人因饮酒而死亡。因此可以看出因酗酒导致的社会不良问题逐渐突出,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
家庭环境
在全体社会人群中饮酒者所占比例为:工商业者最高,占63.9%;农民45.9%;工人43.1%;知识分子最低,占22.4%。在不同教育程度中,以中学教育程度者最高,共420%,婚姻状况中离异或丧偶的人群中饮酒者占649%,工商业经营者重度饮酒者所占比例最高,为47.1%,知识分子所占比例最低,为25.6%。在一个有饮酒习惯或者是不反对饮酒的家庭中,其子女与亲属往往更容易接受饮酒,因为在这样的家庭中饮酒被看作是很自然的事,往往以此为乐趣。更有甚者,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的鼓励子女饮酒。因而,这种家庭中子女的饮酒比例大大高于一般家庭。
也有一些自身饮酒者出于不同的原因,严厉禁止子女饮酒,但是结果子女往往还是成为潜在的饮酒者。在嗜酒者中,大约60%有家族嗜酒史。从遗传角度看,有饮酒习惯家庭的子女,对酒精有着较高的耐受性,也更容易接受酒精,最终成为嗜酒者。
生活环境
调查发现,饮酒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如:我国东北、内蒙和新疆等高寒地带,饮酒是人们抵御严寒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兴安岭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方,而在此生活的鄂伦春族饮酒比例在全国是最高的。有学者对青藏高原地区酒依赖人口学调查发现,海拔在2500—200米的州县中,酒精依赖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些州县处于高寒缺氧地区,人们常以饮酒来御寒。由于受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以豪饮必醉为待人的礼仪方式。饮酒时,方式单调,以酒类为主、饮食为辅,导致酒精在体内的浓度较高。另外,高原地区文化娱乐相对缺乏,人们常以饮酒来消遣和寻找刺激,易导致酒精滥用,出现酒精依赖。盛产酒的地方,酒的消费量往往高于其他地区。如:法国盛产名满全球的葡萄酒,同时法国人的葡萄酒人均消费量居世界第一;浙江绍兴黄酒自古闻名天下,同时浙江的黄酒消费也稳居全国第一。
职业环境
调查显示,不同职业对酒精的消费有不同的影响。首先是酿酒业,酒厂职工饮酒比例最高;再就是农民、煤矿、地质、油田以及野外作业和重体力劳动者,他们的饮酒比例也很高。这类患者普遍认为饮酒能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镇静催眠、疗伤止痛、解除疲劳等。因而饮酒成习,最终形成酒精依赖。相佐证的是伊斯兰教严禁饮酒,因而在伊斯兰社会中,鲜有酒精依赖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一种新的职业人群成为酒精消费的"黑马"—工商业经营者。调查中,这一职业的饮酒比例高达63.9%,已经超过原来农民以及重体力劳动者的饮酒比例。
经济因素
毋庸置疑,经济因素在酒精依赖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一组调查数据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二战之前,日本人均饮酒量相当于纯酒精2.3升;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人均饮酒量降至0.43升。到了1955年,随着经济复苏,人均饮酒量又恢复到了二战前的水平。随着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到了80年代,日本人均酒精消费量接近了欧美的水平,1989年为65升。就我国来说,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消费,酒的消费量非常低。198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酒精的消费量开始增加,据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1978年的26年里,酒类的消耗年平均增加仅为53%;1982—1989年7年间,酒的消耗年平均增加为13.3%。从1990—1995年,年平均消耗增加为13.1%,到2000年以后我国人均消耗纯酒精已在每年6升左右,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Ⅸ 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是什么
环境影笑伏闭响评价的方法有环境影响报告厅盯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等。
1、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报告书指的是对建设项目本身或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或污染的。
环境影响评估的常用术语是什么?
常用术语为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放射性、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组成环境整体或称为环境系统。
Ⅹ 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
评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是安全利用化学物质的先决条件。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是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固有危害属性及其在生产、加工、使用和废弃处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入生态环境及向人体暴露等方面的信息,科学确定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点、技术要求和报告编制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单一化学物质正常生产使用时不同暴露途径的环境风险评估,不适用于事故泄露状况下的风险评估。
二、基本要点
(一)评估步骤
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通常包括危害识别、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表征四个步骤(以下简称“四步法”)。
1.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确定化学物质具有的固有危害属性,主要包括生态毒理学和健康毒理学属性两部分。
2.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
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是确定化学物质暴露浓度/剂量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
3.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是估算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的暴露程度。
环境风险评估中,通常以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浓度表示;健康风险评估中,通常以人体的化学物质总暴露量表示。
4.风险表征
风险表征是在化学物质危害识别、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及暴露评估基础上,定性或定量分析判别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风险的概率和程度。
风险评估并不都需要经过上述完整的四个步骤。如危害识别和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表明该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极低,则无需开展后续风险评估;暴露评估表明某暴露途径不存在,则该暴露途径下的后续风险评估就可终止。此外,为提高风险评估效率和降低评估成本,开展风险评估通常首先基于现有数据,以相对保守的方式对合理最坏情形下的风险进行评估,若未发现化学物质存在不合理风险,则评估过程终止;若风险值得关注,则收集更详尽的数据信息,开展进一步的详细风险评估。
(二)评估结论
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通常有以下三种结论:
1.未发现存在不合理风险,评估结论基于现有资料得出,在未掌握新的信息之前,暂不需要采取新的风险防控措施。
2.存在不合理风险,需要采取进一步的风险防控措施来降低风险。
3.风险无法确定,需要补充化学物质的信息(包括进一步的毒性测试),并再次进行风险评估。
(三)不确定性分析
风险评估是基于当前科学认知和有限的数据开展的,关于化学物质危害、暴露很难获得极为准确的数据,因此风险评估存在不确定性。应进行不确定性分析,识别风险评估过程存在的所有影响评估结论的不确定性来源,必要时须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合风险管控目标,为降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可以进一步研究与收集化学物质有关毒性和暴露数据,持续反复开展风险评估,即风险评估可以是一个迭代过程。
(四)数据质量评估
在风险评估中,需要对采用的化学物质的毒性数据和暴露数据质量进行评估。
通常,毒性数据重点评估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相关性是指数据和测试方法对危害识别或风险表征的适用程度。可靠性是指有关毒性测试数据的内在质量,与测试方法以及对测试过程和结果描述的清晰程度、逻辑性等相关。充分性是指毒性数据足以支撑对某些危害或风险的判断。
对于暴露数据,如果采用实测暴露数据,通常重点评估可靠性和代表性,对实测采样与分析方法、样品数量、采样点位、实测地理空间和时间尺度等进行综合评估。如果采用模型计算数据,应当对模型适用性、模型输入参数的准确性等进行充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