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影像学检查中CT、MRI、PET-CT等都有哪些特点
自1895年X线被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采用X线用于疾病检查判断,并逐渐形成了放射诊断学,从而为影像学的发展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影像学检查作为新时代主要的疾病检查方法,其大大提扩展了人体检查范围,且可对某类疾病进行深入的数据采集和解剖分析,进一步提升了对人体内脏器官发展的了解,使多项疾病的治疗方法得到不断改进。在现代医学中,影像学检查可谓是重要支柱。
X线成像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其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三大特点,也是这三大特点,使X射线被率先用于人体医学影像检查上。
X线图像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构建,不同灰度的影像反映的是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状态,也就是自然对比,X线的人工对比,则是针对某些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高于其或低于其密度的物质,从而产生人工对比。
常用的X线成像包括荧光透视和X线摄影(平片),透视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观察方向,进而了解各器官的动态变化,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对于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少的器官观察度不足,清晰度也不够高,察缺而平片的成像则更为清晰,且可弥补透视对密度厚度差别少的器官观察度,可作为客观记录。透视和平片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两者可谓互为辅助。
CT成像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CT图像属于重建图腔竖象,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常用的CT有三种,螺旋CT、CTA以及增强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CTA则是CT血管显像的简称,通过注射对比剂,让含有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扫描器官的血管图像,因此常用于心脑血管的扫描检查。
增强CT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能使平扫未显示或者显示不清的病变显影,但需注意的是,在注射对比剂前,需先进行碘过敏测试,若本身有碘过敏症,需提前告知医生。
MRI成像
MRI成像即磁共振成像,在某些医院会用“核磁共振成像”旧称呼,但磁共振本身是一种从人体内获取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的断层成像技术,和核医学并不相同。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但其空间分辨率没有CT高,扫描伪影也较CT多,且每一个部分的扫描时间都相对长。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造影技术。
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
MRCP: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常用于判断梗阻性黄疽部位和病因。
MRI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采用长TE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PET-CT成像
PET-CT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其将PET和CT的技术融为一体,PET可提供病灶功能与代谢分子信息,CT可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PET-CT将两者融合,一次显像即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
PET-CT具有灵敏、准确、特异以及定位的特点,对于肿瘤和脑部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非常高的价值。
PET-CT能对肿瘤进行早期的判断以及鉴别,能确定病原灶以及病变范围,进而对肿瘤进行分级、分期,指导并确定肿瘤治疗方案,因此PET-CT能为肿瘤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机。
PET-CT另外一个重要判断价值在于脑部疾病的检查,如癫痫、老年痴呆等,能对脑部病灶进行精确定位,脑部疾病在检查中一直由于病灶的定位困难,使治疗方案的制定也变得相当困难,而PET-CT技术,则能在病灶的确定伍没大上,提供精确的判断,进而解决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难题。
❷ 喉部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哪些价值如何怎样选择
临床常用的传统检查方法有颈部侧位软组织相、喉正位体层像、下咽钡餐造影及喉造影等。
颈部侧位软组织像、喉正位体层像为喉部病变的常规 X 线检查方法。颈部侧位像能明确显示会厌肿物的形态及大小,同时能显示椎前软组织是否增厚等。喉正位体层为冠状面成像,能直观地显示会厌披裂皱襞、真假声带、声门及声门下结构、病变形态及大小,由于其密度分辨率差,不能显示肿瘤的外侵范围。
下咽造影对于喉部病变使用不多,只有当喉部肿物较大时行下咽造影观察梨状窝及会厌披裂皱襞的改变,并与下咽病变进行鉴别。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喉造影检查已基本不使用。
CT 扫描的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传统 X 线检查,可明确显示喉部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并能明确病变外侵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同时能显示颈部有无淋巴结转移。随着 CT 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现在已能得到清晰的三维重建图像,能非常直观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及侵犯范围,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疗效观察及评估预后极有价值。
MRI 可以直接作各种轴面的扫描,能直观地显示喉部的各种解剖结构以及病变的形态、大小及侵犯范围,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为喉部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❸ 临床上常用的耳部影像学检查法有哪些
(1)耳部X 线检查法。颞骨岩乳突部的X 线拍片是耳部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常用的投照位如下。
①乳突侧斜位(35°)。亦称伦氏位。可显示鼓室、鼓窦入口、鼓窦及乳突气房,尚可观察乙状窦板、下颌关节突等。有助于了解中耳乳突的骨质破坏性病变及其范围。
②岩部轴位。又称麦氏位。能显示上鼓室及鼓窦入口。临床上常将该位与伦氏位共同作为中耳乳突X 线拍片的常规位置。
③岩部斜位。又称斯氏位。主要用于观察内耳道、内耳骨迷路、岩尖等病变。
④颞骨额枕位。又称汤氏位。可观察岩尖、内耳道及内耳。
(2)颞骨CT 扫描。颞骨CT 扫描能清晰地显示颞骨的细微解剖结构,如外耳道、鼓室、鼓窦入口、乳突、3 个听小骨、面神经管、内耳道、乙状窦、前庭水管开口、耳蜗、前庭及3 个半规管等。颞骨CT 扫描仪不仅可清晰显示颞骨的细微骨性病变,尚可显示其中的异常软组织块影。因此,对耳的先天畸形、颞骨骨折、各种中耳炎症、肿瘤等具有较高的助诊价值。
颞骨CT 扫描一般采取轴位(横断面)和冠状位,扫描层厚2mm。轴位以外耳道口上缘与眶上缘顶点的连线为基线,由下而上逐层扫描。冠状面则与听眦线(外耳道口与同侧眼外眦的连线)相垂直,从外耳道口前缘开始,自前而后逐层扫描。
颅脑CT 扫描对某些耳源性并发症及小脑脑桥角肿瘤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磁共振成像可显示与颞骨病变有关的小脑脑桥角及颞叶、脑室等软组织解剖结构变化,如肿瘤、脓肿、出血等。
❹ 术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都会有哪些
我曾经做过好几次手术,有过相关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术前常做的检查,有X光检查,彩超检查, CT扫描,核磁共振,心电图等。
X光检查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影像检查方法, X光检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拍片,这是一种辅助检查的方法,通过检查,了解病灶的位置,这是最基础的影像学检查治疗,价钱很便宜,普通大众都可以接受。
CT检查CT检查相对X光检查更加准确,更加深入,价钱也会相对贵一些,会对心脏,肺部做CT检查。 CT检查的项目很多,因为很多种,平扫CT,还有加强CT等等,医生开具这些检查项目,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的经济条件给患者开具检查报告单。
彩超检查心电图检查能够非常清楚的了解心脏的跳动规律,也能直接诊断是否得了冠心病。这些影像检查都要认真对待,如果发现了问题,就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身体健康是自己,只要多关爱一点自己,生活就会越来越快乐。
❺ 1,医学影像学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现在基本有平片DR,CT,磁共振MR,B超等,平片、CT有辐射,磁共振、B超没有辐射。
❻ 骨关节系统检查常用影像学方法及其有何优缺点
1.
x线检查,摄片是最常见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还可对病变做出定性诊断,特别是钙化和骨皮质的显示。
2.
CT检查,
弥补了x线摄影的影像重叠及软组织结构分辨不清的缺点,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但价格较X线昂贵。
3.
MRI检查,
是骨关节肌肉系统常见的检查方法。MRI软组织密度分辨力最高,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显示骨、关节内结构和软组织病变及病变范围和解剖关系较CT更具优势,但对钙化、细小骨化、骨皮质的显示不如X线和CT,且价格昂贵。
4.超声
不常用,肌腱损伤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大优势。密度分辨力不及CT和MRI,时也有限
5.PET
对早期骨转移、骨坏死、骨髓炎性病变非常敏感但特异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