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中医辩证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辩证的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4-14 04:16:34

㈠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辨证的种类

中医辨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证候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辨证论治的总纲,不论哪一种辨证,都是八纲辨证的更具体应用,病因辨证是辨证求因或从因论证的方法;脏腑辨证是临床各科辨证的基础,为内伤杂病的主要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返档辨证、三焦辨证和六经辨证是外感热病的主要辨证方法;证候辨证是针对一个证候综合分析鉴别的散雹辨证方法。临床上把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结合起来,以确定致病的原因,病变的性质、深浅、寒热,病在哪一脏腑,以及病邪对机体的的损害程度等。因此,这些辨证方法虽各具特点,漏掘乱但又往往需要互相补充,诊断才能臻于完善。

㈡ 中医辨证有哪些

中医辩证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有着丰富的内容。常见的辩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辩证等。每一种辩证方法都是以一种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㈢ 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也就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一个风寒感冒的患者,所谓“风寒证”就是指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由此可见,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为依据,通过望、闻、问、切获得一系列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常用的辩证方法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点,但是临床应用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联系。

㈣ 教你学会中医“辨证”

老百姓都知道: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有些患者抱怨:我特地去中医院挂号看中医,闹胡大但医生既不切脉,也不给我开汤药,让我做了一堆化验、B超检查,然后随便开几个中成药就将我打发走了。

上面这位中医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辨证中医”。现在,能辨证、会辨证的中医已经越来越稀缺了。这不仅是中医传统的遗失,更直接导致了中医临床疗效的下降。

中医学有两个重要的基础理论,一个是“整体观念”,另一个就是“辨证论治”。前者是指天、地、人之间以及人体脏腑、经络和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后者较为复杂,却是衡量一个中医师临床液竖诊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出与患者有关的各种临床表现(症候),并分析诊断其性质(即辨证,归类为某种“证”),最终给予治疗的过程。

“辨证论治"中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辨”,一个是“证”。“辨”经常被误写成“辩”,大家应注意是辨别的“辨”,不是辩论的“辩”;而更多的中医初学者分不请“症”与“证”的区别。这里简介如下:

“症”,一般就是指症状,比如我们常见的头痛、发热、咳嗽、腹泻等等,但中医的症不仅是指患者的症状,也包含了中医独有的检查结果,例如舌诊和脉诊,在中医辨证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由医生来进行检查判断的,我们通常称之为“候”,可以理解与西医的“体征”类似。因此,中医习惯用“症候”来描述患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证”,就是“证据”,是指综合、归纳、分析患者有关临床表现的各种证据并据此作出诊断和治疗。

"辨证",顾名思义就是指“辨别”不同的“证型”。我们常说的“气虚”、“肾阴虚”、“脾虚湿盛”等,都是辨证的结果。

临床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七种,即: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及经络辨证。

其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以上各种辨证的总纲,它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八种证型。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医生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属于实证还是虚证,是外邪侵犯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亏损引起的头痛,进而鉴别出如风邪上扰、肝阳上亢等头痛的证型。

面对复杂的辨证体系,作为中医初学者,特别是基层的中医师,如何快速掌握辨证施治的方法,并且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对于提高疗效、避免“不辨证”就用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除了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之外,有没有更好的学习途径或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辨证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着名老中医关幼波教授在中科院计算机科研人员的协助下,首次将关老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编制成《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这项工作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是一个创举,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采用电脑模拟中医专家进行辨证施治的软件。

1990年,安徽中医药大学与在中国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课题中,采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舌象识别系统》,首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中医舌诊。其后,该课题组在政府各级科研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成功研制了《妇科专家徐志华诊疗系统》、《中医针灸指导系统》、《中医全科专家系统》等多个智能化中医辨证施治软件。经数千例临床患者的双盲试验,其辨证符合率达到90%多。该系统软件英文版做桐先后出口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海内外中医专业人士的普遍欢迎。

中医学与电子计算机的结合,不仅使后人以此“活”的形式继承名老中医的宝贵临床经验,也使中医初学者通过不断模拟与自诊,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辨证论治”这一临床神器。

现在,基于智能手机和微信应用的《国医堂-中医全科专家系统》问世了,这对于提升我国基层中医药人员的辨证施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信搜索“lhjkok”关注“您好健康”微信公众号,点击“中医诊查”体验《国医堂-中医全科专家系统》。

㈤ 中医辨证的基础方法是什么

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是中医辨证的基础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

㈥ 辨证论治的辨证方法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的头痛。
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当见到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而当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热、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状,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
寒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动因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痰涎黄稠。
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不足,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实证是邪气有余(病症多表现急剧,显着,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
八纲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六纲可分属于阴阳,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第二,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第三,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一般有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证变寒(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邪实)。 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
气病辨证一般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夏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汗、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在活动后加重,这是典型的气虚证,这是因为暑湿耗气,可以适当采取防暑降温的措施。当然空调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可以用一些中药代茶饮,如荷叶(鲜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气的药品。
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以血瘀证为例,凡体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离于经而瘀阻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证候,均属血瘀证。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这组症状的出现多见于疾病的后期。
各种原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或津液耗损证候,均可称之为津液病。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以水液停聚证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水湿潴留,而形成痰、饮、水肿等病证。“饮”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指积存于体内的津液变化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停积于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证候。以溢饮为例,溢饮是由于阳气不振,脾肺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组证候。症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满气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腻,脉弦紧。 这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就是结合八纲、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性质等,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以心为例,当我们见到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脉虚或结带,基本断定这是心的一组证侯,如果是心气虚,则还有神疲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心阳虚,还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状;心血虚则加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色萎黄;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要四诊和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脏腑辨证大致可以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脏腑兼病。腑病中以胃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饥(有强烈的饥饿感),返酸,口渴喜冷饮,或有口臭,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中医将这一组症状称为胃热证。脏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现两个脏腑的不同症状,心慌,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既有心血虚的症状,又有脾气亏损的症状,这样同时并存的两脏证候称为心脾两虚证。这样脏腑辨证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各自独立的症状连接起来,利于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证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六个证型,实际上是以阴阳为纲,三阳指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指太阴病证、厥阴病证、少阴病证。通俗来讲,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盛的是三阳病证,反之,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外感风寒邪气,首先从皮毛和肌肤侵犯人体,沿着经络由表及里地传达至脏腑。发热、头痛、出汗、怕风、脉象浮缓,这就是太阳病证,《伤寒论》中最经典的方剂“桂枝汤”,也是初学者必备的方剂之一,是治疗太阳病证的有效办法。
以“太阳经病”为例,太阳主表,为诸经脉的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太阳”只是一个名称,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所以说,六经辨证是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 、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的一种辨证方法,并且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深浅的四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那么什么是温热病呢,是中医术语之一,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热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该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比如下列证候: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此类证候属卫分证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卫”主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卫分证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证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或濡数等证候。气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证,高热、皮肤出血,出现与某个传染病相对应的特异性病变。营分病是温病时气分证继续发展的气候,这一期的变化更为严重,可能出现内脏出血,严重的精神症状。血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主要表现是不可逆的神志不清,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热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学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提到三焦辨证,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清代医家吴鞠通。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自从《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以上焦病证为例。风热袭表证:指风热邪气,侵袭肌表,影响肺卫功能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热邪壅肺证:指热邪壅滞于内,肺气闭郁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邪陷心包证:指温热痰浊病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而数。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名医刘渡舟对经络的看法是“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为什么这样说呢?“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刘老的一番话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奇经八脉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即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诸脉。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的病证,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其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三脉皆起于下极而一源三歧,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联系密切,所以冲、任、督脉的病证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不孕、滑胎流产等;温养督任可以治疗生殖机能衰退等,均为临床所常用。带脉环绕腰腹,其病常见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能使机关跷健,其病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所以为全身之纲维。阳维脉为病,多见寒热;阴维脉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
奇经八脉病证与十二经脉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冲、任、督、带所见病证,与肝、脾、肾诸经尤为密切。其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说明冲任为病,与月经、胎妊相关。由于冲、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们均与生殖有关。因此,临床常用“调理冲任”以治月经病;用“温养任督”以治生殖机能衰退等。
无论是那种辨证方法,都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祖传家宝,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继续发扬下去。
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㈦ 中医的辩证怎么可以快速入门

中医辨证的方法主要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然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不同,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

其中病因辨证是侧重于从病因的角度去辨别症候,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而脏腑辩证主要适用于内科杂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

六经和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伤寒、温病的诊断治疗。经络与气血津液辩证,是脏腑辩证相互联系的,是互相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另外,现在由于经方的兴起,也有体质辩证,就是根据人的体质,分为气虚、阳虚、肝郁、血瘀、寒性和湿热型体质,可以作为脏腑辩证的一种补充。

㈧ 中医的辩证方式都有什么

在中医中,有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气血津液的“辨证”。所谓疾病,就是机体所具备的防卫军对由内部或外部侵害机体的各种致病因素,即机体的敌对力量所进行的战斗。来自内部的有癌变、病变以及自身免疫病等;来自外部的有细菌、病毒、疟原虫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光线、尘土和烟雾等。所谓防卫军就是由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即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维持机体健康的系统。疾病就是这两种力量以身体作为战场进行交战的一种状态,交战双方,必有胜负。
在战斗的初期阶段,防卫军的力量几乎达100%,随着战斗的深入进行,双方的力量对比会发生显着变化。到临死前,敌对方面的力量几乎达到100%,而防卫力量会下降为零。
但在战斗的中间阶段,有一段时间敌我双方的力量是势均力敌的。对机体来说,在这段时间以前,就是处于优势时期,以后则是处于劣势时期。
在中医中,将处于优势的时期叫作“阳”,将处于劣势的时期叫作“阴”。这就是说,阴阳既是表示疾病发展的“标准”,同时又是表示体力消耗和增长的“标准”。

㈨ 中医辨证常识

1.中医辩证治疗是怎样的
1.心气不足。

主证:面色苍白、神疲、肢冷、胸闷、动则心悸、血压低、脉微细或虚数或结代、舌淡、苔薄白。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红参5~10 克,附子5 克。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二药合用,大温大补,回阳救月兑。 2.心血不足。

主证:头晕、目眩、乏力、面色不华、心悸、舌质淡、脉细数而弱或结代。治法:补养心血,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0 克,北芪10 克、当归5 克、白术10 克、茯神6 克、酸枣仁5克、元肉8 克、远志3 克、木香5 克(后下)、炙甘草3 克。
2.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哪些
中医学有多种辨证方法,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但无论哪 种辨证方法,都要用阴阳加以概括和分析,临床最常用的八纲辨 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而阴阳又是八纲之总纲,以统领表 里、寒热、虚实,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 思是对于一个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它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四诊的 方法辨别证候的属阴、属阳。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査 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 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正如恩格斯所说:“物体相对静止 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 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 根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 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 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
3.中医常识中临床应怎样进行辨证
一般来说,中医学辨证除了经常使用的八种辨证方法外,还有一定的运用程序、规律、步骤。

其中,最主要的规律是先倾听患者的主诉,或者看最痛苦、最紧急的症状或体征。然后,再围绕主症先辨外感或内伤。

如果为外感,就要再分寒热,外感寒邪则属伤寒,应按六经程序辨 证;外感热邪则属温病,。 应按卫气营血或三焦程序辨证。

如果是内伤,一般要先辨虚实,虚证有 气血阴阳之不同。实证则要看属何邪气。

不论虚证、实证,最后都要落实到脏腑经络。由以上可知,所谓的临床辨证,事实上就是对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

至于如何进行定位和定性,则有自己的辨证步骤,这些步骤具体如下:表里、脏腑经络定位。 这主要从临床表现的脏器功能特点;脏器体征特点;脏器与季节 气候的关系和影响;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特 点等综合考虑,并且定位。

阴阳、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这主要应从临床证候特点、发病与病程特点,以及发病季节与诱发因素等方面去考虑定性。

比如,阴证的定性,根据证候特点,凡临床表现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变,都可定性为阴证。定位与定性合参。

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比如,肝病,有肝风,定位在肝,定性为风,可症见卒然眩仆、抽搐惊痈等。必先五脏。

所谓“必先五脏”,是说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根据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一脏腑,或哪一种病理、生理改变在 其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肝病风病。先从定位上来分析。

肝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肝(胆)本经自病,即病变原发于肝,如郁怒伤肝(胆),因郁怒而出现 胁肋疼痛失眠,惊痫抽搐等。其二,是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如脾(。

胃)病及于肝,即脾虚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泻病后,继发拘急痉挛,或饱食后夜寐不安。 之后,再从定性去分析:如风 证,有原发性风证,病始即表现为风证,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总之,中医学辨证有自己的规律与步骤,但具体运用时,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4.中医常识中什么是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证,就是证候的意思,因而,辨证,就是辨 别证候的意思。通常情况下,中医学认识疾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广泛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病情,在此基础上,利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辨别疾 病属于何种证候。

而这种收集资料,归纳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做出正确诊断的过程,就叫做 辨证。而辨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是从机体反应性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的本质,并通过分析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来进一步认识这些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其内在病理变化的规律性,因 而,它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5.中医临床应怎样进行辨证
所谓的临床辨证,事实上就是对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

至于如何进行定位和 定性,则有自己的辨证步骤,这些步骤具体如下:1。 表里、脏腑经络定位。

这主要从临床表现的脏器功能特点;脏器体征特点;脏器与季节 气候的关系和影响;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特 点等综合考虑,并且定位。 2。

阴阳、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这主要应从临床证候特点、发病与病程特点,以及发病季节与诱发因素等方面去考虑定性。

比如,阴证的定性,根据证候特点,凡临床表现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变,都可定性为阴证。3。

定位与定性合参。 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比如,肝病,有肝风, 定位在肝,定性为风,可症见卒然眩仆、抽搐惊痫等。

4。 必先五脏。

所谓“必先五脏”,是说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 中,根据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一脏腑,或哪一种病理、生理改变在 其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肝病风病,先从定位上来分析。 肝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肝(胆)本经自病,即病变原发于肝,如郁怒伤肝(胆),因郁怒而出现 胁肋疼痛失眠,惊痫抽搐等。

其二,是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如脾(胃)病及于肝,即脾虚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泻病后,继发拘急痉挛,或饱食后夜寐不安。 之后,再从定性去分析:如风 证,有原发性风证,病始即表现为风证,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总之,中医学辨证有自己的规律与步骤,但具体运用时,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6.中医如何辩证
肝硬化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要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所用食物应易消化、富营养.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低脂为肝硬化病人选择饮食的原则.3.有腹水时要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并限制盐的摄入、最好采用无盐或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5克(1钱)为宜.4.腹水明显时还要限制水的摄入、一般进水量以控制在每日1000毫升(相当于医院用的盐水瓶2瓶).严重低钠血症者、应限制在500毫升以内.5.伴有食道静脉曲张者、应避免 *** 性的及硬的食物、以免损伤曲张的食道静脉造成大出血.6.有肝昏迷可能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三餐应以蔬菜为主.7.禁酒戒烟、不要滥用护肝药物.8.应定期到医院作肝功能、甲胎蛋白、超声波等检查.。

阅读全文

与中医辩证的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武当武术教学方法 浏览:351
有哪些可以治疗囊肿的方法 浏览:862
黄栀子卤肉上色方法视频 浏览:673
三头龙训练方法视频 浏览:865
金日饮水机的安装方法 浏览:66
内衣的穿着正确方法 浏览:740
mc6航模教练器的连接方法 浏览:918
752紫外光度计使用方法 浏览:27
如何管理顾客浪费方法 浏览:839
消毒伤口正确方法如下 浏览:99
丁香理化鉴别方法 浏览:926
洋甘菊单方精油的使用方法 浏览:588
简单红包灯笼制作方法 浏览:823
菠萝蜜最简单种植方法 浏览:964
空调保温粘棉方法图片 浏览:874
高考物理数学常用方法 浏览:155
微鲸电视挂墙安装方法视频 浏览:565
废物手工花盆的制做方法图片 浏览:653
预制构件有哪些吊用方法 浏览:897
大学生择业期计算方法 浏览: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