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紫砂壶怎么断代方法

紫砂壶怎么断代方法

发布时间:2023-04-10 12:34:30

如何通过紫砂壶的泥料来鉴别它的年代

有许多壶友追求收藏老壶,那么大家知道紫砂壶鉴定有什么方法吗?如何鉴定紫砂老壶的年代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紫砂壶鉴定方法,告诉大家相关的紫砂壶收藏技巧与原则,对紫砂壶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看看吧。

紫砂壶鉴定

想要收藏紫砂老壶,首先我们要了解到底这个紫砂是哪个年代的,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囊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雕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紫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其实紫砂壶的泥料是不平整的,紫砂器的胎质具体的说就是砂料。不同时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质,而不同的砂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砂淘洗技术相对落后而造成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0―30目,清中期为50―60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弹击,声音沙哑、发闷。明代的砂壶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气,表面失光。清代砂料细腻润泽,也显示出古朴的意趣。由于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年代久远自然而然地产生光亮面一样。

创制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阶段都有不同之处。这些外在的因素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的凭据之一。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手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

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窑中套烧,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捋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技艺炉火纯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项背。近现代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细如膏泥,干脆而不润泽,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黏性土掺和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比例已经很小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具有任何艺术性,充其量是黏土与砂泥的混合物。

老紫砂:更加考验人的眼力

老紫砂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作品。当时,大陆把玩老紫砂的藏家还颇少,大部分需求则来自于台湾,李长平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台湾经济的放缓,大陆的老紫砂处于滞销状态,这是一个可乘之机,他不停的在地摊、鬼市、文物商店等地寻找,终于被他找到满满一博物馆的老紫砂。随着老紫砂被大众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本就存量稀缺的老紫砂更是难觅踪迹。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普通文物市场里流传的老紫砂90%都是仿品。

然市面上仿品越来越多,但是喜爱老紫砂的藏家可以在拍卖会上一尝夙愿。2013年的嘉德春拍,李长平看中的一件干隆时期的紫泥黑漆描金方壶,最终以448万元成交。据他介绍,明末清初的紫砂制作工艺水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最高的。

而这个紫泥黑漆描金方壶,属于宫廷器,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在现今的拍卖市场里,通过市场运作,很多年代较近的紫砂作品却能拍出三四百万的价格,照此看来,公认的老紫砂精品的内在价值还有待开发,其升值潜力颇大。

老紫砂的收藏,最考验一个人的眼力和智慧,不是光有钱就能胜任的。人们可以花个几万元买个大开门来喝茶,但是,想做老紫砂投资,则需要很深的阅历,同时也需要很好的眼力才行。

紫砂壶收藏的四个不盲目

追求增值不盲目

玩壶藏壶以寻乐养身、增加学识为好,如为增值求利,需得小心从事,不受误导“听故事”。紫砂壶鉴定真伪比字画都难,特别是“老壶”更难,就算是一等陶瓷鉴定专家,鉴定陶瓷不会失误,而鉴定紫砂壶就较难认证。

真正的名作老壶和当代名家作品都是艺术风格、制作特点和印章而定真伪。再论经济价位,真货好价,假货无值。

追求名家不盲目

现时社会盛行“包装,炒作”二词,故名家诸多,有自封的,有攻关搞来的,有跨行业异地发证,职称级别与专业水平不符,名家之多真假浑杂,需藏家壶友慎之行事。

追求制法不盲目

随着社会前进,生产发展,技术工具改革,紫砂传统制作技术与历代相比,整体制作技艺进了一大步,也有时代特征。

由于紫砂材质具有可塑造性好和透气性好,宜用手工按人的理念和想象能制作各式壶形。表面不用任何遮掩,一切效果全有艺人用双手表现出来。

按技艺的高低作品艺术效果会有差异。所以紫砂壶分类,是按艺术涵量和制作水品的高低而定的。约分三类希少的收藏艺术品、适量的玩赏特艺品、批量的日用工艺品。

追求泥料不盲目

紫砂泥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所能为的,有些不懂泥料的人吹嘘自己的泥料是祖上传下的百年老泥,这是说故事。

紫砂原矿泥主要有红泥,紫泥,绿泥三种原色泥。如适量加入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锰等金属氧化物(不是化工色素),或经调和炼制成“五色土”,再由高温1200左右烧制固化成紫砂器,对人体绝无危害。

结语:上面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关于紫砂壶鉴定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多了解。小编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对紫砂壶能有个清晰的认识,紫砂壶收藏前一定要了解这些哦,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到大家哦!最后,小编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哦!

㈡ 怎样鉴别紫砂壶

1、口盖的平滑和密实度。
在拿到一件紫砂壶后,轻轻旋动壶盖,如果在旋动壶盖的过程中没有阻塞,说明第一关便是过了。由于紫砂的本身特性,口盖之间会留有一些空隙,但是这些必须要在正常范围之内。我们所说的口盖密实程度是以倒水的时候是否溢出茶水为标准,稍微溢出一点水很正常,如果随着倒水的动作,茶水从口盖中大量溢出,这是严重不标准的。
2、出水的流畅度和断水的果断度
如何鉴别紫砂壶好坏?还要根据其出水的流畅度以及断水效果来区分。由于壶型的不同,出水的圆润度可能不一定相同,但是流畅度却不会因为壶型而改变。断水也不会因为壶型的不同而不果断,但做完断水的动作后,可能会有微量的水顺着冲力冲出壶嘴,这可以接受,当然,最好是涓滴不出。
3、壶的通气度
用嘴对着壶嘴吹,把手指放在壶孔上,如果有气息从壶孔涌出,那么说明这只壶的通气度是很不错的。通气度、出水的流畅度和断水的果断度是相通的,如果您是在现场就拿到壶,您可以简单的对着壶嘴吹气辨别。
4、紫砂泥的辨认
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辨认紫砂泥则可用望、闻、听、切四种方法。
1)望:真正的紫砂泥虽然五彩缤纷,但并不鲜艳,有黯黯的光芒,并不明亮,我们可以“望”出紫砂泥的色彩是否过于艳丽,是否油亮光泽。
2)闻:如何鉴别紫砂壶好坏呢?新壶一般只有尘俗火气,而无其他味道。而略微泡养过后的紫砂壶便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3)听:一般用壶盖在壶口上轻轻划过,如果是真正的紫砂壶,声音应如玉石般铿锵、清脆。
4)切:用手抚摸紫砂壶,刚刚出窑的可能有一点干涩,这是正常的,养过后就会变得玉润。我们所说的“切”,实际也跟“望”结合,真正的紫砂壶表面看起来有颗粒感,显得凹凸不平,但摸起来则是光润的。
以上介绍的便是如何鉴别紫砂壶好坏的几个基本要素,其实还有一些东西是需要考量的,比如紫砂壶的做工、紫砂壶的神韵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看、多学习,吸取经验,这样才能练就紫砂壶鉴别的“火眼金睛”之本领。

㈢ 四种方法教你判断紫砂壶的年龄 四招教你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1、胎质。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使得壶体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 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另外,从泥色上也有区别。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红色,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民国以后,紫砂的色彩多了起来,如墨绿、黑色等。而现代的紫砂器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铜器造型,就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制作。紫砂壶由于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这也是我们鉴别工作当中鉴别时代远近的一种辅助手段。

2、制作工艺。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铅清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槐察前,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没巧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

3、造型。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壶体偏大多提梁,有硬提软提之分,无足宽平底,光素而少华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4、款识和铭刻 。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

㈣ 苏麻离青与青花瓷怎样鉴别紫砂壶年代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图:釉下工笔锦鸡瓶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一位资深收藏家多年并视为“传家宝”的一件梅瓶收藏品造型周正匀称,圆唇外卷,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圈足十分恰到好处,具有端庄高雅的审美特色。这件梅瓶绘画分三部分,主体部分绘画为缠枝石榴纹,肩颈部饰有一圈莲瓣纹,圈足上方为一圈树叶纹,线条粗犷,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且布局疏密有致,毕先生认为这非常符合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的真伪关键是看釉料是否采用真正的苏麻离青进口青料,带弊真的苏麻离青的进口青料烧出的瓷器釉面色泽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是浓色处出现铁锈般的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相关 瓷库中国讯 从明代中期紫砂壶创始以来,侍童供春向金沙寺老僧学习壶艺开始,多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从选砂、打泥片,装身筒,和造型设计全凭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定。历代的名家作品在当时就有仿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的紫砂界高手都被延聘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这些仿品均源于名家旧器实物,且水平极高,遗存至今,给我们的鉴定工作带来困难。近些年来,经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同时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物的印证,对紫砂器制作年代的鉴定大有进步。老紫砂器的鉴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图:宜兴紫砂壶 一、造型 造型是最能体现紫砂壶时代精神的鉴定要素之一。紫砂壶从明代至今,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犷到精细的发展过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砂壶主品就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及艺术品风格。对紫砂壶的鉴定,首先要明了各个时期紫砂壶造型的基本特征,以及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囊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给人一种雅拙的感觉。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磁器一样,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蠢森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陶瓷;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春宽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二、胎质 紫砂器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砂料。不同时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质,而不同的砂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十大品牌瓷砖。明代紫砂与清代紫砂在砂料上的区别如同当时的瓷器一样,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砂淘洗技术相对落后之故。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0~~30目,清中期为55~~60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弹击,声音沙哑、发闷。明代的砂壶表面均无光泽度,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表面失光。1965年南京市中华门个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此壶的砂料与1976年羊角山遗址所出的残器相同,砂料很粗,接近缸胎,有生烧和火疵现象,由于是与缸瓮一起入窑所以壶身局部沾有少量釉泪。明代制壶的砂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砂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表很粗糙。清代的砂料,澄炼工艺总体提高,出现了紫砂细砂,这种状况与工艺史的发展进程是相吻合的。清代制品砂料是细腻润泽的,也显示出古朴的意趣。由于经常把玩磨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年代久远自然而然地产生光亮面一样。有些自然形的制品,仿生花果、动物昆虫等,器表也会有一层微弱的光泽。对于泥料辨认,在紫砂壶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工艺 创制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阶段都有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认识上的凭据之一。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手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期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同窑中套烧,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此胎质较为疏松。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捋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炉火纯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项背。近现代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顺质细如膏泥,干脆而不润泽,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粘性土掺和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比例已经很小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不具有任何艺术品性,因为它不是紫砂,充其量是粘土与砂泥的混合物。 四、款识和铭刻 这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使用者等很多因素,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均不相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清代早期有楷、篆并用,后期篆书为主。有些实物的鉴定我们就是根据造型、胎质、工艺款铭的一般规律而看出破绽的。 五、从风格品味上判断年代以其作者 紫砂器的年代并不算太久远,考古发掘出土物极少,各大博物馆的旧藏品也是很有限,绝大多数作品是由民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紫砂艺人制作砂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壶底或在壶盖、柄下端钤盖图章,也有用刀直接刻款的。由于印章材料坚固,名人印章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应该说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作者的直接依据。但也不尽然:其一,名工大师身后,其家人乃至门徒仍继续使用遗存的印章,是大有人在的;二,仿制得惟妙惟肖的名人印章和仿制名家砂壶是同步而生的。对于这种高水平的仿品,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印章的真伪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并不全面,还必须结合作品的风格品味综合地认识才不至于失之偏差。 一般的考古学家的断代方法是根据地层,依器物造型来分类归纳的,以造型为主线,总结、排比各个不同时期的特征并找出规律性。紫砂器的鉴定也是以造型为主线的,由于是纯粹个体的艺术创作,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审美力、造型体系和所擅长的方面,每一位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艺师,无论做成何种形制,采用何种署款方式,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

㈤ 如何鉴别紫砂壶属于那个年代

近些年来,经过众多相关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同时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物的印证,对紫砂壶制作年代鉴定的准确性已大有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鉴别紫砂器。

一、从时代风格韵味以及款识的可靠性判断年代

由于紫砂器流传的时间并不是太长,考古发掘出土物又极少,各大博物馆的旧藏品也是很有限,绝大多数作品是由民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因此可供鉴定参考的标准器并不多。

紫砂壶的时代风格特色,与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作品是相通的,真正属于艺术层次的作品绝少匠气,可谓时代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历代紫砂大师们将可塑性极好的砂料随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种造型,匠心独运,造出属于各自不同艺术风格的佳品。名家所制茗壶高矮的比例、线条的转折都恰到好处,少一点就平庸,多一分则俗气,线条弧度有时完全是靠大师的感觉去控制。这种感觉来源于他们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

当然,同一时期的名家也可以制作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可从其本质看,其笔法或刀法仍然具有他的一贯风格。由此看来,鉴定传世的紫砂名家作品,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紫砂壶,首先要了解这些名家所处时代的气息与烙印,综合考查作者一贯的制作风格。而近现代的伪作多数技术精到,但韵味不足。壶的神韵是艺术生命所在,这是只能感悟却难以言喻的境界。正如书画大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所以不同名家的风格与气韵是我们鉴别紫砂壶的重要依据之一。

紫砂艺人制作紫砂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壶底或在壶盖、柄下端钤盖图章,或是用刀直接刻款。由于印章材料坚固,名人印章一般可以沿用多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应该说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作者的直接依据。但是,制壶名家身后,其家人或门徒仍继续使用其遗存印章者也不乏其人,更何况仿制得惟妙惟肖的名人印章和仿制名家砂壶是同步而生的,对于这种高水平的仿品,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印章的真伪固然重要,但切不可仅以印章对否就下结论,还必须结合作品整体的风格综合判断。

在紫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包括款识和铭刻,可以用很多技法来完成,如刻、印、划等,它们包含着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使用者等方面的很多信息,这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的部位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书体的使用上,明代都为楷书,清代早期楷、篆并用,后期以篆书为主,亦可作为鉴别之要。

二、从造型特征及名家的制壶形制判断紫砂壶的年代

造型是最能体现紫砂壶时代精神的鉴定要素之一。紫砂壶从明代中期诞生至今,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犷到精细、从实用性上升到艺术性的发展过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紫砂壶作品就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鉴定紫砂壶,首先要明了各个时期紫砂壶造型的基本特征,以及紫砂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给人一种朴质的感觉。而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名家制壶的造型大多各具特点。有的善制仿生壶,有的制壶不喜装饰,有的圆曲流畅,有的棱角分明。

如明人时大彬善制六方或六瓣壶、僧帽壶、高提梁壶等,落款多为楷书刻款,笔道熟练、有力,所制之壶胎色赭红,含有小泥粒,壶面一般光素无纹。当时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这类推崇的诗句。

又如清人陈鸣远善制仿生壶,南瓜壶、束柴三友壶、蚕桑壶、松根壶等是其代表作。陈鸣远之前虽有许多制壶高手,但都未曾跳出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名家窠臼,唯陈鸣远将紫砂壶艺推向了又一个辉煌期。除了制壶,他还制作梅根笔搁、莲蕊水丞以及仿花生、核桃、竹笋、昆虫等造型的茶案陈设紫砂器,这是他独有的特点。

再如清代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所创“曼生壶”,一改当时附庸风雅、追求繁缛、因循陈袭、仿作模制的媚俗之气,集书法、绘画、金石于一身,设计出“曼生十八式”等独特壶型,又结识当时的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和邵二泉等紫砂名家,有设计、有制作,成为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石铫(diào)壶、匏瓜壶、井栏壶、半瓦壶、葫芦壶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这些大师不同艺术风格的壶型特征,都可作为我们今天鉴定紫砂壶年代与作者的重要依据。名人制壶,首先不可以逾越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其次必然体现他一贯的壶艺特色,展现出高品位的思想内涵和高层次的制作水准,否则,就有可能是伪作。从造型、作品的风格品位去认识作者,这个方法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

三、从不同时期的胎质差异来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紫砂器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砂料。不同时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质,而不同的砂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与清代紫砂在砂料上的区别如同当时的瓷器一样,大不相同。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砂淘洗技术相对落后之故。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0~30目,清中期为55~60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弹击这类壶,声音沙哑、发闷。

明代制壶的砂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砂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表还很粗糙;又由于是与缸、瓮一起入窑,所以壶身局部沾有少量釉泪。而清代的砂料,澄炼工艺总体提高,出现了紫砂细砂,这种状况与工艺史的发展进程是相吻合的。清代制品的砂料是细腻润泽的,倘若再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年深日久,就自然而然地会在表面产生一层光亮面。辨认泥料,在紫砂壶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在历史上,每个相同的时期中,紫砂艺人所使用的紫砂料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是炼砂调制的配方各有不同,且大多秘不示人。他们往往各自习惯使用自己配制的砂泥,呈现出砂质的粗细,颜色肌理的不同,严格地区分和观察会发现他们各自的规律性。同一位名家制作出的造型不同的紫砂壶,即使从表面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外弧线、柄的曲度、流与颈的角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同一位作者而言,他的壶艺会随着发展而不断精深,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成型的线条与细微之处的处理方法,犹如一个人写字的笔迹一样,基本上已成为一种习惯,技法与风格是一致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四、从不同时期工艺技法的差别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紫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上的重要凭据之一。明中叶创始期的壶是以手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期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已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从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瓷窑中套烧,因而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此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的工艺,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手法炉火纯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项背。近现代多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材质细如膏泥,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粘性土掺和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比例已经很小了,艺术性实则是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技法、款识以及砂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在总结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它们的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个人的多样性。例如陈鸣远,他的壶多以自然仿生的为主,却也有光圆的几何形壶传世,风格多变,多姿多彩。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风起云涌,仿品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精,令人眼花缭乱。但只要我们掌握紫砂壶鉴定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时期名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就一定能识破各种伪品,还古代紫砂壶的本来面目。

㈥ 宜兴紫砂壶六方八卦壶年代怎么辨认

1、从外表鉴别:从紫砂外表鉴别时代,紫砂泥料的不同制备,对紫砂外观有明显影响。紫砂泥的制备,基本分手工和机械两种加工方法。1957年以前一直为手工加工时期,1957年以后,采用机械加工。应用手工制备的熟泥,经手工成器,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颗粒略有突出,并富有滋润光泽质感,外观似天津鸭梨之梨皮状的艺术效果。一般时代越早,泥料炼制越原始,泥团颗粒粗细悬殊,紫砂质地越粗裂数;时代越远,质地越细。可作为鉴别古代与现代作品的方法之一。
显色鉴别:从紫砂色泽鉴别时代。紫砂陶器的显色,与烧成气氛密切相关。各个时代烧成条件不同,紫砂器显色也具有明显差异。早期制品断面呈黑色。近代紫砂制品断面呈紫红色
2、从紫砂款识应用,做断代参考。不同时代的款识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如明万历时期,主要用欧体、楷书刻于壶底;明末清初之际,刻名与印章并用;清康熙以后刻字逐渐变少,壶底茚印增多,也有用印于壶盖和壶把之下;干隆时期,多用印章于壶底,取陈鸣远法,茚一方一圆印章,章多木刻,字体不清;嘉庆、道光间,在“曼盛壶”的影响下,字铭增多,敏弊有的遍布全器,壶盖皆铭。字体以楷体为主,篆、隶、行、草兼有。印章多石章肆拿首,也有玉、角等章,自己较前清晰。嘉、道后,渐有“回”纹、“工”字纹等花边印。掌握这些特点,对鉴定时代,识别真伪,有重要作用。
3、出水孔鉴别:壶体通向嘴管的出水孔,在18世纪前,一般都做成独孔;至19世纪初期,才出现多孔形式;到近代受日本陶艺影响,才出现半球网眼罩形式的出水孔。请采纳!

阅读全文

与紫砂壶怎么断代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减速机摆线针轮的安装方法 浏览:146
bt511检测方法 浏览:584
如何解决通分的方法 浏览:636
展示柜制作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222
第三视角拍摄方法和技巧 浏览:961
戒面膜的正确方法 浏览:466
语音课教学方法 浏览:949
常用的冷敷方法有哪几种 浏览:733
鉴别白色水晶石头的方法 浏览:494
洗青菜的正确方法 浏览:848
吉林省二本线计算方法 浏览:480
配线架安装方法 浏览:152
电表的2种接线方法图怎么画 浏览:825
手上锻炼腰肌最好的方法 浏览:362
36除以101简便方法 浏览:883
氧气焊使用方法 浏览:406
特殊规定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浏览:980
肌肉腿部训练方法 浏览:207
中国电化研究主要研究方法 浏览:510
电力管枕图片施工方法 浏览: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