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论述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意义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至今对我们后来的教学者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 、学思结合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一个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孔子提倡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说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并教育学生要“多闻阙疑”,敢于发现问题,以培养思考能力。一个人苦思冥想,就会陷入瞎想的境地,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不益,不如学也。”而且他提倡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不耻下问”,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要“学而不厌”,向人学,向书本学。
二、因材施教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
也》)这句话意思很清楚,对于智力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智力中等以下水平的人 ,则不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根据这个原则,进行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志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势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他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会感到厌倦。
孔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例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来比喻节操,用“逝者如斯夫”来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学生珍惜时间。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称赞,颜回总结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孔子对学生耐心诱导,使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值得借鉴。
三 、触类旁通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孔子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教育学生不应采取灌注式的方式,而要结合教学去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想说出自己意见又说不出来时,要启发他自己去说出来。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这一教学方法是很高明,现在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教学相长
《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和子贡师生之间互相讨论问题的两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与他的弟子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他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对孔子的话句句唯从,从不提意见,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鼓励学生主动求学,发挥主体作用。孔子在教学上是民主的、开放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教学工作者,还是有重要的启迪和示范意义的。
B.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侍扒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老裤昌“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2)孔子提出哪些科学实用方法扩展阅读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纯散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孔子
C. 孔子还提出了哪些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孔子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宝库里的一块瑰宝。
孔子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学而时习”、“温故而知新”、“学思并重”、“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这些都值得我们结合今天教学改革的实际,认真学习、继承、借鉴和创新。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明确提出“教学相长”,它源于孔子。孔子对教与学、师与生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辨证的。他认为只有很好地当学生,才能更好地当先生。他不但提倡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而且提倡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育规律,它反映了教学双主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因果必然联系。《学记》有这么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明确教也要学习,教也是一种学习,这是至理名言,只有勤奋刻苦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才能对教学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对学生来说,应是刻苦学习,从“知不足”而激励“自反”,能从教师的“教”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学习迁移,培养自学能力。
二、启发式原则
孔于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比古希腊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提出引导学生自己学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主张要早几十年。
孔子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以现在的话说叫做有学习需要才能有学习动机;必须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深入思考,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为了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孔于反对注入式的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是这样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学生,先让他苦心思索,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体会,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比如对一个方的东西,教师已指出一个角的样子,如果学生不能由此类推其余三个角的样子,教师就不必再告诉他了,因为他不肯动脑筋思考。“愤”与“悱”是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在外表面容和言语上的表现。南宋着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解释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 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相当时间还想不通时,就可以去启发;学生虽然经过思考,又有所体会,但却不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去开导他。开导之后,让学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如今启发式已成为广大教师“授人以渔”,教学生“会学”的重要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创设愤悱学习情境,必须启发学生感悟自得,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经过自己反复训练形成能力,用《学记》上的话说,教师只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通过设疑,鼓励和启发学生求异探新,感悟自得。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领会到开动脑筋、探求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劳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温故而知新原则
孔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这是孔子从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仍然有指导意义。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温故”,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自动地“知新”。为什么“温故”可以“知新“?这是因为在“新”与“故”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必须的逻辑联系,两者组成了连续的、不间断的知识序列。因此,“温故”的结果才导致自动地“知新”。如果“新”与“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相互衔接,那么,“温故而知新”是不可能实现的。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认知策略。例如,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计算长方形面积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学习“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再计算。
四、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原则
孔子有句论述学习方法的名言,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在学习活动中,学和思是一个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学中有思,思中有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是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正确方法之一。例如,小学语文《罗盛教》一课,通过“摸”、“托”、“顶”三个动词,记叙了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三次潜入水中抢救朝鲜儿童的经过,生动感人地表现了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和国际主义精神。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学习课文获得的。但是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动词?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紧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深入思考才能领悟。
以上教例说明,学生通过学、思的过程,仔细品味、揣摩三个动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思想感情,不仅学习了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而且学习了如何准确地选用词语,具体形象地描写人物行为动作,揭示人物内心的道理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
五、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其经验十分丰富。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怎样了解学生?孔子认为应“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因而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全面、准确、深刻。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应当继承和创新。
不少教师、家长往往忽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在志趣、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现实中,早慧与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国外有一项有趣的统计发现,在大有作为的科学家、发明家中,小时候学习就特别突出的只占5%,而不突出的竟然占55%。有的学生虽然学业上暂时后进,其实智力潜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于没有得到适当机会来表 现自己的才华,或者没有符合自己兴趣的对象而不愿意学习,或者没有良好的教育时机来发展其智力而已。假如我们无视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内容和划一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取得教育的成功。
实践证明,教学只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正在创造性地被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北京市十一学校大面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实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的因材施教。据介绍,该校分层次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实施的。不允许按成绩分层次,而是把ABC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要求、方法、进度和授课教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目标保底不封顶,学生管理分层不分班,做到面向全体,有选择而无淘汰,努力创造一种尽量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模式。这是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的创新。
据报载,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1年发表的一个宣言中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 年,以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是什么?这是很难用几段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但是,从教学的角度说,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中的许多方面,对于我们思考和实施今天的素质教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D. 孔子提出了哪些教育教学的方法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E. 孔子的提倡的学习方法有什么(4个格子)
学习方法:第一是多读多悟,孔子晚年好《易》,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后来有人说孔子能预测上下五百年,看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这里也说亩者明孔子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能在两千年前就达到这种学习精神,很不简单啊。
第二是能专能深,孔子曾跟师襄学琴,一首曲子自己练了十来天,师襄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只熟悉它的曲调,但没袭耐摸到规律。又过一段时间,师襄又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还没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到最后孔子自己就听出了这首曲子是《文王操》。从一个初学者到一个专业人士花了也不过一个月左右,看来学习非专不能快啊。
第三,学以致用。孔子曾说过“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鬼神敬而远之”。虽然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但认为没必要研究他们。研究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更有意义。可以说孔子是两千年前的实用主义者。
第四,学会放松自己。孔子曾对子路说过拍耐春“你为什么不学诗呢,不学诗生活就像面对着墙一样无味”。当时的诗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是可以唱的,看来孔子在当时还是很时尚的。
第五,锻炼身体。孔子是个射箭爱好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据说孔子给大家表演射箭的时候,观者如堵墙,而且他是百发百中的。
F. 孔子的教学方法
1、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培养,使他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教好学生。
2、因材施教
孔子能够正视学生资质上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论语·由胆大,欠考虑,孔子怕他冒失惹祸,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3、善于启发,循循善诱
孔子主张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
轶事典故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G.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是什么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学习方法:
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7)孔子提出哪些科学实用方法扩展阅读:
孔子教书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贤士”,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H.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一是主张“学”和“思”结合起来,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
二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差异而“因材施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而对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则不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内容。
三是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育学生时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同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
四是提倡师生之间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 》中记载了不少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志趣,并谈了自己的志趣,然后将各自的志趣进行点评,可说是一种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
孔子还创造了通过人物评价和时政评论,向学生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孔子点评过很多人物,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 春秋 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连自己的弟子,他都曾加以评价。
I. 孔子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观点有哪些
1、因材施教:
释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出处:战国 孔子《论语·先进篇》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话译文:
子路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公西华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2、有教无类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3、温故而知新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4、举一反三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译文: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5、学而优则仕
出处 :《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白话译文:子夏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J. 在《论语》中孔子为后人提出了哪些值得借鉴的学习方法
孔子是主张好学的,而且也强调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为后人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又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只读书不思考,就不会分析,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不明事理。这句话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