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取火的方式(全部)
一、钻木取火
折一根山麻木,弄成扁平状,在上面刻一个浅浅的凹穴,在凹穴边刻一个缺槽,再折一根山麻木细枝作为钻杆。取火时坐在地上,用两脚把刻有穴、槽的山麻木板压着,然后将钻杆一端接在凹穴上,双手用力搓转钻杆,使其急速旋转,发生剧烈摩擦。
这时凹穴里生出一些木屑粉末落在缺槽里,继续搓转钻杆,便产生火花,引燃木槽中的木屑。然后把燃着的木屑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一把干茅草里,用口一吹,茅草就燃起火焰。
二、击石取火
这种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制作石器时迸发出火花的现象的启发。我们可以找一块坚硬的石头做为“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钢铁向下敲击“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火物上。当引火物开始冒烟时,缓缓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
如果“火石”打不出火来,可另外寻找一块石头再试。当然并不是任何一块石头都能点燃引火物,石头击出的火花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和持续时间才能点燃引火物。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用黄铁矿打击火燧石而产生的火花可以取火。
三、弓钻取火
用强韧的树枝或竹片绑上鞋带、绳子或皮带,做成一个弓子。在弓上缠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块硬木上迅速地旋转。这样会钻出黑粉末,最后这些黑粉末冒烟而生出火花,点燃引火物。
在平坦的木板上摩擦玻璃片,也能生热发火。待剧烈摩擦时,将引火物吹燃。
四、藤条取火
找一根干的树干,一头劈开,并用东西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藤条穿在引火物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地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
还可用两块软质的木头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垫以棕榈树皮或椰子叶底部的干燥物作引火物。
(1)远古人类是怎么发明取火方法的扩展阅读
人工取火是原始人类不知经过多少万年的摸索,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用火和保存火种的经验逐步发明的,原来,人类的祖先在“整修”洞穴、或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看到岩石碰撞有火星飞溅,又发现用黄铁矿石或赤铁矿石作锤子,敲击石英石或燧石时能产生较大的火花,这些火星、火花有时落到干枯的枝叶、乱草上会燃烧起来。
原始人为了制造一种工具,用石锥在木棒上旋钻,钻的时间长了,便会冒烟生出火来。先民从这些重复无数次的劳动实践中得到启发,明白了其中的因果关系,从而发明了撞击和摩擦取火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尽管用材不同,方法也有区别,但都属于摩擦取火的范围。这种原始的取火方法,在许多民族中曾经广为流行。
2. 人类历史上取火的方法有哪些
1、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在上古洪荒时期,三皇之首的遂皇(即燧人氏),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方法。后来人们又用弓钻取火,是直接用手钻木的发展。钻木取火,结束了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2、金燧,即聚光取火。周代,人们发明了阳燧,又称夫燧、金燧、火镜,是金属的凹面镜或尖底杯。金燧将阳光聚集于一点,使得艾等易燃物起火。由于阳燧在天阴或夜晚无法取火,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与其他取火方式并存。
3、石燧,即敲石取火。魏晋六朝起,人们以铁片击石所发的火花,点燃艾或纸(称火绒),再用片状木头、麻秸(称取灯、发烛)引火。使用的石头称为燧石,俗名火石或打火石,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铁器敲打容易产生火星。
4、光绪初年,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被普遍使用。火镰又称火刀,外观为装有铁刃的皮包,包内有火石、火绒。使用时将火石上放置火绒些许,用铁刃敲出火花,火绒即刻被点燃。火镰是吸食旱烟、鸦片的必备用具之一。
5、火柴已于同治四年(1865)传入中国,当时称洋火或自来火。火柴,是用易燃的木材做成细梗,一端蘸以药料成为火柴头,擦划包装盒一侧的刷磷面,能迅即点燃。火柴的出现令取火变得简单方便,所以不久以后,火镜、火石、火镰、火褶子等物就逐渐被淘汰,最终淡出了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