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病菌毒性测定方法有哪些
Wolfe等提出了田间直接测定法和室内测定法,后者又可分菌落计数法和孢子计数法
(1)田间直接测定:在田间暴露一组单基因鉴别品种幼苗,经一定时间后取回,保湿,使降落在叶片上的孢子萌发和侵入,在发病后测定每一个品种产生的病斑数,据此计算毒性频率以标准感病品种上的病斑数为计算的基数
(2)室内间接测定: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为病斑计数法,将所采集的混合病叶样本用沉降塔接种一套鉴别品种叶段,离体培养,发病后以各品种叶段上的病斑数与感病品种叶段的病斑数比较,计算毒性频率第二种方法为孢子计数法,用沉降塔接种盆栽幼苗或离体叶片,接种叶发病产孢后,洗脱孢子,配制孢子悬液,用血细胞计数板镜检计数孢子数目,换算单位叶面积产孢数,据以计算毒性频率
用上述方法,都可得到单个毒性因子单独出现的频率(实测值),根据这一频率,可计算2个或多个因子组合的频率(理论值)各个鉴别品种上所得孢子,可用来再接种整套鉴别品种,计算各毒性因子频率,用此第二次测得的基因频率,可计算具有2个毒性因子的表型频率(实测值),若再将每个品种产生的孢子,第三次接种整套鉴别品种,用所得结果,就可进一步估计具有3个毒性因子的频率(观测值)
⑵ 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鉴定程序和方法
化学品毒性鉴定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眼刺激试验和皮肤刺激试验)
主要是急性毒性参数的测定和了解受试样品对皮肤、粘膜的刺激性以及致敏性,为毒性分级和标签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可了解受试样品对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并为第二阶段各项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在测定LD50时,一般要求用两种动物,染毒途径应包括所有人体可能的接触途径。
·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皮肤致敏试验)
(2)第二阶段(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
主要是了解受试样品的亚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为第三阶段各项试验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对受试样品的致癌性进行预测。
·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体内哺乳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 哺乳动物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或
· 精子畸形试验
· 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
· 免疫毒性评价试验方法
· 亚急性吸入(14/28天)毒性试验
· 亚急性经皮(21/28天)毒性试验
· 亚急性经口(28天)毒性试验
(3)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繁殖试验)
通过亚慢性试验进一步确定多次重复染毒的毒作用性质和靶器官,初步确定NOAEL或LOAEL,为第四阶段各项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通过致畸试验判断受试样品的胚胎毒性及其是否有致畸性。通过繁殖试验,可判断受试样品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通过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可判断受试样品是否具有迟发性神经毒作用。
· 亚慢性吸入毒性试验
· 亚慢性经皮毒性试验
· 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
· 致畸试验
· 两代繁殖毒性试验
· 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4)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受试样品的NOAEL和LOAEL,为推算受试样品的安全接触限值提供依据。通过致癌试验可以确定受试样品对受试实验动物的致癌性。通过代谢动力学试验可以了解受试样品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了解蓄积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靶器官和毒作用机理。
· 慢性吸入毒性试验
· 慢性经皮毒性试验
· 慢性经口毒性试验
· 致癌试验或慢性毒性试验合并致癌试验
· 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参考方法
·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局部淋巴结法
· 大肠杆菌回复突变试验
· 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
·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正向基因突变试验
·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 枯草杆菌基因重组试验
·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
· 体内哺乳动物外周血细胞微核试验
· 体外哺乳动物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
· 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SCE)试验
· 繁殖/生长发育毒性筛选试验
· 亚急性毒性合并繁殖/发育毒性筛选试验
· 一代繁殖试验
· 神经毒性筛选组合试验
⑶ 毒理学试验方法有哪些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其本身包括众多的分支学科,分别在相应的学科领域里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现归纳为两大类。(一)实验研究(微观研究)动物实验的方法仍是现代毒理学实验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的毒理学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已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以剂量-效应(反应)为主的数据库,结合人群接触水平对许多化学物质进行了安全性(危险度)评价。
由于外源物的数量巨大,整体动物实验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也不能满足数以万计的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动物,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所以由过去以整体动物试验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转向以体外试验为主导地位的趋势。但也需指出,体外试验的发展并不排斥整体实验的重要性,两者相互补充,互为验证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数据,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技术被引入现代毒理学,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上建立了许多新方法。
1.体内试验
哺乳动物体内试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一般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及慢性毒性试验。还有特殊毒性实验,如哺乳动物致突变试验、致畸试验、致癌试验。以上试验在毒理学中统称“三性”和“三致”试验。
常用的试验动物:大鼠、小鼠、豚鼠、地鼠、家兔、狗、猴等。检测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试验,常选用鱼、蚤类或其他水生生物。还可用鸟类、昆虫进行试验。
近年来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致突、致癌机制,转基因动物已开始在毒理学试验中应用。
转基因动物是一种集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于一体的实验动物,更能体现生命整体研究的效果,它是把经典的与现代的毒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无疑会推动现代毒理学实验研究的发展。
2.体外试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细胞器以及利用微生物等进行毒性研究的方法为体外试验,此方法多用于观察外源物对生物体特殊毒性的初步筛检及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体内与体外试验各有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选择一组试验,才能互相弥补优缺点。(二)人群调查(宏观研究)人群调查也称为人群毒理学,是在人群中研究外源物对人体产生毒作用的规律,为人群检测和制订预防措施提供比动物试验更直接更可靠的毒理学资料,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中毒临床观察
常见于偶然发生的事故,如误服、自杀、毒性灾害等,通过急性中毒事故的处理和治疗,可直接观察到中毒的症状并分析可能的毒效应的靶器官。
2.志愿者试验
在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原则下,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试验,仅限于低剂量、短时期的接触毒性作用可逆的化学品,目前国际上提倡健康志愿者的毒性试验,减少由动物试验结果外推于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一些神经毒物出现的毒性效应,如头晕、目眩、复视等需要表达的中毒症状,只有人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所以国外健康志愿者的毒理学研究资料倍受重视。
3.流行病学调查
将动物试验的结果,进一步在人群调查中验证,可以从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试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观察对象是一个大的群体,为人群检测和防治措施提供比动物试验更直接、更可靠的科学资料,但是也存在许多难点:①人群中观察外源物的毒性效应大多数为慢性毒性效应,特别是人类致癌物质其致癌效应所需时间过长;②接触人群中所用的观察指标是非特异性的,与对照人群比较需要足够例数:③外环境因素混杂,外源物的种类繁多而且多种化学物质可出现联合作用,难以确定某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毒性效应和其因果关系。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渗透,在传统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中引进了细胞、分子水平的人群检测方法,如生物标志物作为癌症早期判断的信息,把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结合为一体发展为分子流行病学。这门新兴学科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手段研究,评价不同人群或个体致癌危险度及其机制,从而使现代毒理学由实验动物研究发展到人群和个体易感性研究的新阶段。
它可以解答人体从接触化学物质到发生疾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连续性的变化,从中提取更多的癌前病变的信息,为癌症的早期判断、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可以预测,分子流行病学在21世纪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正确的方法是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宏观研究为微观研究提供线索,微观研究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外源化学物质作出准确的危险度评价。
⑷ 化妆品毒理测试需要检测哪些项目,具体依照什么标准做呢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规范了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检测要求。
同时,我国对特殊化妆品和普通化妆品分别实行注册和备案制度,根据国家药监局在2021年2月26日发布,2021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要求,注册备案提交的产品检验报告中应包含微生物与理化检验、毒理学试验、人体安全性试验报告和人体功效试验报告。
哪家机构开展化妆品毒理测试?
中科检测
化妆品毒理检测标准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
化妆品卫生规范 2007版
化妆品毒理检测指标
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2、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3、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4、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5、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6、皮肤光毒性试验
7、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8、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9、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0、亚慢性经口/皮毒性试验
11、慢性毒性/致癌性结合试验
⑸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微观方法,另一类是宏观方法。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
食品毒理学主要是借助于动物模型模拟引起人体中毒的各种条件,观察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再外推到人。
1.体内试验(in vivotest) :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脉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在特殊需要情况下,也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2.体外试验(in vitro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 (1)游离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化学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有害作用,以及受试化学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2)细胞:利用从动物或人的脏器新分离的细胞(原代细胞,primarycell)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cellstrain)及细胞系(cellline)。(3)细胞器(organelle):将细胞制作匀浆,进一步离心分离成为不同的细胞器或组分,例如线粒体、微粒体、核等,用于实验。
3.限定人体试验: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这是临床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的实验,但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保健食品的人体试食试验。
4.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不仅可以研究已知环境因素(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因到果),而且还可对已知疾病的环境病因进行探索(从果到因)。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测定的毒效应还不够深入,有关的生物学标志还有待于发展。 如突发性大规模食物中毒的调查。
试验目的
急性毒性试验:测定LD50, 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根据LD50进行毒性分级;
遗传毒性试验:对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是否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进行筛选;
致畸试验:了解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
30天喂养试验: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毒性作用,观察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可初步估计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观察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长期喂养后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和作用的靶器官,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子代的发育毒性,观察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初步确定最大NOAEL和致癌的可能性,为慢性毒性和致癌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
代谢试验: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速度及蓄积性,寻找可能的靶器官;为选择慢性毒性试验的合适物种、品系提供依据,了解代谢产物的形成情况。
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了解经长期接触受试物后出现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最后确定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未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的最终评价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