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脂肪酸有几条分解途径
第28章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28.1 本章主要内容
1)脂肪酸代谢的主要途径
2)脂肪酸代谢中的能量变化
3)酮体的代谢
28.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途径和能量变化以及酮体的代谢,了解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28.3 重点难点
1. 脂肪酸的β-氧化途径和能量变化
2. 酮体的代谢
28.4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交流互动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
28.5授课内容
一、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脂类的消化(主要在十二指肠中)
食物中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80-90%,还有少量的磷脂6-10%,胆固醇2-3%。
胃的食物糜(酸性)进入十二指肠,刺激肠促胰液肽的分泌,引起胰脏分泌HCO-3 至小肠(碱性)。脂肪间接刺激胆汁及胰液的分泌。胆汁酸盐使脂类乳化,分散成小微团,在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作用下水解。
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如下:
① 三脂酰甘油脂肪酶(水解三酰甘油的C1、C3酯键,生成2-单酰甘油和两个游离的脂肪酸。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原要在小肠中激活。)
②磷脂酶A2(水解磷脂,产生溶血磷酸和脂肪酸)。
③胆固醇脂酶(水解胆固醇脂,产生胆固醇和脂肪酸)。
④辅脂酶(Colipase)(它和胆汁共同激活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原)。
2.脂类的吸收
脂类的消化产物,甘油单脂、脂肪酸、胆固醇、溶血磷脂可与胆汁酸乳化成
1/6
更小的混合微团(20nm),这种微团极性增大,易于穿过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被肠粘膜的拄状表面细胞吸收。被吸收的脂类,在柱状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结合上蛋白质、磷酯、胆固醇,形成乳糜微粒(CM),经胞吐排至细胞外,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小分子脂肪酸水溶性较高,可不经过淋巴系统,直接进入门静脉血液中。
3.脂类转运和脂蛋白的作用
甘油三脂和胆固醇脂在体内由脂蛋白转运。
脂蛋白:是由疏水脂类为核心、围绕着极性脂类及载脂蛋白组成的复合体,是脂类物质的转运形式。
载脂蛋白:(已发现18种,主要的有7种)在肝脏及小肠中合成,分泌至胞外,可使疏水脂类增溶,并且具有信号识别、调控及转移功能,能将脂类运至特定的靶细胞中。
4.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1)皮下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产生脂肪酸,经血浆白蛋白运输至各组织细胞中。
2)血浆白蛋白占血浆蛋白总量的50%,是脂肪酸运输蛋白,血浆白蛋白既可运输脂肪酸,又可解除脂肪酸对红细胞膜的破坏。
二、甘油三酯的水解
甘油三酯的水解由脂肪酶催化。组织中有三种脂肪酶,逐步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甘油和脂肪酸。
分解甘油三酯的三种酶是:
脂肪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是限速酶)
甘油二酯脂肪酶
甘油单酯脂肪酶
1.甘油代谢
在脂肪细胞中,没有甘油激酶,无法利用脂解产生的甘油。甘油进入血液,转运至肝脏后才能被甘油激酶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再经磷酸甘油脱氢酶氧化成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酵解途径或糖异生途径。
2.脂肪酸的氧化
2/6
1)饱和偶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首先被活化成酯酰CoA,然后再入线粒体内氧化。 RCOO- + ATP + CoA-SH → RCO-S-CoA + AMP + ppi
生成一个高能硫脂键,需消耗两个高能磷酸键,反应平衡常数为1,由于PPi水解,反应不可逆。
细胞中有两种活化脂肪酸的酶:
内质网脂酰CoA合成酶,活化12C以上的长链脂肪酸
线粒体脂酰CoA合成酶,活化4~10C的中、短链脂肪酸
2)脂肪酸向线粒体的转运
中、短链脂肪酸(4-10C)可直接进入线粒体,并在线粒体内活化生成脂酰CoA。
长链脂肪酸先在胞质中生成脂酰CoA,经肉碱转运至线粒体内。
线粒体内膜外侧(胞质侧):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催化,脂酰CoA将脂酰基转移给肉碱的β羟基,生成脂酰肉碱。
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的移位酶将脂酰肉碱移入线粒体内,并将肉碱移出线粒体。
线粒体内:膜内侧:肉碱脂酰转移酶Ⅱ催化,使脂酰基又转移给CoA,生成脂酰CoA和游离的肉碱。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在基质中进行β氧化作用,包括4个循环的步骤。
3)脂酰CoA脱氢生成β-反式烯脂酰CoA
线粒体基质中,已发现三种脂酰CoA脱氢酶,均以FAD为辅基,分别催化链长为C4-C6,C6-C14,C6-C18的脂酰CoA脱氢。
4)△2反式烯脂酰CoA水化生成L-β-羟脂酰CoA
5)L-β-羟脂酰CoA脱氢生成β-酮脂酰CoA
6)β-酮脂酰CoA硫解生成乙酰CoA和(n-2)脂酰CoA
3. 脂肪酸β-氧化作用小结
1)脂肪酸β-氧化时仅需活化一次,其代价是消耗1个ATP的两个高能键。
(1) 长链脂肪酸由线粒体外的脂酰CoA合成酶活化,经肉碱运到线粒体
内;中、短链脂肪酸直接进入线粒体,由线粒体内的脂酰CoA合成
3/6
酶活化。
(2) β-氧化包括脱氢、水化、脱氢、硫解4个重复步骤
(3) β-氧化的产物是乙酰CoA,可以进入TCA
2)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能量
以硬脂酸为例,18碳饱和脂肪酸
胞质中: ⑴活化:消耗2ATP,生成硬脂酰CoA
线粒体内:⑵脂酰CoA脱氢:FADH2 ,产生2ATP
⑶β-羟脂酰CoA脱氢:NADH,产生3ATP
⑷β-酮脂酰CoA硫解:乙酰CoA → TCA,12ATP
(n-2)脂酰CoA → 第二轮β氧化
活化消耗: -2ATP
β氧化产生: 8×(2+3)ATP = 40
9个乙酰CoA: 9×12 ATP = 108
净生成: 146ATP
饱和脂酸完全氧化净生成ATP的数量:(8.5n-7)ATP (n 为偶数)
硬脂酸燃烧热值:–2651 kcal
β-氧化释放:146ATP×(-7.3Kcal)=-1065.8Kcal
转换热效率
3)β-氧化的调节
⑴脂酰基进入线粒体的速度是限速步骤,长链脂酸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前体丙二酸单酰CoA的浓度增加,可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限制脂肪氧化。
⑵[NADH]/[NAD+]比率高时,β—羟脂酰CoA脱氢酶便受抑制。
⑶乙酰CoA浓度高时;可抑制硫解酶,抑制氧化(脂酰CoA有两条去路: ①氧化。②合成甘油三酯) 1065.840.2%2651
4/6
4.不饱和脂酸的β氧化
1)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2)多不饱和脂酸的氧化
5.奇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
奇数碳脂肪酸经β氧化,最后可得到丙酰CoA,丙酰CoA有两条代谢途径:
1)丙酰CoA转化成琥珀酰CoA,进入TCA。动物体内存在这条途径,因此,在动物肝脏中奇数碳脂肪酸最终能够异生为糖。
反刍动物瘤胃中,糖异生作用十分旺盛,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可产生大量丙酸,进入宿主细胞,在硫激酶作用下产丙酰CoA,转化成琥珀酰CoA,参加糖异生作用。
2)丙酰CoA转化成乙酰CoA,进入TCA
这条途径在植物、微生物中较普遍。有些植物、酵母和海洋生物,体内含有奇数碳脂肪酸,经β氧化后,最后产生丙酰CoA。
6.ω—氧化(ω端的甲基羟基化,氧化成醛,再氧化成酸)
动物体内多数是12C以上的羧酸,进行β氧化,但少数的12C以下的脂酸可通过ω—氧化途径,产生二羧酸,如11C脂酸可产生11C、9C、和7C的二羧酸(在生物体内并不重要)。
ω—氧化涉及末端甲基的羟基化,生成一级醇,并继而氧化成醛,再转化成羧酸。
ω—氧化在脂肪烃的生物降解中有重要作用。泄漏的石油,可被细菌ω氧化,把烃转变成脂肪酸,然后经β氧化降解。
7.酮体的代谢
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在肌肉和肝外组织中直接进入TCA,然而在肝、肾脏细胞中还有另外一条去路:生成乙酰乙酸、D-β-羟丁酸、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酮体。
酮体在肝中生成后,再运到肝外组织中利用。
8.酮体的生成
酮体的合成发生在肝、肾细胞的线粒体内。
形成酮体的目的是将肝中大量的乙酰CoA转移出去,乙酰乙酸占30%,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