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耳道炎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外耳道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易引发急性外耳道炎。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贫血、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会转为慢性。
【方一】栀子清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组成】栀子、川芎、当归、柴胡、白芍各3克,牡丹皮、牛蒡子各6克,煅石膏10克,黄芩、黄连、甘草各1.5克。
【功用】清肝泻火,解毒活血。
【主治】治疗肝胆火热上灼而致外耳疾患,如外耳道疖、外耳道炎、外耳湿疹、外耳道乳头状瘤等。
【方解】栀子性寒,味苦,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能;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黄、牡丹皮,能凉血止血;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药理】栀子能解热、镇痛;牡丹皮具有镇静、催眠、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石膏有解热,消炎作用;黄芩、黄连有解热、抗病毒作用;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芍具有抗炎、镇痛、消肿、免疫调节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方二】银花解毒汤
【出处】《疡科心得集》
【组成】金银花、紫地丁、赤茯苓、连翘各10克,夏枯草10克,牡丹皮6克,黄连3克,犀角(磨服)0.1克。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主治】治疗风热邪毒犯上,而致耳疖、耳疮(外耳道炎)。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地丁、夏枯草清热,泻肝火;黄连清热泻火;牡丹皮凉血止血;赤茯苓行水,利湿热。
【药理】金银花、连翘具有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夏枯草的有效成分对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连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促进免疫功能;地丁解热、抗病毒。
【用法】水煎服。犀角若缺乏,可以用水牛角片30克煎服。
【按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
【方三】柴胡清肝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节各3克。
【功用】清肝散火,活血祛风。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外耳道炎),见耳道红肿疼痛,或有少许脓液者。
【方解】生地黄性寒,能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黄芩、牛蒡子清热泻火,解毒利咽;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养血的作用;天花粉养阴生津。
【药理】本方具有镇痛、消炎、解毒、降血压、改善体质等作用。
【用法】上药用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服,每日1~2剂。
【方四】当归川芎散
【出处】《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当归、川芎、柴胡、白术、芍药各3克,山栀3.5克,牡丹皮、茯苓各2.4克,蔓荆子、甘草各1.5克。
【功用】养血清肝,疏风散热。
【主治】治疗血虚肝旺,耳疮耳内痒痛,溢脓。
【方解】当归、川芎行气活血;白芍养血柔肝;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栀子清热泻火;牡丹皮清热凉血;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甘草缓急,止痛。
【药理】柴胡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抗菌、抗肝损伤、抗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茯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蔓荆子具有镇痛、抗炎、祛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五】托里消毒散
【出处】《妇人良方》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各3克,金银花、白芷各2.1克,甘草1.5克。
【功用】托毒排脓。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脓耳脓水清稀,能收口干燥,正气不足,神萎乏力者。
【方解】太子参、茯苓、白术、生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托毒外出,白芷托里排脓,甘草缓急止痛。
【药理】茯苓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生地黄具有抑制真菌,利尿,利肝胆作用;白芍有抗炎、镇痛、消肿作用;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六】芩柏滴耳液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黄芩黄柏各12克,枯矾6克,冰片3克,麻油500毫升。
【功用】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治疗外耳道炎。
【方解】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枯矾外用可以解毒、杀虫、止痒,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药理】黄芩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利胆、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动等功能。黄柏对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有利胆、利尿、降压解热等作用,枯矾有收敛、消炎、防腐、止血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先将黄芩、黄柏放入麻油中浸泡24小时,然后放入铁锅内煎炸变为黑黄色,取出后研末,与冰片、枯矾细末同时放入麻油中,过滤装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抹患处,或浸小纱布条纱入外耳道。每日换药1~2次。
【方七】消炎膏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乳香、没药、血竭、儿茶各6克,朱砂1.5克。
【功用】活血散瘀消肿。
【主治】治疗外耳道疖。
【方解】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可相兼而用。血竭、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敛疮,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药理】乳香有镇痛作用,没药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血竭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儿茶有收敛、止泻作用,朱砂有解毒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将乳香、没药麸炒以去油,然后与血竭、儿茶研细末,加适量蜂蜜调匀成膏。用时以药棉制成粗细适合的棉栓,涂上消炎膏后,塞敷于外耳道。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方八】六神丸纱条
【出处】《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组成】六神丸(中成药)30粒液体石蜡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疼。
【主治】治疗外耳道炎,外耳道疖。
【方解】六神丸的组成有天花粉、人工牛黄、青黛、蟾酥、冰片、大黄、珍珠粉。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牛黄熄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珍珠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外用可燥湿敛疮。
【药理】天花粉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牛黄有镇静、镇痉作用。青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有抗菌作用。蟾酥平喘、镇咳、抗炎、抗肿瘤、抗放射及升白细胞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抑菌作用。大黄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珍珠粉治疗溃疡。
【用法】将六神丸研细末,以液体石蜡调和,浸渍纱布条。用时将纱条放入外耳道,每日换药1次。
【方九】滴耳油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核桃仁。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治疗耳疮耳内闷、肿,流脓。
【方解】方中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
【药理】核桃仁有镇咳作用,可影响胆甾醇的体内合成及其氧化、排泄。
【用法】研烂,拧油去渣,得油3克,兑冰片0.6克。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方十】清耳膏
【出处】《医方类聚》
【组成】附子尖、石菖蒲、蝉蜕各等份。
【功用】温经通络止痒。
【主治】治疗耳疮(慢性外耳道炎),耳内作痒。
【方解】附子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药理】附子有消炎、镇痛作用。石菖蒲有镇静、抗惊厥、解痉抑菌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
【用法】上药为末。耳痛者用麻油调入,耳痒者,用生姜汁调成锭子,用纱布裹好,塞入耳中。药干便换。
【方十一】青敷药
【出处】《青囊秘传》
【组成】大黄500克,姜黄240克,白芷180克,青黛120克,白芨120克,天花粉80克,陈皮120克,甘草60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外耳道炎),局部红肿疼痛,甚则化脓。亦可用于鼻疔、鼻疳(鼻前庭炎)脓肿未成时。
【方解】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浓。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陈皮理气燥湿、健脾化痰。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药理】大黄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姜黄有抗炎、利胆的作用,白芷对多种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有抗菌作用;白芨对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天花粉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陈皮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能拮抗组织胺,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甘草有抑酸、解痉、祛痰止咳、抗炎、抗过敏、解毒的作用。
【用法】上药研细末。如红肿者,用野菊鲜叶捣汁,或以茶叶泡汤候冷,或用蜂蜜调敷。每日换药1次。
【方十二】九一丹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煅石膏27克,黄灵药3克。
【功用】提脓生肌。
【主治】治疗耳疖,鼻疔溃后脓腐未净,新肌将生者。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黄灵药又叫黄升丹,是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而成,能拔毒化腐。二者在共奏提脓生肌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石膏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胆汁排泄,并有利尿作用。黄灵药对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㈡ 外耳道疖怎么治疗
治疗应于初期及早应用抗菌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局部热敷或用特定电磁波理疗仪(TDP)理疗,可促使炎症消退,缓解疼痛。早期可用2%~5%酚甘油纱条敷于疖肿处,或用8%醋酸铝纱条,或用10%鱼石脂软膏涂患处,以消炎止痛。患处已形成脓肿者,要进行排脓治疗,一旦排出脓液,疼痛即可缓解。但未成熟的疖肿禁忌切开引流,以免感染扩散。
对于患耳疖的婴幼儿应加强护理。在疖肿出脓之前,耳痛剧烈,让患儿侧卧,患耳朝上,以减轻充血,减少疼痛。疖肿出脓后应及时清除脓液,保护耳周皮肤,脓多时使其患耳向下,充分引流,然后再直立抱起,防止脓汁流进外耳道深部。进食宜吃流食或半流食,减少下颌关节活动,可使耳痛减轻。
患者不可自挖耳,如耳痒或耳屎多时,应及时请医生帮助诊治。不宜在污水中游泳,游泳以前应预防性的在外耳道内涂少量红霉素软膏,可起到保护皮肤、防止感染作用。洗澡、洗头时亦应防止水进入耳内。如有全身慢性病应积极治疗。
㈢ 孩子有耳疖怎么办
赶快治疗 1.分型治疗 (1)风热邪毒外侵 主证:耳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伴患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患侧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状。 证侯分析:挖耳伤及肌肤,风热邪毒乘机侵犯耳窍,阻滞经脉,气血凝聚,故耳道红肿疼痛,隆起如椒目状;耳部经脉多连头部,故病情较重者可牵引同侧头痛,张口、咀嚼时耳痛加剧,按压耳屏、牵拉耳廓时疼痛加剧;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乃风热之证。 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加减。 (2) 肝胆湿热上蒸 主证:耳痛加剧烈,痛引腮脑,或有听力减退。可伴有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发热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检查见外耳道局限性红肿,肿甚者可堵满外耳道;若耳疖成脓则顶部可见脓点,若溃破则外耳道可见黄稠脓液;耳前耳后臖核肿大压痛。 证侯分析:肝胆湿热上蒸耳道,熏灼肌肤,故耳道红肿疼痛剧烈;肿甚堵塞耳道,故听力减退;耳部脉络多连头部,故痛连腮脑;热甚灼腐肌肤则化脓;肝胆郁热,则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胆湿热之证。 治则: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脓已成者加皂角刺、穿山甲,或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2. 外治法 (1)外敷: ① 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患侧耳部,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 ② 清洁外耳道后,用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调温开水,涂搽患处。也可用棉栓蘸黄连膏或鱼石脂软膏等敷于患处,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2)排脓:耳疖已成脓,未自行溃破者,可用针头挑破脓头,取出脓栓,排出脓血;或切开排脓。要注意切口必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切口难愈及愈后形成外耳道狭窄。排出脓血后局部敷紫金锭或黄连膏、金黄散膏等。 (3)换药:耳疖破溃后,脓液排尽,为防止外耳道狭窄变形及肉芽组织增生,可用大小适当的碘纺纱条塞纳外耳道,1~2日换1次,直至彻底痊愈。 3.针灸疗法 耳部肿胀疼痛剧烈时,可取合谷、内关、少商穴针刺,以疏通经脉,泄热消肿止痛。每日针刺1次,连续2~4次。针刺手法:合谷、内关强刺激,留针20分钟。红肿较剧,并有高热者,可取少商穴针刺出血。 4.其它疗法 早期可配合红外线、微波理疗。 【预防与调护】 1. 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 2. 避免污水入耳,若有污水入耳,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 或用干棉签拭干净。 3.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疖肿成脓溃破,应清除脓液。睡眠时应侧卧,患耳朝下,以利脓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