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目视解译的方法
遥感影像解译过程中,利用解译标志来认识地物及其属性,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
1. 直接判读法
直接判读法指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能够直接确定某一地物或现象的存在和属性的一种直观解译方法。直接判读法所运用的解译标志是解译者曾经见过的并了解它的含义,因此能较快地鉴别某一地物或现象的存在和属性。一般具有明显形态、色调特征的地物和现象,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解译。如灰岩的岩溶地貌,侵入体的综合影像特征,片麻岩的线状纹理,以及断层的线性影像特征等,均可被用来进行直接判读所属地质体的典型影像特征。
2. 对比法
对比法是遥感解译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当地物不具备典型的解译标志,不能用直接判读的方法解译时,可将解译对象与已知地物进行影像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达到鉴别未知地物的目的。在遥感地质调查中,将工作区出露的地层与本区相邻区已知影像地层单位进行影像对比,是解译区域岩性、地层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时还可以对比同一地物在不同成像时间的遥感影像,近而通过分析同一地物的影像差异,从中了解和掌握地物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即通常称之为动态分析。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活动构造、第四系堆积、滑坡、泥石流、冰川进退、洪水泛滥、水库塌漏、地层灾情、环境监测等遥感调查。
3. 逻辑推理法
逻辑推理法是借助各种地物或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表现的现象,间接判断某一地物或自然现象的存在和属性的方法。解译者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解译时,需要根据已知的规律性和专业领域的理论来开展工作,从而通过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来确定或推断其内容。例如,当泉水、湖泊、落水洞等呈串珠状排列时,可能与断层相关; 河流、湖岸、海岸突然转折成直线延伸则与构造有关等。当利用众多的表面现象来判断某一未知对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现象中哪些是可靠的间接解译标志,哪些是不可靠的,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现象,这时就应分析哪些解译标志反映了目标地物的真实情况,哪些反映的是假象,从而确定目标地物的存在和属性。
4. 信息复合法
信息复合法是利用专题图或地形图与遥感图像复合,根据专题图或地形图提供的多种辅助信息,来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的方法。例如 TM 图像,覆盖的区域大,图像上土壤特征表现不明显,为了提高土壤类型解译精度,可以使用信息复合法。通常,植被的地带性分异与土壤类型有对应关系,因此可以利用植被类型图来增加辅助信息。等高线对识别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在卫星影像上,高山和中山多呈条块状、棱状、肋骨状或树枝状图形,等高线与卫星影像复合,可以提供高程信息,有助于中山、高山地貌类型的划分。
综上所述,选择解译方法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在实际解译时,上述方法并非单一选用,而是各种方法常常相互交错、有主有次、综合应用。遥感图像是地物综合信息的表现,而地物往往会因其内在成分、外部环境及时间的改变使其影像特征也不尽相同。强调多种解译方法的综合选用,尽可能利用多种手段、多种遥感图影像与其他资料进行解译,是克服遥感单一方法局限性的有效途径。
Ⅱ 如何建立解译标志
这一点很关键,就是你的分类标准
遥感解译方法、原则和程序
遥感解译:即为从遥感图像中识别和提取某种影像,赋予特定的属性和内涵以及测量特征参数的专业化过程。
遥感地质解译:机助地质解译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数字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以ERDAS、MAPGIS、 PCI 和PHOTOSHOP 等软件为解译平台,根据地质体遥感解译标志,解译圈定岩性、构造、接触关系、地质灾害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现象;二是以遥感影像为背景,叠合专题地质图层,结合典型地质体影像特征,进行对比修正解译。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过程(行为)。遥感数据的收集,它包括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和地质资料的收集,是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
以前通常是目视解译为主,现在一般是在计算机上以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识别和解译工作,其基本方法有五点:
1.解译是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首先要熟悉、吃透本工作区域的有关资料(即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土壤、物探、化探资料及前人各类工作成果);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地质体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大类,遥感主要是反映地质体的光谱特征信息,对全面认识地质体而言,有其局限之处。
遥感影像记录的是地质体光谱反射(SAR为后向散射)和辐射特征,地质体性质和表面特征不同所反映出的光谱特征差异可通过色、形、纹、貌四种影像特征要素加以表征。
不言而喻,能通过地质、物探、化探多方信息去认识地质体,则是更为全面、可靠的。因此在遥感解译中,应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进行综合解译分析,有助于提高成果质量。地、物、化、遥多元信息的综合研究,在区域上常采用计算机多元信息迭加处理的方式来实现。通过空中、地面、地下三维空间信息的综合研究,将对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和时间演化取得更好效果。
2.总体观察分析,也就是初步解译,了解区域的格架,对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地貌等因素的内在联系看成一个整体,分析其标志的意义,由整体到局部进行逻辑性推理判断,区分异同。主要完成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卫星影像图制作、遥感地质初步解译和野外地质踏勘四项工作,为专题遥感地质调查、区域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供充分的遥感地质依据,对正确、合理部署野外调查工作起重要作用。
3.对比分析,有条件要依据不同比例尺、片种、时代、季节、波段、毗邻地段进行对比,了解解译标志变化与地质体、地质现象间的关系,提高认识。
由于一种类型遥感图像只能反映一个时期、一种分辨率、一个最佳波段组合的图像,因此在地质解译中往往受到信息源的限制,影响解译效果。如工作需要或有条件获取更多类型遥感数据时,应充分应用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地质解译。为了减少云、雪及植被覆盖对地质体的影响,应选择最佳时相图像作解译。当仍不能避让覆盖时,可选择其它时相图像对覆盖区作补充。
另外,解译中要注意研究不同地质体在各波段图像上的影像特征,通过单波段图像中不同地质体波谱特性的反映,进一步深化地质解译。在单波段不同地质体波谱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有效的图像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或提取有效的地质信息,因此遥感解译地质图应是多源遥感数据解译的综合结果。
4、资料分析
遥感数据是遥感地质解译必需的基础数据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地质专业信息,应系统地了解掌握各类遥感数据的基本技术参数、地学特征,确保数据类型、最佳波段和最佳波段组合的选取。
1)了解和掌握资料的技术参数,如成像时间、季节、成像仪器、波段、经纬度、太阳高度角等,供解译时参用。
2)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3)在明确前人解译成果中哪些是可以直接利用后,明确本次工作力争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4)为合理选择新的遥感数据源、数据源组合及遥感地质信息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5、解译的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边解译边勾绘,同时予以编录(填写解译卡片)。指出成果及问题解决途径。
设计中必须安排遥感解译验证工作量,结合测区遥感图像,编制踏勘工作计划,并将计划的工作内容、位置等部署在初步解译图上,用来指导踏勘工作的实施。根据踏勘工作计划与部署,全面实施踏勘路线调查。
Ⅲ 断裂、线性构造的解译标志
(一)断裂、线性构造的直接解译标志
断裂构造的直接解译标志,实际上就是显示在遥感图像上的断裂的某些地质证据。主要有如下几种:
1.岩性地层标志
岩性、地层影像标志被切割和错开(图版55,图版67),地层重复或缺失。
2.构造标志
①地质构造的不连续,即构造形迹沿某一界面中断或突变,如界面两侧岩层走向线斜交,断裂、褶皱沿走向被错移(图版46),褶皱沿走向突然变宽或变窄以及界面两侧构造发育程度、构造格局明显不同等(构造的不连续也是不整合及侵入接触的特征,应注意区分)。②构造破碎带的直接出露。规模大的断裂带形成构造破碎带,它们在图像上表现为忽宽忽窄、时隐时现、断续延伸的线状影像特征。由于水理性质不同(贫水或富水)而呈深或较浅色调。断裂破碎带内常见会出现透镜状构造挤压体(图版56)、构造岩块、平行、雁列或共轭的劈理或节理密集带及局部其它低级或派生构造,这些都是断裂解译的重要标志。
(二)断裂、线性构造的间接解译标志
这类标志实际上是通过相关分析,可以作为断裂、线性构造存在的标志,如色调、地貌、水系等线状排列或线性异常等。这类标志是多解的,应用这些标志时,地质、物探资料的应用,对各种解译成果的对比与综合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循序解译,注意解译技巧的运用就是非常必要的了。主要的间接解译标志如下:
1.色调标志
线性构造界面两侧地质体的波谱响应特征存在着差异或线性构造本身有独特的波谱响应特征,因此,在遥感图像上常沿线性构造走向出现明显的与背景色调(色彩)有显着差异的色调异常线、色调异常带及色调异常分界面。
在热红外图像上断层带和裂隙带表现为明显的色调异常线(带),这是由于断裂破碎带或沿断裂带上分布的松散沉积物中含水量的集中,影响了地面辐射温度的变化而在热红外图像上产生明显的色调异常;在干旱和潜水面埋藏较浅的地区,破碎带易风化而构成线状负地形,在SAR图像上形成阴影,非常明显。又如破碎带由于富水(或贫水),以及植被发育不同,或破碎蚀变而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值,在SAR图像上产生深(或浅)的色调异常线(或带)(图版49);较大的断裂或断裂带在遥感图像上常表现为一定宽度的色调异常条带,条带的宽度各处有变化,有时内部还可以细分出不同的色调异常线或带(图版7)。这是由于大型断裂破碎带改变了地物的波谱特性,再加上断裂带内土壤、松散沉积物的富水程度及植被生长情况不同,从而表现为明显的色调异常带。色调异常分界面是指沿着某一界面两侧的色调或色彩明显不同(图版50)。在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区,这是隐伏断裂的表现,由于隐伏断裂两侧第四系沉积物的厚度、含水量及土地类型的不同、植被发育情况不同而在图像上表现为不同的色调。
线性构造的色调标志以MSS7波段、TM4、TM5、TM7波段的卫星图像及热红外图像的效果较好。但最有效的手段是充分利用多波段、多时相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2.地貌标志
遥感图像上断裂的地貌标志有两类:一是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山脊线的错动等构造地貌标志;二是许多微地貌呈线状排列而成线性负地形。
这种线性负地形主要表现为:①两种不同类型的地貌单元呈直线状或折线状截然相接(图版50)。②山脊线、阶地、夷平面、洪积扇等地貌要素的错动(图版55)。③陡崖、断层三角面呈直线状断续延伸一定的距离。④呈线状展布的低洼地形,如平直延伸较远的线状沟谷或深切沟谷,呈线状展布的溶蚀洼地、落水洞、坡立谷,呈线状分布的长条形洼地、断陷盆地等。与线性构造有关的负地形不同于一般的侵蚀负地形,它们有明显的方向性,延伸较远,有时成组出现、互相平行,其展布方向与当地水系格局不一定协调。⑤线状分布的垄岗地形。断裂带的岩石被硅化,或者有酸性岩脉侵入时,由于抗侵蚀风化能力较强,常形成垄岗状地形。⑥山间洼地和山前冲积锥、洪积扇呈直线状排列,这常是活动断裂的影像标志。
SAR图像对微细地形地貌信息有特殊的表现能力,从而增强了对线性构造的识别能力,特别是被薄沙或植被覆盖地区及地形起伏较小地区的线性构造研究上更具有优势。图版49的SAR-A图像中部暗色调区是被干沙掩盖的基岩区,雷达波穿越了薄的细砂层得到了从沙层与基岩界面散射回来的雷达波,因此可以分析隐伏的地形特征,在图像上可以解译出很多条呈暗色调的隐伏线性构造。
3水系标志
水系的类型、疏密、流向等特点受断裂、线性构造的影响和控制比较明显。水系解译是构造解译(尤其是活动构造解译)的重要技术手段。
断裂、线性构造主要水系解译标志有:①对口河、倒沟状水系等特殊水系类型是断裂存在的水系标志。而格子状、角状水系等则是水系发育受区域断裂、线性构造控制的标志。②水系局部河段的出现异常。如直线、折线河段和直角状急转弯河段(如金沙江石鼓河段),长而直的峡谷,河道突然加宽或变窄等。③水系河网的整体被错动。④线状排列的河流异常点(段)。如太行山东麓的浚、泜、沙洛河在隆尧的汇流处。太行山石家庄到保定一线多条河流,北东向线状排列的伏流点。像新疆叶城一带昆仑山多条河流出山后一律向左拐的改流点,都反映断裂、线性构造的存在。⑤河、湖、海岸线局部出现的直线或折线延伸的陡崖,海蚀崖定向延伸的岬角、石岛等。
4.土壤、植被标志
断裂带上的土壤异常有时能够反映到遥感图像上,这是由于矿化作用、潜水或地表水的渗透而改变了土壤的成份,使之与周围土壤具有不同的色调及影纹结构。在干旱地区这种土壤异常能形成盐碱地或形成沿断裂带分布的盐土。由于断裂带内地下水比较丰富,有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在干旱地区若植被沿直线状生长或带状分布(非人工林),或若干绿州排布在一条直线上都指示可能有断裂存在。
5.岩浆及热液活动标志
呈线状展布的多个火山口、火山锥,侵入岩体及矿化带、蚀变带等。这是解译基底断裂、隐伏断裂的重要标志。
6.综合景观标志
大型断裂常是由多条断层成组出现的断裂带,它们一般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控制了断裂两侧的差异性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构造变动等,因此,大型断裂带两侧的地貌形态、水系类型、构造线方向、构造发育程度、土壤成份、植被密度和种类、土地利用情况等都会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不同的色调和影纹结构。
综上所述,断裂、线性构造的间接解译标志是多种多样的,应注意综合分析,寻找多方面的解译标志互相印证,以提高解译的准确性。此外,使用不同种类的遥感图像解译时应注意成象时的照射方向与线性构造展布方向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增强或压抑效应。一般垂直或以大角度与太阳照射方向(或雷达波来方向)相交的线性构造会被阴影或明亮色调所增强;相反,相平行的线性构造则模糊不清,难于识别。这点对侧视雷达图像上的线性构造影响尤为明显。
Ⅳ 解译标志
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标志是指那些能够用来辨认、区分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存在、属性和相关关系的影像特征。其中包括形态、大小、色调、阴影、水系、地貌、水文、影纹结构、植被、人类活动等标志。在地质解译过程中,主要是观察和利用解译标志来进行。
(1)形态和大小。任何地物都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大小。许多地物根据其形状和大小就可直接辨认其属性。地物的几何形状和大小与图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有关。一般比例尺越大,分辨率越高,地物细节显示越清楚。相反,则很模糊,甚至显示不出来。在相同比例尺的图像上,地物的形状和大小由于图像的分辨率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清晰度,如同一较小的地物,在高分辨率的航空相片上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低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上则显示模糊,甚至没有显示。
(2)色调。色调是地物波谱信息构成的影像特征,不同的地物应有不同的色调。因此,它是地质解译常用而重要的解译标志。人眼可把图像色调从黑-灰-白分为10级。色调的深浅是相对的,它受地质体的颜色、含水多少、风化程度、表面土壤及植被覆盖程度、光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同一幅图像上,物性相同的地物应有相近的色调,但实际上,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却不完全相同或差异很大。因此,应用色调标志时应作具体分析。
(3)阴影。阴影具有形状、大小和方向。色调一般为黑色。在航片上可借助阴影的方向和成像时间来判断航片的方位,测量地物的高度。阴影有本影和落影之分。本影是指物体未被阳光照射的阴影部分,即本身的阴影,如山的阴坡、房屋的背阳面等都是它们的本影。本影有助于获得立体感。山体的阳坡明亮,阴坡较暗,其明暗分界线即为山脊线或山谷线。落影是指地物投落在地面的影子,即投落阴影。落影可用于计算地物的高度(h=Ttgф。h为地物的高度;T为落影长度;ф为太阳高度角)。
(4)水系标志。水系是非常重要的解译标志,对地形、地貌、岩性、构造解译都非常有用。水系是多级水道组合而成的水文网。地质解译时,对水系形态、密度、均匀性、对称性、方向性尤为关注,因为它们往往是构造和岩性特征的反映。例如,泥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发育地区,往往形成高密度树枝状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不良;砂岩、石英砂岩或岩石裂隙发育区,常形成低密度树枝状水系;水系均匀,表示岩石抗风化能力和裂隙发育程度比较相近;水系的对称性,反映区域地形或大片成层岩层向一侧倾斜;水系的方向性,主要反映区域山系、岩层及构造走向。
(5)地貌形态标志。地貌形态决定于一定的岩性和构造等地质基础,同时也决定于一定的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貌形态是不同岩性、构造在不同内外动力作用下的结果。例如,岩石的抗蚀能力通常由地貌形态反映出来。长期受到侵蚀剥蚀的不同岩石,由于其组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抗蚀能力。抗蚀性强的岩石,组成陡坡和陡崖;抗蚀能力弱的岩石形成缓坡和低地。地貌形态除与岩性有关外,也与构造、产状、地质发展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利用地貌形态解译地质体,可以从山体的组合形态与规模大小,山顶、山坡形态与地形相对高差等方面来进行。
(6)植被。植被的分布与气候的地带性和地形引起的垂直分带性及小气候特点有关。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由于基岩和松散沉积物的岩性、粒度、含水性等的影响,可引起植物群落外貌、种属、层级、密度、长势、单株与群落的生态畸变和宏观生态特征上的改变。植被分布对地质解译既有利,也有弊。不利之处在于植被掩盖了岩层露头和构造,造成解译上的困难;有利的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能作为地质解译的间接标志。例如,地质、水文条件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可引起植物生态异常。解译时应注意总结这类规律,以发现更多的间接地质解译标志。
(7)水文标志。主要指陆地水水文特征,包括泉、小溪、河川、湖泊和基岩及松散堆积物的含水性、渗透性等。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都与一定的地质、地貌条件有关,因此,水文标志是地质解译的一个有用标志。
(8)人类活动遗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与地质体有关的痕迹,如现代人类经济活动中的探槽、钻探平机台、道路、建筑、农垦活动、历史考古等都可作为地质解译的间接标志。
(9)影纹结构。影纹结构是地物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水系、地貌、植被、人类活动遗迹等在图像上的综合表现。不同的地质体一般具有不同的影纹结构。在解译过程中,对影纹结构的类型可用点状、格状、栅状、链状、环状、蠕虫状、姜状等来描述。还可进一步区分为宽窄、疏密、粗细、大小、长短等。
Ⅳ 1∶万~1∶万遥感找煤
(一)遥感找煤理论基础
1.煤田地层、构造的主要特征
含煤岩系主要以灰色、灰绿色及黑色的沉积岩组成,岩石类型有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碳质泥岩、煤、粘土岩、石灰岩等,有的还含有油页岩、硅质岩、火山碎屑岩等,这些岩石一般交互出现;岩性变化较大、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
含煤盆地、煤田构造等主要煤田地质体不仅具有较大的展布范围,而且含煤地层由特定的岩性组合而成,比较稳定。地表出露有一定的厚度和长度,所以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表现为含煤盆地大多具有盆地的地貌形态特征,边缘高内部低,边缘地层老、内部地层新;盆地的纹理图案与盆地外明显不同,解译标志明显。对于后期构造改造强烈而残缺不全的盆地也可以根据含煤地层的性质所表现的影像特征予以判定。
2.煤系地层的遥感影像特征
1)主要以灰色、灰绿色及黑色的沉积岩组成,通常呈相对暗色调。
2)含煤岩系沉积韵律明显、旋回发育,在遥感影像上形成特殊的条带状纹理。
3)含煤岩系易风化,整体较松软,在地貌上往往构成负地形。
4)煤系,尤其是煤层通常被表土覆盖,植被发育,在遥感影像上构成特定的间接解译标志,易于与非煤系基岩区别。
5)煤田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发育,有助于了解煤系和煤层的赋存状况。
3.煤炭资源调查评价的遥感解译标志
根据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可以一般性地划分为8个基本解译要素,即:色调或颜色、阴影、大小、形状、纹理、图案、位置、组合。
解译标志可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两种。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反映地质要素的影像标志,如不同岩性的岩层、煤层、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等。间接解译标志指与赋煤环境相关的衍生标志,如色调、水系、植被、人文活动痕迹等。
(二)1∶10万~1∶50万遥感找煤工作方法
遥感找煤属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全过程的早期阶段,是对煤炭资源存在的可能性和可靠程度做出评价,指出找煤方向,为后续勘查提供依据。特点是研究范围广、前期工作程度低,遥感技术在此阶段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煤田地质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遥感扫面、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综合找煤模式,在中西部地区取得了良好效果。
1.目标与任务
以地质理论为指导,采用航天遥感技术,充分研究已有地质资料,通过解译和分析含煤岩系、含煤盆地、控煤构造等,研究遥感地质信息与煤系赋存特征的相关性,结合常规地质手段,寻找煤炭资源赋存规律。
2.工作步骤
遥感找煤模式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图7-1)。①广泛收集和分析地质资料,确定含煤远景区;②对主要含煤远景区开展1∶10万~1∶25万的遥感地质调查,初步了解地质背景和煤系发育特征,确定重点调查区;③对重点调查区开展1∶5万~1∶10万的遥感地质填图,调查了解含煤盆地和聚煤规律、含煤地层分布、构造演化与控煤构造,确定有利含煤区;④选取有利含煤区开展1∶5万煤田地质填图、布置一定量的电法和地震等物探工程,以及槽探等山地工程,调查了解煤系和煤层赋存特征,对资源潜力较大、赋存有利的区段布置适量的钻探工程验证;⑤综合分析各种技术手段所获取的资料,对煤炭资源潜力做出总体评价,确定有利的勘查区,为进入勘查阶段(预查或普查)提供依据。
图7-1 煤炭资源调查评价流程图
3.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划分
遥感技术作为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方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应用于煤炭地质勘查的各个阶段。通常,煤炭资源遥感地质调查划分为准备工作、图像数据处理、初步解译、野外踏勘、详细解译、野外调绘、综合分析等几个阶段。
(1)准备工作
收集和分析已有资料,为制定工作计划奠定基础。收集资料应尽可能齐全,主要包括:地质、地球物理、矿产、矿山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以及邻区地质和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特别前人对工作区的综合研究成果和煤田地质研究成果。此外还要收集工作区最新地形图资料、自然地理、气候资料、经济发展资料、遥感图像、地物光谱资料等。
(2)图像处理和遥感影像图的制作
图像处理是制作影像图和提高解译效果的前提,图像处理一般包括几何校正、合成、增强、融合、镶嵌等步骤。图像增强处理是提取信息的关键,包括拉伸、主成分分析、坐标旋转变换、植被指数、穗帽变换、比值合成、数学运算等常规方法及其他们的各种组合方式。对煤系地层的识别方法有监督分类、光谱角填图、匹配滤波等方法比较常用,前提是掌握已知部分区段的煤系地层的光谱特征。
(3)概略解译
在综合分析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形(线、环、多边形等)、色(色调、色彩)、点(疏、密、亮、暗、大、小等)以及不同的图案纹形、地貌、水系等影像标志组合,进行地质解译,编制概略解译图。方法以目视解译为主,人机交互为辅。
解译内容:①主要岩石类型、地层单位的划分与圈定,重点是含煤地层、煤层(其他有益矿产)的解译;②与地质体、地质构造、成矿相关的线性和环状影像的解译(如:褶皱、断裂、剪切带、推覆体、走滑或伸展构造等)及相对时、空关系解译;③其他专题信息(如水文、环境及灾害地质等)的识别与解译;④矿井、老窑;⑤其他与工作程度要求相关的内容。
(4)野外验证、调绘与详细解译
遥感地质解译的成果,必须经过野外验证和详细解译才能保证其可靠性。野外验证和调绘的主要任务包括:①验证解译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②修测和补充解译,完善解译图;实地调绘在图像上难以识别的地物。
(5)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在野外验证、调绘和详细解译的基础上,运用类比分析法,研究含煤盆地成因类型与演化、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煤层及煤变质作用、煤田构造格局和控煤构造等特征,初步评价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圈定含煤区段,为下一步工作布置提供遥感地质依据。
综合分析成果包括遥感地质图和遥感地质报告。遥感地质调查成果图件通常包括:①遥感影像地图;②煤田遥感地质图;③含煤远景区预测图;④其他遥感地学专题图;⑤实际材料图。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是在编图的基础上,对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工作区煤田地质特征、煤炭资源调查评价等进行系统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