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汉语注音的两种方法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注音的两种主要方法是直音和反切。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例如“铺”字,东晋的徐邈注“音敷”,说明当时“铺”“敷”的读音相同。“曼”,徐邈注“音万”,说明当时“曼”“万”两字读音相同。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例如“东”字,《广韵》“德红切”,即取“德”字的声母和“红”字的韵母和声调切出“东”字的读音。
‘贰’ 汉语历史上曾用过的注音方法
有譬况、直音、反切、注音符号、拼音。
譬况很早,汉代就有,当时没有科学的注音方法,用比拟描绘的方法来表示读音、
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反切:用两个字给另一字注音,取第一字的声母,与第二字的韵母相拼。
注音符号,即这些:ㄅㄆㄇㄈㄉㄊㄋㄌ
拼音:就是现在日常用的啦
‘叁’ 古代的注音方法
上节课讲了中国最早的声母表,这一讲我们来讲中国古代的注音方法。中国古代的注音方法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因为汉字是意音文字,而不是纯音素符号,所以它在表音这方面一直就显得比较笨拙。早期中国人用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后来又改用反切法。在没有明了语音会随时代而变化的时候,还采取了乱改字音的叶音法。下面就来逐一做一下具体介绍。
一、读若法
读若:在我们古注里面又写着读如、读似、音若、音如,主要是用读音相似的字来给被注字注音。《说文》里就有很多。
读若誓,读得像誓言的誓一样,下面还有一个反切的制切。这个反切不是许慎那个时候的反切,这是唐代的反切加上去的。
在许慎那个时代,还没有用反切方法来注音,所以这里面注音就是用的读若什么什么。
嵒这个字读什么?许多人不认识。许慎给它注音说,读作聂,就像聂耳的聂一样。
还有很多例子,像冲读若动,娓读若媚,釆读若辨,就这个字看着像釆,实际上不是采,它要读的像辨别的辨这个音一样。像后汉书,还有我们后代有的时候也采用了读若法。
《汉书·服虔传》嬗,音如蝉。那么它要读得像蝉一样。
读若,我们看它都是找一个语音比较接近的字,但是到底有多接近,是说它声音完全相等,还是说它声母比较接近,韵母稍微有点差别,还是说它韵母相同,声母稍微有点差别,还是说它声母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有点差别,这个我们也不知道,所以它这种注音方法就没有一定的规则。
那么被注的字音,我们现在也很难去准确地读它,尤其是声调,所以读若法,它作为早期的一个方法,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待改进。
二、譬况法
譬况法就是打比方,主要描写字音的发音状况。比如:
这里的示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呢?郑玄注:示,读“寘之河之干”之“寘”。它要读得像诗经里面这个寘之河之干,那就是应该其治国如寘诸掌乎,是这样读才对,而不应该读这个示。
这个旄和缪,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去比较的话,它两个韵是有差别的。在有差别的时候怎样用这个字去注它呢?发音应该用急气言这种方法一发,就把绸缪的缪就读着旄了。
但是这个急气言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们现代人其实也是有争议的。什么叫急气言?什么叫缓气言?这种注音方法,其实让后人很难准确地去解读它。
就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所说的。
古语和今语差别很大,中间的轻重清浊很多都已经不能知晓了。再加上古人用一些外言内言急言徐言,更让人疑窦丛生,不知道这个发音到底应该怎么发?所以譬况法也只是用大概的一个打比方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指导,来帮助我们这个字大概读什么?但是准确的还是有待后来比较改进的方法。
三、直音法
知音法,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献始行于汉代。准确的来说,它应该是用一个同音字来给被注字注音。
颜师古他的注引了孟康说单音善,就这个字要读成善。父音甫,这里的父不应读父,应该读甫,那我们就看到音某后面的字,它的音去读音这个字前面的字,要把它读的和后面的字语音相同。
在《大学章句》里面说大旧音泰,今读如字,就是说按照以前的注音,这个大字不应该读作大,而应该读作泰。现在我们都把它读成大了,所以要读如字,像平常一样来读它。
那么直音法相比读若法和譬况法来说,一般能告诉我们一个准确的信息。一个字能准确的读作什么,但是它也有先天的不足。我们汉语有很多字,其实你要找一个同音字是很难的。比如说死亡的死,要找一个死的同音字,估计想半天也想不到。这是因为可能文化里面对死比较忌讳,所以斯寺都有同音字,死就没有同音字。
有的时候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像一二三四的一,要找一个同音字的话,我们的古人找鸟字旁加这个乙,就是我们现代燕子的意思:一,鳦也。这个字鳦用它来注音一二三四的一。我们看这个字比一二三四的一复杂多了,估计这个一不用注音,很多人都知道它读一,但后面的字不注音,很多人还不认识,用它来注音来读一二三四这就比较麻烦了,这就更难认读。所以清代陈礼在《切韵考》里面说。
则其法穷,就是没有同音的字。那这种直音法就会遇到困难,即使有这个同音字,但是这个同音字又特别地难认,特别地偏僻生僻。直音法还是会遇到困难,所以这种注音方法也有待改进。
古人从注音实践里面慢慢地就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这个注音方法就是反切法。
四、反切法
反切法大概什么时候产生的呢?现在一般认为是产生于东汉末年。所以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没有用反切法,因为在许慎时代,反切法还没有产生。
那么反切法怎么样给汉字来注音呢?它是用两个汉字相拼合给一个汉字注音,那么被注音的这个字,它叫做被切字。用来注音的第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用来注音的第二个字叫反切下字。
为什么叫上字和下字呢?我们看一下古人的书籍排版就知道了。我们看《广韵》,古人的排版是从右到左,书写从上到下,所以我们看这个东字,要给东字注音:东 德红切。德排在红的上面,红排在德的下面。所以德是反切上字,红就是反切下字。它们两个拼合之后,就是东的音。
那么它们两个怎么拼和呢?我们古人对它有一个总结。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古人所说的这个韵是包含声调在里面的。实际上就是黄侃先生说的八个字: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它们两个一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像《广韵》的这个都怎么读呢?我们古人没有现在的拼音方案。注音是当孤切。那当孤怎么拼出来都呢?当的声母是D,孤的韵是U,把D和U拼在一起,读的快点连到一起就是DU,就把这个都给拼出来了。
东也是这样。德红切,德红德红,东。就这样拼出来东的音了。乍一看这个东好像没问题啊。但是我们仔细拼拼,这个东字,德红切也不是现代汉语这个音。它是什么音呢?我们拼一拼东,德红德红,读dóng,它明显是读了第二声去了。
我们有些方言里面基本上还这样说,用河南话来说的话,它这个东的发音就是和《广韵》的反切是一样的。东在《广韵》里面拼的时候,用我们现代音拼,它就是读第二声。
但是《广韵》时代分不分第一声第二声呢?不分,它就是一个平分声。这个声音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分出了第一声第二声,我们现代才有第一声第二声。
五、叶(xié)音法
我们古人还有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法简单说一下,它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应该否定的错误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法叫叶音法。什么叫叶音法?这个谐是协调谐和,就是语音要差不多相似。它怎么叶呢?我们来看一下。《诗经》《十三经注疏》《国风·关雎》这里面说: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注音:乐音洛,又音岳。他说:乐音洛,又音岳,那就是可以读luò,就是钟鼓luo之,也可以读yuè,钟鼓yuè之。
那还有人认为应该读什么呢?协韵宜五教反。五教读yào,为什么读yào?那就是为了押韵,为了和别的押韵。但是这个yào,在我们古诗里面或者从古音系统来说,乐没有这个音。
美如英,朱熹给注音叶于良反,如果叶音的话它应该读作于良。于良怎么读?那就是羊。为什么要把它叶成羊呢?那就是因为上面有个桑,这样桑的韵是ang,英的韵本来是ing,但是这样ing和ang不押韵,它就把它谐音把它读成ang,但实际上这是违反语言规律的,这是人的主观上强加的字音,没有任何的语音根据,所以叶音法是一种错误的应该否定的注音方法。
在这节课里面,我们看到东,德红切拼出来的音,和我们普通话的音并不相同。我们也稍微说了一下它的原因。那么具体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古代这个语音,到现在语音它变化时候有什么规律?请看下一讲中古音到近代音的声调变化。
‘肆’ 古人怎样对汉字注音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伍’ 古代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意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
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需要注意的还有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元音āáǎàa ōóǒòo ēéěèe īíǐìi ūúǔùu ǖǘǚǜü)
(5)历史上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近代注音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1、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2、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3、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陆’ 中国古代是如何注音的
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制定了一套“注音字母”,亦称“国音字母”,是中国第一套为汉字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的拼音字母, 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共计字母39个,1919年增加一个字母,总计数40个。1930年,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注音字母用专门的符号给汉字注音,比直音和反切有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不是理想的拼音工具。从符号设计来看,也不符合国际习惯。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更为理想的注音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下,周有光等几位语言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到20世纪中期,终于创制出一套既实用有效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注音工具——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来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此方案经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58年2月11日正式公布并实施。
《汉语拼音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拉丁化。拉丁字母是世界上通用范围最广的字母,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便于与国际接轨,确立国际标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商贸合作的桥梁,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拓了宽广的通道。
二是音素化。《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所列的26个字母代表语音的音素,用它们来拼音,运用起来既精确又灵活,而且拼写时便于变化,学习方便。
三是口语化。此方案拼写的是全国普遍通行的汉语普通话。当《汉语拼音方案》拟定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出如下决定:《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院校、中小学进行教学,同时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方案。
‘柒’ 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对汉字注音的
每个字都有读音,我们上小学的第一课就是学拼音,不过在古代并没有拼音,那当时的人们是靠什么对字注音的呢?其实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而且注音的方法还挺多的,这次就为大家专门介绍一下。其实汉字的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往往是经过了几百年的修改才能使其更加简化,毕竟作为一项交流工具来说,如果每个字都太复杂必然会降低效率。我们目前使用的简体字就比繁体字又容易了很多,也提升了沟通的效率和便捷度。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我们的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音字,比如“奶”,读作“乃”,“鲤”读作“里”,但是却不能像某些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法。别说今天很多字我们看了一些字会感到一脸懵逼,不知道都什么,就是古代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么古人对于不易读的字会作何处理呢?
第一种是”读若法“,或者叫”读为法“,其实意思都一样,举个栗子:
在《说文解字》里这样标:“儡”读若雷;
而在《文侯之命》中,有这么一句“父义和”,刘备的老师郑玄注:“义读为仪”
还有更简单粗暴的,比如在《尔雅》里将”肇“注”兆“。
第二种就是反切法,用一个汉字表示“声”,另一个表示“韵母”和“调”,反切的上字为“声”,下字为“韵”和“调”,
比如:收(shou),式州切——式取(sh),州取(ou);
器(qi),去冀切——去取(q)冀取(i)。
嗯,这种方法是不是很熟悉呢,想当年学英语的时候就经常用,比如I loveyou注——老虎油,apple——阿婆,看来我们不愧是真正的炎黄子孙,与自己的祖先血脉相连呀。
‘捌’ 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有哪些
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有直音法和反切法。
1、直音法: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包括读如、读若法、譬况法和直音法。读若法就是拿相似的字音打比方,让读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确读音来。譬况法是采用的描述性的语言说出字音的特征。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法: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古代采用直行的书写方式,故前字在上,后字在下)。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组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在使用外国音标和外国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3、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玖’ 关于汉字注音有哪些传统的方法呢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字,也是代表着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和记忆的文字。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汉字的注音也是下了很多功夫,光是流程下来的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汉字注音方法。在我国如今使用的是在传统拉丁字母基础上改良制定出来的汉字拼音注音方法。那么在古代,汉字的注音又有哪些传统的作用方法呢?
最后要提到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是直音法。所谓直音法指的是选用一个被注音与被注音汉字发音完全相同的汉字来注音,这种注音方法同读若法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从注音方法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相比读若法,直音法这种注音方法会更加精确一些。这样我们也不得不说一句,汉字的注音方法还真是源远流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