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常用方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常用方法:
调查法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科学调查的步骤:明确调在的目的和调查对象一制订合理有序的调查方案实施实验调查方案。并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生物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于所看到的生物,你不管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其生活环境;注意安全,集体行动。
实验法
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B.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C. 解决未知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活动是建立在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的,那么解决未知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解决未知问题的思维方式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个,抛硬币法,用于情感系列困难决策。
实施过程就是,抛一枚硬币,硬币的正反面决定分还是不分,而且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一定要尊重上天的旨意。
精髓:在你把硬币抛出来的那一刻,你好像已经知道了你想要的答案。
知友补充,当你扔完一次,想扔下一次的时候,就知道了答案。
第二个,边际竞争优势
边际价值才是决定你价值的地方。
当两个商品差不多的时候,哪怕一方只是比你好一点点,那它也具有很强的优势。
比如手机,每一个手机都是包含很多科技在里面的,但是你买手机你不会考虑他的价值,而是在市场中比较,具有竞争优势的你才会去选购。
所以你可以理解,优秀一点点,就存在很大的机会。无论商品还是人。所以你要考虑你是否存在边际竞争优势。
PS,这和经济学里的边际效益不同,唯一的相同就是从边际的角度来思考整个问题。
第三个,机会成本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并不是说这个事情是有益的,你就一定会去做,因为这些时间和精力你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许产生的价值更大。
而机会成本就是你去做这一件事情,而放弃的那一些事情,而那些被你放弃的事情就是你的成本。但是机会成本很难精确的去计算,但是却真实的存在着。
以工资作为参考,计算一下,你是否愿意花那么钱去做这个事情。
思考:比如一个工资不错,什么也学不会的工作是否有价值?
第四,系统论
这也是西方最新的哲学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系统化的看待问题,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被看成一个系统,系统里面有很多的成员彼此关联,比如教育系统,政府系统,医疗系统等等,很多表面的问题,有很深的历史原因,并不仅仅是医院这个主体决定的。比如高医药费,并不完全是医院的责任。教育系统,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国家的历史原因导致的。(不深挖)
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从现场看到本质,可以化愤青为良民,只知道批判,不知道如何建设是不够的。
第五,5Why分析法
所谓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也就是对一个问题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求其根本原因。
很多问题都是系统性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影响大局的不是表面的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找到问题根源。
金典案例
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停机的真正原因
问题一: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案一: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二:为什么机器会超载?
答案二: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三: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答案三:因为润滑帮浦失灵了。
问题四:为什么润滑帮浦会失灵?
答案四: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五:为什么润滑帮浦的轮轴会耗损?
答案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润滑帮浦上加装滤网。
如果员工没有以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来发掘问题,他们很可能只是换根保险丝草草了事,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第六,5w1h分析法
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主要用于项目规划,或者项目执行操作方面的分析。
第七,SWOT分析法
对于优势和弱势是内部环境的分析。
机会和威胁是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
这个模型可以用于多种方面,任何和商品,贸易,竞争有关系的都适用,而人也是一种商品。这个图标可以帮助你理清现状。
第八,历史的看待问题
这个和第七条一起看,第七条可以帮助你再一个时间点上去分析面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是延续的,需要历史性的看待。
比如国家腐*败,教育系统问题等等,分析一下历史原因,建国才60多年,很多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完美,批判需要,我们希望能够做的更好,但是愤青就显得low了,你行你上啊。
知道了历史,也也就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发展成这样,更包容和理解了。
第九,换环境
当你再一个环境中呆的时间太长,你所有的信息都是环境内部的信息,这会影响你对事情真实的判断。换一个环境,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换位思考,或者体验生活,有时候需要经常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用于处理长期压抑困扰你的问题。
第十,换位思考
用户需求分析,矛盾解决的时候,可以让你理解客户需求,彼此间找到平衡。
第十一,做充分的准备,和提前死亡线(赠品,不能算思维方式,但很重要。)
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情况下,你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没有多少学习的机会了,就像小时候考试一样,实践是考试而准备工作才是你真正在成长的地方。至于准备,无论多么完备都不为过,任何准备都会成为你后来的经验积累。
死亡线代表生产效率,有可能的话,尽量提前死亡线,因为后面还有很多麻烦事,是你预料之外的。
【三现主义】
什么是三现主义?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认为,解决问题一定要“到问题发生的场所去观察,找到实物物证,用事实和数据替代观点”,简称“三现主义”,即“现场”、“现物”、“现实”。
来看段小故事:
某家动物园新来了一只袋鼠,游客们很喜欢这个蹦蹦跳跳的小家伙。
一天早晨,管理员上班的时候,发现袋鼠从围栏中跑出来溜达到隔壁长颈鹿园子里去了。管理员大为紧张,赶紧把围栏从2米增高到2.5米。
围栏增高了,可没过多久,又发现袋鼠跑出去了。请教了动物专家后,管理员在加高篱笆到5米的同时在末端将篱笆向内弯折,假如袋鼠爬到最上面时自然就会掉下来。当管理人员完成篱笆改造后,第二天,发现袋鼠又跑出去了。管理人员更加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将所有的篱笆再加高到10米。并考虑在篱笆上空加个盖子。
搭建围栏的时候,长颈鹿凑过来与袋鼠闲聊。长颈鹿问:“你说,这些人会不会继续加高你的围栏?”“这很难说,”袋鼠回答:“如果他们总是忘记关那扇门的话!”
所以,脱离“三现主义”去坐而论道袋鼠逃跑之谜,是解决问题的大忌。如果“蹲点抓现行”或架设个监控,践行三现主义,或早就发现门没有关了。
在丰田公司的早期实践中,大野耐一曾在车间的地上划了一个圈,要求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站在里面对现场出问题的作业进行仔细的观察,甚至不看明白、不厘清问题不让出圈。这一工作方法被称为“大野圈”。大野耐一的徒子徒孙们至今还会经常站在“大野圈”内观察作业动作的浪费、寻找改善的机会。
三现主义,强调将观点与事实区分开。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用观点去替代三现主义的事实与数据。
举个例子:
“大葱涨到八块钱一斤了,有人说话满嘴大葱味,他一定是在炫富。”
上面这句话,“大葱涨到八块钱”,“满嘴大葱味”,是描述事实;而“他一定是在炫富”则是观点。
再比如,安全管理的调查报告称“有些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这是观点,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有些员工是指哪些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具体表现是什么?需要统计数据来支撑这个观点,才能在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另外,诸如“大面积污染”、“磨损严重”等定性的描述词汇,应当设法量化,大面积指的多大面积?磨损严重具体现象如何、磨损量有多大?
下面的照片曾骗过很多人:前五张显示的是“勇者无惧”,第六张是拍摄现场,一堆游客排队等着扮演勇者,这个所谓的悬崖峭壁只是拍照时巧选角度故意造成的错觉。
【问题分解分层】
告诉你一个惊掉下巴的消息,中国足球队和巴西足球队打了一场比赛,中国队10比0大胜。。。等等,中国足球?10比0赢巴西?比赛双方都是四肢健全健康、平均年龄25岁的男性?是的,中国队员年龄个个都是25岁,而巴西队员则是由一些五岁的小孩和80岁的老爷爷组成的,只是他们平均年龄也刚好25岁。。。
我们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个相对模糊的问题,需要了解到问题的分布,对问题按照一些边界条件进行分解、分层,聚焦问题的核心,不能一概而论,还得看数据的分布。
否则分析的针对性差,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举个栗子:你不会游泳,准备要涉水过河,水很混浊,看不到深浅。如果旁人告诉你水深平均60公分,你至于就放心渡河吗 平均水深仅60公分,是所有区域都是恰好60公分吗?还是浅的地方只有10公分,深的地方可能有3米?!所以,要去了解水深的分布。
办公室里五个人,其中4个人的工资是3000元每月,第5个人的工资是6000万元每月,要是仅看平均值,这5个人平均月薪是1200多万,但这可不能代表他们办公室大伙的收入水平。各位,今年您是不是又拖了当地平均工资的后腿?
看个小案例:
苏州的房价真的“暴跌”了?且慢天真,看记者的调查:
原来如此,其实不仅高价房子没有降价,低价房子也一分钱没少。只不过那几天恰好低价区域的房子成交的多,而高价房子成交的少,所以一不小心,看成交房价的数据以为就“暴跌”了。
所以,要是有人告诉您房价下跌了,先问问他究竟是哪个地方的哪一个楼盘的哪一套房子下跌了?是高档房跌价了还是低价房清盘了?分区域、分档位、分时间段统计出来,对问题分解来看,而不是只看统计的平均值。
问题分解是感知问题的“形状,大小,多少,趋势,分布”等问题的现状,不是原因的分析,绝不能与原因分析相混。
举个栗子:
有人不舒服去看病,碰到了江湖郎中假医生,假医生问,“是不是昨夜睡觉没有盖被子?”
病人回,“盖了两床被子。”
假医生问,“最近吃了不新鲜的食物?”
病人回,“都是新鲜食材现做的。”
假医生问,“昨天被雨淋过?”
病人回,“都两年没下雨了。医生,您还没有问我究竟哪里不舒服呢?!”
这个假医生,就是典型的把对问题的现状调查替换成了原因分析。
再比如,星期一买的水果,到周六时发现变质了,有人这样去排查原因:
会不会是冰箱温度控制故障了?
会不会是买的时候就变质了?
是不是运输途中被挤压坏了?
以上都是错误的做法,未对现状了解清楚就去排查原因,必然费时费力效率很低。即使恰好查到冰箱温控有些问题,这就算找到真正原因了吗?其实这些水果是被不法商贩全部打针注了水的,冰箱温控故障只是巧合。
更有效率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看看水果究竟是哪里坏了,具体坏了的现象是什么样?未充分了解问题现状,就直接进行原因分析,不容易很快锁定真正的原因,反而容易遗漏重要的原因。
再举个栗子:某个手机连锁店的销售总监,想设法解决销售业绩下滑的问题。该如何进行问题的分解分层呢?
问题的分解,可以从4W方向找切入点,4W指的是What(按内容、类型分解)、Where(按区域、单元、渠道、环节分解)、Who(按人、性别、年龄等分解)、When(按时间段来分解)。对于销售业绩下滑的问题,在进行原因分析之前,要理清现状:
What:是所有手机品牌业绩都下滑吗?还是有差别?高价手机和中低价手机的业绩都同时下滑吗?不同类型的手机业绩有差异吗?
Where:是所有连锁店业绩都下滑吗?店内不同区域的陈列销量有否差异?
Who:不同年龄段的客户销量都下滑吗?还是有部分年龄段的客户有增长?不同销售员业绩有差异吗?
When:每周的业绩都一样差吗?每个周末都一样好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跳过问题的分解分层而去直接找业绩下滑的原因,以免分析的范围扩大化。
对于复杂情况下的多输入变量问题,可以通过设置边界条件,通过分层研究来减掉部分变量。下图中,问题是输出Y,输入变量X1至Xn是Y的影响因素,如果X1是相对不可控变量,可以将X1的数据分成若干组,从而将问题按X1的水平分层:
举例来说, 某电厂要降低燃煤的消耗(简称煤耗),煤耗Y与众多因素如锅炉压力、循环水温、发电负荷等输入变量相关,但是发电负荷这一变量对于电厂来说是相对不可控变量,可以处理成边界条件。比如将发电负荷分成高发电负荷、中发电负荷、低发电负荷三个水平,于是,可以将过去一年的煤耗按发电量分三组研究,分别研究在高发电负荷下如何降低煤耗,在中等发电负荷下、和在低负荷下如何降低煤耗。这样,在每一个边界条件下,发电负荷这一因素就成了相对固定不变量,从而在分层研究里作为变量被减掉了。
【多角度寻找偏差】
所谓问题,指的是当前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问题又分为发生型问题和设定型问题这两种。
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出问题了”,指的是“当前状态”距离“正常状态”还有差距,也就是说,比正常状态差,这一类问题又称为“发生型问题”。对于发生型问题,其理想状态就是想要恢复到的正常状态。
如果已经达到了正常状态,还想追求比“正常”更高的标准,那么这个当前正常状态与未来更高标准的理想状态间的差距,称之为“设定型问题”,或称之为课题。“课题”往往是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问题。人们常说的“要走出舒适区”,就是人为有意识地设定新标准创造出差距,然后再通过改善缩小差距,才能逐步扩大舒适区,适应更大环境。
意识不到问题,又不愿意走出舒适区,才是最大的问题,或者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问题是一种偏差,或者说要把问题转换成现状与标杆间的明确的偏差来研究,可以使问题变得更清晰化。标杆可以是外部最佳实践,也可以是内部的最佳,还可以是历史的最佳时期,或理论值、设计值等等。
举几个栗子,某公司成立一些解决问题的项目组,老虎吃天,究竟如何下口呢?
案例一“提升X企业管理水平”项目:管理水平低?这是一个未经定义、模糊的问题。项目组需要自问,管理水平低是与什么标杆企业比对得出的?如果是企业管理水平下降了才设立的项目,可以拿下降前的时期作为标杆进行比较,分析比以前差在哪里?如若管理水平并未下降,但是与其它卓越的公司相比有差距,这时候原问题就可转换成缩小该公司与标杆公司的管理差距上。二者对标,问题就清晰化了。
案例二“优化X项目建设方案”项目:优化建设方案也是一个未经定义、模糊的问题。既然需要优化,说明现有方案距离标杆或目标还有差距。现有的建设方案与标杆在哪方面有差距?是建设预算、进度、质量还是其它指标上有差距?将“优化方案”问题转化为“缩小与明确标杆差距”的问题,再逐个分解。
案例三“加强X公司安全管理”项目:该公司的安全管理既然需要加强,说明在安全管理上距离标杆仍有差距,那么如果能将标杆和差距具体化,此改善项目就容易多了。
偏差可能有时间上的偏差,也会有空间上的偏差。某企业的原料损耗近几年来持续上升,这个问题就属于一种时间上的偏差。职业足球比赛中,排名靠前和排名靠后的球队间的积分差异,就是空间上的偏差。
因此,“生产效率低下”不是个清晰的“问题”,比谁低才是问题,或者说生产效率是否有时候低有时候高有较大波动?带着这样的思考模式,我们不要把精力花在诸如“为什么国足的成绩差”这个问题上而是“为什么日韩国足的成绩比我们国足成绩好”?“产品卖不掉”并不是“问题”,谁比你们卖得多才是问题,或者,是一直卖不掉还是有时候也卖得掉?
能够理解问题的定义,对于我们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非常重要。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帝雅克(Pontiac)部门收到一封客户抱怨信,上面是这样写的:“你们可能会认为我疯了,但请耐心读完。我们家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在吃完晚餐后,以冰淇淋来当饭后甜点。但自从最近我买了一部新的庞帝雅克的车后,在我去买冰淇淋的路上就常常出怪事。每当我买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时,我从店里一出来车子就发不动。但如果我买的是其他的口味,车子发动就顺得很。我要让你知道,我对这件事情是非常认真的,尽管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猪头。莫非这汽车对香草冰淇淋过敏?”
通用公司当然不相信这位仁兄的车子对香草过敏,他们派了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工程师与这位仁兄一起开车去买香草冰淇淋,当买好回到车上后,车子果然不能很快发动。工程师之后又依约来了三个晚上。第一晚,巧克力冰淇淋,车子没事。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车子也没事。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车子又不能很快发动。工程师记下从头到现在所发生的种种详细资料,如时间、车子使用油的种类、车子开出及开回的时间……,根据资料显示他有了一个结论,这位仁兄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其它口味的要少。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冰淇淋店的内部设置的问题。因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冰淇淋口味中最畅销的口味,店家为了让顾客每次都能很快的取拿,将香草口味特别分开陈列在单独的冰柜,并将冰柜放置在店的前端;至于其它口味则放置在距离收银台较远的后端。
为什么这部车会因为从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时间较短时就会出问题?工程师很快找出了答案:问题出在汽车发动机的散热装置上。原来,当买其他口味的冰淇淋时,由于所花的时间较长,发动机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当买香草冰淇淋时,由于所花的时间较短发动机太热以至于还无法让散热装置有足够的时间散热,在密闭管路中油跟油之间会出现一段气体,阻塞了油路,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气阻”,引擎所吸收的燃料就会断断续续,从而引起发动机不能正常发动。设计部门迅速进行了技术改进,弥补了散热装置的缺陷,解决了气阻现象。
这个故事里,通用工程师并没有直接分析“为何买香草冰淇淋时汽车发不动”这一问题,而是转而研究“买其它口味冰淇淋和买香草冰淇淋时有何区别”这一偏差问题上。能够把“问题”转化为“偏差”或“差距”,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
【果因分析】
果因分析有别于传统的“因果分析”,它不去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而是转去分析问题在分布上存在的偏差。所以,果因分析思维是前一个思维方式“用偏差来定义问题”的延伸和继承。
正如前文所述,果因分析不会去直接研究为什么中国足球水平低,而是要转而研究为什么日韩足球比我们的足球水平高、或者我们足球水平和日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样,果因分析不会去直接分析为什么市场上猪肉价格高的原因,而是转而去研究为什么现在的猪肉价格比去年同期高的原因。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有一个非常着名的论断:物体的下落速度和它们的质量所形成的比例为成正比例,也就是说越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就会越快。并举例说,铁球的落地速度总是比鸟类的羽毛要快,秋天的落叶总是慢慢地飘落到地面,而成熟的苹果却是迅速落地的。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论断”与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过去了两千多年的光景,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人质疑过这个“真理”。然而,终于有一天,有一个智慧,并且勇敢的年轻人对此提出了一个质疑——这个人就是伟大的伽利略。他想,如果说把100磅的球和1磅的球放在一起,让他们同时从高处落下,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他就在比萨斜塔上做了那个着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一经实验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条件下,会同时落地。着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使伟大伽利略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位非常耀眼的明星。当我们能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就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独立的思考,有了更好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出新的求解方法,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D. 谁能告诉我很有用的锻炼感知的方法
首先,找个安静空气清新的地方,可盘腿坐,也可以站桩的姿势.然后宁神静气,倾听远方的声,或感觉微风吹到身上时的气流走向.久后可听到昆虫的鸣叫,蝉爬树或草时轻微的沙沙声.
E. 数据链路层帧定界的基本方法
帧定界就是标识帧的开始与结束。有4 种常见的定界方法,即字符计数法、带字符
填充的首尾界符法、带位填充的首尾标志法和物理层编码违例法。
(1)字符计数法
(2)带字符填充的首尾界符法
(3)带位填充的首尾标志法
(4)物理层编码违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