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空星体的距离和大小是怎么计算的
距离:根据不同远近,有不同计算方法。但是所有经典方法可以归为两类,标准光度法和标准尺度法。标准光度法:比如一根蜡烛,它的光度是一定的,可是离得越远,由我们看起来就越暗,根据它的亮度可以判定它的距离。这类方法有造父变星法、Ia型超新星测距等。标准尺度法:比如一根直尺,它的长度是一定的,可是离得越远,由我们 看起来就越短,根据它的长短可以判定它的距离。这类方法有三角视差法、周年视差法等。当然,还有好多现代的办法,具体怎么算的就很难概括了。大小:大小的计算分不同种类的星体,不同的星体用不同的模型,通过对星体的观测确定它的类型,然后套用模型(对每一种星体有很多模型,取与观测最相符的模型),就会得到所需的物理参数。比如对主序星,我们可以测得它的光度及表面温度,把他们点在赫罗图上,赫罗图就相当于一个模型,在主序带上,有等质量线,然后就可以估计出这颗星的质量,当然,具体的模型没有这么简单。大小很少有直接测得的。
麻烦采纳,谢谢!
㈡ 天体的测量方法
地球上的观测者至天体的空间距离。不同类型的天体距离远近相差十分悬殊,测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①太阳系内的天体是一类天体,可用三角测量法测定月球和行星的周日地平视差;并根据天体力学理论进而求得太阳视差。也可用向月球或大行星发射无线电脉冲或向月球发射激光,然后接收从它们表面反射的回波,记录电波往返时刻而直接推算天体距离。
②对于太阳系外的较近天体,三角视差法只对离太阳 100秒差距范围以内的恒星适用。更远的恒星三角视差太小,无法测定,要用其他方法间接测定其距离。
主要有:
分析恒星光谱的某些谱线以估计恒星的绝对星等,然后通过恒星的绝对星等与视星等的比较求其距离 ;
分析恒星光谱中星际吸收线强弱来估算恒星的距离;利用目视双星的绕转周期和轨道张角的观测值来推算其距离;
通过测定移动星团的辐射点位置以及成员星的自行和视向速度来推算该星团的距离;
对于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一群恒星根据其自行平均值估计这群星的平均距离;
利用银河系较差自转与恒星视向速度有关的原理从视向速度测定值求星群平均距离。
③对于太阳系外的远天体测量距离的方法主要有:
利用天琴座RR型变星观测到的视星等值;
利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利用球状星团或星系的角直径测定值;
利用待测星团的主序星与已知恒星的主序星的比较;
利用观测到的新星或超新星的最大视星等;
利用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里亮星的平均视星等;
利用观测到的球状星团的累积视星等;
利用星系的谱线红移量和哈勃定律等。
㈢ 如何测量行星的大小、质量
行星的直径,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其视角大小,再根据其距离和几何知识可以直接计算大小(这个办法只能适用行星,因为行星在望远镜里是能看出大小来的,恒星就不行,因为恒星太远,在望远镜里看起来还是一个点)。
计算行星质量最好的就是它有卫星,根据卫星的轨道和运转周期,可以算出卫星运转线速度,然后再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行星质量。如果它没有卫星,则要根据它对其它行星轨道的摄动来计算,比较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