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放疗、介入治疗
放疗即放射治疗,俗称“烤电”“照光”,是利用电离辐射来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放疗”是肿瘤患者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它是利用放射线来杀灭肿瘤细胞,达到控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目的,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它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发展很快。从最初居里夫人发现镭而使用的镭疗,到深部x线治疗。50年代则用钴60治疗机以及以后的加速器治疗。放射线是肉眼看不见的,它可以由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也可以由X线治疗机或各类加速器产生。 放射治疗在肿瘤的治疗中应用很广,60%~70%的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应用放射治疗,根据治疗的目的可以分为根治性治疗和姑息性治疗。随着治疗设备的更新以及技术的改进,放射治疗疗效有了较大的提高,某些肿瘤如头颈部肿瘤包括鼻咽癌、扁桃体癌、喉癌以及霍杰金病等疗效较好,而对一些晚期肿瘤患者也可以进行姑息性放射治疗以达到止痛、止血、消炎等作用,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介入治疗应用数字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生的双手,它的切口(穿刺点),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等。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分化的一种治疗方式,它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缺点是化疗药物的选择性差,在取得治疗效果的同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化疗过程中身体衰弱、精神萎靡、出虚汗,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血色素下降接踵而来,甚至出现胸闷心悸、肝肾功能损害等,迫使患者停止治疗。
‘贰’ 肝癌的介入治疗
肝癌介入治疗是指经股动脉插管将抗癌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肝动脉的一种区域性局部化疗。下面我马上就告诉大家肝癌介入治疗的方法。1、消化道症状:这一肝癌的症状往往伴随着肝癌患者的整个病程,一般会呈现消化不良、食欲下落、恶心、恶心、腹胀等多种症状,易被误以为慢性肠炎,因此我们要实时进行肝癌的检查,防备误诊的呈现。
2、消瘦乏力:晚期肝癌的症状另有消瘦乏力,能够因为消化功用杂乱、营养吸取停滞致使能量不付,严峻时呈现恶病质,影响康健;下肢水肿也是肝癌的晚期症状之一。
3、恶性腔积液:恶性腔积液是重要的和恶性肿瘤疾病,症状发生肝癌晚期恶性腔积液,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迅速恶化并导致死亡,所以患者们要注意定期进行肝癌的检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胸腔转移:肝癌晚期症状中会发现胸腔转移的症状,胸腔转移以右侧多见,可有局部压痛或神经受压症状,可有胸腔积液征。同时,伴随这一肝癌症状的还有骨骼或脊柱转移,颅内转移癌可有神经定位体征。这些转移症状都会在肝癌晚期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1、肝癌介入治疗需要对心理进行护理
根据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的不同,针对性地消除其恐惧、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积极有效的配合治疗。对不知情的患者进行保密治疗,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
2、肝癌介入治疗对穿刺部位进行护理
术后穿刺点用弹性胶布加压包扎24h并用沙袋压穿刺点6h以上,防止穿刺点皮下出血和血肿。24h后松弹性胶布并覆盖无菌纱布2~3天,避免浸湿,绝对卧床休息24h,穿刺肢体呈外展伸直位,24h后方可逐渐离床活动。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敷料包扎情况,加强巡视,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波动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实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以及早发现股动脉血栓形成。
3、肝癌介入治疗需要对胃肠道反应进行观察
介入治疗后由于肿瘤被栓塞引起缺血缺氧坏死,胃肠道反应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等,可引起病人恶心、呕吐。且介入手术时术中牵拉,栓塞剂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也可诱发恶心、呕吐。
4、什么是肝癌介入治疗
肝癌介入治疗是指经股动脉插管将抗癌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肝动脉的一种区域性局部化疗。它是目前非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其疗效已得到肯定。
对于有慢性肝病史或有肝硬化的病人。确诊肝癌,病灶限于肝内,无论肿块的体积大小,个数多少,做放射介入治疗是必要的。放射介入通过造影可以发现肝内所有的病灶。局部灌注化疗可以使肝内肿瘤受到比全身化疗作用强得多的打击。要看病人的年龄和肝脏情况。
病人年轻,血管就容易复通。也就是长出了新的血管,形成了侧支循环,把碘油带走了,栓塞的作用就消失了。若没有肝硬化,年轻人的再生能力又强,20天左右就会有新血管形成。40岁以上的人,如果同时伴有肝硬化。栓塞的效果可能持续2~3个月。所以放射介入治疗对40岁以上的病人比30岁左右的病人效果要好。
‘叁’ 介入放射学按照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哪两大类技术
血管介入技术和非血管介入技术。
‘肆’ 介入放射学的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
介入放射学治疗70年代后在国外十分风行,形成了放射学的新领域。近几年来,在我国也正在崛起,并在肿瘤治疗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的新的治疗方法。现常用的方法如下:
(1)经动脉灌注抗癌药物 由动脉内注入抗癌药物,使肿瘤内药物浓度比一般周围静脉给药要高得多,使疗效明显提高,而全身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它适用于治疗肝癌、肺癌,也用于治疗头颈部肿瘤、胃癌、胆管肿瘤、胰腺癌、盆腔肿瘤及四肢恶性肿瘤。
(2)动脉栓塞疗法 将导管插入肿瘤的供血动脉内,选择适当的栓塞剂,填塞供血动脉,截断瘤体的血液供应,使瘤体梗死。它适用于肝、肾以及盆腔肿瘤的治疗,也适用于肿瘤所致的出血紧急治疗。
(3)经导管减压术 它主要用于缓解肿瘤对胆管或尿道的压迫所造成的梗阻症状。由于此法比外科手术创伤小,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因而受到较广泛的应用。
‘伍’ 什么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的方法。
优点
介入治疗其特点是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一、对于需内科治疗类疾病,介入治疗相对与内科治疗优点在于:
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二、对于需外科治疗类疾病,介入治疗相对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
1、它无需开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表皮损伤小、外表美观。
2、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
3、损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对身体正常器官的影响小。
4、对于治疗难度大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部分肿瘤在介入治疗后相当于外科切除。
正由于以上诸多优点,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一些疾病(如:肝硬化、肝癌、肺癌、腰椎间盘突出症、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2常用技术
按器械进入病灶的路径分为: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内介入。
血管内介入是指:使用1-2mm 粗的穿刺针,通过穿刺人体表浅动静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医生凭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识,在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将导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显示病灶血管情况,在血管内对病灶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动脉栓塞术、血管成形术等。常用的体表穿刺点有股动静脉、桡动脉、锁骨下动静脉、颈动静脉等。
非血管介入是指:简单的讲就是没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影像设备的监测下,直接经皮肤穿刺至病灶,或经人体现有的通道进入病灶,对病灶治疗的方法。包括:经皮穿刺肿瘤活检术、瘤内注药术、椎间盘穿刺减压术、椎间盘穿刺消融术等。
此外还有使用穿刺针直接经过体表穿刺至病灶供血动脉的治疗方法。暂时被我们归类为非血管介入。
3治疗方法
支架技术:(1)食管支架:晚期食管癌患者难以进食时,可经口咽将食管支架置入病变处,改善患者进食状况,同时支架对肿瘤有一定压迫作用,造成肿瘤缺血,延缓肿瘤生长。(2)胆道支架:适合于因肝门、胰腺等部位肿瘤压迫胆管引起的阻塞性黄疸,采取经皮肝穿,将胆道支架置于狭窄段,使胆汁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是解决阻黄的首选方法。
栓塞治疗(1)肿瘤的栓塞:肝癌、肺癌、盆腔等部位肿瘤均可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供血动脉,阻断其血运,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2)出血的栓塞:晚期肿瘤常引发大出血,如不及时控制,常引起其它并发症,导致死亡。如肺癌、膀胱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该类患者应行急诊介入治疗,栓塞其供血血管,控制出血。如支气管动脉、髂内动脉、胃冠状静脉等。
4分类
血管性/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各种经皮活检术、各种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术(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胆道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实体瘤局部灭能术(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射频消融术)、引流术、造瘘术(胃、膀胱等)瘘栓塞术、输卵管粘堵和再通术、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椎体成形术、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慢性疼痛等
血管性介入技术
血管疾病方面: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血管支架、溶栓治疗、非血栓性缺血、控制出血(急慢性创伤、产后、炎症、静脉曲张等)、血管畸形以及动静脉瘘与血管瘤栓塞治疗、下腔静脉过滤器、TIPSS、血管再建、各种血管造影诊断、静脉取血诊断等等。
肿瘤性疾病方面:包括肿瘤的供血栓塞与药物灌注、动脉内照射、放射性损伤的预防、化疗、术前栓塞肿瘤血管、血管作用性药物及酒精等灌注。
5介入放射学
简介
简单地说它是采用电视监视器高科技设备,通过在人体某一部位开一个小洞,然后用一根导管深入病人体内血管,进行修补、扩充、疏通工作的微创腔内手术治疗。由临床的介入治疗为主轴,介入放射学这门专业学科也随之形成了 。
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治疗学是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放射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学科。它是在放射诊断学设备(数字减影X线机、CT机、核磁共振机和常规X线机等)的指导下,通过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学科。介入治疗学采用“非外科、微创手术”方法可治疗多种疾病。近几十年介入治疗学发展迅速,和内科、外科学一道成为临床3大支柱性学科。
由来和发展
“介入放射学”一词由美国放射学家Margulis首次提出。Margulis敏锐地意识到在放射领域一个崭新的专业正在形成发展中,他撰写的题为《介入放射学:一个新的专业》的述评在1967年3月国际着名的学术刊物《AJR》上发表,在这篇述评中,他把介入放射学定义为在透视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特别强调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医师,需要经过介入操作技术、临床技能的培训,并且与内外科医师密切合作。但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在1976年,Wallace在《癌症》(Can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并于1979年在葡萄牙召开的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此命名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认可。
国内学者对“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这一名称的翻译也多种多样,诸如“手术性放射学”、“干涉性放射学”、“治疗性放射学”、“侵入性放射学”等,也有叫“导管治疗学”的,但现普遍愿意接受“介入放射学”这一名称。我国介入放射学家对这一名称也作了具体的定义。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DSA、US、CT、MRI等)的引导下,对疾病作出独立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治疗属性上是微创的腔内手术治疗。
6特点
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和并发症少。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治疗=不用开刀的手术。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
优点在于:
1、它无需开刀,术后恢复快,介入治疗采用微创治疗方式,仅在大腿根部处有一个2-3毫米的穿刺创口。
2、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对身体的干扰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正常器官。
3、对于尚无根治方法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4、介入治疗只需要局部麻醉,副作用小,更加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
5、手术成功率高,死亡率低,根据相关统计,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高达90%而死亡率几乎为零。
正由于以上诸多优点,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某些疾病(例如:肝癌、肺癌、腰椎间盘突出症、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甚至取代或淘汰了原来的外科手术。
‘陆’ 何谓介入放射学包含哪些内容
介入放射学是在医学影像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由Wal-lace在1976年所倡导,其核心是将影像诊断和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非手术方式为病人解除疾苦。介入放射学分为血管介入法和非血管介入法两大类。
(1)血管介入法:①血管栓塞术:用以控制大出血、治疗动一静脉痰、血管畸形以及内科性脾、肾切除等。②血管形成术(PTA):用以治疗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大动脉炎和肾移植术后动脉吻合口狭窄等。③血管内药物灌注:例如灌注血管收缩剂控制食管静脉曲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结肠憩室炎的出血。灌注抗癌药物治疗恶性肿瘤。④心脏介入性治疗:例如球囊导管扩张二尖瓣狭窄和肺动脉瓣狭窄,经导管栓塞动脉导管未闭和修补房间隔缺损等。⑤其他:例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一体静脉分流术简称TIps,是治疗门脉高压的新方法,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放置支撑器,分流门静脉血流入体静脉。
(2)非血管性介入法:①穿刺括检。用于胸腔、腹腔、骨骼、眼眶、甲状腺和乳腺等、②抽吸引流:用于胆道和尿路阻塞.囊肿、脓肿和血肿引流,并可经引流管或造瘘口灌注药物治疗。③结石处理。胆道和屎路结石的溶石、碎石和取石。④椎间盘突出症:经皮髓核切吸术。⑤立体定位γ刀治疗等。
‘柒’ 核素组织间介入治疗的原理是什么适应证和禁忌证有哪些
将放射胶体、微球或种子(如P胶体、Y玻璃微球、I种子等),直接注入或在超声波、CT等引导下注入肿瘤组织内。一般应视肿瘤的大小和形态,采用多点注射的方法,使放射性分布均匀,利用放射性胶体发射的β射线对肿瘤的照射,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原发肿瘤无法手术切除或不能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肿瘤术后复发难于再手术者、预计肿瘤经组织介入治疗后可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者。肿瘤组织穿刺极易发生出血者、肿瘤伴有溃疡和感染者、病人生存期可能低于3个月者禁忌使用本方法。P胶体、Y玻璃微球、I种子等),直接注入或在超声波、CT等引导下注入肿瘤组织内。一般应视肿瘤的大小和形态,采用多点注射的方法,使放射性分布均匀,利用放射性胶体发射的β射线对肿瘤的照射,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原发肿瘤无法手术切除或不能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肿瘤术后复发难于再手术者、预计肿瘤经组织介入治疗后可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者。肿瘤组织穿刺极易发生出血者、肿瘤伴有溃疡和感染者、病人生存期可能低于3个月者禁忌使用本方法。
‘捌’ 介入放射学的综述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剌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两个基本内容:①以影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②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剌、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可以这样理解: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医学的引导下,为现代医学诊疗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与传统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相比较,具有更直接有效、更简便微创。 介入放射学是近8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以往认为不治或难治的病症(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且简便、安全、创伤小、合并症少、见效快。它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对患者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成形等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由于其在疾病诊疗方面拥有传统的内、外科学不具备的(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技术的联系应用简便易行)等独有特点,在现代医疗诊治领域已迅速确立其重要地位。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称之为介入医学(Interventional Medicine)。可以预见,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该学科将会象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一样,细分为神经介入科、心脏介入科、消化介入科等。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与普及,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复机会,日益成为人们选择性治疗的首选方法,倍受患者关注和欢迎。
‘玖’ 介入法是什么手术方法
介入治疗是在X线、CT和超声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特定的穿刺针、导丝或导管等器械进行治疗的技术。介入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甚好,成为肝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治疗法来自于介入放射学。利用X线透视、CT定位、B型超声仪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经人体动脉、静脉、消化系统的自然管道、胆道或手术后的引流管道抵达体内病变区域,取得组织细胞、细菌或生化方面的资料,也可以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时也可进行各种特殊的治疗。医生把导管或器械“介入”到人体的血管分支、消化道和其它特定部位的疾病治疗。介入治疗法的多数项目都是在血管内进行的。一些疾病采用介入治疗法,不用开刀,只需要一个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把细管子插入血管内即可。主要有以下二种方式:
肝动脉插管化疗
肝动脉插管化疗的基本方法是:经皮穿刺,从动脉内插管至靶肿瘤动脉,再通过导管给药,以等于或小于静脉给药的剂量动脉内灌注化疗药。这样可使靶细胞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和延长药物与病变接触时间,并且减少全身的药物总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化疗药物的疗效与肿瘤所在部位药物的有效血浓度及药物与肿瘤接触的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正常肝细胞的血液供应20%-50%来自肝动脉,75%-85%来自门静脉。原发性肿瘤的血液供应90%-95%来自肝动脉,这就为选择性经肝动脉灌注治疗肿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临床上有三种灌注法:(1)一次冲击性:指在短时间内将药物注入靶动脉,然后拔管结束治疗的方法。特点是操作迅速,并发症少,护理简单,适用于导管保留困难的部位。(2)动脉阻断化疗:是用阻球囊导管插入靶动脉,然后使球囊膨胀阻断动脉血流,再行化疗药物灌注的方法。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药物浓度和延长药物停滞时间。(3)长期药物灌注:此法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灌注可为多次连续性。
肝动脉栓塞治疗
将某种固体或液体物质通过导管选择性注入肿瘤血管和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供血,抑制肿瘤生长。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此疗法可使肿瘤缩小,并可减轻疼痛等并发症,达到延缓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栓塞剂种类:(1)长期栓塞剂。明胶海绵:是一种无毒、无抗原性的蛋白胶类物质,是常用的栓塞剂之一。碘油:它经动脉注射后,在正常组织内数天后就消失,而在肿瘤组织内长期滞留,时间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碘油还可和抗癌药物制成乳剂或是混悬剂,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使药物能以较高浓度长时间停留于肿瘤内缓慢释放,增加药物的抗癌作用。(2)中药栓塞剂。鸦胆子油:用鸦胆子油制成的静脉乳剂对多种肿瘤有效,其栓塞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凝血系统,引起动脉内广泛血栓形成而达到的。鸦胆子油具有抗癌及动脉栓塞的双重作用。莪术油:莪术油除外作为栓塞剂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能抑制癌细胞核酸合成,导致癌细胞死亡。它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拾’ 介入放射学是什么内容有什么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即:在影像医学(X线、超声、CT、MRI)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通过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或获得病理学、细菌学、生理生化学、细胞学和影像资料的一系列诊断方法。 介入放射学是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以往认为不治或难治的病症(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且简便、安全、创伤小、合并症少、见效快。它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对患者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成形等"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由于其在疾病诊疗方面拥有传统的内、外科学不具备的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技术的联系应用简便易行等独有特点,在现代医疗诊治领域已迅速确立其重要地位。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正式将介入医学作为现代临床治疗学中与外科、内科并驾齐驱的第三大诊疗体系。 回首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历史,介入放射学正以其在医学影像导向下,集影像诊断与微创性治疗为一体的鲜明学科特点,得到学术界和广大患者的认同。 介入放射学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具有微创性往往仅经过皮肤穿刺、插管,生理或手术孔道插管即可完成诊断和治疗。 2、可重复性强在一次性治疗不彻底或病变复发时可经同样的途径重复多次进性治疗。 3、定位准确 由于所有操作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使穿刺和插管准确到位,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少的盲目性。如经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比手术方式植入导管到位率提高,移位率减少。 4、疗效高、见效块 对于出血性病变,血管狭窄和其他管腔狭窄等病变,一旦介入技术成功,疗效立即可见,如出血立即停止,管腔即刻开通,伴随症状马上消失,有人称之为“戏剧性效果”。对于一些内外科治疗棘手的病变,如动静脉畸形, 肝癌等中晚期癌肿,介入治疗的疗效优于传统治疗。 5、并发症发生率低 基于上述特点介入技术造成的并发症率低,致命和致残的严重并发症更是极为少见。 6、多种技术的联系应用简便易行 对于某些病变需多种方法同时或序贯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疗效。多种介入技术方便而互相干扰少,协同作用强。胆道恶性梗阻,可先行经皮肝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再行内支架或内涵管置放术,并与内照射或经动脉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灌注术配合治疗肿瘤本身。血管狭窄的治疗,可由溶栓术、球囊扩张术和内支架置放术相互配合。介入治疗可与外科手术很好配合,如肿瘤的术前栓塞可使巨大肿瘤获得二次手术机会,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肿瘤切除率。对于出血的病例,介入技术先行止血。再行原发病变手术切除。可使风险较高的急诊手术变为较为安全的择期手术。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 1、血管性介入:心血管造影及心导管检查;药物灌注: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溶栓药物、止血剂等;血管栓塞:出血血管、肿瘤血管、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血管瘤、脾动脉栓塞等;血管成形:心脏瓣膜及血管狭窄的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成形及激光、旋切成形等 2、非血管性介入:经皮穿刺活检、抽吸、引流及治疗:如实质脏器病变的经皮穿刺活检及消融治疗,经皮椎间盘化学溶解或切吸术及融核术,经皮穿刺脓肿、囊肿的抽吸、引流及注药治疗,结石处理等;管道狭窄的球囊扩张及内支架成形:如气管支气管、食管、胃肠道、胆道、尿道、输尿管及吻合口狭窄的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