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农村的山上,有哪些非常值钱的中草药呢
农村其实是个宝地,它不但有许多野果让人们能摘着吃,还有大树遮阴,空气也不错,山上往往还蕴藏着很多的中草药,有些老人还会上山去采回家。那么在农村的山上都有哪些值钱的中草药呢?小编在下文就给大家来介绍几种,大家看看是否都认得。
好啦,今天要给各位分享的内容就先到这儿了,农村的山上有许多的中草药,上文给大家讲述的是几个比较值钱的,大家若待在农村,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山上采摘中草药卖钱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内删除
Ⅱ 大家好!请问灵芝的生存温度是多少湿度是多少谢谢!
灵芝一般生长在湿度高且光线昏暗的山林中,主要生长在腐树或是其树木的根部。
灵芝的栽培技术
(1)灵芝培养基的制备与菌种的分离
①母种培养基配方及制备
母种培养基 多采用马铃薯一琼脂(PDA)培养基,其配方:马铃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1~2片,水l000毫升。
制备方法 按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基制成后,调节pH值4~6,分装试管,高压灭菌30分钟,稍冷却后摆成斜面培养基。
②灵芝纯菌种的分离 常用有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两种。
组织分离法 在无菌的条件下,选取新鲜、成熟的灵芝,于菌盖或菌柄内部切取一小块黄豆大小的组织块,接种在斜面培养基上。置温度24~26℃下培养7~10天;当白色菌丝布满斜面时,即得母种,然后再扩大培养成原种和栽培种。
孢子分离法 在无菌的条件下,取新鲜成熟的灵芝菌,于马铃薯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温度控制在24~26℃左右,培养基表面上便形成与子实体(小灵芝)相似物,在贴近管壁处形成菌管,自菌管管口中散发出孢子粉,便是纯孢子粉,将此孢子粉接种到培养基上获得一层薄薄的菌苔状的营养菌丝,即得灵芝纯菌种。
(2)人工栽培方法 目前多采用瓶栽和段木培养两种方法。
①灵芝瓶栽法
培养料配方 棉子壳80%,麸皮16%,蔗糖1%,生石膏3%。加水适量,混拌均匀,使培养料含水量在60%~70%左右,以手握之不出水为度,调节pH值5~6。
装瓶灭菌 料拌均匀后,先闷l小时,然后装入广口瓶中,装料要上紧下松,装量距瓶口3~5厘米即可。装好后用尖圆木棒打一通气孔,擦净瓶体,用塑料薄膜加牛皮纸扎紧瓶口,然后进行灭菌(高压灭菌,压力1.1千克/每平方厘米,时间1.5小时;常压灭菌100℃,保持8~10小时,再闷12小时)。
接种 在无菌室内进行。用75%的酒精消毒接种工具,然后用右手拿接种耙在酒精灯火焰上灭菌,左手拿菌种瓶,并打开菌种瓶口,在火焰旁用接种耙取出一块小枣大小的菌种,迅速放人栽培料瓶中,经火焰烧口,用牛皮纸包扎好,置于培养室内培养。
培养与管理 在温度20~26℃,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下,约培养20~30天,菌丝即可长满全瓶;再继续培养,培养料上就会长出l厘米大小的白色疙瘩或突起物,即为子实体原基??芝蕾。当芝蕾长到接近瓶塞时,拔掉瓶口棉塞,让其向瓶外生长,这时,控制室温在26~28℃,空气相对湿度在90%~95%,保持空气新鲜,给以散射光等条件,突起物芝蕾向上伸长成菌柄,菌柄上再长出菌盖,孢子可从菌盖中散发出来。从接种到长出菌盖,约需2个月时间。生长期要注意管理,每天要通过定时开窗的办法换气,如在气温偏高时,上、下午都要开窗。
②灵芝段木培养法
段木的选择 应选用栎、栗、柞、桃、柳、杨、刺槐等阔叶树作段木。直径5~15厘米均可选用。锯成l米长的段木,不要削皮,码堆干燥。
接种 选择培养20天左右子实体原基刚形成的新鲜菌种。这种菌种生命力强,接入段木后发育快,且不怕杂菌污染。接种工具可用直径1~1.2厘米的打孔器或电钻头。打入段约l厘米深,行株距20厘米×20厘米,呈品字形排列。打孔后立即接种。接种前先将菌种取出,截成l平方厘米的水块,轻轻塞入孔穴中,稍压紧后盖上树皮。30天后,菌丝便浸入段木,并可见孔穴四周形成棕色菌圈,说明接种成功。立即将段木埋入pH值5~6的酸性土壤中,若天气干旱,可淋水湿润土壤。遇雨季或雨天,要注意排水。此外,还要在栽培场周围撒一圈拌有灭蚁灵的毒土,诱杀白蚁,防止危害段木。第二年清明节后,当气温升至25℃左右,可取出数根段木检查:揭开树皮盖,见孔穴周围已长成茶褐色,或已长出芝蕾;段木两端有白色菌丝或浅褐色菌膜,并可嗅到灵芝菌丝的特殊气味,显示菌丝已成熟。立即将段木挖出,截成长17~22厘米的小段木,然后,将其斜埋入酸性含砂砾的土壤中,上端露出地面约3厘米,且覆盖杂草遮荫,隔数日洒一次水,保持土壤湿润,经7~l0天开始长出芝蕾。在生长芝蕾期,栽培场要保持90%的相对湿度,约2个月左右芝蕾长成灵芝成品,即可采收。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人工种植灵芝的,可以去引进菌种
Ⅲ 灵芝有哪些特征
(王淑芳)
灵芝〔Ganoderma lucim(Leyss.ex Fr.)Karst.〕别名木灵芝、菌灵芝、红芝、赤芝、万年蕈等。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灵芝菌科、灵芝属,一年或多年生真菌。产地分布较广,以南方各省为主。以子实体、孢子及菌丝体入药。除含有多糖、多肽及多种氨基酸外,还有麦角固醇、甘露醇、腺嘌呤、腺嘌呤核苷、尿嘧啶、尿嘧啶核苷、甜菜碱、海藻糖、硬脂酸、γ-三甲胺基丁酸、苯甲酸、虫漆酶、虫漆异酶等成分。光谱分析灵芝含银、铝、硼、钙、铜、铁、钾、钠、镁、锰、锗、锡、锌等元素。味苦、性平无毒。具保肝、解毒、强心、抗缺氧及抗惊厥、益心气、补中等多种功能。主治慢性气管炎、高山病、急慢性肝炎。其孢子粉经加工制成的无菌水溶液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强直、多发性硬化等病症有较好疗效。
一、形态特征
菌丝无色透明、有分隔、分支,直径1—3μm。表面常分泌出白色草酸钙结晶。子实体分菌盖、菌柄和子实层。成熟后子实体木栓化,其皮壳组织革质化。有赤褐色光泽。菌盖多为肾形、半圆形。柄侧生。菌盖大小不一,上有环状轮纹及辐射状皱纹,下面菌肉连着紧密排列的相互平行的菌管,管内产生担子层。管孔呈白色至淡褐色,平均每mm24—5个,担孢子着生在担子上,大小为8—11×5—7μm。卵形,具双壁,中有一核及一大油滴(图21—5)。
图21—7 茯苓形态图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野生茯苓分布较广,从海拔50m到2800m均可发现,说明其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但以海拔600—900m,生长期长、气候温和的山区分布多。在干燥、向阳、坡度10°—35°,有松林分布,微酸性土层,砂质壤土中易找到茯苓。一般埋土深度50—80cm。
1.营养
为兼性寄生真菌。菌核中贮藏的茯苓聚糖是段木中的纤维素转化来的,因此段木的质和量影响着茯苓的产量。一般以7—10年生,胸径10—45cm的中龄松树为好。老龄树木心大、松脂多,幼龄木质疏松。在纯培养母种时用PDA培养基即可,其它如玉米粉、麸皮、蛋白胨、酵母膏甚至木屑粉均可作其营养源。在缺少松木的地方,利用其它硬木也可结苓。在北京海拔50m的西郊,5月用柞木段及松木段分别接种。10月收获时,两种木段上生长的茯苓菌核从外表形状上看不出差异。其药效如何,尚无定论。
2.温度
在PDA培养基上,22—28℃孢子即可萌发。菌丝在18—35℃均可生长,以25—30℃生长较快。在昼夜温差大的变温条件下有利于松木的分解和茯苓聚糖的积累,适于菌核形成。子实体在18—26℃时分化发育并能产生担孢子。菌丝能耐短期低温。吉林省通化县从山东引种苓,冬季经-3℃贮存后,菌核经组织分离得母种。扩展成原种在吉林栽培成功。黑龙江省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提高地温。下窖气温要求在25℃以上,土温23—25℃,每年6—7月接种,次年6—7月收获。冬季窖上要覆土防寒,终于在高寒的小兴安岭引种成功。由于生长期不如南方长,所以产量不如南方高。
3.水分
栽培茯苓宜选干燥坡地。但茯苓生长的段木要求含水50—60%。结苓后对水分要求更为迫切。如遇秋旱,土壤湿度低于15%,不但菌丝生长受抑制,菌核也会发生龟裂。除加强培土外,应适量浇水,维持土壤湿度到25%。但水分过多,茯苓也会被溺死。如多雨则要注意排水。在无琼脂条件下,应用松木屑培养茯苓母种也可获成功。除所用菌核身嫩、肉白、浆多外,培养基干湿度也是关键。含水量应在65%左右。孢子在气温24—26℃,空气湿度70—85%时,易大量散发。
4.空气
茯苓生长好氧,所以苓场的土质一定要砂多泥少。而且下窖后覆土不能过厚。土壤板结时要及时松土,增加透气性。另外接种时段木含水量不宜过高。下雨天或雨后不能接种,因雨后水分多、湿度大则空气相对就少,满足不了茯苓菌生长发育的要求。
5.光照
茯苓菌丝在完全黑暗条件下可正常生长发育,所以菌核在土内形成。而子实体形成则需要有散射光。因此在茯苓露出土面或采挖后不久,有些菌核表面就会长出大不一的蜂窝状子
Ⅳ 食用菌分类检索表,有一种未知蘑菇,通过显微结构查找分类
一、食用菌的形态
食用菌的形态即子实体的形态。子实体是由具有结实能力的双核三级菌丝,经组织分化而成的菌丝体特化结构,多为肥大肉质的菇、蕈、耳、球、菌核形态。食用菌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如伞形的糙皮侧耳(平菇)、花束形的灰树花、保龄形的杏鲍菇、羊肚形的羊肚菌、耳片形的木耳和银耳、猴头形的猴头菇、鸡腿形的粗柄鸡腿菇、形似草状的冬虫夏草和蛹虫草、形如竹姑娘披戴面纱身穿长裙的竹荪、毛笔形的鬼笔蕈、菌柄长针状的金针菇、木质硬片形无菌褶的灵芝、金黄光亮光帽鳞伞的滑子蘑等。
二、食用菌的结构
食用菌的结构分为菌丝体结构和子实体结构。菌丝体为食用菌的营养体,指生长在段木、枯枝落叶或堆肥、粪草等基质中的大量丝状物。菌丝体的生长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形成产生有性孢子的结构,叫子实体,也叫繁殖体。通常所说的食用菌一般是指食用菌的子实体。
(一)菌丝体结构
1.菌丝体的概念
有性孢子是微小的繁殖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孢子萌发形成管状的细丝叫菌丝。菌丝顶端细胞能继续生长繁殖,产生分枝,在基质中蔓延伸展分解纤维素等有机物,吸取营养进行生长和繁殖。每段生活的菌丝都具有潜在分生发育成新的菌丝体的能力,食用菌生产中常用的菌种以及工业化深层发酵培养食用菌就是利用菌丝细胞的分生作用进行繁殖的。
2.菌丝细胞结构
在显微镜下观察,食用菌的菌丝都有横隔膜,由横隔膜将菌丝隔成单核、双核或多核的多细胞构造。每一细胞均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液泡、核糖体等组成。细胞壁是菌丝细胞的外层结构部分,对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菌丝细胞壁的骨架物质主要是由壳多糖微纤维构成,壳多糖是一类含氮多糖物质,多糖成分因食用菌类别不同而异。此外还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甘露糖和葡萄糖等。横隔膜是由细胞内壁向内延伸而成,在电镜下可看到膜上有一个孔,相邻两个菌丝细胞之间可以发生细胞质的流通。
菌丝细胞质中不含光合色素,不能自身制造营养物质,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才能维持代谢。因此,真菌的营养方式多为腐生。
食用菌的细胞核比一般高等动植物的细胞核小(1~5µm),具有核膜、核仁、核质等结构。子囊菌的菌丝以及大多数担子菌的初生菌丝每个分隔内只含一个核,称为单核菌丝。对于多数食用菌单核菌丝不能产生子实体,必须经过双核化过程形成每个分隔内含有两个核的菌丝,即双核异核菌丝体才具有结实性。通常用于食用菌生产的菌丝体都是双核菌丝。
3.菌丝体特化结构
(1)茯苓
茯苓是一味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就已经将它列为名贵药材。它具有提神安宁,渗湿利尿,益睥生津等功能。据统计,40%中药处方中均需茯苓配伍。现代医学研究已能从茯苓中分离出茯苓多糖,进一步提纯获得羧甲基茯苓多糖。临床试验表明,它对患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病人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有协同作用,对肝炎病人也有一定疗效。
茯苓除供药用之外,还是营养滋补食品。茯苓饼是北京有名的特产。相传清代慈禧经常以其作为补品之一。茯苓俗称松茯苓,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子实体不常见,通常所说的茯苓,就是指这种菌的菌核。唐代李商隐诗:“草堂归来背烟萝,黄绶垂腰可奈何。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之一茯苓多。”原来野生茯苓是由茯苓菌腐生于松科植物死亡的根部,到适当的时候形成菌核,即茯苓。活松树一旦被茯苓菌丝侵入,松针会由绿色变为枯黄色。
茯苓呈块状或不规则球形,质地坚硬,外皮薄,黑褐色,粗皱,内部白色或粉红色,有红筋。抱松根生长的茯苓中药称为茯神。我国早已用松木进行大量人工栽培茯苓。
(2)雷丸
雷丸别称竹苓,是我国一种着名的中草药。多产于我国西南、四川、安徽、湖北等地。主要功效是驱除绦虫、且无副作用,另外它还可以与其他中草药配伍治疗钩虫、血吸虫、囊虫及蛲虫病。雷丸其实是一种真菌的菌核,它是由无数菌丝缠绕在一起,并经过特化后形成的一种真菌的休眠体。菌核为不规则的团块,多为歪卵形或歪球形,大个的像栗子,小的像豆子。质地坚硬,直径一般为1~5cm,表面红棕色至灰黑色,有微细隆起的皱纹,内部白色至淡黄色。
(3)猪苓
猪苓又名野猪粪,猪尿苓,地乌桃,是重要的中药资源。菌核入药,是一种利尿剂,主治小便不利,淋沥热痛,水肿等疾病。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中提取具有抗癌作用的“猪苓多糖”成分,对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一定疗效。猪苓均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菌丝体多年生,在地下蔓延分枝,形成菌核。菌核呈长块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凸凹不平,有瘤状突起。外表棕黑色至灰黑色,有漆样光泽,内部近白色,肉质,干后硬而脆。
(二)子实体结构
子实体是真菌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的结构体,俗称菇、蕈、耳等。其功能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子实体的形态丰富多样,有伞状(蘑菇,香菇)、贝壳状(平菇)、舌状(牛舌菌)、头状(猴头)、毛刷状(齿菌)、碗状(类碗)、羊肚状(羊肚菌)、耳状(木耳)、花瓣状(银耳、灰树花)等。食用菌中最常见的是伞菌,其子实体像一把小伞,可分为菌盖、子实层体、菌柄、菌环、菌托部分。
1.菌盖
菌盖是子实体的帽状部分,形态多为伞状。但是种类不同,形状有明显区别,以成熟时期形状为准,常见有圆形、半圆形、圆锥形、钟形、半球形、斗笠形、扁形、喇叭形、圆筒形、马鞍形等。同一种菌因子实体发育阶段和生态环境差异也有一定的变化。如草菇在未破膜前呈卵形,开始破膜为钟形,完全破膜后却呈斗笠形;又如灵芝,在人工栽培室内,CO2浓度过高,温度不足时呈鹿角形,与正常肾形菌盖差异甚大。
菌盖的颜色也是种属的重要特征。常见菌盖有白、黄、灰、红等色泽,如蘑菇、双孢菇为乳白色,草菇为鼠灰色,香菇为咖啡色至棕褐色,灵芝为紫红色,平菇为灰白色,还有一些毒蘑色彩尤为艳丽。菌盖的颜色常随栽培条件和生育阶段不同而变化,如自然生长的金针菇菌盖颜色为黄褐色,而人工栽培以红光作为光源时,菌盖呈黄白色,提高了商品价值;又如平菇的一些品种子实体发育初期菌盖为蓝灰色,随着子实体的长大逐渐转为灰白色乃至白色。另外,同一种菌类因品种不同菌盖的颜色也有差异。
菌盖边缘也有不同的形态。一般初期内卷,随着子实体发育不断展开,乃至翻卷。菌盖边缘的形态变化是栽培中确定采收时期的形态指标,一般以菇盖尚未展开之前采收适宜。
伞菌菌盖的结构分为菌盖角质层和菌肉两部分。菌盖角质层位于菌盖最外层,由保护菌丝组成,角质层还可以分为外皮层、盖皮和下皮层。菌盖角质层下面松软的部分为菌肉,是菌盖的主体部分,也是食用价值最大的部分。多数食用菌的菌肉为肉质,易腐烂,少数菌肉为蜡质、胶质或革质等。食用菌菌肉一般为白色,老时变为黄色,如牛肝菌受伤后菌肉变为黑色或淡黄色。蘑菇受伤后会流出汁液。鸡腿菇采收不及时或采收存放两天以上即流出黑色汁液,菌褶及菌肉变黑褐色,降低商品价值。菌肉菌丝结构分为两种:一种全部由丝状菌丝体组成,称为丝状菌肉,多数食用菌的菌丝结构为这种类型;另一种菌肉的结构除了菌丝外还有泡囊,称为泡囊状菌肉。菌肉的质地、颜色、厚薄、风味因种而异。许多食用菌就是以它的风味而命名。如味辣的辣乳菇、味苦的苦乳菇、味香的香菇、质脆的脆红菇等。鸡油菌有杏仁香味,故又名杏菌,侧耳有鲍鱼味,故称鲍鱼菇。
2.子实层体
菌盖下面着生子实体的结构叫子实层体,由子实层和支持它的髓部组成。子实层体有不同形状,呈刀片状的叫菌褶,呈管状的叫菌管。少数种类的子实层着生在子实体的表面,如木耳子实层着生在耳片的腹面;银耳子实层着生在耳片的上下表面;猴头菌子实层着生在各个菌刺上,喇叭菌子实层着生在菌盖外侧,羊肚菌子实层着生在菌盖凹穴的表面。
菌褶是食用菌最常见的子实层体,即菌盖下面呈折扇状的部分,一般是从菌柄向菌盖边缘辐射排列。菌褶的轮廓形状有宽形、窄形、披针形及三角形等形状。褶片有的等长,有的长短不一,排列疏密也不尽相同,有些菌褶之间有横脉相连,有的在靠近菌柄处相互交织成网状。菌褶边缘多数完整光滑,但有的呈波浪状,锯齿状,有的边缘粗糙,带颗粒状物。
菌褶与菌柄的着生关系是有褶伞菌分类的重要依据,通常有四种类型:①直生,菌褶与菌柄直接相连,如鳞耳、滑菇等;②弯生,菌褶与菌柄连接处向上弯曲,如香菇、口蘑等;③离生,菌褶不直接与菌柄相连,如双孢蘑菇和草菇等;④延生,菌褶的后端随着菌柄下延,如平菇等。
菌褶是由菌肉丝向下生长所形成的窄片状结构。横切面呈楔形,肉部构造通常由菌髓、子实层基和子实层三部分组成。菌髓是菌褶的中间部分,多为上下延伸的丝状菌丝组织;靠菌髓两侧有很薄一层,菌丝分枝多,排列紧密为子实层基(下子实层);由子实层基向外产生栅状排列的担子和囊状体,担子上产生担孢子,由担子,担孢子和囊状体构成子实层。
菌褶是子实体上产孢子的结构,发育后期代谢旺盛,表面积大,质地脆薄,是子实体最易破损的部分,在采收和贮运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褶片变形或破损。由于担子和担孢子的发育对营养和水分的消耗加快,在贮运中易变色,变质,从而影响商品质量。
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子实体食用成熟期。各种食用菌的食用成熟标准常有差异。就同一种食用菌而言,子实体采收后的去向(鲜销、贮藏或加工)不同,其成熟标准也有变化。例如香菇、平菇、木耳、灵芝、猴头菌等,其生物学成熟标准与食用成熟标准基本相同。一般在菌盖尚未开伞,释放孢子之前采收。但作为干制香菇的花菇,其采收期应偏早,以利于加工出优质的干香菇。对于双孢蘑菇、草菇、鸡腿菇、杏孢菇等情况则大不一样,其食用成熟期标准是菇蕾充分长大,但尚未开伞,一旦开伞,其商品价值明显降低,甚至丧失。因此,在食用菌采收、贮运和加工各个环节,必须充分了解该食用菌的子实体形态变化特性,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其开伞老化。
3.菌柄
菌柄是菌盖的支撑部分,是由菌丝发育成的,具有输送养料的功能。菌柄多数与菌盖同质,少数如金针菇菌柄下部为草质,与菌盖异质。菌柄因种类不同而异,形状有圆柱形(金针菇)、粗柄状(牛肝菌)、鸡腿状(鸡腿蘑)等。着生方式有直立、弯曲和分枝的,也有基部联合在一起的。菌柄表面有的呈纵行棱纹;有的呈沟纹;有的呈网纹、陷窝、光滑;有的具多种附属物,如鳞片、碎片、茸毛、纤毛等。
按菌柄在菌盖上的着生位置可分为中生(香菇、蘑菇、草菇)、侧生(平菇、灵芝)等类型;按菌丝的疏松程度可分为实心(香菇)、空心(鬼伞)、半空心(红菇)等;此外以菌柄的质地不同将其分为纤维质、脆骨质、肉质和蜡质等。
除了斑玉蕈、杨树菇、杏孢菇、竹荪和金针菇等的菌柄之外,大多数食用菌的菌柄口感较差,贮藏加工之前需要做适当处理,如香菇在脱水之前,应煎去部分菌柄或完全切去菌柄,然后分别进行加工。罐藏蘑菇,修整后的菌柄长度应小于菌柄自身的半径。
4.菌环
有些伞菌初形成菌蕾时,菌盖与菌柄有一层或两层包膜叫内菌幕。开伞后内菌幕破裂,残留在菌柄上的部分就成为菌环。菌环大小、厚薄、质地因种而异。菌环一般着生在菌柄的中上部,有少数种类菌柄与菌环脱离并可移动(环柄菇),有的菌还有双菌环。菌环的有无是鉴定伞菌种属的重要依据。
5.菌托
子实体在发育早期,整个菌蕾外面的包膜叫外菌幕。随着子实层成熟,外菌幕被胀破,残留在菌柄基部的外菌幕称为菌托。外菌幕较薄的种类,仅在膨大的菌柄基部残留数圈外菌幕残片,上半部则残留在菌盖上成为鳞片状附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