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与同伴交往
简答: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良好的同伴交往?
(1)家长必须形成正确的教养方法;
(2)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3)进行家园合作,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同伴交往机会.
⑵ 幼儿园师幼互动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维果斯基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是极其重要的。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教育内容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里学习者将自己的理解与具体的情景经验整合起来,从而建构出自己的思想。而在“最近发展区”内所施行的互动才是最有效的互动。
经过在教育实践中反复尝试,笔者认为教育者首先要从正确把握儿童观、教育观的角度出发,将关注点从自身教育活动转变到幼儿的行为变化上来。要读懂幼儿、关注幼儿、要给与幼儿温暖愉快的情感回应。因此提出具体师幼互动策略如下:
1、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设计适合的互动。
正确的认识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保证有效师幼互动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理解和预想到幼儿可能出现的行为,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的互动问题。
如:教师在组织“下雨的味道”的散文欣赏活动之前,首先带幼儿在雨中游戏,让幼儿对下雨有一个真实的感受,之后再带领孩子欣赏优美的散文。幼儿对散文不仅有很直观的理解,甚至能够结合散文的语言叙述自己对于下雨味道的不同感受。这样的活动设计,就是教师充分的考虑到了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
再比如:在认识颜色的活动中,教师会准备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进行尝试,并把每一次颜色调和的结果记录下来,再通过对记录结果的分析,得出红色和黄色混合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混合变成绿色的结论。因为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一定是直观的、具体的,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的。
2、关注幼儿,采用合适的回应策略。
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反应,要学会从幼儿的回答中了解实际发展水平,并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灵活调整教育策略。当教育活动中幼儿出现了更有价值的关注点,教师更应该予以鼓励,并及时调整互动策略。
如:提出问题后适当等待,给予幼儿思考反应的时间。当幼儿答非所问的时候反思自己的问题是不是问的不明确,应该变换提问方式,寻找幼儿能够理解的问题,或者将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底层低的问题。
再比如:如大班的幼儿在听愚公移山的故事时,一个孩子认为山是不可能被搬走的。教师没有制止幼儿的这种反应,而是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追问道:为什么这样认为。孩子说:因为山太大了,他一辈子也搬不完。另一个孩子说: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仙。面对孩子的问题,教师及时发现了更有价值的互动话题。于是引导孩子讨论:如果你家门口有座大山,你又搬不走,你会怎么办。孩子们很快兴奋起来,有的说用大机器来搬,有的说把家搬到平地上去,有的说给山里修一条好路就可以开车出去了。这样的讨论无疑比单独进行一个故事要更加具有教育价值,他教会孩子更加积极地应对所面临的困难。
3、给与幼儿温暖的情感回应。
一般情况下,幼儿都会喜欢面带笑容、和善、有耐心、喜欢自己的老师,感受被爱、被关注、被尊重、被支持的积极情感能够使幼儿产生信赖和安全感,能够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善于体悟幼儿鲜活的情感和需要。要赏识幼儿的主动互动行为,以平和和正向的态度对待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轻松、自由的互动环境。
实践经验提醒我们,任何完美的教育理念、活动设计都要借助人际之间的互动行为往来才能实现其价值。教育领域内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指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的载体便是师幼间的交往与互动。形成师幼间的有效互动提示我们应该用平等和尊重的眼光看待幼儿。只有营造出开放和允许自由表达的活动氛围,才可能启发并引导幼儿积极的思考与参与,才能够获得理想的师幼互动。
⑶ 如何促进幼儿良好同伴关系发展
从教师的角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对儿童的同伴交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从教师的角度:
(一)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
例如,在幼儿园中营造温暖和谐的环境;对儿童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能够宽容儿童的一些小的错误;对儿童的呵护能发自心底的关爱等。有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经常遭到同伴拒绝,一些儿童就会感到焦虑和沮丧,甚至表现出害羞、疑虑、哭闹、肌肉紧张、活动性下降、抗拒远离教师等各种情绪症状。4如果老师能够在此时给他营造一种温暖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化这些不良情绪。另外,对于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创造交往的机会。例如,经常引导他们参加互动性的、需要交往技能的集体活动;带他们参加社区的活动小组和班级中其他儿童的生日晚会,鼓励他们表演节目。
当缺乏社交技能的儿童偶尔主动地和别人交往时,老师就用搂抱、抚摸、微笑或奖励等积极方式来肯定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巩固了这种行为。鼓励儿童多观察成人或同伴的社会行为,有效模仿他人动作、言语,从而学到一些社会化的行为。当这种社会化行为受到肯定时,就会继续扩大到其它领域。这种方法能够感染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培养儿童对社会交往的认知
为儿童创设一个虚拟的或现实的交往情境,让儿童在虚拟的或现实的情境中去思考如何解决活动中的社会交往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分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得与同伴的化交往。在游戏中要告诉儿童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表演,使他们在模拟的社会交往情景中,认识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优点和缺点,并理解心理换位的重要性。
帮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儿童创设一种交往情境。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儿童扮演某一角色,使他们理解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认识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最终达到帮助他们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以上都是基于儿童初入园后,教师对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在幼儿园,没有不能交往、不会交往、不善交往和“不受欢迎”的儿童。
二、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角度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为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为儿童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为儿童创设社会交往的情境,这些途径除教师可采用外,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以上的措施。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是无法取代的。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交往对象,也是他们习得社会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
张晓等研究认为, 1早期亲密的母子关系在儿童情绪和行为适应问题上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传统上,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事实上,许多研究也确实证实了,母亲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和社会交往(包括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母亲与儿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以后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形成。
然而我们却不能忽略父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父亲与儿童的交往,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着名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常与父亲接触的孩子,会显示出勇敢、坚毅、意志坚强等特征,有更强的生命激情,这些个人特质,都将影响孩子后期的同伴交往质量及同伴交往关系。
(二)家庭环境
作为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地—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最直接、最具体的微观环境。11在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同伴交往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员之间的友爱都有利于儿童的积极模仿,有助于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同伴交往关系的发展。邱海棠等人研究认为,家庭亲密度高、情感表达好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得到老师的喜爱和表扬,也容易被同伴所接纳。12因此要从父母做起,改善儿童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化发展。
三、 总结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社会化中,这种同伴关系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同伴交往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因而同伴交往就愈发重要。教会儿童同伴交往的技能,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集体当中,还可以提高儿童同伴交往的技能。为了更好的帮助初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及新的环境,教师和父母都要为其做好充分的准备。
⑷ 孩子在幼儿园怎样跟同伴相处
孩子的小伙伴是孩子的小老师,小伙伴的聪明、勇敢,会启发、激励孩子;孩子的小伙伴也是一面镜子,从小伙伴身上,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孩子的小伙伴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小太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但是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过程中难免有点小磨擦。有些父母怕孩子受委屈、受欺负而不让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玩。这种做法往往造成孩子性格的孤僻、怯懦、胆小,以自我为中收的毛病。利于孩子成长的办法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教给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
1、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也会反映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能与家里的长辈、同辈相处融洽,能与邻里搞好关系,这就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家长首先要能与尊长、邻里、同事搞好关系,对孩子的小朋友要热情、尊重。
2、鼓励孩子多串门 多让孩子串串门,可以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合群。孩子在串门的过程中会逐渐学到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当然,对串门的时间、地点和礼仪规范,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控制。
3、教育孩子平等待人,不可以自我中心 同伴之间的交往原则是平等。如果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太霸道,处处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那么,别的小朋友就会疏远他、孤立他。而孩子霸道的性格往往是在家中形成的,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多为别人着想。比如,吃饭时,不要将自己爱吃的菜端到自己旁边独占;家中有人生病时,家长要让孩子不要吵闹,为病人着想。教育孩子适当地为别人着想可以使孩子减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4、要求孩子助人为乐、待人友好、与人合作 凡是那些被同伴接受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助人、友好、合作、快乐和亲社会;而那些被同伴排斥的孩子往往是那些攻击性、破坏性强,易争吵,好打斗,怀有敌意和逃避作业的孩子。因此,家长如果要让孩子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好的性格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可对孩子百依百顺,过于娇纵;要教育孩子在解决矛盾时,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要给孩子讲道理。
5、家长要给孩子以温暖和关怀,不要用强制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幼年缺乏父母之爱和家庭温暖的孩子容易形成破坏性、攻击性的性格倾向;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往往被孩子仿效。
因此,孩子怎样与同伴交往常常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的反映。家长最好用民主的方式(如尊重孩子,听孩子合理的建议,给孩子讲道理、参与孩子的活动等)去教育孩子。
⑸ 幼儿交朋友的方法有哪些
幼儿交朋友的方法有哪些
幼儿交朋友的方法有哪些,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有朋友,孩子也一样。当孩子看到小朋友们在玩时,却不懂得怎么加入,那就需要我们大人来引导她,下面一起来看看幼儿交朋友的方法有哪些吧。
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幼儿的正常交往。
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如:刚入幼儿园的宝贝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合群。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为宝贝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宝贝的不安心理,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时老师可以请大年龄班的幼儿到班里为小朋友表演节目、讲故事、交朋友,跟他们做游戏,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儿解除孤独、害怕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交往。
这样,会使大年龄班的幼儿懂得了交往中必须有责任心、互助心。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给宝贝充分的游戏活动的时间,因为游戏和活动是幼儿进行交往、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
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交往中必须敢讲话、爱讲话,消除羞涩、胆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个性。如:通过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不同的交往方式,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有意识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培养幼儿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言语交往水平
1、语言交往行为取决于语言交往能力的高低。
幼儿语言交往行为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高低。言语交往能力不仅与交往双方对同一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程度有关,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交往的内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
2、重视培养幼儿对交往内容做组织能力。
言语交往还受双方性别、兴趣、相互关系、交往动机、愿望等因素影响,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语言较多,社会性语言发展较弱,并且极容易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转变话题。
所以我们重视培养幼儿对同一话题的坚持能力和对有关交往内容做组织能力。同时,丰富幼儿的各方面知识、经验使他们用更多的语言交流更多的信息。
如:经常向幼儿提出更多的问题,启发幼儿的思考,较快反映等。教师努力给幼儿提供与不同的人的机会,使幼儿能根据交往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容易在交往双方产生共鸣的语言形式,让幼儿在交往中尝试成功与失败,从而能学到有关的技能。
三、教给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增强幼儿交往的自信
幼儿需要交往,哪怕是一个内向、孤独的宝贝也需要交往,愿意交往,然而仅仅拥有一个美好的交往愿望也不一定能使交往成功。这就涉及到有关交往技能的问题,如小班幼儿的思想单纯,在进行主动交往时没有交往策略,因此,常常使交往受挫。
这样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在某种行为刚刚发生时,就可组织幼儿讨论,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 幼儿只有具备很强的自信心,才能很好地同他人进行交往。如何才能使幼儿具有社会交往的自信心,是成人必须教给幼儿的社会交往的技能。
幼儿的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和幼儿与成年人的交往,幼儿与成人的交往比较容易,成人主要要教给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技能。首先,要教给幼儿友好地与同伴交谈,交谈的语调要柔和,能耐心倾听别人的谈话;其次,要让幼儿更多的注意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不是总看到别人的缺点,拿别人的缺点来取笑别人;再次,要理解同伴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但又不盲目地听从别人。
例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教师可以教幼儿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如何玩,在游戏中既能积极地提出建议,又能尊重别人的意见,不强迫别人接受或服从自己的意见;最后要教给幼儿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愉快地与同伴合作等。
四、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进一步增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应该不断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打破班级和幼儿园的界限。幼儿园可以开展大小的联谊活动,还可以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让幼儿同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进行交往。如组织幼儿去春游,让幼儿同农民伯伯进行交往;组织幼儿参观商店、菜市场等,锻炼幼儿实际交往的能力。
五、密切联系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共同担负起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责任
幼儿除了在幼儿园活动外,还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且与父母最亲近。我们努力与家长达成共识,在家也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培养幼儿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信心,敢于交往。同时,适当地把宝贝带入自己的社交圈。
家里有客,让宝贝参与接待,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另外,组织家庭游戏小组,也不失为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一条好途径。
家庭游戏小组的成员经常自发地、不定期地开展郊游、娱乐等活动。平时,则鼓励宝贝运用电话与同伴交往。使幼儿从自己的小家庭走向一个全新的大家庭。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成人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坚持不懈地对幼儿进行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才会不断的增强。
1、 鼓励孩子学会勇敢
性格内向的小朋友,到陌生环境会比较慢热,想要孩子快速融入到环境中,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引导这类小朋友勇敢的跟小朋友打招呼,心里紧张的时候可以多多微笑,这样让人看起来会更友好,也会提高自己的信心。
想和朋友们玩的时候,我们要先有礼貌的说“我可以一起玩吗?”“我们一起玩好吗?”“我想加入你们,好吗?”
2、鼓励孩子学会谦让
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霸道,爱抢小朋友的玩具,老师和家长要多引导这类的小朋友学会谦让和分享,让他明白只有学会谦让懂得团结,小朋友们才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戏。
3、鼓励孩子学会沟通
小朋友之间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摩擦,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用语言跟小朋友去沟通,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如果惹朋友生气了,道歉了还可以继续做朋友“对不起,我不应该这样说你!” “笑话你了,对不起,以后再也不会那样了……”“请原谅我,我们以后还是朋友好吗?”“对不起,请接受我的道歉吧!”
4、鼓励孩子分辨是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交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应该在平常的教育中树立良好的交友观,什么样的朋友我们可以多交,什么样的朋友我们不能交。
5、鼓励孩子学会坚强
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尤其是女孩子可能更能娇气一些,这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要坚强,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摩擦和碰撞,要告诉孩子大家都不是故意的,虽然会疼但要坚强等话语,相信在我们的鼓励下孩子们会更快的成长起来。
6、 鼓励孩子做自己很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总有着古灵精怪的想法,在他们缺少友谊的情况下,成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引导他们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假装做出自己很喜欢的样子,只为取得别人的好感,要明白花香自有蝴蝶来的道理。
我们要告诉孩子:“在交朋友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自己主动用行动来说明你想要交他做朋友,而不是等待他人向你靠近。”教会孩子在面对任何人时都要真诚待人,尽自己的能力适当地帮助他人。要有一双慧眼,看得懂什么样的人是值得深交的。同时一定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项幼儿行为研究
这个研究分三个阶段,研究者是华盛顿儿童心理学家K、艾琳、艾伦,研究对象是一个拒绝与他人玩耍的小女孩。由于状况持续时间很长,从而引起了家长老师们的注意。
在第一阶段,正强化。当孩子黏老师或拒绝与人玩耍时,老师采取不关注的态度。当孩子偶尔出现与他人接触,例如有传递玩具、简短交流等行为时,老师大力赞扬。不仅直接表扬孩子,还在课堂上表扬。在这种正强化下,孩子与人玩耍接触的频率增加。
在第二阶段,撤销正强化。为了查看正强化的效果,在这阶段,老师们在研究者的指引下,当孩子与人玩耍接触时没有特别给予赞扬。这阶段,孩子出现明显的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减少的情况,证实第一阶段的正强化是有效的。
在第三阶段,继续正强化。在这阶段,老师们继续称赞鼓励孩子与人接触玩耍的行为,孩子与人接触的频率再次持续上升……最终,孩子与小朋友接触玩耍的行为变得日常,改掉了不与其他小朋友互动的行为。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也出现在幼儿园拒绝与人玩耍的行为,可与老师沟通,并通过强化的做法纠正。父母们也可以通过对小孩说:“今天老师告诉妈妈,说你和其他小朋友玩得很高兴……”这种沟通也能起到类似的“强化”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父母们可以做的方法
小朋友之所以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常常是因为陌生,有些小朋友可能因此养成惯性。所以,父母们在面对小朋友这一状况时,可以采取一些做法。
做法一,邀请孩子的小同学到家里做客
家长在送孩子上学或接孩子放学时,或在家长群交流时,可以尝试邀请那些住得比较近的小同学来家里做客。在小朋友更多的接触中,能帮助孩子们摆脱陌生感。当他们与同班的小同学熟悉后,在幼儿园时就更容易与其他孩子互动了。
做法二,取得对方家长同意后,带孩子拜访小同学
如果发现孩子与某个小同学较亲近,在取得对方家长同意后,可带自己小朋友拜访小同学家里。当然,顺便带上小礼物、小玩具或小零食是一种礼貌的做法,能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孩子们或许会因为新鲜感而玩得更欢。
做法三,组织小型的亲子小活动
当家长在与其他家长熟络了之后,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日”、“玩具一小时”、“半天郊游”、“中秋节小聚”……等形式,组织小型的亲子活动。当然,家长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组织其他主题的亲子小活动。在亲子活动的互动中,小朋友的陌生感慢慢消除,家长们也有了一个交流养育经验的平台,一举两得。
人们常常说,熟悉的过程,就像孩子接触一杯水,一开始不知道冷热,会很忐忑,当他轻轻触摸,感觉水温后,他就懂得是否端起来喝……小朋友的人际接触,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⑹ 入园后,孩子怎样和小伙伴相处有哪几种可能性
宝宝之所以会发展为不同性格,与父母和家庭对他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如果你想让宝宝未来更好,充足的爱和正确的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⑺ 幼儿园课堂怎样有效互动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近些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不少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特别是在幼儿园人数较多的班级中,进行师生互动有相当的困难,原因是幼儿人数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而且无关因素的刺激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为此我们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关注,并尝试一些可以在幼儿园活动中积极建构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方法。 一、 分组教学,减少人数,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 进行分组教学,减少了幼儿的人数,大大提高了幼儿个体与教师交流,交往的频率,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如在语言活动“蓝汽车”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回答问题,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的约束,和其他的一些无关刺激的干扰,往往真正能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互动的人数都是不多的。提出的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儿确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机会。而在分组教学中,人数少了,无关刺激相对减少,时间不变,自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并切可以有目的的进行交流,交往。而且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第一组幼儿的情况并且调整教学方案对下一组幼儿进行教学,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提倡互动最终的目的不也是如此吗。 二、 关注幼儿,及时捕捉,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纲要中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任何行为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和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如幼儿在教室里自由的游戏和交往,而此时教师需要幼儿安静下来进行集体游戏,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拍铃鼓,当幼儿不能按指令进行相应的反应时,教师便履行了“教育批评”的职责,然而我们仔细想一下,好动,控制能力差,本来就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反应都是在情理之中的,我们通常是进行“小孔雀游戏”“手指游戏”“寻宝游戏”(这三类游戏都是平时观察到的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小孔雀游戏”是利用小孔雀这个幼儿既喜欢又可以表演的角色,以点带面来评价幼儿的一些日常行为;“手指游戏”特别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无论幼儿在干什么,我们只要是玩手指游戏幼儿情绪就显得十分高涨,当幼儿发出一个造型指令,教师相对应的做出反应幼儿就表现的十分活跃,各个都很集中。)这是对幼儿日常活动的关注,当然还有对幼儿突发的行为和反应的关注,如在实践活动“泥巴乐”中我们发现孩子在捏房子的时候,发挥了一定的想象力,捏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房子,并没有依照挂图上的房子去捏,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的把自己捏好的房子拿来给我们看,捕捉到孩子这一兴趣点,我们对孩子的创造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还与他们交流,大家互相交谈了解房子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什么意义,同时有目的的将师生的交流拓展到生生的互动中,有时同龄孩子的吸引力比教师的吸引力更大,此时孩子们在得到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下,有了目标,活动更为积极了。 三、 明确角色,有效引导,发挥师生互动的实质。 在过去已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认为互动就是要解放孩子,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可是结果确是幼儿象一盘散沙,变得自由散漫。纲要中明确指出:这种对幼儿放任自流,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或简单地组织一些让幼儿有机会动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并未有实质性的意义。在游戏活动中让我们感受最深。如组织孩子玩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通常是现场混乱一片,管了这个吵架的,管不了那个捣乱的,试问,孩子何来发展呢?通过学习纲要我们认识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我们在玩沙活动中观察到大多数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兴趣指向,发现他们都比较喜欢挖沙,我们引导幼儿想象可以挖出什么来,幼儿商量讨论最后决定了主题“运河”,接着我们教师带领孩子参观运河给幼儿以实际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有感性的认识,在玩沙游戏中给与相应的和特别的指导,使孩子在师生互动中真正的得到发展。 纲要中的师生互动还不仅仅如此,我们必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新纲要,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经验,适应幼教改革的趋势,做好教师的每一天。
⑻ 如何教孩子在幼儿园和老师,同伴相处
孩子在入园之后,有的孩子没多久就能完全适应了,可有些宝宝,入园好几个月了,还是孤独的样子,独来独往,没有好朋友。其实想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感受到幼儿园带给他的快乐,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孩子学会和小朋友交往,才能体会到同伴交往的乐趣。孩子学会如何与老师交往和沟通,才能形成更好的师生互动。能够与小朋友、老师友好相处的孩子就会更喜欢幼儿园了。
教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1、每天放学的时候,家长可以多在幼儿园(或者幼儿园门外)呆一会儿,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一玩。如果孩子有抵触心理,家长就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放轻松,比如问他:“都哪个小朋友是你们班的?那个小男孩叫什么名字?你看他们在玩游戏,你也去玩吧!”有了家长的带领,孩子会放松并且不再害怕。
2、在与小朋友玩的过程中,身体的互相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小女孩特别娇气,其他小朋友就碰一下,就哭哭啼啼,这样小朋友们就不爱和她玩了。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就要格外注意,你要提醒孩子:“其他小朋友不是故意要打你,他是不小心。你一定疼了,但你非常坚强对不对?”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就会逐渐改变并适应的。对那些鲁莽的小家伙,你也要提醒孩子要小心一些。
3、家长也可以领着孩子走到其他小朋友的面前,和孩子一起询问小朋友的姓名和年龄、班级,并让孩子把自己介绍给小朋友,让他们彼此熟悉一下,拉起小手让他们成为朋友,这样孩子今后就学会如何交朋友了。
4、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中好多小朋友都不和他玩,究其原因可能是他老是独霸玩具,不懂得谦让,偶尔还会欺负小朋友,因此小朋友都不和他交往。由此看出,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必须告诉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要友好,要懂得谦让,玩具可以一起玩或者轮流玩;不能随便打人等等。
5、教孩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如小朋友要抢玩具时,让孩子告诉他:“玩具是我先拿到的,如果你很想玩的话,等我玩完以后你再玩好吗?”或者是和小朋友商量说:“你真的很想玩吗?我们也可以一起玩。你说好吗?”从而提高孩子解决问题和与同伴沟通的能力。
6、入园之前,家长请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
教孩子学会和老师交往
孩子离开爸爸妈妈到老师的身边,对于孩子来说生活环境是一个极大的改变。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让他学会与老师交往也是非常必要的。师生之间形成很好的互动对于孩子非常有益,有时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会让宝宝高兴好多天。
1、告诉孩子老师很慈祥,她很爱你们。不要对宝宝说:“再不听话,我就告诉老师。”之类的话。要让孩子感觉到,老师也像爸爸妈妈一样,是他们的朋友和保护者。
2、告诉孩子当他有一些必需的要求,如小便、喝水时,可以让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旁边,小声地告诉老师:“老师,我想小便。”或者举手告诉老师:“老师,我口渴,可以喝水吗?”引导孩子面对老师适当地提一些必要和简单的要求。
特别提醒
1、父母也要和老师做一些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让老师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如孩子的兴趣、习惯,以及孩子不敢和老师讲的问题等等。特别是一些体质较弱或身体不好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告诉老师孩子的病症及身体实际情况,以便让老师注意和留心。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的保育,给孩子更多的关注。
2、对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父母要多协助他,帮助、鼓励孩子积极地与人交往,让他体会到交往的乐趣,从而逐渐扩大交往的范围,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快乐。
3、可以为孩子选择固定的两三个好朋友,不管是邻居还是孩子幼儿园的同班同学,当然应该是比较乖巧或者遵守纪律的。在父母接送孩子时,可以在孩子放学留园玩耍的时候多和其他父母交谈,认识一些真诚、质朴的父母,让孩子和他们的孩子玩在一起。孩子的好朋友可以来自任何家庭,但是最好不是横行霸道的、仔细观察后也没有喜欢说脏话、谎话或者带着孩子们去做危险活动等等即可。孩子的小朋友可以有点任性有点娇弱,这样没什么不好,还可以让孩子锻炼他保护他人和迁就他人的宽容之心。
4、在其他的活动场合,让孩子自己决定和谁玩,家长在一边观察即可,要给予孩子自己结交朋友的权力。当这些临时的玩伴有不良行为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结束玩耍后向孩子指出,并且和孩子共同讨论错对,让孩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慢慢开始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念。
5、在和孩子一起阅读和看动画片的时候,当看到和好朋友或者坏朋友有关的情节时,要强调“这样的朋友真好”,“这样的朋友真危险,要离他远一点”,进一步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
孩子的人生路很长,家长无法限制他交朋友的范围,教会他如何选择朋友,才是保护他的长远之计。
⑼ 如何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孩子在婴儿期就会有社交的愿望,2岁以后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即便孩子可能会害羞、抗拒不知所措,但交友的渴望和需求是非常敏感的。
而幼儿园,正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交场所,萌发并且延伸友谊的第一个环境。那么,在这个家长无法深触的环境里,如何帮助孩子交到朋友呢?有几个方面,给各位家长一些建议。
先做好自己
首先,交朋友的第一原则,一定是“做好自己”。
孩子会因为期待和小朋友相聚,一起玩,而真正渴望去幼儿园,也会因为和小朋友合不来,没有交到自己的朋友而不愿意去幼儿园。家长不妨多和幼儿园老师,和孩子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问题,那么就先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问题。
家长要尽量在孩子上幼儿园前教会孩子自主如厕,自己吃饭等生活技能,避免孩子因为“尿裤子”这种事被小朋友嘲笑,而产生自卑,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心理。另外,家长要教会孩子合理分享,使用礼貌用语等,一个懂礼貌,懂分享的孩子,自然会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喜爱。
制造幼儿园以外的社交机会
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家长很难观察和干预,那么不妨帮孩子制造一些幼儿园外的社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周末聚会”。
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沟通,或者向幼儿园老师了解,孩子和哪些小朋友的互动最多,在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邀请这些小朋友的家长周末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出去玩,做一些园外的户外小集体活动。因为有爸爸妈妈在场,孩子在与小朋友的相处会更容易放得开,家长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孩子们在相处中的行为、性格和喜好,鼓励孩子积极社交,在孩子遇到社交困难的时候给予指点、帮助。
经过几次家庭单位的周末聚会后,家长也能够观察到自己的孩子和哪个小朋友更合得来,不妨再进行一些一对一的聚会。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儿,帮助孩子促进一份更深层、更特殊的友情。
教会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即便没有家长在园外的干预,孩子在幼儿园一样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友谊。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帮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更容易破冰。
如果孩子有喜欢接触的小朋友,可以告诉孩子勇敢地去接近对方,比如,吃饭、做游戏的时候坐在小朋友的旁边;把今天画的画,给小朋友看看,来引起对话;玩玩具的时候,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带的零食和玩具,分享给小朋友;如果看到小朋友不开心,哭了,可以坐在他的旁边,或者拉着他的手安慰他;当小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去帮助他,或者替他寻求老师的帮助;如果喜欢小朋友的衣服,鞋子,可以告诉小朋友,你觉得他的鞋子很好看,由心地发出赞扬。
主动接近、引起对话、邀请、分享、安慰、帮助、赞扬等,都是社交中非常有效的“破冰技巧”,可以帮助孩子主动去交到朋友,营造自己的小社交圈子。孩子可能从其中任何一种尝试中,便开启了一份友谊。
⑽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 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的方法
1、教给孩子社交规则
在和同伴交往中,孩子往往是由于不懂得社交规则而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特征。如被拒绝型儿童,有的可能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表达。看到小朋友搭好了积木,他也想玩,跑过去,一把打掉、推倒已搭好的积木,自然不受小朋友欢迎;对某个小朋友表现好感,于是走过去打招呼——给一拳,却把小朋友打哭了;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稍不如意就加以破坏,因此小朋友不喜欢他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要注意教给他交往的规则,如怎样和小朋友打招呼,怎样用语言请求和同伴一起玩,和大家玩不能只顾自己等。可以用示范表演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妈妈扮演同伴,表演不同的`情景,让孩子学习怎样解决问题,然后交换角色,让孩子学会冷静处事、大度、合作、分享。
2、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让孩子感到与人交往是有趣的,不论对方是什么人,特别是要与同龄的孩子交往,因为一个人总是要在同龄人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成人的世界,而成人对弱小的生命往往给予了莫大的爱和“谦让”,让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地位,所以当孩子将与成人交往的准则移到同伴之间时,立刻发生了矛盾。对于胆小害差羞的孩子情形就更糟,孩子受挫后也许会走向封闭。所以要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可以定期邀请小朋友到家中做客,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3、民主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社交行为、对儿童活动的指导次数、及父母是否积极地影响儿童和他们在支持儿童活动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社交地位。我们提倡民主的教养方式,建议父母对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或东西做出积极的反应,这样有助于孩子获得安全感和被同伴接受。而且建议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度控制,给予孩子温暖,父母也要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为孩子做出榜样。
4、家园共育
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家长要和教师共同努力。教师是影响孩子最有力的人物,尤其是对孩子的评价,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不忽视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教师的爱中,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快乐地绽放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