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是一个动态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 随着课改的变化, 课堂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都在发生着改变; 应该将最先进的、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质教学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并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应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理念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进一步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提。培训学校的教学提倡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的独立追求、人格的自由发展,同时实现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教师应首先明确及理解这些先进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运用这些理念去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拥有自信, 拥有自信学生才能进入状态,专注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对学习“全神贯注”、“乐此不疲”。 合作互助、双赢共进, 使学生在学习中内心稳定、快乐和谐。 坚强的毅力、不畏挫折,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肯于坚持、在学习中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满足学生智力及心理需求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 教师和蔼亲切幽默鼓励, 学习过程中成功的体验,将有助于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并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进度 知识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同时获得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于让学生获取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传授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根据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的过程;不仅仅是用一本教材反复的教练过程,应该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生的、学校的、社会的各种资源, 如社区、学校、家庭、图书馆、书籍(书店)、公园、广场、报刊、各种产品广告、标牌、音像制品、网上资源、与他人交流等, 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 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资源进行选择之后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教师对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应该高度敏感,教师应感知学生的需求及社会的脉搏,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及需要, 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适当的调配、补充和整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在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同时,要跨越和超越新课标;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跨越和超越教材。 四.优化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知识就是力量,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把握好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精讲、精选、精练、精评。将知识内部的概念、公式、原理横向联系、纵向递进。通过教学计划、讲授课、复习课、活动课、研究课、辅导课、练习课、考试课、讲评课、自习课、答疑课、试验课 及课后反思,将知识归纳分类、综合比较、拓展延伸、提炼精华。通过对知识的厚化与薄化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和顺化;通过协调的、知识量的积累,使学生的心智发生质的变化. 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主动获得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熟练与提升的自我管理过程,应该养成习惯, 从而成为自主自觉的学习过程。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将自主学习的基本程序分为学习计划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拓展性学习——自我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计划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通过讲解、训练、鼓励、提高、调整,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计划性的学习习惯 、独立钻研、学求甚解的习惯 、专时专用注重学习效率的习惯、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和善于向他人请教的习惯。 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所学的知识应基于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学生要在学习中去体验, 要在学习中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内容和方法, 去培养学生的收集与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的实践能力。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 在已有知识架构的基础上去创造。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去激发这种创造性, 让学生乐于去创造、易于去创造; 体验创造的精彩、创造的激情、创造的奇迹。 七.应用成功教学方法和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任务教学使学生在认知、技能及情感的层面上合理递进,取得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后进生学有所得,提高学习兴趣,优等生增强自学能力及吸取知识的独立性,不断超越自我, 飞的更高更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学习, 通过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 使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互补共进、双赢发展的理念内化到学生的真实的行为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 学生主动融入与参与, 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理解世界、探究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综合运用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强调从学生自已的思考与立场出发, 观察生活、关注他人, 观察自然、关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大信息的冲击力度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集合在一起,并由计算机综合控制的技术。它不仅有传统媒体: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的全部优点,而且实现了集成和交互。它是把成熟的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技术革新和三维动画技术等有机结合,同时在它们之间建立密切的逻辑关系,使这些本来互相游离的技术在计算机中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整体,使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对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体的素质都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及设施的应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情景多层次、多维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会在单位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大容量的信息”冲击”。 在虚拟情景中激发求知欲望。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功能,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到这些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唤起学习兴趣。正如着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借助现代教育手段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促使其自始至终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唤起学习欲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的资源是一个大的系统, 我们需要关注各个方面.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点把握上述关键的教学环节, 选择优质的理念、内容、方法,以有利于我们以点带面, 事半功倍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② 如何进行初中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本质
笔者认为,广义的教学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本身。因此,从本质上讲,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可以视为教学职员之间的“对话”和“匹配”的过程。即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之间通过“对话”的形式“匹配”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的过程。
1. 作为“对话”的过程。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实际上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正确解读,理解课程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资源、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三者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其中主要是教师与课程目标和教学资源的“对话”。教师一方面要解读课程标准,了解教学资源预设的目的和功能,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对资源进行取舍和调整。当然,“对话”不仅限于教师与资源之间,学生与资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对话”空间(图1)。
教材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不是被动的传授者,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师要善于接纳来自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他们的不同声音。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实施中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完善个人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
2. 作为“匹配”的过程。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含着整齐划一的教学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即“匹配”或“适应”。
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匹配”是指资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教师(包括教法、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学生(学习基础、方法、风格等)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匹配,从而形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图2)。也就是说,选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连贯紧凑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个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结构可能存在某些不协调的方面,但却可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其关键是要合理整合教学的具体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块的目标是达到课程标准7级要求。每模块由五个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图3),这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从语言输入 (Input) 到语言输出 (Output) 的学习过程。这样的编排符合语言学习先“输入”然后“输出”的习得规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较好地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持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序列设计,认识到教材强化听力和阅读的倾向,强化教师对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强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事实上,“Warming
up”是“听说”结合的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为Language
study)是“读”的延续,“Using Language”(SEFC中为Integrating skills)则重在“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应用。“听说读写”的教学序列符合母语学习的心理过程,而对外语学习来说,却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入门阶段或初级阶段,因此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则有待于改进。有研究认为,外语学习的学习顺序应该是“读听说写”或“读听写说”,这一过程同样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顺序和“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所任教学生的学习水平,调整并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以期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
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怎样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这就需要制定教学资源整合的一系列具体目标。但从教学资源整合的出发点来分析——教学资源不是教学中的规范,而应是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因此,笔者借助自然生态中的适应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提出教学生态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性——“适者有效,不适者无效”,即以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为判断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在“适应性”这一总体原则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该实现“四化”,这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整合的操作标准:①本地化,即应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为宗旨;②个性化,即应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③个别化,即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④现代化,即要改变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
1.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不同群体间认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教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学中,由于当前学生中,城市学生不知道农业生产到底在做什么,即使是农村学生,接触农业生活实际的机会也甚少,因此,他们也无法想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深入农村、亲近农民、了解农业”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学生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农民的劳动、尊重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2. 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新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远离所教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即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考察(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
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对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做一些调整(表1)。
表1:根据学校实际对SEFC中的教学内容调整
时间
主题
单元
时间
主题
单元
开学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艺术节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游黄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节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节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运动会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资源,挖掘多重价值。
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其中蕴含着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知识具有多重价值,主要表现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学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说明文的方式呈现了大量的科学边缘知识,如地球生命的起源、万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论。在这些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英语,不仅体现人文价值,也体现了科学价值,真可谓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其中蕴含了许多科学价值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学发现,等等,同时也蕴含了珍爱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人文价值。
4. 关注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
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非预期因素正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是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重要部分,拥有无穷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学中,在熟悉了不同身体语言的含义和使用场合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参与表演,设计了“你演我猜”的简单身体语言表演,但是,由于节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因此在表演和猜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从而让课堂超越了原本设想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超越了教师原本预想的思维空间。
因为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很巨大,所以当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时,类似的非预期因素在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图4)。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非预期因素,并且要努力发现每一个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使之在转化为当堂课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成为后续教学中教学资源生成的动力。
综上所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人的发展)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分析学与教的需要,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因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重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重组和整合往往基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而且仅限于局部的修修补补。那么,教师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教学资源进行怎样的整合呢?
笔者认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体的整合方法有两种:
1. 利用替换思想,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加减:添加与删减。添加是指补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两种——延伸和拓展。所谓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变化。扩展则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因而它主要是质上的变化。同样道理,删减也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在质量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增减时,还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即调整教学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科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成为真正科学家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学: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导;第三,利用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引导,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虽然这三种方式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但选择的关键依据是适应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只有这样,才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如果时间允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会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
修改:详写与简写。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联系起来,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的语言,可以设计更多地解决问题的任务,也可以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阅读技巧,辨别文章中的人物分别来自哪些地区和国家,分别使用了哪些身体语言等,并通过完成图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体语言。同时,教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2. 利用重组思想,提高教学的逻辑性。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如调整章节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或重新安排章节的教学顺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节内的教学内容调整以适应教学需要比较可取,过多和过大范围内的调整则未必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即这种调整应有一定的幅度和频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体上是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编排学习内容的,不适合中、高级的英语学习,并且有些单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难度太大,作为单元的起始内容,听说学习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是“说”的质量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话题内容太难,学生对话题相关的语言积累少。如果改变教学序列为“读听写说”,即将“写”和“说”放在“读”和“听”的后面,先有相当量的语言输入和积累,语言输出就有了“活水源头”,这既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又符合“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积累规律,同时,把难度较大的“说”和“写”放在难度较小的“读”和“听”之后,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又如,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节英语课时,笔者将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调整到第一课时,学生作自我介绍时,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表达爱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学生作自我介绍时句式单一和语言呆板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经调整而创设的真实语言环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使得他们乐于开口,使整个课堂乃至整个学期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③ 课程整合的途径有哪些幼儿
幼儿教育的整合方法
一、幼儿教育应该整合什么
幼儿教育的整合,应该是系统的整合,只对局部的要素进行整合,往往难于取得应有的成效,甚至整合往往会变成形式的整合,而不是实质的整合。
1、观念的整合
观念的整合,就是观念的联系和渗透。幼儿教育应关注多样化的观念,并注意这些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整合的观念,才会有真正整合的教育。避免机械的、片面地理解某些教育观念。如关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应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结合起来;应把教育形式、手段的多样化与教育手段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合起来。
教育观念的整合,是先导性的整合,只有充分整合各种相关的观念,形成一种与教育整合有关的观念的体系,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
2、目标的整合
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 幼儿教育的整合方法
教育目标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教育目标在表述时,可能会划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教育目标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及艺术五个方面。除了这种划分方式外,也还有体、智、德、美或运动与技能、认知及情感等归类、划分的方式。不管那种归类、划分方式,都是对整体发展的相对的划分,这种划分只是为了使我们在考虑教育目标时,不致笼统、无序。任何一种划分都存在对整体发展分隔的问题。这种分隔对年龄较大的学习者来说是必要的,分隔能使学习内容分化、深入。但对年幼的学习者来说,分隔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应该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加以弥补的。因此,教育目标的原初形态并不是割裂的,要使教育深入和具体化,有必要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划分,但这种划分不应只是是单一领域的目标细化和分解,而还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教育目标从总体的目标到现实的活动目标应该是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
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整合,进而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3、内容的整合
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总要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以目标的整合为前提的。教育内容整合的主要表现是使同一个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甚至可以突破领域这一内容组织形式。内容的整合最终应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内容的整合性,影响到活动的整合程度。
4、资源的整合
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教育内容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含了多种教育内容,对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丰富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儿园、家庭及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运用,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5、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经验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但较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整合。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需要教育实践的经验,需要对幼儿活动水平的洞察能力,需要教育活动组织的应变能力。对教育活动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确保教育整合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提高教育的成效为目的,避免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单一和刻板。
6、发展的整合
幼儿发展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它各项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实现了发展的整合,才能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幼儿教育整合中每一项整合都应关注幼儿发展的整合。发展整合的实现,是使整体性目标从可能性转化成为现实性。
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科进行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科进行整合可参考以下途径和方法.
1. 嵌入式:我国的课程政策鼓励教师开发课程,因此在编制课程时,预留了供教师创造的空间.基于这点,可以在所预留的空间中嵌入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来补充完善课程.
2. 延伸式:教师对学生感兴趣和有所研究的某些内容,运用其他学科的方式进行延伸.如教小学语文课文《船过三峡》时,与常识学科整合,让学生以三峡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研究三峡的地理与环境,或研究三峡的文化遗产,或研究三峡的风土人情;还可跟数学学科整合,用统计表的形式反映三峡的变化.
3. 缝合式:在教学中,要更多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缝合式整合学科,就是在学科的边缘处及其他学科的交叉处设立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在音乐与语文课程之间开设“歌词欣赏”等内容,在数学与常识课程之间开设“现象与计算”等内容.这样做既有利于打破学科界线,满足综合学习的需要,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思路.
4. 重组式:打破学科结构乃至学科门类,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种学科,建立新的学习内容形态和体系.如:根据单元学习内容,重组一个单元主题“青蛙和蛇”,语文教师上阅读课,读懂这则故事;数学老师上统计课,学会设计统计表,用统计的方法统计出蛙跳成绩,分析所发现的信息;英语教师上句型课,让学生学会三种句型……
搜来的,有用就采纳!
⑤ 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
前提: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纲,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教师实现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的前提。
1.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教师要打破课程及教科书的观念,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不是执行教材,而是要开发教材、拓展教材,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教材,而是学会学习、明确实践行为。
2.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大课程的课程观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使其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因此,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3.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还包括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处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注意研究教材,发现其新理念、新话题、新选材,以及其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关注图文并茂的素材,选择与之相配合的资源,采用灵活的活动形式组织教学。教材虽然权威,但同一边这教材不一定适合每位教师,每个学生,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做到“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对教学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恰当的取舍和调整。
2.以实效为旨,优化课程资源
备课时,教师可收集一些可开发的课程资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材料,比如收集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时事、赛事、时尚和娱乐等方面的新闻和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补充和深化教材内容。
总之,教师对于教学资源要有开放、融合的视野,并且具有反思、重构的能力。如此方能在面对获得的多元化课程资源时,巧妙艺术的将其整合,为己所用,并避免流于形式、缺乏层次性,要注重实效,从而讲出平实而又丰厚的课。
⑥ 如何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数学教师采用,它成为一种最实用的教学方式。只有科学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 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网络作为信息发展的产物,在新课标背景下很受推崇,学生也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进行情境设置和信息查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笔者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把那些有轴对称特点的物品或者图片拿出来,用实物展台展示给全班学生,增加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如教科书、圆柱形水杯、光盘、蝴蝶图片,以及M、V、O、W、A、T、8、♀、∩等字母、数字或者符号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大屏幕观察其特点,从而轻松发现规律,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点。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感兴趣,学习效果极佳。课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看一些有关轴对称的物体或者图片资料,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运用。
二、 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优势作用,科学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中绝大多数知识点是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图形的变换、线段的移动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从本质上揭示数学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展示,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在进行“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时,开始师生共同截出几种简单的几何体,但由于学生个性水平的发挥,在截取几何体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复杂情况,操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要操作的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课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抽象的几何体有了直观的认识,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再如,在“概率的意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一个抓球小实验:黑盒子里盛有黄、红、白三种颜色的同样大小的乒乓球各3,让学生从黑盒子里一次抓出3个球,总共抓90次,看一次抓出来的都是红颜色的次数,红黄白各一个的次数,两个红色一个白色的次数……这个实验由于课上实验时间、实验场所的限制,学生实验内容、次数不够充分,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和预想的结果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运用Flash课件模拟这个实验,使学生对概率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笔者设计一道有关概率的习题:“假如有这样一份试卷,120个选择题,每题1分,大家都不会,答案随机选择。那么,请思考下列问题:我们班同学得72分的概率是多少?96分的概率是多少?通过这个问题大家进一步思考,一个同学得了86分,能说明他会86分的题目吗?”笔者可以利用课前制作好的Flash课件进行演示,有效解决概率这个难点。这样的趣味题目使学生对概率知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整合现代教育资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
现代教育技术能展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拓展信息来源,能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教师直接在课堂上画出相关的几组图形,会大大浪费教学时间,还缺乏形象直观的效果。为更好地优化教学结构,教师通过Flash动画手段让直线移动起来,从而展示直线和已知圆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离、相切、相交的几个概念,学生通过动态观察,理解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值关系,推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这些关系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再如,在新授课的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进行知识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通过这个环节教学能够对本节知识有个整体把握,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复习课的教学时或者试卷讲评课时,可以利用实物展台把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或者是容易混淆的题目展示出来,进行对比教学,以便提醒学生引起注意,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走进课堂教学,为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科学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作用,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赢,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⑦ 资源整合的方法和原则有哪些
⑧ 怎么整合教育
1、将所有教育教学资源尽量纳入统一的规划、统一的开发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增强教学资源的通用性、互换性、兼容性和共享性。 \r\n\r\n2、对现有资源进行清理、归类和筛选,剔除陈旧过时的资源,及时加以补充、升级、改造和更新,使教学资源不仅完整配套,同时也与时俱进,保持新颖性和先进性。 \r\n\r\n3、打破资源分割局面,处理好投资与回报、管理与权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建立灵活多样、公平合理的共享机制。 \r\n\r\n4、整合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心设计,务求实用,降低整合成本,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r\n\r\n5、树立资源整合的大系统观,对资源整合的运作应加以宏观把握,遵循整合的基本原则,结构上加以优化,管理上力求创新,技术上实施集成,使孤立零散的教学资源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资源,从而求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