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如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1、阅读时放松心情,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学生心情放松了,思绪才会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像鱼儿一样在大海中畅游,阅读时才会大胆想象。
2、选取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文章想开去。比如说看到“人声鼎沸”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也许你会想到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也许会想到足球赛场那些疯狂的球迷。
读到“鸦雀无声”,你也许会想到老师生气的时候,教室里沉默的同学和紧张得要凝结的空气。
比如读《观潮》这篇课文,读到这一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我仿佛看到一排排巨浪翻滚,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我仿佛在现场听到那山崩地裂的浪潮声,感受大地都在颤动,这气势,太壮观,太让人惊心动魄了!
再如《走月亮》这篇优美的散文,文字里流着月光,带着花香,如:细细的流水,流着山草和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我仿佛看到白色的月亮安静地躺在水塘里,好像也在快乐地听着潺潺的流水,闻着淡淡的花香。
3、通过对比阅读想象画面。通过阅读多篇同一主题,同一方法的文章,在文字与方法的相互交融中,让孩子的阅读走向深入。我们以四年级上册课文《观潮》为例,这篇文章就是按照顺序描写景象,这样就使景象有连续的画面感。
在《主题阅读》中与课文对应的文章是《钱塘潮》,同样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潮水,来让孩子想象画面。
在《走月亮》一文中,阅读方法是:抓住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来想象画面,《主题阅读》中对应的选文《玩月亮》是同作者的一篇作品,文中运用优美的语句,营造了“我和我的伙伴在月下玩耍的情境。”
这样对比阅读,不仅能抓住其中的写法,还可以体会不同情感的不同表达。
B. 想象画面的方法有哪些,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一)关注想象画面顺序
关注顺序词,将顺序说出来。比如《荷花》一文,作者将自己想象成荷花,按照“微风吹来前”“微风吹来时”“微风吹过后”的顺序展开描写。
(二)提取景物词
提取景物词,将景物画出来。比如《惠崇春江晚景》一诗,稀疏的竹林、两三枝桃花、渐暖的江水、满地的蒌蒿等,构成了一幅极具诗情画意的早春图。教师可以请学生圈出这些景物,联想其特点,并试着将它们画出来。
(三)聚焦动作词
对于动态感较强的语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语段中的一系列动词,并试着将它们表演出来,还原角色的动态过程。比如《燕子》一文中,“横掠”“沾”“荡漾”等词细腻地再现了燕子掠过水面的过程。
C. 请写出想象画面的方法
写出想象画面的方法
一、想象作文的特点和要素
想象作文是近年来才开始流行的文章体裁。它提倡学生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作文。作文的内容一般是非现实的内容,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束缚。题材大多是寓言、童话、故事新编、梦中世界、时空旅行等。
想象作文不一定符合情理,要求学生启动联想,将现实升华成幻想,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二、想象作文的基本表现手段
1、多观察,多思考。
不能脱离生活现实基础,在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发现新的事物。要有积极的思想和大胆的想象。充分地认识和理解生活,有着创新的思想和意识。
2、观察仔细,联系实际。
要写出自己的新颖性和独创性。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写出自己心中的世界。但是要注意,虽然是想象作文,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不能一味地天马行空,自说自话。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避免在作文中,脱离生活现象,写出虚假、夸张、空泛的文字。
三、想象作文结构的基本模式
1、要大胆想象。
行文时要脱离现实,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不要束手束脚。我们都知道,行文的基拙就是从时间、地点、起因、发展、结果、语言、动作、心理、形状、环境、人物等方面下手观察一个事物,这样所反映的内容自然就多,写作起来就可任意选取素材表达自己的想法。
2、想象要合理。
想象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我们要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从实际出发来写出一篇精彩的想象作文,那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是不可取的。
3、想象的内容要具体。
文章最忌的就是空洞,没有中心,没有主题。在行文的时候要注意话有所指,事有所叙。要努力、专注地将头脑中想好的构思,真实生动地刻画在自己的作文中。
4、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真情实感来,是写作文的最基本的要求。一般来说,作者在面对这个文体时,表达的都是自己对未来的想象,以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因此,我们在写想象作文时,也应该在描写未来的同时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情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哪些方法扩展阅读:
写作技巧
1、简明扼要:这是你在修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句句,一段段的修改,把无关主题的统统都删掉。一个短句比一段冗长的废话更具说服力,大白话比晦涩的专业术语更受欢迎。记得:简单就是力量。
2、富于感染力的句子:在短句中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动词,当然,并没有要求每一句都是这样,你需要变化。但是,多试试能够吸引人的句子。而且,你没有必要等到你要修改的时候再用,你刚开始写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D. 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
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方法策略,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打开想象的翅膀,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堂上落实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透过文字深切感受蕴藏在文本之中的画面和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E. 如何培养小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多做阅读理解
F. 如何通过故事文字想象画面
通过场景联想、想象自己身临其境。
文字要生动形象,剧情要扣人心弦。画面感其实就是帮助读者感觉他不是在读一个别人的故事,而是自己在亲身经历一件事,就仿佛身处于故事中的环境一样。它能让读者能更加感同身受的理解故事主人公的想法和行动,或许没有那些精细的场景、坏境描写,读者也能完整的看完整个故事,但如果加深了画面的塑造,则能让读者的感受更为持久也更为深刻。
G. 如何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可是,如何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这难住了我们。
这不,一下课,大家就又围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
“想象是个太自我的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去想象,但是怎么引导学生去想象呢?”
“想象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能有什么方法呢?”
“我上课的时候,只是让学生读完课文或者片段后,跟他们说:请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但是怎么想象?要借助什么去想象?我不知道怎么教!”
“就是,就是,我就是随便讲,学生就是随便说。落实这个语文要素,我没有任何章法。”
听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我想到了对于“想象”这个名词的解释。“想象,对小学生来讲,就是把眼前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头脑中的形象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播放一遍。它不是简单的接受和复制,而是透过文字,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领会、体验,并进一步加工、改造、丰满、延伸。”(摘自网络)这句话虽然是在网络中一个不知名的人所写,但我非常认同,它说出了我对于这个词语的所有理解。
怎么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呢?在上完《观潮》和《走月亮》《现代诗二首》后,有了一个逐渐清晰起来的思路。
《观潮》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画面,重点描写了“潮来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大部分老师讲课时的重点。三个画面从静到动再到静,分别抓住不同的景物来表现:“潮来前”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罗列了“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大潮未来时的安静等待画面。“潮来时”则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浪潮“声音”和“样子”的变化,来描绘大潮在江面上奔腾跳跃、惊心动魄的动感之美。“潮退后”寥寥数笔描绘了余波涌来、浪吼依旧的画面。三个画面的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详有略。
对于这三个画面如何引导学生去想象,在教学中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借助文字,讲述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要借助文字展开。
如《观潮》这一课,“潮来前”简略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罗列了观潮前的景物,景物的特点只有简练的概括,如“宽阔”“平静”“若隐若现”等词语。景物特点越是概括,越有发挥想象的空间。
教学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划出这个画面中景物的名称以及特点,“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蒙蒙的薄雾”“屹立的镇海古塔”“若隐若现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景物按照顺序排列,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远到近”,或者“先岸上在江上”,添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词语形象化,用形象的语言去描述概括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中的景物和特点。从文字出发,以文字为抓手,让学生的想象有法可循、有据可依的同时,明白描绘画面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二、调动感官,丰富想象
圈划景物后,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学生大多只是能借助文字说出“看到了什么景物”,其他感官很少能够参与进去。需要教师通过提示,引导学生调动多重感官参与进去,丰富画面,充实表达。
如《走月亮》第六自然段,作者描写我自己我阿妈在村道和田埂上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借助文字描绘了一幅有香有月、有声有色的“月下田园图”。这一段具体出现的景物有“秋虫”“夜鸟”“鱼儿”“果园”“沟水”“稻田”“油菜”“蒲公英”“,这些景物,有的是通过“声音”出现,如“秋虫”“夜鸟”“鱼儿”“沟水”,有的是通过“味道”出现,如“果园”,有的是通过“眼睛”出现,如“稻田”,有的是通过“联想”出现,如“油菜”“蒲公英”。怎么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这一幅画面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圈划景物之后,在老师的提示之下去想象画面。如“走在村道上,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走在田埂上,我闻到了……想到了……”,当学生描述画面时,用这样的提示语让他们的画面丰富起来,在这样的练习中,同时也明白要调动多种感官去想象,为调动“多种感官”描绘画面打下基础。
三、情境带入,描绘画面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以外,不同特点的文章有不同的引导方法,《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可以采取“情境带入法”。
现代诗《花牛歌》用简洁凝练的语言,一句一画面,把花牛“坐”“眠”“走”“做梦”这些活动和具体的景物“剪秋罗”“白云”“小尾巴”“太阳、青峰”等串联了起来。学生在想象画面时,教师一边描绘情境“太阳暖暖的照着大地,一片绿绿的草地上,……。一只花牛……,它……感觉累了,就悠闲地坐了下来,……。在草地上坐着坐着,它的眼睛开始迷糊了,……,……”学生根据老师描绘的情境,借助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兴趣盎然的补充完整画面。从而把花牛的活动和景物的描写自然的结合起来,初步渗透“人物+景物”描写画面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学时要引人而异,因课而异,想象画面、描述画面的过程,就是训练观察、学习表达的过程,把握“指向写作的阅读”的理念,让阅读为写作服务,训练想象能力的同时,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H.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如果教师能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想象练习,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智力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也很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结合阅读教学的经验,我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启发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耳闻目睹文中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小兴安岭的物产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在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时,我又分别出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优美的风景图,使学生如临其境,对小兴安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至此,我让学生练习类比想象,与我国的许多风景名胜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也可以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用配乐朗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教学《月光曲》一文的第9、10自然段时,用普通的教学方法较难使学生体会到月光曲的那种意境,就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运用幻灯片、乐曲和富有感情的朗诵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全面体会情感。我在播放《月光曲》的旋律后,有感情地朗诵:“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学生边听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既被月光曲的优美旋律和动情的朗诵所感染,又为穷兄妹俩酷爱音乐的精神和贝多芬对穷苦人们的同情心所感动。
二、品读词句入境,边读边想。
学生在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时,必须要朗读课文。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叙述的情节,就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篇课文的开头是写凡卡在圣诞节前夜,在满架的楦头的鞋店里,在昏暗的神像面前准备给爷爷写信。由于学生与凡卡的生活环境大大不同,很难体会到凡卡的当时心情。我先让学生看插图,再指导学生品读词句,如“昏暗的神像”让你想到什么……然后大家再交流所想象的画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凡卡担心的真正原因。在课文第8自然段,凡卡向爷爷诉说了自己痛苦的学徒生活,是从挨打、挨饿、挨冻,睡不好三方面来叙述的。我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找出一些动词,如“揪”、“拖”、“揍”、“戳”,在学生理解词语后,我就引导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去读,同时学生也让学生边读边想,自然地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故事情节之中,想象出一个个画面:老板、老板娘怎样打他。下文写凡卡每天挨饿,夜里睡不好觉,我都让学生去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想象画面。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也更同情凡卡了。
三、画出文中图景,促进想象。
我们在读文章时,通常是边读边想,在头脑中浮现出与文章相关的图景。因此,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创造性地画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画出文章中所写的山水。学生都会从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中去想象画面,并能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古诗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参考诗句的意思来绘画。“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中有太阳、山峰和云雾,“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中有瀑布和山川,最后一句写出了瀑布之长。诗句中写出了山的高大,瀑布的浩大气势。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与想象,画出的图景会更加丰富美丽。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四、续编文中故事,展开想象。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会激发学生的联翩浮想。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例如我在教学《凡卡》一文后,我又让学生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续写故事。学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凡卡在后来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种种遭遇。又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是桑娜拉开帐子,告诉丈夫:她已经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了。故事到此结束,已经让学生体会到了渔夫和桑娜的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特地安排了续编《穷人》的故事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地表达。我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的同时,又加以点拨,让学生把故事续编得合情合理。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当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我在阅读教学方面总结的几点经验,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是最理想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积极启发引导,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灵感,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能够飞上蓝天,自由翱翔。
I.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点做法
西达中心学校 王川文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以说想象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牛顿由一个苹果落地,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由炉子上的水壶能被烧开的水蒸气推开壶盖的现象想到了发明蒸气机,赖特兄弟由飞翔的小鸟想到发明飞机,贝多芬由盲姑娘如痴如醉执着追求音乐的景象,联想到创作经典名曲《月光曲》有了想象,科学家发明了无数的高科技;有了想象,艺术家创作了绝世无双的佳作;有了想象,音乐家创造了动人的旋律;有了想象,文学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诗篇,孩子们充满了个性化的想象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可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何等重要。那么在阅读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尝试教学。
一、用音乐渲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这门艺术,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它可以超脱文字、穿越时空,给人无限的遐想。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声响的刺激来激活思维,开拓想象,陶冶情操。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播放了一段群鸟欢叫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欣赏。看看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一面欣赏着优美的旋律,一面发挥着丰富的想象。他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我听到了悦耳的鸟叫声,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鸟;有的说,我听到了鸟儿们飞翔扑翅的声音,仿佛看到了许多鸟正准备展翅高飞的情景;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一起追逐、嬉戏、打闹;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茂密的森林;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鸟的天堂音乐的渲染,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的情景中,不仅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兴奋状态。我想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创设情景,就会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广阔的天空里展翅翱翔。
二、用图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插图在一篇文章里是特色镜头,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绘制的,往往呈现故事的高潮,集中反映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挥想象,图文对照,更能进一步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我的心绷紧紧的,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年轻的战士也没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上邱少云的动作、神态、表情,然后启发学生由外表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内心世界。当大火把邱少云整个包围住时,他是怎样想的?当熊熊烈火在他身上肆意燃烧时,他又是怎样想的?这样一问补充了课文的空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依据教材,在奇思妙想中深刻领会了英雄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三、借助课文空白续编故事,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部分课文在文中或文末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借助想象,填补空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学生读完了《凡卡》一文后,教师可问:凡卡的信爷爷收到了吗?当他梦醒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编这个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思考片刻后,一个跃跃欲试。又如教学《西门豹》这一课时,西门豹为摸清底细,刚到邺这个地方找了一位老太爷了解情况,后来不动声色,将计就计,到了河伯娶媳妇的那一天,他也来送新娘,假戏真做,铲除了恶霸,破除迷信,这一天漳河两岸的老百姓也都来了。他们深受教育,十分感激,学生在理解了这些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空白想象那位老大爷也来了,当他亲眼目睹这一切之后,他又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再在全班汇报最后它续编成一个小故事写进我们的习作里。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又落实了读写结合的训练目标。
四、借助反复朗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反复朗读中读出画面,读出意境,是当前课改的重要理念。要读出画面,读出意境,就要发挥想象。在教学古诗《山行》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理解大意以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配上音乐,教师动情范读,孩子们边听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孩子们根据诗的内容,听后大胆发挥想象,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山上云雾缭绕,半山腰上还有几户人家,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我仿佛看到了在晚霞照在火红的枫叶,在晚霞的映照下美丽,,我仿佛还听到了可爱小鸟在树头欢叫,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啊,我立即要求再入情入景的朗读,学生个个摇头晃脑,如醉如痴,这样的想象既省去了教师许多枯燥的讲解,又把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让学生们反复朗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自己当成主人翁,展开联想,说说你在朗读时想到了什么?读后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雷利和妈妈在机场送爸爸时,一家人手牵着手,有说有笑,依依昔别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雷利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耍的美好时光,有的说我想到了雷利抚摸蓝盔发呆流泪的情景,有的说,我想到了雷利的妈妈、奶奶抱着爸爸的遗像痛哭的样子这样的想象,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多么难得,想象的翅膀,让孩子们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释放,使课堂再次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扮演体验、编排课本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自我表现的意识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适当的扮演课文角色,编排课本剧。如在教学《将相如》中的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时,就可以借助文本内容和插图,想象廉颇脱下的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廉颇会怎样说,态度怎样,表情怎样,蔺相如得知又会怎样做,怎样说,表情怎样,请同学们展开理想象,大胆创新,编成课本剧,布置适当背景,添置合适的道具、服饰,也可以化化妆。先在课后编排、表演,然后再在课堂上表演,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这样既增强了孩子们动手动脑能力,又获得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让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表演诗句内容,课前我让学生自制了几只黄蝴蝶,并提前通知大家上课那天都穿黄衣服,课上由两名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表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表演十分生动、形象,学生自导自演,让生活进入了课堂,让课堂充满了欢乐。
六、巧设悬念,变换课文角色,培养学生想象
有些课文情节生动、曲折、扣人心弦,如《跳水》一文中故事情节层层推进,由于顺利返航,水手们悠闲无事,于是拿猴子取乐,猴子挑逗孩子。孩子追猴子,最后遇到危险,船长急中生智,孩子得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假设性想象,此时假如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你们有哪些好办法,学生列举了一些方法之后,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
七、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语文教学要注重双基训练,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知识也就是基本的字、词、句,重点的词句就像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白桦树为什么号叫,它会号叫什么?指导学生抓住号叫一词,来展开想象。又如教学《月光曲》,可引导学生抓住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个重点句,启发孩子们想象贝多芬听了盲姑娘这样说,他会怎样想,他的心情怎样?通过想象,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深刻,体会也会更深刻。
想象的火花一旦擦燃,是无止境。它可以补充语言文字的空间,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进入高层次情感体验的表现。愿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