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卢梭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方法是什么
卢梭的教育原则是: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因此卢梭强调指出,幼儿教育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具体来说那就是:(I)必须让儿童充分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相信他们也不会随便滥用这些力量;(2)考虑到儿童的一切身体的需要,包括智慧方面和体力方面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帮助,使这些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3)只有当儿童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助他们,也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4)应当仔细研究儿童的语言和动作,真正地辨别他们的欲望究竟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还是从心里想出来的。卢梭的教育方法是:(1)给予行动的自由。为了使儿童的身体能够得到自然的发展,从儿童一出生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自由。但是在给儿童的身体以绝对自由的同时,必须小心地照顾他们、观察他们、跟随他们,以防出现意外。(2)合理的养护和锻炼。对儿童的养护与锻炼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在饮食上要合乎自然;衣着要以便于儿童活动为原则;睡眠要充足。在养护的同时还要让儿童进行锻炼,使他们可以生活在一切的环境中,经受自然的考验;也包括在品质上的锻炼,使他们养成忍受痛苦的本领,具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3)注意语言的发展。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是同人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受到自然的教育。他们一生下来就听到人们在说话,因此,为了使儿童的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人要发一些使儿童听得懂的声音;此外,成人在儿童面前说话应当是正确的,使他们觉得跟成人谈话很高兴,不要孩子一出现错误就出面纠正。(4)感觉教育。在人的自然发展中最先成熟的就是感觉器官,因此首先要对感官进行训练。在感觉教育中,应当同时发展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器官。(5)模仿。卢梭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教育者应该利用这一点,使儿童在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6)自然后果法。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食其果的道理。
B. 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平等原则。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辩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家长觉得辛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2、尊重原则。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家长。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孩子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就大声训斥。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
3、感情交流原则。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还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4、自由原则。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发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5、统一原则。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观念也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6、榜样原则。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7、信任原则。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8、宽容原则。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棒伺候”。
9、鼓励原则。家庭生活中,应当多鼓励孩子。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心。
10、方法转变原则。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
C. 教育原则有哪些
教育原则有: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三、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四、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六、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原始社会教育
特点:(1)自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无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学方法单一。
2、古代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
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此时教育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西周时期,主要以官学的办学形式为主,呈现出政教合一、学在官府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打破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限制;进入战国时期,私学繁荣,出现了以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为主的显学。
汉朝时,汉武帝实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隋唐时期,出现了“六学二馆”;宋代,书院盛行,学习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形式,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
(2)西方古代教育
西欧中世纪,出现了两大学校名称——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学习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古代教育的特点: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C、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
3、近现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征
A、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公立教育崛起,大力发展教育。
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C、教育的世俗化。
D、重视教育立法,提倡依法治教。
E、英国教育出现了双轨制。
F、形成了较系统化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多元化。
D. 学记中提出哪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就失原则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导而佛牵”,教师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又不给现成的答案。《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懂得教学的教师。
7、藏息相辅原则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教学方法
《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
1、讲解法 它提出:“约而达”(语言简约意思通达),“微而藏”(义理微妙而说的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
2、问答法 教师的提问应先简易,后难坚,要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着其所问,有针对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
3、练习法 如学诗须多读吟唱,学乐则须多操琴拨弦,学礼则多按规矩去做。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拓展资料:
一,《学记》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着《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着。
二、内容简介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师的思想。
资料链接:网络--学记
E.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有: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行忠信同时并举、有志者,事竟成、家齐而后国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言教为后,身教为先、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因人制宜,循序渐进。
中国古代教育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构、教育家等。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
F. 教育的八大教学原则
1.直观性教学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分类以及运用的注意注意事项在讲解时要突出。
2.启发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巩固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人类早已注意到巩固对于学习的价值,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4.量力性教学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讲解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6.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6)教育的原则及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指导性和调节性的意义。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则,它必然能够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和调控的作用,能够为教师提供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原则确定之后,对教学活动中的内容、方法、手、形式的选择,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巴拉诺夫指出:“教学论原则决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和论证其效果有赖于作为这些方法基础的教学论原则。教学论原则体系,就是对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基本途径的总的说明。”
科学的教学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的教学原则在人们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中灵活有效的运用,对教学活动的有效顺利地开展,对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都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存在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
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学以所有正常儿童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获得最适宜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难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大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
3.面向每一个学生。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必须接受的,完成小学教育是中国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不能够要求儿童适应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适应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