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有哪些
一、学思结合。党员干部要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对各种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深入思考后,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为。
二、慎独。“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党员干部要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按道德要求行事,不要因为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三、省察克治。党员干部要反复检查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然后克服和整治。
四、积善成德。党员干部要从善行和善德的幼芽,不断积累壮大,从一时的善行变成长久稳固的善德,由小善变成大善,由小德变成大德。这样才能养成高尚的德性。
五是身体力行。要使道德修养达到目标,功夫全在行上。
(1)建构德性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道德修养对个人的重要意义:
道德对个人的重要意义道德经过长期的发展,都与人类的发展进步、与人类的行为离不开的。人的行为影响道德的发展,道德同时规范人们的行为。我们正是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
确定我们个人的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形成了个人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个人的健康发展。道的同时影响我们的意识、行为和品格,对于优化自己起到重要作用。
它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优化我们的环境。个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则可以使我们的个人魅力得到很大提高。
如果我们不遵守道德规范则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同样也不会有朋友。遵守道德也会使我们形成各种优良品质,如谦虚礼让、恪守诚信。遵守道德也显示一个人的修养高低。
在一个正常生活的群体中也总是不断有道德败坏的人做各种坏事,这个群体之所以没有垮下去,正是因为有多数坚守道德信条的人在起作用,越是在社会道德风气败坏时,仍能不为之所动,越能显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⑵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方法有哪些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德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德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⑶ 建构德性的有效方式有哪几种
建构德性的有效方式:
一、重视德性认知教育:
加强认知教育是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系统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做好德育教材建设,做好德育课堂教学。
另一方面,德性认知教育应该建立在心育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德性认知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加强渗透,寓教育于自然活动:
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
三、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在德性养成:
在这里,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十分重要。要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用语、文明公约等,号召学生“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根据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自评自测,开展“社会公德、文明礼貌”问卷调查等等。
四、培养学生自警、自诫、自励:
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五、提高教育者的德性水平: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语)有所学校有句这样的格言:“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也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里的“身”不仅指教师以身作则,也包括追求至善的德性。
⑷ 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包括那些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学。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3)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⑸ 如何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德育原理
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的技巧:
道德需要的激发要在道德教育活动中进行。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经常开展道德对话活动,经常开展道德问题的争论、讨论活动,这是培养学生道德需要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道德知识做到反复再认识,它使学生不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各种对立观点,而是亲自投身于这场思想斗争。斗争吸引了他的理智和感情,使他不能无动于衷。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摔打,才能认识道德的真正含义。所以,道德教育引导人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同时获得德性的完满,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还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和诱因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内驱力是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定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道德教育要有成效,也要借助于这种内驱力,教育者通过对道德事实的叙述和道德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产生内部需要的道德内驱力,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外部的灌输,而是学生进行自觉道德修养的行为。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凡是能使个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为正诱因,而使个体因逃避或回避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为负诱因。我们的道德教育在许多情况下,没有考虑这一因素。一味地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忽视学生个体的利益和需要,使学生对道德教育缺少认同感和紧迫感,一定程度上使得德育成为负诱因。激发学生产生道德诱因的直接方法就是生活道德事实的陈述,对道德事件客观地介绍给学生,师生开展对话,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学生自己认定的价值判断,当然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但不要包办代替做结论。
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没有自己的主体性,他就不会带着积极自觉的态度去理解、选择、追求道德规范,也不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审视、分析、评价道德现象,而只是消极地接受和被动地服从。结果,无论他的言谈举止多么符合道德现象,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处在他律水平的被动服从者。他的循规蹈矩正是其精神萎靡和感情沉睡的表现。道德教育要培养真正的“道德人”,就必须把学生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
⑹ 德育模式有哪些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认知模式的特色在于:一是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二是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三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二、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时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三、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社会模仿模式可资借鉴的地方在于: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强调自我效能,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四、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
价值澄清模式认为,人们的价值观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指南。因此,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就必须经过选择、评价和按这些价值观行动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专门设计的方法和练习,通过创造一种没有威胁的、非强制的、“柔和”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运用到现存的理念和行动中,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
五、发展模式
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着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他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
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提出了着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 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 惩罚与服从, 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 。
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 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 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 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⑺ 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有哪些
道德修养的方法
道德包括道德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认识道德规范、提升道德意识、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既包括“学”,也包括“思”和“行”。这些方法对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同样具有意义。
“学”是学习道德知识,认识道德规范和要求。道德知识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而且对整个道德行为起指导作用,因此,学习道德知识,了解道德要求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我国古代儒家把“尊德性”与“道问学”联在一起,强调“格物致知”在道德修养中的基础地位。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为。了解道德知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书本学习、在接受教育中学习,二是观察和借鉴他人的道德行为,向榜样学习。
“思”的作用一是接受和认同道德规范,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变外在规范为内在要求;二是反省,思考道德言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都可能落后、错误、腐朽道德思想的侵蚀和影响,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思”要求我们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诱惑的侵蚀,保持经济健康的精神追求。
“思”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对于反省的内容和方式,孟子主张“三反”:“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他的意思是: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⑻ 建构区搭建的24种方法名称
平铺,直线平铺,平面平铺,弯曲平铺,规则平铺,垒高,单一垒高,半圆垒高,单一间隔垒高,架空,组合,对称组合,规律组合。
平铺是把积木一块接一块地,首尾相接地放在地面上,包括直线平铺和平面平铺和弯曲平铺和规则平铺。垒高是先放一块积木,再垂直放一块积木,反复重复同一动作模式,包括单一积木封闭垒高和半圆相对垒高和单一积木间隔垒高。架空是用一块积木盖在两块相互之间有一定距离的积木上,从而把它们连接起来。围合是运用多块积木形成一个包围圈,把一块空间完全地包围在里面。组合是搭建一个建筑物时,运用对称和按规律排序等方法,将多种建构技能进行组合。
积木通常是立方的木头或塑料固体玩具,一般在每一表面装饰着字母或图画,容许进行不同的排列或进行建筑活动积木有各种样式,可开发儿童智力,可拼成房子,各种动物等。
⑼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其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