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藻类破壁的方法有哪些

藻类破壁的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1-19 09:35:13

如何消除鱼缸内藻类

放铜线除藻或抑藻还没听说过。我认为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藻类生长的诱因很多,诱因不同,生长的藻类品种也不同,抑制和消除的方法也不同:
如鱼缸只是绿水,可能是有阳光直射鱼缸,建议鱼缸要避免阳光直射,加强过滤的硝化系统,增强水体的流动,在不动过滤滤材的前提下彻底清理鱼缸壁的藻类并大量换水(鱼缸水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加大换水频率。
如鱼缸壁上有藻,可能是阳光或鱼缸内照明灯光的散射光照射缸壁造成的,对症遮光处理并人工清除缸壁藻类即可。
如果是草缸生藻,可以直接翻缸或加用戊二醛(莫斯类水草慎用),并加强换水,减少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间,水草缸照明要用三基色6000-6500k的灯管或水草专用灯管,减少紫外线的照射,同时加强过滤功能。
另有些人提倡工具鱼、螺等生态除藻,但我个人认为效果一般或说不很理想,真正能达到控制藻类滋生的方法只有有针对性的消除致藻因素,并需要长期的良好维护,使鱼缸的各系统发挥良好的功能和作用。

Ⅱ 小球藻(绿藻)的小球藻简介

绿藻(小球藻)的基本知识
一、认识藻类
藻类是植物界中有光合作用色素的一类自养原植体植物,既没有叶子、种子或根,也没有花。有一些藻类很微小,只有几微米(μm),但也有些很大的,很复杂的组织,像宽大的飘带,例如海带。藻类用孢子进行繁殖,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大多是距今20亿年以上的原始植物。大部分的藻类从远古时期就存在,至今仍存在。藻类的适应性很强,即使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如在沙漠或冰河地区),它们也能存活。它们生长在海洋、湖泊、河流、小溪,还有湿地,分布范围很广。凡潮湿地区,都可找到他们的踪迹。
藻类的种类繁多,在地球上的海洋和淡水中大约有23000 种藻类。藻类主要生长在水中,约2/3见于海洋,约1/3生活中淡水中。据调查,全世界可供食用的藻类并不多,我国已发现的可供食用的藻类有50多种。
可食用的藻类的营养价值很高,它不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还有大量的氨基酸、有机碘、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等。以绿藻(以下均称为小球藻)中着名的品种蛋白核小球藻为例,小球藻中蛋白质含量约为60%,具备18种氨基酸和高含量的维生素,以及多种有益人类健康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全营养食品。

二、小球藻的发现
小球藻,英文名称为Chlorella。日本京都大学化研所和日立制作所共同进行的生物遗传基因研究成果表明,小球藻诞生于五亿四千年前,这从远古时代的化石中就可得到证明。小球藻旺盛的繁殖能力,以及围绕细胞的坚韧的细胞壁,使小球藻能够抗拒所有的沧桑巨变,不管是环境改变或自然灾害都无法摧毁他们。
小球藻属绿藻门,卵孢藻科。藻体单细胞,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仅数微米,无鞭毛,浮游生活,是生息在淡水中,直径为千分之三至八毫米的超微生物。它借助阳光、水和二氧化碳,生长出天然的全营养成分,并释放出氧气。由于它非常微小,所以被发现得非常晚,直到19世纪发明了显微镜,其存在才得以确认。小球藻以高于其他植物十倍以上的光合能力,以每隔20个小时分裂出4个细胞的旺盛生殖能力,不停地将太阳能量转换为生命所需要的能源。基于这种生命活动,它被称为“罐装的太阳”。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的绿藻,是一种高效的光合植物。具有史前水中生物神秘色彩的小球藻,自出现在地球上至今,它的基因始终不因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异。20世纪50年代末期,小球藻被视为理想的食物营养来源。
发现小球藻的时期是显微镜发明之后。1890年,小球藻被荷兰微生物学家M.W.Beijerinck(拜林克)博士所发现,并确认为是可食用的藻类。将希腊文表示绿色的“Chlor”和拉丁文表示细小物质的“ella”组合中一起,将其命名为Chlorella,意思是“小的年轻的绿”。其深绿的颜色代表了高浓度的叶绿素的存在。
发现小球藻的时期相当于日本的明治中期。由此可见,从发现至今,其历史并不久远;也可以说,令人有新生物的印象。其实,从地球诞生生命的初期即有小球藻这种生物,只是近期才被发现而已。
证实绿藻存在的化石,是由哈佛大学的巴谷丰教授在非洲南部的Cambrian纪之堆积岩中发现的。他看到直径20微米叶绿素的藻类和直径0.5微米的细菌化石在一起。

三、小球藻的形状和结构
小球藻是一种微小的绿藻,生长在淡水中。它的外形多为球状,少数为椭圆形。小球藻大多分布在温带地区的泥沼、河流、池塘中,一般在春秋两季大量出现,而在春夏之交繁殖最盛。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5°C~30°C,最适光强为3000~4000勒克司。
小球藻直径3~8微米,必须用600倍以上的显微镜方可看见,与人体红血球体积相似;从横断面来看,一个细胞的直径2~12微米,因此有研究机构称之为“绿血球”。它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球形深绿色的单细胞球状藻类微生物,所以称它为小球藻。小球藻整个遗传的物质全部在细胞核中。
属于单细胞的生物有人类、动物和一些藻类,如小球藻(绿藻)也是单细胞生物。从分类上,小球藻更接近高等植物,它有完整的细胞核,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并且堆积得很密,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蛋白质及维生素等;对肽类物质进行正确的加工,从而使这些肽具有正常的生物活性。它吸收太阳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反复进行细胞分裂的繁殖速度非常惊人,可以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这种惊人的生命力源于小球藻特有的生物活性生长因子(Chlorella Growth Factor,CGF或绿藻精)。
有科学家提出,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而缺少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营养的地区,可通过大量培养小球藻来进行营养补充。最极端的例子是,中、美、俄的科学家已经让小球藻陪伴宇航员去太空飞行,给宇航员提供氧气和食品。

四、小球藻的独特秘方CGF:促进生长的独有成分
人类、动物和一些植物都属于单细胞的生物。小球藻就是一种单细胞的藻类植物,整个遗传的物质全部在细胞核中。单细胞的小球藻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并且堆积得很密。它是吸收了太阳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反复进行细胞分裂繁殖的神秘植物,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蛋白质及维生素等;对肽类物质进行正确的加工,从而使这些肽具有正常的生物活性。
小球藻又是一种高能量植物,不用种子来繁殖后代。那么,它是依靠什么方法来繁殖后代的呢?这种惊人的生命力是小球藻特有的生物活性生长因子CGF(Chlorella Growth Factor)决定的。
CGF是小球藻独有的活性成分。有了CGF这种特殊的促进生长活性成分,使小球藻具有高超的“分身法”。一个小球藻细胞一分为二,然后是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越分越多,并保证细胞基因不会发生变异。在生长环境优越的情况下,一个小球藻的细胞内可以分出4~16个孢子来。这些小小的孢子长得很像它们的“母亲”。随着孢子的长大,“母亲”的肚子被撑破,小孢子散放出来,开始进行独立的生活。这些小小的孢子又长成了母亲的模样,于是一个小球藻经过“分身法”变成了4~16个小球藻。
刚诞生的幼小绿藻,从水中吸收养分而长大;当细胞成熟之后,小球藻的细胞分裂一定是四分裂的形式。而CGF又是维持小球藻细胞中不断分裂繁殖中保持基因永无变异的关键所在。这种相互促进的特殊营养成分非常有益于维持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改善。

五、小球藻集天然营养物质之大成
绿色食物永远是地球上重要性排行第一位的营养来源,也是许多生物的营养之源,更是当代人维持健康和生命力的基础要素。小球藻的CGF精华成分占到了自体的5%,除此之外还含有18种以上氨基酸构成的约60%的蛋白质、16种维生素(含B12)、11种矿物质、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碳水化合物、核酸、酵素、胡萝卜素、纤维、Ω—3脂肪酸、醣蛋白、核蛋白,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多种植物类荷尔蒙等,真可谓质优量丰的天然营养源。
形象的比喻是:小球藻蛋白质的含量是牛肉的2倍,鸡肉的3倍;铁质含量是葡萄干的50倍,猪肝的16倍;钙质的含量是牛奶的2倍;维他命A含量是葡萄干的4倍;胡萝卜素是一般植物的100倍;叶绿素是螺旋藻(又称蓝藻)的5倍;含比鹅肝更高的维生素B12。因此,小球藻同时又享有“植物营养素+肉类优质蛋白”的美称。它的营养价值大大超过鸡蛋、牛肉和大豆等高蛋白食物。
虽然小球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五亿四千万多年,但被发现并造福于人类的历史并不长。对于我国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年老人来说,小球藻并不陌生。当时,人们把小球藻当做营养药物,改善一度出现的“浮肿病”——蛋白质营养缺乏症,为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立下了汗马功劳。
着名作家卢晓蓉在其作品《感受饥饿》就记述了小球藻这一难忘的篇章:“我母亲当时是一家工厂医院的药剂师。在工人们一个个患了“浮肿病”而无药可治的时候,她发现了小球藻富含蛋白质,如获至宝,立即四处找来十几个浴缸,也包括我们家的一个,在医院的库房里养起了小球藻。小球藻虽然属于原始而简单的物种,可仍然马虎不得。它需要阳光,需要干净的环境,于是母亲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照顾小球藻上。到小球藻养成以后,她还要把这十几大缸水烧干,把里面的小球藻浓缩成干粉,再按照病人病情的轻重程度分配给他们服用。据吃过小球藻的工人讲,那东西还真管用,一调羹可以顶三两饭。有几次我饿得慌,望着那墨绿色的干粉眼馋,向母亲讨吃,可母亲硬是不给,说给工人吃是为了救命,而我还没危急到那样的程度。”
这么好的一种养生食品,为什么后来却在我国销声匿迹了呢?
小球藻有三层细胞壁,十分坚韧,对其有效的破壁方法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很难破解。小球藻能在地球上历经五亿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化而一直生存到今天,关键一点就是它有坚韧的细胞壁的保护,利用常规方法难以使微小的绿藻细胞破碎。小球藻富含的各种营养成分必须经过破壁后才能释放出来,并被人体消化吸收。质量再优异的小球藻如果不经破壁处理,即使加工成营养健康品,实际上也难以发挥其改善调整的作用。
经历了十几年的科研攻关,一直未能开发出理想的破壁方法,使得小球藻在中国国内逐渐被淡忘。于是,微藻家族中另一品种——螺旋藻,因其养殖条件要求不高,成本低廉,而且不需进行复杂的破壁处理工艺,迅速进入了藻类健康品企业的视野。与此同时,在日本、美国、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小球藻在健康食品领域中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发达国家被公认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宝贵的健康食品。

Ⅲ 如何有效杀死藻类

绿藻又称青苔,常出现在游泳池的池水、池壁、池底中,导致水质变色混浊,卫生不达标。水的营养化是造成绿藻泛滥的原因。池水中过多的绿藻导致底层的绿藻因阳光被阻隔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进而亡,变成污泥而衍生出厌氧性细菌,更加速水质恶化。游泳池中长绿藻对管理者而言是最头痛的问题,下面针对游泳池水中藻类的生长特性介绍一些去除的方法。
游泳池中经常出现的藻类
1、绿藻
这是比较常见的藻类,常出现浮游在水中而使水色呈绿色,适应力较弱,只要对游泳池水作超氯消毒 (uper chlornation)(加大消毒剂用量)即可杀。
2、黄藻
这种藻好生于池壁,大多数是由较浅的地方开始长,会在池壁上产生微黄的颜色,对化学药品容易有抗药性,所以除藻一次就要成功,否则就须更换杀藻剂种类,通常天使蓝在pH=7.0时对此类藻会有效。
3、粉红藻
它是由一种名叫Methyloacterium的细菌族群(含有Pseudomonas Bacillus Flavobacterium等菌种组合而成)组成,外观与藻类很相似,这种生物好生于池面的水位线上,常于游泳池水面的池壁,有色痕迹,由于是介于水与空气之间,使用药剂杀藻效果不佳,以人工方式,如刷子刷除是比较好的方法。
4、蓝绿藻或称黑藻
这是比较难缠的藻类,好生于池砖缝,呈堆叠状,对氯的抵抗可达40ppm,相当顽强。在尝试各种杀藻剂无效后,酸洗是唯一的选择。

游泳池中藻类的生长条件
藻类除了呼吸与光合作用所需阳光、水、二氧化碳、氧气之外,还需要氮、磷、钾、锌等。其中除了雨水 、风、打雷、落尘等自然现象所带来丰富的肥料外,泳客的汗水、油脂、皮肤代谢物更是绿色植物喜欢的有机氮肥来源。在这种适宜的条件下,游泳池内藻类的生长是当然的,惟有靠消毒杀菌剂的事先防范与事后的除藻灭藻剂的补救才能免除藻类的灾难。事实上在有效的消毒杀菌条件下,足以把藻类孢子给破坏或抑制,游泳池内若有藻类的产生,那代表消毒杀菌不完全,或消毒杀菌过程有瑕疵,而此时再消除藻类只是亡羊补牢,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要树立正确的水质管理观念。
消除藻类的方法
1、移除
a、以人工刷除后利用过滤方式将藻类移出泳池水之外。
b、利用聚合物(如聚合氯化铝)之类的化学药剂将藻类沉淀于池底,再用吸污机以水底吸尘方式排除。
2、直接杀
a、利用化学消毒杀菌剂直接对藻类本身作伤害性的致接触,如氯、臭氧等对藻类细胞内酵素蛋白质中的巯基进行破坏与蛋白质中硫键结合破坏而导致藻类亡。
b、利用紫外线的照射使藻类细胞待原形质的胶质状态产生变化,使藻类衰竭而。
c、利用含有多氨基(polyamino)的杀菌剂如Guanidine等来抑制藻类的生长,国际上有以此来完全代替氯作为泳池与按摩池的消毒剂,添加一次可长时间有效控制水质,着名的Softswim即是此类。
3、中毒亡
硫酸铜属重金属盐类,重金属的阳离子一般对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其毒性大小按如下顺序排列:
银(Ag)>汞(Hg)>铜(Cu)>钙(Ca)>铬(Cr)>镍(Ni)>铅(Pb)>钴(Co)>锌(Zn)
重金属必须在离子状态下才有毒性,分子状态不起杀生作用。菌体表面在正常情况下要吸附溶液中若干无毒阳离子(如H+、Ca2+、Mg2+、K+等),但当有毒的阳离子(如Zn2+、CU2+、Mg2+、Ag+等)存在时,可置换无毒离子而吸附在菌体表面,从而改变细胞的性质,部分重金属离子还能进入细胞内与蛋白质或酶结合导致微生物亡。最常用的重金属盐类是硫酸铜,它对有叶绿素的微生物效果特别好。使用的浓度为3—5mg/L时,大部分藻类都可以被杀。生物处理的允许含量为0.4~0.5mg/L。
铜离子之所以具有致毒作用,是由于可凝细胞的胶体可以与包括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在内的许多天然氨基酸,形成稳定的螯合物,使这些氨基酸失去正常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铜离子对酸碱度与总碱度很敏感,在水质pH值偏碱与碳酸根存在下,很快地形成不溶解铜,而沉淀于池底失去作用,并导致池体着色,这从泳池磁砖缝呈绿色可看出来。也因此铜能生成出不沉淀而杀水中浮游藻类的有机铜与螯合铜和容易沉淀于池底而杀池底藻类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铜,而硫酸铜则兼具了这两项功能,在初期硫酸铜解离出铜离子而杀水中的浮游藻类,在末期则形成不溶解性的硫酸铜与氢氧化铜,杀池底与砖缝的苔藻。近来随着锌的研究,已有锌电解方式作为杀藻之用,锌的好处是溶解度较大,无混浊与池底着色问题,坏处是减藻力较差。

Ⅳ 黑毛藻怎么彻底处理,除藻方法有哪些

想要彻底处理黑毛藻,最好的选择还是戊二醛,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除藻剂,可以对多种藻类起到杀灭的效果。而且即便没有水藻,控制好用量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戊二醛不能和硫酸铜等除藻剂一起用,二者发生反应会导致失效,从而无法消灭藻类。

一、黑毛藻怎么彻底处理

想要彻底处理黑毛藻,最好的选择还是戊二醛,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除藻剂,可以对多种藻类起到杀灭的效果。而且即便没有水藻,控制好用量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戊二醛不能和硫酸铜等除藻剂一起用,二者发生反应会导致失效,从而无法消灭藻类。

二、除藻方法有哪些

1、定期清理:想要除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定期清理一次。将缸里的鱼儿捞出,然后放掉部分水,用刮藻刀等工具将附着在缸壁上的藻类刮掉。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想要彻底杜绝藻类爆发,还要从源头入手。

2、养工具鱼:所谓工具鱼,其实就是一些以藻类为食的鱼,比如黑线飞狐、小精灵鱼、青苔鼠等等,它们都可以将鱼缸里的藻类吃掉,不过吃黑毛藻的工具鱼不是很多,通常选择飞狐类的效果更好。

3、药物除藻:药物除藻一般就是戊二醛和硫酸铜,正如上面所说,它们不能一起使用,每次只能用其中的一种,而且还要控制好药量,不然会产生药害,导致鱼儿被毒害。

Ⅳ 请大师们科普一下什么是破壁机,和料理粉碎机有啥

破壁机简单讲就是将植物,菌类,藻类等物料的细胞外壁破碎的机器,一般属于超微粉碎机类别,破壁常见方法很多,比如:化学法,酶解法,物理法等,而破壁机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常见的有:气流粉碎机,振动磨,超微粉碎机等,结构相当复杂,一般带有分级机构;气流粉碎机细度最细可至5000目以上,振动磨,超微粉碎机最细细度也可达800目;一般物料细度在400目以上,即可破壁,有的物料需要700目以上才能破壁,而料理机适用家庭使用,很高转速,结构简单,适合食品粉碎,一般一把粉碎刀,几百元,破壁效果一般,市场上有的产品广告称可以完全破壁,实际有点扩大。

Ⅵ 微藻和绿藻是一样的吗 他们什么关系 细胞壁有什么区别 破壁方法有什么不同 麻烦专业人士回答谢谢

微藻和绿藻是不一样的,它们同属于藻类‍,绿藻中的微小藻类也称作微藻。因为微藻不是分类上的名称,所以无法具体比较二者的区别。
1、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藻类个体大小悬殊,其中,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其形态的微小藻类类群被人们称为微藻,故此微藻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称。
2、绿藻门成员,约6,700种。光合色素(叶绿素a和b、胡萝卜素、叶黄素)的比例与种子植物和其他高等植物相似。典型的绿藻细胞可活动或不能活动。具有一中央液泡,色素在质体中,质体形状因种类而异。细胞壁由两层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食物以淀粉的形式储存于质体内的蛋白核中。
绿藻多见于淡水,常附着于沉水的岩石和木头,或漂浮在死水表面;也有生活于土壤或海水中的种类,浮游种类是水生动物的食物或氧的来源。

Ⅶ 有什么方法可以杀死藻类

在池塘养殖中,往往会产生大量有害藻类,造成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生长,甚至引起鱼中毒死亡。现将池塘中几种有害藻类的防除方法介绍如下:

1、水绵、双星藻、转板藻(俗称青泥苔):防除方法是每亩水塘用生石灰10千克制成溶液泼洒,但须注意的是杀灭大量有害藻类后,死亡的藻类腐烂易造成池塘水质变坏,导致水体严重缺氧。因此,杀灭藻类期间应注意水质变化,以便及时注入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2、多甲藻、裸甲藻(俗称红水):防除方法是在温度变化大的季节,应注意经常换水,调节水质。红水发生后,每亩水塘可用生石灰15千克制成溶液全池泼洒,以提高水中的pH值,促使这些藻类死亡,然后换进新水。也可用浓度为每升0.7毫克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2天后再换进1/3的新水。

3、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俗称铜绿水):防除方法是可用每立方米池水0.7克硫酸铜,遍洒在藻体上,另外,撒施生石灰也可清除这些藻类的危害。

4、卵甲藻:防除方法是每立方米池水可用生石灰10~20克遍洒,也可调节水质pH值至7.5以上。对发病池,则必须用浓度为每立方米池水150克的生石灰彻底清塘后再使用。

5、水网藻:防除方法是在放养鱼种前用生石灰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的水体用量为7.5千克。发生该藻时,可用浓度为每升1.5毫克的硫酸铜溶液泼洒池塘水面。

Ⅷ 请教藻类分离方法

藻种的分离

藻类培养首先要有藻种。从天然水域的混杂生物群中,用一定方法把所需藻类个体分离出来,而获纯种培养。这种方法称为藻种分离和纯化,又称纯培养法。

真正的“纯种培养”是指在排除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这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而在生产性培养中不排除细菌的称之为“单种培养”。

(1)采样和预备培养:首先要采集有需要分离藻类的水样,采回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如发现需要分离的藻类数量较多时,可立即分离。若数量很少,最好先进行预备培养,待其增多后,再分离。

用作预备培养的培养液,各种藻类是不同的,对一些难以培养的藻类一般加入土壤抽出液较好。预备培养液营养成分浓度应小些,一般只有原配方的1/4~1/2。如水样中藻类种类较多,就应使用几种不同的培养液,使藻类在适合于自己繁殖的培养液中繁殖起来。

可用三角烧瓶或试管作培养容器,加入容量1/4~1/3培养液。然后把经筛绢过滤除去大型浮游生物的水样接种进去,放在合适温度下或室内靠北窗口下培养。在培养附着藻类时,容器可静止不动;而培养浮游藻类时,应该每天摇动一次。

有的藻类在普通培养液中完全不能繁殖,有的繁殖非常困难。此时需改变培养液浓度,加入葡萄糖、蛋白胨等有机物,补充微量元素和辅助生长物质,加入土壤抽出液,就有可能获较好效果。

土壤抽出液制作方法:先在试管底部,加入高约1cm土壤(采用腐殖化的农田和庭院土)。再加入水使达5cm,塞上棉塞,采用蒸气间隙灭菌,每天灭菌1小时,连续二天。由于气泡上升,棉塞可能弄脏。因此,最好先在水中煮一段时间,使气泡跑掉后,再加棉塞进行灭菌。

(2)分离方法:常用下列四种。

1)微吸管(毛细管)分离 选直径较细(约5毫米)玻管,在火焰上加热,待快熔时,快速拉成口径极细的微吸管。将稀释适度藻液水样,置浅凹载玻片上,镜检。用微吸管挑选要分离的藻体,认真仔细地吸出,放入另一浅凹载片上,镜检这一滴水中是否达到纯分离的目的。如不成功,应反复几次,直至达到分离目的为止。然后移入经灭菌的培养液中培养,一般在每个培养皿中接20~30个个体。从分离出少量细胞扩大培养到200毫升的培养量,如硅藻一般需20天以上。为了较长时期保存藻种,可将分离到的藻种用青霉素(1000~5000单位或链霉素(20ppm)处理后,获得较纯藻种。

此法操作技术要求高,要细心。往往吸取一个细胞,要反复几次才能成功,且适于分离个体较大藻类。

2)水滴分离法 用微吸管吸取稀释适度藻液,滴到消毒过载片上,水滴尽可能滴小些,要求在低倍镜视野中能看到水滴全部或大部分。一个载片上滴2~4滴,间隔一定距离,作直线排列。如一滴水中只有几个所需同种藻类个体,无其他生物混杂,即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把这滴水冲入装有培养液并经灭菌试管或小三角瓶中去。如未成功,需反复重做,直到达到目的。

此法简便易行,尤其适宜于分离已在培养液中占优势种类。分离受少量生物污染培养液中的藻类多用此法。操作时同样要求细致、认真,使用工具及培养液经严格消毒。

3)稀释分离法 把含有需要分离的藻类而又混杂有其他生物的水样,取其一定量,用培养液稀释。通过稀释到适宜程度的方法,达到把原混杂生物单个分离培养的目的。

首先把水样稀释到每一滴含有一个左右的生物细胞(也可能一个都没有,也可能有两个),在稀释过程中配合显微镜检查,调节稀释度,然后准备装有1/4容量培养液的试管20支,每一试管加入稀释适宜水样一滴,摇匀,进行培养。待藻类生长繁殖达一定浓度时,再检查是否达到分离目的,若未达到,再重复做。

此法操作简单易行,但有一定程度盲目性,比不上水滴分离法效果好。

Ⅸ 螺旋藻的脱腥过程是怎么样的

螺旋藻脱腥方法。其步骤为:螺旋藻破壁;酵母发酵:取已破壁的螺旋藻破壁液加葡萄糖,接种活性干酵母,发酵。所述的螺旋藻破壁采用酶解-均质破壁法其步骤为:采用溶菌酶酶解;酶解结束后均质破碎。在其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发酵液可感觉不到螺旋藻腥味的存在,具有淡淡的清香味,保持螺旋藻所固有的颜色。

阅读全文

与藻类破壁的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人机短信中心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52
化肥中氮的含量检测方法视频 浏览:74
照片如何加水印方法 浏览:534
有点打呼噜有什么好方法 浏览:404
如何赏析诗句方法公式 浏览:723
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 浏览:129
手臂痛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483
days360函数的使用方法 浏览:631
治疗湿尤有效方法 浏览:911
小米的快捷键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70
用底线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浏览:278
检测方法elisa法 浏览:193
远离口臭的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684
中药及其制剂常用的纯化方法 浏览:153
充电机使用方法步骤12V 浏览:1001
正确怀孕的方法 浏览:52
iphone6跳屏解决方法 浏览:897
怎么鉴定玉的真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62
椰子鞋带交叉方法视频 浏览:528
画轴力图的简便方法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