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材料作文立意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
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Ⅱ 求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jsOn0TzeEx8GdEQn1i3MDA?pwd=62tc 提取码: 62tc
Ⅲ 写作中审题立意常用的三种方法是什么,你最+擅长的是哪种方法
1、提炼重点,培养审题的准确性
在审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题干部分,找出重点,理解题意。所以,审题时,学生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就是题目涉及的数学知识及具体数据,已知条件等,忽略了它们,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陷入困境。
2、充分挖掘,培养审题的深刻性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常见的有知识性隐含条件、临界条件性隐含条件、数据性隐含条件等。把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
(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
(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Ⅳ 高考作文的立意方法
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作文一统天下.有人认为,新材料作文是开放性命题,角度多多,从哪一个角度写作都行,没有必要再苦苦地训练审题立意.其实不然,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因此,审题立意是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贯穿高三复习的始终.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1主旨提炼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2关键词句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着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Ⅳ 作文好的立意方法有哪些
作文好的立意方法有哪些
作文好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写出创意也是一种成功,写作的进步离不开每一次的练习,平时要多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文采是点睛之笔,下面一起来学习作文好的立意方法有哪些相关资料。
一是由外而内。就是能透过表面现象,找到事物的深层意蕴。探索取意不是直线式的,因为客观对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需要认真的分析思索,往往几经曲折,才能获得深沉意蕴。生活中有许多事,使人动感情,很激动,引起了我们强力的写作冲动。但是,这时候往往有某种片面性,需要冷静一下,把事情的几个方面都考虑一下,就会发现深一层的意,就会改变原来的主意。
二是转换角度。度是指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好的作文往往不是别的,只是各种角度、各种方位下所见的人生的图画。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要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三是以小示大。就是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从而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这种立意要求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更需要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通过联想拓展,扩大意蕴,加深意蕴,使意旨显出特色。
四是反映时代。就是要与现实生活结合。把要反映的思想与社会生活现象连贯起来思考,使作文具有开阔的思维空间和强烈的时代意识,如此文章才会有生命力。
01、画龙点睛
所谓“画龙点睛”,即在文章关键处,或一针见血地抵达事物内核, 或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从行文结构来看,它往往起到了紧扣文题或话题的作用 从表达效果来看,一篇文章常常会因几个意蕴深刻的句子而流光溢彩,摇曳生辉。“画龙点睛”的句子多是议论性的,体现了的识见和学养,凝聚着的个性化感悟和人生智慧,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考力,增加了文章的厚度,提升了文章的品质。
有词命题作文“季节”,下面这些句子就是从部分满分作文中摘录出来的: “汉堡和薯条都是有保质期的,唯有文化与人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夺目”“不要让季节在稻田走过,也让季节在城市与人为伴”“季节是一种秩序,而我们正成为秩序的破坏者”“这是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季节”“季节轮回,但人类社会没有轮回”。这些精辟动人的句子犹如文章的眼睛,有了它,整篇文章顿时显得气韵生动,意味悠长。
02、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化为平凡的、琐细的小事情和小事件,为大题、宽题和虚题找到一个精巧的突破口,从而做到一叶知秋,尺水兴澜。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将“小我”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与社会风云和时代精神连接起来,使难度较大或主题宏阔的写作内容简单化,同时也为真实的、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找到一个适宜的方式和路径。“即小见大”常常是以实写虚,从小角度写大境界。2007 年天津卷的作文命题是“有句话常挂嘴边”,有个考生就把天津的口头禅“倍儿好”作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写出了天津独有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情, 也写出了天津人可爱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一句亲切朴实的“倍儿好”,原来也可以作那样宽广而深入的演绎和开掘。
03、片段串联
在我们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就某事某物来探幽索隐,是大家所习见和擅长的,如能在看似散乱的材料中感悟到并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 无论是从思维延展的深度还是从内容涵盖的广度上来讲,都会更全面,更立体,更辩证,更大气,更饱满。将多则经过遴选的材料围绕着一个中心意思串联起来,使其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的那样,“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节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无疑是立意创新中便捷而实用的方法。一般而言,这类文章通常可有以下两种结构方式:
其一,并列式,几个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一个中心,材料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其二,递进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浅直到丰富,由简单到复杂,层层剥茧,步步推进,的思想情感也就在这不断掘进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化。需要强调的是,片段串联的立意方法,思接千载,跳跃性强,融入了更多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化情感。正因为如此,在对材料的'驾驭方面, 不能囿于一景一物一事一理,要善于捕捉典型而有意义的事例, 把握材料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以点带面,因事见理。
04、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所谓顺向思维,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和明晰化。而所谓逆向思维,即在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常能出奇制胜,是写出创新作文的一条有效途径。“逆向思维”大致包括三种情况:
1、独辟蹊径。向传统观念和常规思维挑战,大胆设想,从原观点的相反方向思索,从而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新观点。如《伯乐相马的负面影响》《开卷不一定有益》《车到山前不一定有路》等。
2、旧意翻新。从原意中提出不同的观点,不一定与原观点对立,可以是原观点的深化,也可以是原观点的另一角度的阐述,即古人所谓“翻案法”。
3、一事多解。此法也称为多角度思维法。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立意,选出一个与大众观点不同的角度去写,形成“琵琶反弹”的个性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 客观对象的两面性, 为逆向思维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但我们在“求异”的同时, 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Ⅵ 作文审题立意6个方法解析
一、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二、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一】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二】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三、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LIE*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四、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五、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领导人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六、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材料】
一、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异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二、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有时不妨也掉掉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分析】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分析,学生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学生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
【材料】
(1)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就着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分析】
(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Ⅶ 材料作文要怎么寻找立意
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写作指导,立意:
立意的要求
1)紧扣材料主题,切合题意;
2)联系实际(本岗位要求的实际以及社会现实大背景),具有时代感;
3)传递正能量。
立意确定方法
1)关键词分析法:通过在材料中找到关键词并引申出关键词的含义,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步骤:找关键词—分析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解释关键词的含义—最后确定文章的立意。
2)主体分析法:从给定的材料中找出所涉及的人物或者动物。这种分析方法适用于故事型的材料。
分析步骤:找主体—找主体的做法—做法的共同目的/行为的结果—引申义即立意。
公务员考试,考生可参考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资料夯实申论理论基础。
Ⅷ 【作文秘籍】如何给材料作文立意
【关键词】材料作文 立意
教学生涯中,第一次碰上材料作文。我是有些恐慌的。拿到试卷,浏览了一下材料,毫无思绪。待到静下心来,仔细考虑,略有思路,却觉,很是牵强。
材料作文,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难度未见明显上升,考查的角度比较明显,就围绕“成长”过程中的优秀品质展开作文。
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灵活性较强,阅读量增加,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难度也较大。
想要攻克材料作文这一难关,教师必须做到胸有成竹。作为年轻教师,现仅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着手写之前,心中要有清晰的思路。如何确定好思路呢?审题是第一关。如何正确审题,做到审题准确?这一点上,有一套正确的方法至关重要。
1.细读材料。读材料时,要做到便读边画,画出关键的词或句,以便提取到材料中的有用讯息。
2.精读材料。第二遍阅读材料,其主要任务是,阅读画出的关键词和句,再从有用信息中提取重要语句。
3.提取立意。根据提取出的重要语句,归纳总结作文的多个中心立意。
写好材料作文,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最最关键的一步。做到以上三点,写好材料作文,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写出立意
材料作文,确定好中心立意,尤为重要。那么,如何确定中心呢?
在审题这一步骤中,我们已经提取了材料中的重要内容,找到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在草稿纸上写下一些立意。
下面,就本次材料作文进行分析,望同学们有具体的认识。
以上是此次考试的作文材料。现就此次作文进行举例分析。
第一步,细读材料,并画下关键语句:
1.有一棵树迟迟没有动静。
2.这棵树刚刚冒出嫩芽。
3.并不着急,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
4.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第二步,精读材料,提取中心语句:
这里,笔者认为,第三句和第四句是最重要的。第四句是一个反问句,言外之意是:没有人在意它当初的滞后。联系第三句,本段材料的中心意思是:没有人在意它最初的滞后,它并不着急,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
再分析这句话,找到此句中的中心:不紧不慢地生长着。如果,非要找一个关键词的话,笔者认为,是生长。那么,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这个“什么”便是此次作文的立意。
需要什么呢?毅力,坚持,奋斗,自信,成功,帮助等等,我的学生给出了这么多中心意思。
如何筛选?这就牵扯到我刚才提到的:这一棵小树,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靠什么支撑着自己呢?我们就需要围绕那个“什么”来展开作文。
三、确定立意
经过分析,我们已经写下多个立意,下一步是,从中筛选,选出自己最擅长或最想写的主题思想。
就本次考试来说,笔者认为,努力,坚持,锲而不舍,奋斗,脚踏实地是契合材料的主题。当然,像以上提到的做自己,自信,成功等立意,我认为是偏题的表现。
四、写作
材料作文,有多个立意,在写作时,应着笔于一个中心意思,切勿在一篇作文中写多个立意,导致文章没有深度且思路混乱。
关于材料作文的立意,我能想到的,就是以上这些。
作文教学,有多个纬度,探究无止境。语文教学,且行且惜。
在徐飞老师的《读书——教师的第一修行》这本书的后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心中有什么,读到的就是什么。这句话,实在正确。那天,带领孩子们审题时,秦清宇从文中读到的是自信,成功。当时,我往黑板上写,想到的就是:这个高傲的姑娘,读然后东西都是她心中有的。倒不如徐飞老师这句话经典。
Ⅸ 作文立意技巧及方法是什么
一、话题作文立意的原则
1、把握立意的大方向
应该说不加任何限制的,完全开放的“话题”是不多见的,所以审题就是要发现这些限制,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立意”排斥在外。
但仅做到这点还不够,目前所流行的话题作文,即使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立意,立意的范围仍是相当宽泛的,而且同一个立意,其侧重点也有可能不同,在这些众多的立意当中,要选出合适的“立意”也并非易事。
元人陈绎曾在《文说》中引用戴师初的话,说:“凡作文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
所以,同样是正确的立意,其中还有“高下”之分,从众多“正确”的立意当中筛选出最佳,最适合自己的“立意”,这是我们审题所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
但无论如何,不能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即先要保证“立意”的大方向的正确,这是我们所有审题、立意的大前提。
2、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立意中,光有正确的方向还不行,还需要把立意上升到一个高度。
即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材料背后的本质,只有把“立意”上升到“本质”的高度,在组织材料行文时,才能作到“心中有数”,“有所用,有所不用”。
例如:有一则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在对水进行立意时,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我们能想象到“水”的许多特性。
比方说“水只有在堤岸的约束下,才能造福于民”,“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水碰到坚硬的东西就避开”等。
这些现象,无疑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从立意上来说,从这些方面立意未尝不可,也就是说,从这些方面立意,大方向都是正确的。
但正确并不等于“优秀”,正确的立意并不等于“优秀”的立意,因为这些仅是停留在现象的层面。
要想立出不平凡的好的“立意”,使文章一鸣惊人,我们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往“深”的想,即要透过现象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水只有在堤岸的约束下,才能造福于民”这表明,“只有不放任自流的水,才能作出一定的贡献”,“水总是往低处流”这表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事物的本质而来”。
“水碰到坚硬的东西就会避开”,这又似乎在告诫我们,“成功,需要正确的策略”或者“知难而退非好汉”等等。
只有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立出高一个层次的好“意”。
3、兼顾思想性、时代性和现实性
这似乎是一个“虚”的要求。实际也不然,“文章合为时而着”,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要与别人交流,或者让人看的”。
就从这一点看,提出上面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没有一定的思想性,那你的文章只能是语言辞藻的堆积,没有一定的现实性,则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而没有了时代性,就没有了愿意去看的“那双眼睛”。
所以,思想性、现实性、时代性同样是我们“立意”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谈了“立意”应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也可以认为这是从“审题”到“立意”的一个前奏,具体到立意中,立意常用的思路方法有:
二、话题作文立意的操作方法
1、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
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这是立意时,应首先想到的思路。由于话题作文的宽泛性,实际意味着,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字数内,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就必须对原话题进行限制。
化大为小,这是面对话题作文时,我们最应首选的方法。只有化大为小,才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文题突破,达到写作的要求。
化小为大与化大为小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面对一些有“寓意”的话题,我们不仅可以化大为小,同样可以化小为大。
从大处着手,可显示出作者高瞻远瞩的气魄,如能驾驭得当,同样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一篇以“风”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学生不仅可想到自然界的各种风,像春风、西北风、清风、狂风等(化大为小),还可进一步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风。
像跟风、不正之风、请客送礼风、等(化小为大),无论是化小为大,还是化大为小,都必须严格限制在立意允许的范围内,超出了文题的限制,那就只能是偏题、离题了。
2、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
有一些话题的立意不存在“大”与“小”的问题,那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虚”与“实”的角度去化解问题。
例如谈到“情爱”,这个话题时,我们就必须化“虚”为“实”,不仅要把他实实在在的聚集在一个人的身上,还要实实在在的通过事例来证明,这样“情爱”这个问题的内涵,才能够得以凸现。
同样,有时候又需要我们有化“实”为“虚”的能力。例如:在以“桥”为话题的文题中,我们既可直写桥的历史、某种桥的结构、桥的价值、桥的类型等,甚至与桥有关的故事、寓言等(以上为实写),也可以转变角度,写人与人之间的“心桥”,这个“心桥”便是从“虚”字考虑的。
无论是化大为小、化小为大,还是化虚为实、化实为虚,都是为我们具体立意服务的,只要能够得到我们需要的最“优”的立意,便是最好的选择。
对立意的要求
(一)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三)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四)要积极向上
所谓积极向上使之不能有任何不健康的因素存在、符合文章主题,顺着文章中心。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立意
Ⅹ 写材料作文应如何立意求好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四、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举个列子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