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功能对等理论是什么
“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于1969年提出,奈达是一位着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功能对等特点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像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
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② 求翻译里功能对等,交传,视译这几个词的英文概念、、高分悬赏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是 Eugene A Nida 的翻译理论。简言之,原文读者读原文所取得的心理反应和译文读者读译文的心理反应相似。
交传:
交传是交互式传译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的简称,指说话者说完一段话后,翻译者再翻译,准确度较高。
同传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是同声传译的简称,指翻译在说话者讲话的同时进行翻译。
视译:
视译 (sight interpretation) 是指同传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声传译。
可查阅“网络”。
③ 功能对等理论的简要介绍及其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师从几位着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原则:
1、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3、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3)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着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 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功能对等理论
④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什么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指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着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于1969年提出,奈达是一位着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特点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像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⑤ 求大神用简洁的语言给我普及一下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论
功能对等论,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不仅要做到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要做到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通俗的讲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强求一字一句的对应,要真正的将所翻译的内容,实现语言形式和文化习俗上的转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说的中式英语,就没有很好的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再比如汉语和英语中对姓氏位置的不同。
翻译目的论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不同于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要求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以译入语接受者的需求为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5)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
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⑥ 功能对等理论四个原则和举例是什么
功能对等理论只有三个原则:
1、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3、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特点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像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
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⑦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什么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动态对等概念。并且它的对等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1、词汇对等: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在目的语找到对应的意义。
2、句法对等: 译者不仅要清楚目的语言有没有这种结构,而且要明白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
3、篇章对等: 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1)上下文语境: 语言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判断语义,语义的翻译转化。
(2)情景语境:具体的参与交际的人和事,交际渠道以及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心理情感。
(3)文化语境: 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背景。
4、文体对等: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 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以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动态对等是:
“动态对等”是指“与源语信息最切进而又自然的对等”,它包含三层意思:
(1)对等,针对源发语信息(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2)自然,针对接收者语言(使译文行文自然,不带翻译腔)。
(3)最切近,以最高近似值为基准,将前两种取向结合在一起(不论是语内交际还是语际交际,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并无绝对对等可言)”。
并且“动态对等”的核心就是“接受者对转达到接受者语言中的原文信息的反应,大体上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一样”。也就是说,翻译的目标是使表达完全自然,这种自然除了指语言通顺,还包括适应读者的文化和思想习惯,并不要求读者对源语的文化有所了解。
⑧ 功能对等理论三原则分别是什么
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三原则
1、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3、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⑨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就是功能理论的理论之一,是其中一个分支.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的一种方法,现如今已普遍认同的比较好的翻译方法.功能目的论是按翻译的目的来划分的一个理论.这三个概念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动态对等翻译论.其实名字的不同是由于其划分的参照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