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食品质量检验方法有哪些
食品检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食品营养成分分析,食品中污染物质分析,食品辅助材料及食品添加剂分析,食品感官鉴定等。狭义的食品检验通常是指食品检验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卫生标准,对食品质量所进行的检验,包括对食品的外包装、内包装、标志、唛头和商品体外观的特性、理化指标以及其它一些卫生指标所进行的检验。检方法主要有感官检验法和理化检验法。
分析化学的发展为食品安全检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检验技术已能达到百万分之一甚至十亿分之一的准确度。
食品检验的指标主要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药残留分析、兽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等。根据被检验项目的特性,每一项指标的检验对应相应的检验方法。
除传统的常规分析方法外,仪器分析方法逐渐成为食品卫生检验主要的手段,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以上检验方法按照检验项目,大致可以分为无机成分分析方法和有机成分分析方法。
无机成分的分析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微量元素中铜、铅、锌、锰、镉、钙、铁等。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原子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离子色谱法等方法。
原子光谱法由于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无机成分分析方法中最主要、最常用和最值得信赖的分析方法。原子光谱法具有分析速度快、设备费用较低、操作比较简单以及检验结果受操作人员熟练程度影响小等优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根据统计,在分析化学面临的任务中,将近50%的检验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完成。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仪器简单、操作简便。食品中无机成分的检验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比如汞的测定,一直是一个被政府和民众特别关注的检验项目。因为汞容易在生物体中传递,可以被水体蓄积。汞进入人体内,特别是进入人脑后几乎不能够被排出,蓄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中毒,损害中枢神经。汞的分析一般由原子吸收或原子荧光光谱法完成。有机成分的分析一般由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分子光谱法完成。相关检验中,特别是农药残留,如有机氯、苯并(a)芘、拟除虫菊制脂、有机磷等的测定得到普遍的关注。
色谱法是分离混合物和鉴定化合物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既能鉴定化合物又能准确测定含量,操作也相对方便。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定量结果准确和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因此在有机成分的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分子光谱法中红外光谱法应用较为广泛。通常情况下,红外光谱法与拉曼光谱法等其他分析方法结合使用,可作为鉴定化合物、测定分子结构的主要手段。
Ⅱ 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口岸在安全检查中一般有四种检查方法:
一是X射线安检设备,主要用于检查旅客的行李物品。通过检查后,工作人员在行李上贴有“XX机场行李安检”的不干胶条,然后方可办理托 运 手续或随身携带登机。
二是探测检查门,用于对旅客的身体检查,主要检查旅客是否携带禁 带物品。
三是磁性探测器,也叫手提式探测器,主要用于对旅客进行近身检查。
四是人工检查,即由安检工作人员对旅客行李手工翻查和男女检查员分别进行搜身检查等。
为了保证安全检查的效果,必须成立一个适应完全检查工作需要的检查组,配备适当的力量。安全检查的规模、范围较大时,由企业领导负责组织安技、工会及有关科室的科长和专业人员参加,在厂长或总工程师带领下,深入现场,发动群众进行检查。
属于专业性检查,可由企业领导人指定有关部门领导带队,组成由专业技术人员、安技、工会和有经验的老工人参加的安全检查组。每一次检查,事前必须有准备、有目的、有计划,事后有整改、有总结。
安全检查形式
1、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是指已经列入计划,每隔一定时间检查一次。如通常在劳动节前进行夏季的防暑降温安全检查,国庆节前后进行冬季的防寒保暖安全检查,又如班组的日检查、车间的周检查、工厂的月检查等。有些设备如锅炉、压力容器、起重设备、消防设备等,都应按规定期限进行检查。
2、突击检查
突击检查是一种无固定时间间隔的检查,检查对象一般是一个特殊部门、一种特殊设备或一个小的区域。
3、特殊检查
特殊检查是指对新设备的安装、新工艺的采用、新建或改建厂房的使用可能会带来新的危险因素的检查。此外,还包括对有特殊安全要求的手持电动工具、照明设备、通风设备等进行的检查。这种检查在通常情况下仅靠人的直感是不够的,还需应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来检测。
Ⅲ 化学中物质的常见检验方法
物质的常见检验方法笼统地讲有:物理法、化学法。
物理法就是利用物理性质检验,如颜色、气味、水溶性。
化学法就是利用特征反应检验。
具体举例如下:
一、离子的检验
1、钠离子、钾离子,用焰色反应。火焰颜色分别呈黄色、紫色(通过蓝色钴玻璃片)。
2、镁离子,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3、铝离子,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和过量的NaOH溶液。
4、铁离子,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为血红色Fe(SCN)3。或者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5、亚铁离子,与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 (OH)2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6、NH4+,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刺激性气味气体。
7、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8、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淡黄色沉淀。
9、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黄色沉淀。
10、硫酸根,能与Ba(OH)2及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11、碳酸根,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稀盐酸,且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气体物质的检验
1、观察法:对于有特殊颜色的气体如氯气(黄绿色)、二氧化氮(红棕色)、碘蒸气(紫红)可根据颜色检验。
2、溶解法:根据溶于水现象检验。例如红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后溶液无色,红棕色溴蒸汽溶于水形成橙色溶液。
3、褪色法:例如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4、氧化法:被空气氧化看变化,例如NO的检验。
5、试纸法:如石蕊试纸,醋酸铅试纸。
6、星火法:适用于有助燃性或可燃性的气体。例如O2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甲烷、乙炔的检验可点燃看现象;甲烷、一氧化碳、氢气则可根据其燃烧产物来判断。
还有一些方法,如闻气味等,但一般不用。
Ⅳ 常用的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方法
1.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t检验)
检验1组数据样本的均值是否等于,大于或小于某个值,或者检验两组数据样本的均值的大小情况。其中的统计量Z一般服从t分布。
2.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检验1组数据样本的方差是否等于,大于或小于某个值,或者检验两组数据样本的方差的大小情况。其中单样本检验的统计量X2一般服从卡方分布。双样本检测的统计量F一般服从F分布。
3.二项分布总体的假设检验(非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
非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有很多,二项分布总体的假设检验相对较为常用。常用于随机抽样实验的成功概率的检验。
1.Neyman-Pearson χ2 拟合优度检验
检验样本数据是否符合某种分布,Neyman-Pearson拟合优度检验是非常重要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既可以用于检验数据的分布特性,又可以检验不同组数据之间的分布关系(是否是同一分布)。
2.Kolmogorov-Smirnov检验
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检验方法,和Pearson方法一样属于拟合优度检验方法。但是Kolmogorov-Smirnov方法无需对要检验的数据分组,且使用经验累积分布函数(ECDF)来定义统计量,可以用于任何分布的检验。但Kolmogorov-Smirnov只适用于一元分布的情况。因此适用面与Pearson方法相比稍小。
3.独立性检验
很重要的检验方法,具体有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独立性检验。这些检验方法通常用于检验数据的分布和假设影响因素的关系。
4.符号检验和秩和检验
检验样本与总体的情况,或样本总体间的差异。
Ⅳ 化学分析方法中较常用的检测方法
鉴定金属由哪些元素所组成的试验方法称定性分析,测定各组分间量的关系(通常以百分比表示)的试验方法称定量分析。若基本上采用化学方法达到分析目的,称为化学分析。若主要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特别是最后的测定阶段常应用物理方法),一般采用仪器来获得分析结果,称为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根据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独特化学性质,利用化学反应,对金属材料进行定性或定t分析。定量化学分析按最后的测定方法可分为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和气体容积法等三种。重量分析法是使被测元素转化为一定的化合物或单质与试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最后用天平称重方法测定该元素的含量。滴定分析法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与被测元素进行完全化学反应,根据所耗用标准溶液的体积(用滴定管测量)和浓度计算被测元素的含量。气体容积法是用量气管测量待测气体(或将待测元素转化成气体形式)被吸收(或发生)的容积,来计算待测元素的含量。由于化学分析具有适用范围广和易于推广的特点,所以至今仍为很多标准分析方法所采用。仪器分析根据被测金属成分中的元素或其化合物的某些物理性质或物理与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仪器对金属材料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有些仪器分析仍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一定的化学预处理和必要的化学反应来完成。金属化学分析常用的仪器分析法有光学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两种。光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与电磁波(包括从丫射线至无线电波的整个波谱范围)的相互关系,或者利用物质的光学性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最常用的有吸光光度法(红外、可见和紫外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发射光谱法(看谱分析)、浊度法、火焰光度法、x射线衍射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以及放射化学分析法等。电化学分析法是根据被测金属中元素或其化合物的浓度与电位、电流、电导、电容或电量的关系来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电位法、电解法、电流法、极谱法、库仑(电量)法、电导法以及离子选择电极法等。仪器分析的特点是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易于实现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操作,可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和减少环境污染。但试验装工通常较庞大复杂,价格昂贵,有些大型、复杂、精密的仪器只适用于大批量和成分较复杂的试样分析工作。
Ⅵ 现场常用的质量检查方法 施工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有哪些
1、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目测法、实测法、试验法。
2、目测法:看、摸、敲、照:看就是对质量标准进行外观目测;摸就是手感检查主要用于装饰工程的某些项目工程;敲运用工具进行感检查,地面、墙面、地面是否空鼓,玻璃压条不实的颤动等;照:对于光线较暗的地方用反光或灯光照射检查。
3、实测法就是通过实测数据与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偏差对照来判断质量是否合格,检查手段有:靠、吊、量、套。靠:用直尺、塞尺检查墙面、地面、屋面的平整度。吊:检查垂直度。量:用测量工具和我仪表或红外线来检查断面尺寸,轴线,标高,角度等的偏差。套:是方尺套方,辅以塞尺检查。
4、试验法:如桩或地基的静载试验,钢筋对焊接头的拉力试验。
Ⅶ 质量检验都有哪些方法及作用
质量检验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1、全数检验;
2、抽样检验。
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质量检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1、按检验工作的顺序分,有预先检验,中间检验和最后检验。
2、按检验地点不同,分为固定检验和流动检验。
3、按检验的预防性可分为首件检验和统计检验。
质量检验的作用:
1、把关作用
把关是质量检验最基本的作用,也可称为质量保证职能。这种作用存在于质量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如前所述,企业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机、料、法、环等诸要素,都可能对生产过程的变化产生影响,各个工序不可能处于绝对的稳定状态,质量特性的波动是客观存在的,要求每道工序都保证100%的生产合格产品,是不太可能的。因此,通过质量检验把关,挑出不合格品以保证产品质量,是完全必要的。当然,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完善化,可以减少检验的工作量,但检验工作是不可取消和替代的。只有通过质量检验,实行严格的把关,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序,不合格的零部件不组装,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才能真正保证产品质量。
2、预防作用
质量检验不仅起着把关作用,而且起着预防作用,这是现代质量检验区别于传统质量检验的所在。广义说,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入厂检验、前工序的把关检验,对后面的生产过程和下工序生产,都起到了预防的作用。此外,这种预防作用还表现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检验收集一批或一组数据,进行工序能力测定或绘制控制图,以了解工序能力状况。如发现工序能力不足或生产过程出现异常状态,则要及时采取技术组织措施,以提高工序能力、消除生产过程的异常状态,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实践证明,这种检验的预防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再有,在一批产品投产前、一个轮班开始加工一批产品时,或当设备进行修理或调整后开始生产时,都要进行首件检验;在正式成批生产后,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巡回抽查(即巡检),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
3、报告作用
报告作用也就是信息反馈作用。为了使各级管理者及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状态,评价和分析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做出正确的质量决策,质量检验部门必须把检验结果(特别是计算所得的指标),用报告的形式,反馈给领导及有关管理部门,以便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决策。
4、改进作用
充分发挥质量检验的把关和预防作用的关键是质量检验参与质量改进工作,这也是质量检验部门参与提高产品质量活动的具体体现。质量检验人员一般都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业务熟练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担任。他们经常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他们比设计、工艺人员更了解影响生产的各种因素,质量信息也最灵通,能提出更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这正是质量检验人员的优势所在。在管理中实行设计、工艺、检验和操作人员相结合搞质量改进,对加快质量改进步伐,取得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Ⅷ 总结!14个常用的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
本文分享利用SPSSAU进行14个常用的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正态性检验
正态性特质是很多分析方法的基础前提,如果不满足正态性特质,则应该选择其它的分析方法,因此在做某些分析时,需要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如果样本量大于50,则应该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反之则使用Shapro-Wilk检验的结果。
常见的分析方法正态性特质要求归纳如下表(包括分析方法,以及需要满足正态性的分析项,如果不满足时应该使用的分析方法)。
如果p 值大于0.05,则说明具有正态性特质,反之则说明数据没有正态性特质。
如果是问卷研究,数据很难满足正态性特质,而实际研究中却也很少使用不满足正态性分析时的分析方法。
SPSSAU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① 参数检验的检验效能高于非参数检验,比如方差分析为参数检验,所以很多时候即使数据不满足正态性要求也使用方差分析
② 如果使用非参数检验,呈现出差异性,则需要对比具体对比差异性(但是非参数检验的差异性不能直接用平均值描述,这与实际分析需求相悖,因此有时即使数据不正态,也不使用非参数检验,或者Spearman相关系数等)
③ 理想状态下数据会呈现出正态性特质,但这仅会出现在理想状态,现实中的数据很难出现正态性特质(尤其是比如问卷数据)【可直接使用“直方图”直观展示数据正态性情况】。
二、方差齐检验
如果要进行方差分析,需要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方差齐检验,其用于分析不同定类数据组别对定量数据时的波动情况是否一致。例如研究人员想知道三组学生的智商 波动情况是否一致(通常情况希望波动一致,即方差齐)。
判断p 值是否呈现出显着性(p <0.05),如果呈现出显着性,则说明不同组别数据波动不一致,即说明方差不齐;反之p 值没有呈现出显着性(p >0.05)则说明方差齐。
提示: 方差不齐时可使用‘非参数检验’,或者还可使用welch 方差,或者Brown-Forsythe方差。
三、相关性检验
(1)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测量定量数据之间的关系情况的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包括变量间的关系情况以及关系强弱程度等。相关系数常见有三类,分别是:
1.Pearson相关系数
2.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3.Kendall相关系数
三种相关系数最常使用的是Pearson相关系数;当数据不满足正态性时,则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Kendall相关系数用于判断数据一致性,比如裁判打分。下图是详细使用场景:
如果呈现出显着性(结果右上角有*号,此时说明有关系;反之则没有关系)。
有了关系之后,关系的紧密程度直接看相关系数大小即可。(一般0.7以上说明关系非常紧密;0.4~0.7之间说明关系紧密;0.2~0.4说明关系一般。)
如果说相关系数值小于0.2,但是依然呈现出显着性(右上角有*号,1个*号叫0.05水平显着,2个*号叫0.01水平显着;显着是指相关系数的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普遍存在的,而不是偶然出现),说明关系较弱,但依然是有相关关系。
(2)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主要用于研究定类与定类数据之间的差异关系。卡方检验要求X、Y项均为定类数据,即数字大小代表分类。并且卡方检验需要使用卡方值和对应p 值去判断X与Y之间是否有差异。通常情况下,共有三种卡方值,分别是Pearson卡方,yates校正卡方,Fisher卡方;优先使用Pearson卡方,其次为yates校正卡方,最后为Fisher卡方。
具体应该使用Pearson卡方,yates校正卡方,也或者Fisher卡方;需要结合X和Y的类别个数,校本量,以及期望频数格子分布情况等,选择最终应该使用的卡方值。SPSSAU已经智能化处理这一选择过程。
第一:分析X分别与Y之间是否呈现出显着性(p值小于0.05或0.01);
第二:如果呈现出显着性;具体对比选择百分比(括号内值),描述具体差异所在;
第三:对分析进行总结。
卡方检验,SPSSAU提供两个按钮,二者的区别是,后者输出更多的统计量过程值以及深入指标表格,满足需要更多分析指标的研究人员,如下各图。
进行卡方检验,上传数据时需要特别注意数据格式,有两种格式:常规格式和加权格式。
① 常规格式数据 ,如下图。则通用方法中的【交叉(卡方)】和实验/医学研究中的【卡方检验】都可以使用。
② 加权数据: 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得到的不是原始数据,而是经过整理的汇总统计数据。比如下面这样格式的数据:
类似这样的格式,不能直接使用的,需要整理成加权数据格式,只能使用实验/医学研究中的【卡方检验】
这时候点击实验/医学研究面板中的【卡方检验】-拖拽三个【分析变量】分别到对应分析框-【开始分析】即可。
四、参数检验
(1) 单样本t检验
单样本T检验用于比较样本数据与一个特定数值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情况。
首先判断p 值是否呈现出显着性,如果呈现出显着性,则分析项明显不等于设定数字,具体差异可通过平均值进行对比判断。
(2)独立样本T检验(T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分析定类数据(X)与定量数据(Y)之间的差异情况。
独立样本T检验除了需要服从正态分布、还要求两组样本的总体方差相等。当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则考虑使用非参数检验。
首先判断p 值是否呈现出显着性,如果呈现出显着性,则说明两组数据具有显着性差异,具体差异可通过平均值进行对比判断。
(3)配对样本T检验
用于分析配对定量数据之间的差异对比关系。与独立样本t检验相比,配对样本T检验要求样本是配对的。两个样本的样本量要相同;样本先后的顺序是一一对应的。
常见的配对研究包括几种情况:
判断p 值是否呈现出显着性,如果呈现出显着性,,则说明配对数据具有显着性差异,具体差异可通过平均值进行对比判断。
(4)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分析定类数据与定量数据之间的关系情况.例如研究人员想知道三组学生的智商平均值是否有显着差异。
进行方差分析需要数据满足以下两个基本前提:
理论上讲,数据必须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进行方差分析,如不满足,则使用非参数检验。但现实研究中,数据多数情况下无法到达理想状态。正态性检验要求严格通常无法满足,实际研究中,若峰度绝对值小于10并且偏度绝对值小于3,或正态图基本上呈现出 钟形 ,则说明数据虽然不是绝对正态,但基本可接受为正态分布,此时也可使用方差分析进行分析。
第一:分析X与Y之间是否呈现出显着性(p值小于0.05或0.01)。
第二:如果呈现出显着性;通过具体对比平均值大小,描述具体差异所在。
第三:如果没有呈现出显着性;说明X不同组别下,Y没有差异。
(5)重复测量方差
在某些实验研究中,常常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当需要对同一观察单位在不同时间重复进行多次测量,每个样本的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因而不能简单的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研究,而需要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第一、首先进行球形度检验,p <0.05说明没有通过球形度检验,p >0.05说明通过球形度检验;
第二、如果没有通过球形度检验,并且球形度W值大于0.75,则使用HF校正结果;
第三、如果没有通过球形度检验,并且球形度W值小于0.75,则使用GG校正结果;
第四、如果通过球形度检验,组内效应分析结果时使用“满足球形度检验”结果即可;
将数据上传至SPSSAU分析,选择【实验/医学研究】--【重复测量方差】。
五、非参数检验
凡是在分析过程中不涉及总体分布参数的检验方法,都可以称为“非参数检验”。因而,与参数检验一样,非参数检验包括许多方法。以下是最常见的非参数检验及其对应的参数检验对应方法:
非参数秩和检验研究X不同组别时Y的差异性,针对方差不齐,或者非正态性数据(Y)进行差异性对比(X为两组时使用mannWhitney检验,X超过两组时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系统默认进行判断);
(1)单样本Wilcoxon检验
单样本Wilcoxon检验是单样本t检验的代替方法。该检验用于检验数据是否与某数字有明显的区别,如对比调查对象整体态度与满意程度之间的差异。首先需要判断数据是否呈现出正态性分析特质,如果数据呈现出正态性特质,此时应该使用单样本t检验进行检验;如果数据没有呈现出正态性特质,此时应该使用单样本Wilcoxon检验
首先判断p 值是否呈现出显着性,如果呈现出显着性,则分析项明显不等于设定数字,具体差异可通过中位数进行对比判断。
(2)Mann-Whitney检验
Mann-Whitney检验是独立样本t检验的非参数版本。该检验主要处理包含等级数据的两个独立样本,SPSSAU中称为非参数检验。
第一:分析X与Y之间是否呈现出显着性(p值小于0.05或0.01)。
第二:如果呈现出显着性;通过具体对比中位数大小,描述具体差异情况。
(3)Kruskal-Wallis检验
Kruskal-Wallis检验是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非参数替代方法。Kruskal-Wallis检验用于比较两个以上独立组的等级数据。
在SPSSAU中,与Mann-Whitney检验统称为“非参数检验”,分析时SPSSAU会根据自变量组别数自动选择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
(4)配对Wilcoxon检验
Wilcoxon符号秩检验是配对样本t检验的非参数对应方法。该检验将两个相关样本与等级数据进行比较。
第一:分析每组配对项之间是否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值小于0.05或0.01)。
第二:如果呈现出显着性;具体对比中位数(或差值)大小,描述具体差异所在。
Ⅸ 药品检验时,有哪些常用分析方法
1、重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是药物分析检测中化学分析的基础方法,指的是称取一定重量的试样,用适当的方法将被测组分与试样中其他组分分离后,转化成一定的称量形式,称重,从而求得该组分含量的方法。
2、酸碱滴定法:
酸碱滴定法在药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将一种已知其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化学反应完全时为止,然后根据所用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
3、PH值测定方法:
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用来表示溶液的酸度。用于pH值测定的装置称为pH计或酸度计,酸度计由pH测量电池和pH指示器两部分组成。
4、光谱技术:
光谱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频率对其要检测的药物进行辐射,在一定范围中的频率被一些物质接受的时候就会出现振动以及转动的状况。
5、化学发光技术:
在药物分析检测中,化学发光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技术方式,其主要就是基于化学检测系统中相关检测物的浓度以及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特定状况之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通过仪器对整个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进行检测,确定待检测的实际含量的方式就是一种痕量分析方法。
6、色谱法:
色谱法又称为“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法”、“层析法”,是一种分离以及分析的方式与手段。它主要就是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相态之下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分配,通过流动相对固定相中存在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操作,而在混合物中存在的不同物质会则会通过不同的速度基于固定相进行移动,进而实现分离的最终效果。
7、电泳法:
电泳法是生物技术及生化药物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检测范围广、操作简便并兼备分离、鉴定、分析等优点。
8、DNA扩增法:
DNA扩增技术属于PCR技术,可以把试管中的DNA样品的片段进行拓展,达到上百万倍左右,可以通过肉眼直接对其进行观察。
综上,药品质量的优劣关系着人民的用药和身体健康,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应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进行药物分析检测,为药品能否流通上市和提供用药提供依据。
Ⅹ 化学中物质的常见检验方法
物质的常见检验方法笼统地讲有:物理法、化学法。
物理法就是利用物理性质检验,如颜色、气味、水溶性。
化学法就是利用特征反应检验。
具体举例如下:
一、离子的检验
1、
钠离子
、
钾离子
,用
焰色反应
。火焰颜色分别呈黄色、紫色(通过
蓝色钴玻璃
片)。
2、镁离子,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
NH4Cl
溶液。
3、
铝离子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和过量的NaOH溶液。
4、
铁离子
,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为血红色Fe(SCN)3。或者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5、
亚铁离子
,与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
(OH)2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
亚铁盐
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
氯水
后立即显红色。
6、NH4+,
铵盐
与
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的刺激性气味气体。
7、cl-,能与
硝酸银
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8、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淡黄色沉淀。
9、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黄色沉淀。
10、
硫酸根
,能与Ba(OH)2及可溶性
钡盐
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11、
碳酸根
,能与
BaCl2
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
BaCO3
沉淀,该沉淀溶于
稀盐酸
,且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的
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气体物质的检验
1、
观察法
:对于有特殊颜色的气体如氯气(黄绿色)、
二氧化氮
(红棕色)、碘蒸气(紫红)可根据颜色检验。
2、溶解法:根据溶于水现象检验。例如红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后溶液无色,红棕色溴蒸汽溶于水形成橙色溶液。
3、褪色法:例如
SO2
可以使
品红溶液
褪色。
4、氧化法:被空气氧化看变化,例如NO的检验。
5、试纸法:如石蕊试纸,
醋酸铅试纸
。
6、星火法:适用于有
助燃性
或
可燃性
的气体。例如O2使带火星
木条
复燃;甲烷、乙炔的检验可点燃看现象;甲烷、一氧化碳、氢气则可根据其
燃烧产物
来判断。
还有一些方法,如闻气味等,但一般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