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些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值得推荐
1、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着,高名凯根据法文原本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 1980年11月初版本,1985年2月第3次印本。
2、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美]爱德华·萨丕尔(1884—1939)着,陆卓元译,陆志韦校订,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初版,1985年 2月重排本。
3、语言论 [美]布龙菲尔德(1887—1949)着,出版于1933年。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钱晋华校。商务印书馆1980年4月初版, 1985年第2次印本。
4、语言分析纲要 [美]B.布洛赫、G.L.特雷杰着。出版于1942年。赵世开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6月初版。
5、现代语言学教程 [美]霍凯特(1916— )着。出版于1958年,是美国结构语言学的集大成的理论着作,总结了美国结构语言学三十多年的发展成果。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0月初版。
6、语言学概论 [英]L.R.帕默尔着,出版于1936年。李荣、王菊泉、周焕常、陈平译,吕叔湘校。商务印书馆1983年4月初版。
7、结构语言学通论 [意]乔利奥·C·莱普斯基着,朱一桂、周嘉桂译,赵世开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7月初版。
8、语言 [法]约瑟夫·房德里耶斯(1875---1960)着,岑麒祥、叶蜚声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4月初版。
9、语言——语言的结构和发展 [法]马赛尔·柯恩(1884—— )着,双明译,科学出版社1959年11月初版。
10、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苏]斯大林(1879—1953)着,人民出版社1950年10月初版。本书包括三篇文章:(1)《论马克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李立三译。(2)《论语言学底几个问题》,齐望曙译。(3)《给同志们的回答》,曹葆华、毛岸青译。1971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译本,由中共中央马思列斯着作编译司译,对旧译本有重大的修改。
11、语言学概论 [苏]A.C.契科巴娃着。原书共三编。第一编上册,周嘉桂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年10月初版。下册,高名凯译,1955年2月初版。
12、语言学概论 [苏]布达哥夫着,吕同仑、高晶斋、周黎扬译,时代出版社1956年8月初版。
13、普通语言学纲要 [苏]兹维金采夫着,出版于1962年。伍铁平、马福聚、汤庭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5月初版。
以上是国外语言学着作,下面是中国人(或外籍华人)的语言学着作。
1、语言问题 赵元任着,系着者1959年在台湾大学的演讲记录,台北版,1968年再版。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初版。
2、语文常谈 吕叔湘着。三联书店1980年9月初版。
3、现代语言学研究 王德春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
4、现代语言学 赵世开着,知识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下面是国内高等院校文科的语言学教材
1、普通语言学 高名凯着。东方书店1954年6月初版,下册1955年 1月初版。
2、语言论 高名凯着。科学出版社1963年10月初版。本书试图以能体会到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批判继承以往和现代语言学家的成就,进而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3、语言学概论 高名凯、石安石主编。中华书局1963年6月初版。本书根据1961年4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的决定编写。
4、语言学导论 李兆同、徐思益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处6月初版。
5、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10月初版。以后多次重印。
6、语言学概论 马学良主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11月初版。本书大量运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料对普通语言学有关理论和范畴的论述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7、语言学引论 戚雨村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初版。本书系为外语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
Ⅱ 关于训诂学的声训方法概述
训诂学的声训方法
声训是与形训、义训相对而言,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而字是记录语言的一个工具,因而仅靠字形来确定字义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这不仅因为古代用字出现通假现象,更因为形声字的产生,形声法的出现,使汉语出现了衍声的现象,而同音字的产生,方言字的分化,更是以语音形式为纽带的。因而声训的出现,就为训诂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释义方法,在训诂学史上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下面我就从声训的定义、源流、理论依据、作用和影响等方面对声训做一浅显的介绍。
一、声训的定义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也叫音训,即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是一种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换言之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形式着眼,利用语音,语义的关系来推求它的意义解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往往具有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关系。
二、声训的发展历史
声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先秦、汉、唐、宋、清五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声训一法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周、秦时代为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着之中,如《孟子·滕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到两汉、魏晋发展大盛,产生了声训专着,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得到全面的推广。在晋代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的学说,晋初的杨泉《物理论》已有“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的原理。这一时期声训研究成为一门相对较独立的学问,解决了很多词语训释的难题;唐以后声训渐微;发展到宋朝,有学者进一步把声旁兼表字义说深化,如王圣美提出
了“右文说”,“ 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如斯之类,皆以戋为义也”。这样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学者影响深远;到清代,声训达到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由于加深了对音义关系的认识,古音研究有新突破,声训便有了更大的发展。训诂学家明确提出因声求义的主张,并整理出了不同时期的语音声韵特点,注意声训中语音的时代性。把语音相近的字归纳为双声、迭韵两类,而这两类字,都存在声近义通的关系。学者们对于声训的研究特别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强调语音的重要作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晚近章炳麟、 黄侃等先生又把训诂学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的理论上来。他们把“文字”“声音”“训诂”结合起来,组织成有体系的“语源学”。
三、声训的方法
古人在训诂实践中常用的声训方法有三种:
(一)同字为训:
1、同字为训:用字形相同而音义、词性并不完全相通的字来训释。《易·序卦》: “物之始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之中的“蒙者蒙也”,前一个“蒙”是卦名,而后一个“蒙”是蒙昧的意思。
2、同音为训:用同音字来解释被释词。《尔雅·释言》:“樊者,藩也。”《释名·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二)音近为训 :用多个读音相近的词,相互训释。《礼记 哀公问》:“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注:颠,头顶的意思)《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三)音转为训: 指在双声字之中,韵母相近,主要元音相同的字可以相互训释,转换。音转又可分为对转和旁转。
Ⅲ 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作注释的方法,训诂学上称为什么
这种训诂方法叫做“声训”。声训是取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这种方法萌芽于先秦,多见于文献的正文中,如《易·说卦》中的"乾,健也;坤,顺也。"到后来的东汉末年的刘熙的《释名》是全面使用声训方法来说明词义的着作。
Ⅳ 语言学的经典着作有哪些呢
一、中国语言学文库。
二、语言学经典着作丛书、语言学经典译着丛书。
三、学术论集、语言学理论、汉语知识丛书。
四、语音(音韵)、词汇(词义、训诂)与词典。
五、文字、修辞、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其他。
语言学纲要语言发展的特点
(1)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
①语言各个要素发展不一致。具体表现为语言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各个组成部分的诸要素之间的变化速度也不同。
②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
(2)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产生的原因:
①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一样的;
②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Ⅳ 古代语言学家及其作品有哪些
荀子
(约前三一三 - 前二三八年) 名况,世尊称荀子、荀卿,或称孙卿,战国 赵人,曾到过齐、秦等国,晚年应春申君之召入楚为兰陵令。荀子是战国后期着名的思想家,集诸子之大成者。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正名篇》一文中。该文着重讨论了词与概念、语言与思维、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指出“名”与“实”的联系是“约定俗成”,这一学说正确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扬雄
(前五三 - 公元十八年) 或作杨雄,字子云,西汉 蜀郡 成都(今四川 成都)人,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好学深思,善辞赋,官给事黄门,历成、哀、平三帝。新莽时召拜大夫,后贫病而终。着作有《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训纂篇》、《别字》、《苍颉传》、《法言》、《太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等。其中《方言》十五卷,九千余字(今本十三卷,一万一千九百余字),历时二十七年,保存了大量古汉语词彚和方言的宝贵资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学专着,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流传至今。《别字》、《训纂篇》、《苍颉传》等三种涉及语言文字的着作均佚。
刘歆
(约前五三 — 公元二三年) 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西汉目录学家、古文经学家。沛(今江苏 沛县)人,楚元王 交五世孙,刘向次子,幼承家学,善着文,博通诗书。成帝时为黄门郎,后历任中垒校尉、京兆尹等职。曾奉诏与父刘向同领校群书,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校理六艺群书,并在刘向《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具体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兵书略和方技略。原书早佚,主要内容多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在经学方面,刘歆为将《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书立于学官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同时着有《春秋左传注》、《尔雅注》等书,均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许慎
(约公元五八 - 约一四七年) 字叔重,东汉 汝南 召陵(今河南 偃城县东)人,古文经学家、文字学家,博通经籍,先后任郡功曹、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世称“许祭酒”,曾校书东观(皇家图书馆),时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语。许慎的主要成就是《说文解字》一书,该书建立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的理论并按照这种理论对书中所收九千余字逐一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每个汉字的本义和结构,同时析汉字为五百四十部,创立了部首检字法。这些成就使许慎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马融
(公元七九 - 一六六年) 字季长,东汉 右扶风 茂陵(今陕西 兴平市东北)人,历任校书郎中、议郎、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职,是东汉着名的古文经学大师、文学家,为人才高多识而达生任性,不拘小节,善鼓琴吹笛,生徒千余,着名学者卢植、郑玄皆出自其门下。马融对古文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着述颇丰,主要有《三传异同说》、《孝经注》、《论语注》、《毛诗注》、《周易注》、《三礼注》、《尚书注》、《烈女传注》、《老子注》、《淮南子注》、《离骚注》等,另有赋、颂、碑文、琴歌、对策等二十一篇散文诗歌作品,均佚,清人马国翰有辑录。
郑玄
(公元一二七 - 二〇〇年) 字康成,东汉 北海 高密(今山东 高密县西南)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后郑”,以别于先郑 郑兴、郑重父子。少时曾为乡穑夫,无意为吏,入太学攻《周易》和《公羊传》,继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西行入关从马融学古文经,遂博通群经,回乡后客耕莱阳,从学者千计。党锢祸起时被囚禁,获释后杜门不出,潜心着述,大将军何进、袁绍等人先后召他为官而不就,后征为大司农,故世又称为郑大司农。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使古文经学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着《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流传至今,其余《周易注》、《论语注》、《尚书注》、《诗谱》、《六艺论》、《驳五经异义》诸书均佚。
刘熙
(不详) 字成国,东汉 北海(郡治在今山东 潍坊西南)人。所着《释名》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语源学的专着。全书仿《尔雅》体例,共八卷二十七篇,收词一千五百余条,释义以声训为主,即根据词的语音探求词得名的由来,虽不免穿凿附会,但在很大成程度上揭示了汉语声同义通的特点,对于汉语语源、训诂、音韵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郭璞
(公元二七六 - 三二四年) 字景纯,东晋 河东 闻喜(今山西 闻喜县)人,初官尚书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因谏阻王敦谋反而被杀。为人性格豪放,不修威仪,博学多才,长于训诂,尤好古文奇字。注书甚富,释文注重古今比较,保存了许多晋代语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均流传至今,另有《三苍解诂》、《尔雅音义》、《尔雅图赞》、《易洞林》、《毛诗拾遗》等书已佚。
Ⅵ 汉代声训颇为流行,出现了一部声训专着,就是刘熙的什么书
是刘熙的《释名》。
《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着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其体例仿照《尔雅》。刘熙在自序中说:“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这段话说明了他编这部书目的在于探讨各种名称得名的由来,书名就表现了他的旨趣。今本《释名》将27篇分为8卷,所释为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这代表了刘熙对语词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种分类。
刘熙(生卒年不详,约生于160年左右),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据陈寿《三国志》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着有《释名》和《孟子注》,其中《释名》是我国重要的训诂着作,在后代有很大影响。 刘熙的《孟子注》,今已不传。
Ⅶ 声训的方法有哪几种
古人在训诂实践中常用的声训方法有三种:
(一)同字为训:
1、同字为训:用字形相同而音义、词性并不完全相通的字来训释。《易·序卦》: “物之始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之中的“蒙者蒙也”,前一个“蒙”是卦名,而后一个“蒙”是蒙昧的意思。
2、同音为训:用同音字来解释被释词。《尔雅·释言》:“樊者,藩也。”《释名·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二)音近为训 :用多个读音相近的词,相互训释。《礼记 哀公问》:“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注:颠,头顶的意思)《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三)音转为训: 指在双声字之中,韵母相近,主要元音相同的字可以相互训释,转换。音转又可分为对转和旁转。
1、对转 :指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在韵腹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同一发声部位的阴声韵(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阳声韵(收鼻音的韵),入声韵(收塞音的韵)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对转分为阴阳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
1阴阳对转:《卫风·氓》:“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泮”,读为“坡”,“泮”训“坡”。
2阴入对转:《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荆,斧以斯之。” “斯”(si)训“析”(xit)。
3阳入对转:《诗经·鄘风·定之有方》:“灵雨既零,命彼倌人。”“零”(ling)训“落”(lot)。
2、旁转: 指汉语语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声纽和韵尾不变的前提下,韵腹发生转变。《诗经·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戍”训“守”。
在以上三种声训方法中,古人大量使用的是同音为训和对换为训,使用旁转为训的大都是清朝人。
Ⅷ 训诂学历史上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给阶段代表性的训诂着作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着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三、写下列着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着。 2.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着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着。今存13卷。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作者蒋礼鸿,语言学家。字云从,浙江省嘉兴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着。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章太炎的学术着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着作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着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着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和反驳类。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Ⅸ 音义类的训诂书籍有哪些
训诂学专着根据其体式分类,有单解语义的,有音义兼注的,有形音义结合的。其中音义兼注的代表着作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宋〕贾昌朝《群经音辨》,唐代的《玄应音义》《慧琳音义》和《华严音义》等。
音义书标注、辨析的主要对象是音,注音是为了明义,这就形成了“音义”的多元性特征,因音辨义,音义并重,所以才叫“音义书”。音义书“音”近音韵而“义”涉训诂,才使它类属难定,游离乎经学小学之际,徘徊于音韵训诂之间。然而,正是因为音义书有不同于传注、音韵、训诂的独特性质,才使它在语言研究中具有独到的价值和意义。《书目》的编者于传统小学多所涉猎,故于编纂过程中反复切磋,其目标如《后记》所言:“不唯要簿录甲乙、部居归类,而且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所以于《书目》中增置“音义”一类,用着录和表述方式来体现他们研究小学源流的心得,很具启发性意义。
唐颜师古在《汉书叙例》中说:“字或难识,兼有借音,义指所由,不可暂阕。若更求别卷,终恐废于披览。今则各于其下,随即翻音。至如常用可知,不涉疑昧者,众所共晓,无烦翰墨。” 他看到了标注“音义”的方式在解决字形与其所负载的多音多义之间的矛盾问题上是十分便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音义书一度极为风行的内在原因。就《隋书·经籍志》等书目所载来看,汉魏六朝的“音义”(包括“音”等)着作十分丰富:所作音义以经部为多,史部多在《史记》、《汉书》,子部以《老子》、《庄子》为多,作音义者为数众多,《经典释文·序录》征引二百三十余家。这些音义书原本多已亡佚,如今所能见到的,或是散在注疏所引中,或是近人的辑佚本。欲全面了解音义书的内容和性质,可从《经典释文》研究入手。
《经典释文》三十卷,是汉魏六朝音义书的集大成者,唐陆德明(约550-630)撰,成书于隋以后至唐以前(606-621),[iii]音义书辨音是为了明义,故“释文”就是“音义”。“释文”即解释文献语言的读音及其含义,“音义”即释音以明义。《经典释文》共为《周易》 等十四部经典的经文及其注文作音义,用采摘单字作注的方式来注音辨义,以释音明义为主,兼及辨析异文、句读和校勘。
唐张参《五经文字·序例》云:“陆氏释文,自南徂北,徧通众家之学,分析音训,特为详举。”它既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又有很高的语言本体研究价值。我们将《经典释文》音注条目和原文的句子录入电脑做成音切资料数据库,作穷尽性的系统分析和研究,统计数据、排列表格、显示频率、寻找和归纳内在规律,从而得到合理的解释和精确的定性、定义,然后探求相关理论。
Ⅹ 声训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一、声训的定义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也叫音训,即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是一种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换言之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形式着眼,利用语音,语义的关系来推求它的意义解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往往具有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关系。
二、声训的发展历史
声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先秦、汉、唐、宋、清五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声训一法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周、秦时代为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着之中,如《孟子·滕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
到两汉、魏晋发展大盛,产生了声训专着,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得到全面的推广。在晋代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的学说,晋初的杨泉《物理论》已有“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的原理。这一时期声训研究成为一门相对较独立的学问,解决了很多词语训释的难题;唐以后声训渐微;发展到宋朝,有学者进一步把声旁兼表字义说深化,如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如斯之类,皆以戋为义也”。这样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学者影响深远;到清代,声训达到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由于加深了对音义关系的认识,古音研究有新突破,声训便有了更大的发展。
训诂学家明确提出因声求义的主张,并整理出了不同时期的语音声韵特点,注意声训中语音的时代性。把语音相近的字归纳为双声、迭韵两类,而这两类字,都存在声近义通的关系。学者们对于声训的研究特别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强调语音的重要作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晚近章炳麟、 黄侃等先生又把训诂学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的理论上来。他们把“文字”“声音”“训诂”结合起来,组织成有体系的“语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