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质除杂的原则
除杂即去除物质中的杂质。初中化学物质除杂的原则是:不引入新的杂质(包括水蒸气等),不能将原有的物质反映掉,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减、不繁。
初中化学物质除杂方法归纳: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除杂方法原理:
1、利用物理性质是否溶解于水,进行杂质去除;
2、利用化学反应,反应掉其中的杂质;燃烧、碱水吸收、酸液吸收等都算,都是化学反应;其中分为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两种;
3、利用物理性质,升华、蒸发或者融化等进行分离,甚至可以使用磁铁、蚂蚁等手段;
注意的问题:
(1)需净化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除杂顺序:一般先除去酸性气体,如:氯化氢气体,CO2、SO2等,水蒸气要在最后除去。
(2)除杂选用方法时要保证杂质完全除掉,如:除CO2最好用NaOH不用Ca(OH)2溶液,因为Ca(OH)2是微溶物,石灰水中Ca(OH)2浓度小,吸收CO2不易完全。
❷ 初中除杂质的方法归纳
除杂即去除物质中的杂质。初中化学物质除杂的原则是:不引入新的杂质(包括水蒸气等),不能将原有的物质反映掉,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减、不繁。
初中化学物质除杂方法归纳: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除杂方法原理:
1、利用物理性质是否溶解于水,进行杂质去除;
2、利用化学反应,反应掉其中的杂质;燃烧、碱水吸收、酸液吸收等都算,都是化学反应;其中分为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两种;
3、利用物理性质,升华、蒸发或者融化等进行分离,甚至可以使用磁铁、蚂蚁等手段;
注意的问题:
(1)需净化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除杂顺序:一般先除去酸性气体,如:氯化氢气体,CO2、SO2等,水蒸气要在最后除去。
(2)除杂选用方法时要保证杂质完全除掉,如:除CO2最好用NaOH不用Ca(OH)2溶液,因为Ca(OH)2是微溶物,石灰水中Ca(OH)2浓度小,吸收CO2不易完全。
❸ 初中化学除杂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提纯与除杂: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而得到纯物质。在提纯过程中,如果杂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不必恢复成原物质。
二者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似的,但分离比提纯的步骤要多,因为各组分均要保留,绎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中各组分经转化而分离后还要复原为原来的组分物质提纯和除杂过程中经常用到分离操作,二者有时又密不可分。
1、CO2(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2、CO2(H2或CO):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3、O2或CO2或H2(含H2O):将气体通过浓硫酸或氧化钙或氯化钙等干燥剂
4、O2或H2或CO(含CO2或SO2):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5、Cu(含Fe或Mg或Zn):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
6、Fe(含Cu):用磁铁将铁粉吸引出来
7、Cu(含CuO),Fe(含Fe2O3):高温下与H2或CO反应
8、CuO(含Cu或C):在空气中灼烧
9、CaO(含CaCO3):高温煅烧(CaCO3分解成CaO和CO2)
10、CaCO3(含CaO):加足量水溶解,过滤,取滤渣
11、Ca(OH)2(含CaO)加足量水
12、FeSO4溶液(含H2SO4或CuSO4),FeCl2溶液(含盐酸或CuCl2):加过量铁粉,过滤,取滤液
13、NaCl溶液(含Na2CO3):加适量稀盐酸
14、Na2SO4溶液(含CuSO4):加适量NaOH溶液
酸、碱、盐溶液的除杂技巧:
1、被提纯物与杂质所含阳离子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的阴离子不共存的阳离子,再与被提纯物中的阴离子组合出除杂试剂。
2、被提纯物与杂质所含阴离子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阳离子不共存的阴离子,再与被提纯物中的阳离子组合出除杂试剂。
3、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所含阴离子、阳离子都不相同时,应选取与杂质中阴、阳离子都不共存的阳、阴离子组合出除杂试剂。
初中化学常考知识
常见物质的除杂
一、气体除杂:(括号中为杂质)
1、CO2(含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2、CO2(含H2或CO):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3、O2或CO2或H2(含H2O):将气体通过浓硫酸或氧化钙或氯化钙等干燥剂。
4、O2或H2或CO(含CO2或SO2):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❹ 初中化学除杂质原理是什么
溶液含有可溶性杂质:将杂质反应成气体或沉淀,或者转化成其他物质然后再反应成气体或沉淀。总之哪些物质可以沉淀就必须得记。碱盐酸的反应一般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成功的条件就是要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所以复分解反应的另一个生成物不能是新的杂质。复分解反应如果不生成气体,沉淀,或水的话就违反了离子方程式了。所选的除杂质的试剂必须含有原物质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的一种,否则会引进新杂质。
如氯化钠溶液中混碳酸钠(加稀盐酸),稀盐酸就含有原物质中的阴离子氯离子。
固体中有固体的:加水。转化成第一种情况,前提是原物质不与水反应。但有些与水反应后还可以通过其它反应变回来的除外。
溶液含有不溶性杂质:加水过滤
如有疑问,请追问。纯手打的
❺ 初中化学除杂质
除杂即去除物质中的杂质。初中化学物质除杂的原则是:不引入新的杂质(包括水蒸气等),不能将原有的物质反映掉,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减、不繁。
初中化学物质除杂方法归纳: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除杂方法原理:
1、利用物理性质是否溶解于水,进行杂质去除;
2、利用化学反应,反应掉其中的杂质;燃烧、碱水吸收、酸液吸收等都算,都是化学反应;其中分为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两种;
3、利用物理性质,升华、蒸发或者融化等进行分离,甚至可以使用磁铁、蚂蚁等手段;
注意的问题:
(1)需净化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除杂顺序:一般先除去酸性气体,如:氯化氢气体,CO2、SO2等,水蒸气要在最后除去。
(2)除杂选用方法时要保证杂质完全除掉,如:除CO2最好用NaOH不用Ca(OH)2溶液,因为Ca(OH)2是微溶物,石灰水中Ca(OH)2浓度小,吸收CO2不易完全。
❻ 初中化学除杂质方法有哪些
中化学中利用化学方法除去杂质的方法有很多,那么有哪些呢?请看下文,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化学除杂质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化学除杂质方法
1、沉淀过滤
比如杂质是Ca2+,那加入过量CO32-把Ca2+变成CaCO3沉淀,然后过滤出来。过量的CO32-用酸除去——至于什么酸,那你要看溶液的阴离子是什么,如果是Cl-,那就加HCl
2、气体
比如杂质是CO32-,那小心加入酸,把CO32-变成CO2
3、结晶
比如你要获得纯净的KNO3,那么用降温结晶的方式,把KNO3从溶液中结晶沉淀出来,剩下杂质就留在母液里面
初中化学除杂方法原理
1、利用物理性质是否溶解于水,进行杂质去除;
2、利用化学反应,反应掉其中的杂质;燃烧、碱水吸收、酸液吸收等都算,都是化学反应;其中分为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两种;
3、利用物理性质,升华、蒸发或者融化等进行分离,甚至可以使用磁铁、蚂蚁等手段;
学好化学的五个关键点
1.观察
巴甫洛夫曾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观察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
我们在化学学习中,要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因为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和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尤其要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化学实验时所产生的现象。
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
① 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② 反应条件;
③ 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④ 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最后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
①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
②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③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最后与前面的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观察实验现象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观察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不要放过物质丝毫的变化;二是把看老师操作与听讲解分析结合,看清应怎样操作和应注意的事项;三是看与想相结合,看的过程中,要弄清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2.动手
化学的形式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要养成这种动手实验的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要上好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要只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近年来的中考考题均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诸如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评价、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的内容的考查。中考实验题的比例由15%升至25%,难度也逐年上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充分重视实验,争取多动手做实验。对于实验手册要求的学生亲自实验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都要注意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在总复习阶段,可以对各种试卷中的实验题进行分类归纳,以领会近几年来中考实验题的考点和趋势。
除了做实验,最好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报名参加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并积极收集整理一些化学谜语,组织出化学墙报等。只要有利于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组织的活动,都可以参加。
3.记忆
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而孤立的谈其他的方面就成为一句空话。
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需要记忆。
(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需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
(3)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
(4)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忆是知识、技能运用的基石。
初中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运用科学记忆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常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
(1)理解记忆法:掌握概念和基本理论时,采用具体分析方法,详细分析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学习溶解度定义时,要掌握四个要点:a.一定的温度,b.100克溶剂,c.饱和状态,d.溶解度的克数。这样分析归纳便于理解和记忆。
(2)歌诀记忆法: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歌诀,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宜诵。如把化合价编成: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锌钡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等。
(3)会意记忆法:把抽象的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进行巧记。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和“相互转换”(复分解反应)。
(4)浓缩记忆法: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领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七个步骤浓缩为:“检、装、夹、加、收、移、熄”。
总之,我们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4.分析
学习化学,要善于从个别想到群体、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更为主要的还是要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必须会想,只有会想了,才能学会。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经常选读是指有选择性的阅读那些重要的或难以全面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还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
除了掌握好课本知识,还应学会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常有意识地观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多想“为什么”和“怎么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如水壶中的水垢成分是什么?怎样除去?药品说明书中注明含铝占0.003%,是什么意思?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怎样检验等问题。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既可复习课本旧知识,又可提高实践能力。
5.练习
“练”即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的基础上开始动手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猜你喜欢:
1. 化学实验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2. 初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学习技巧
3. 九年级上册化学考试试卷
4.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5. 初中化学有哪些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❼ 初中化学 除杂质
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题型解答
(除杂质、分离、鉴别、推断)
除杂质:物质的提纯又称之为除杂质,即将所需物质中的杂质除去得到纯净的该物质的操作
重点掌握常见离子:H+、OH-、SO42-、Cl-、CO2-3等的鉴定方法.在混合物提纯中,还要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强化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加深理解和应用.
1. 除杂质题: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一 化学方法: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步骤;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
②不变:被提纯的物质不能改变;
③易分: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易分离。
三步骤: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五种常用的方法: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
(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NaNO3;NaCl)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NaCl;Na2CO3)
(3)置换法:应用金属活动顺序通过置换反应除去杂质的方法。(FeSO4;CuSO4)
(4)转纯法(转换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CO2(CO))
(5)吸收法:利用混合物中某组分化学性质的差异,用试剂吸收其中一种,从而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H2;CO2)
2. 混合物的分离: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
3. 物质的鉴别:
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区别开来。如鉴别两瓶无色溶液哪瓶是NaCl或KNO3。只要把NaCl溶液中的Cl-检验出来,即可认定NaCl溶液,另一瓶则是KNO3溶液。
(1)常见离子鉴别的特效试剂
① H+ :紫色石蕊试液。 NH4+:碱溶液——有NH3↑。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② OH-:无色酚酞试液(可鉴别碱性溶液)——变红。
③ CO32-:稀HCl和石灰水——有CO2↑。
④ Cl-: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⑤ SO42-: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2)特征离子关系图
(3)物质鉴别的原则
① 操作简便: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不用化学方法。能用一种试剂鉴别的不用多种试剂。
② 现象明显:使待检物质的现象对比度较大。
③ 防止干扰:鉴别Cl-和SO42-时,只能用BaCl2溶液不能用AgNO3溶液。
(4)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① 气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用试纸,三用火点,四加试剂。
② 固体、液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看气体,三辨沉淀。
③ 一种试剂的鉴别:
A. 几种溶液含不同阳离子时,常选用Ba(OH)2溶液或NaOH溶液做鉴别试剂。
B. 几种溶液含不同阴离子时,常选用强酸做鉴别试剂。
C. 几种溶液酸碱性不同时,常选用紫色石蕊做鉴别试剂。
D. 几种物质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时,常选用稀强酸做鉴别试剂。
E. 一种试剂与四种溶液反应时,应是现象对比度大。多数是有沉淀、有气体,既有沉淀又有气体、沉淀颜色不同,无明显现象。
F. 当给定的一种试剂不能鉴别出被检物时,可从已鉴别出的物质中找出一种试剂再鉴别。
④ 不同试剂的鉴别:
A. 观察法:根据物理性质中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进行鉴别。
B. 热分解法:根据不同物质的热稳定性,利用产物的不同性质特征进行鉴别。
C. 相互作用法:根据两两混合后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
4. 物质的推断题:
物质的推断是根据给出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运用物质的特性,经过分析、推理作出正确的判断,以确定所给的未知物是什么物质,不可能是什么物质;确定混合物里或溶液里肯定有什么物质,肯定不含有什么物质,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推断题是考查化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常见的有文字叙述、图表式、链条式三种形式推断题,无论哪种形式推断都必备的知识有反应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现象、溶解性等。在题目分析过程中,注意关键字的分析,如某物质溶于水是“生成”还是“得到”,“生成”是反应产物,“得到”既可能有反应产物,也可能有原物质。加酸沉淀溶解时有气体生成,一般有CO2-3。沉淀溶解但无气体生成时,一般有OH-。部分溶解时,一定有BaSO4或AgCl等。
解推断题应注意:
(1)推理分析要紧扣实验现象,思考时要层次分明。判断的结论要准确,既要明确的肯定,又要明确的否定。
(2)一般情况下,与试题叙述的现象完全吻合的是“一定存在”。与现象不吻合的或有某种物质的存在使现象不正确的物质是“一定不存在”。有某种物质的存在不影响其它反应的现象或自始至终没有参与任何反应的物质是“可能存在”。
【典型例题】
1.用化学方法,所加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并将杂质转化成气体,水、沉淀,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①逸出气体法:例如Na2SO4(Na2CO3) ②产生沉淀法:例如KCl(K2SO4)
③置换法:例如MgSO4(CuSO4) ④酸碱溶解法:例如BaSO4(BaCO3)
⑤加热法:例如CaO(CaCO3) ⑥转换法:例如CO2(CO)
2. 欲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杂质),请将除去杂质所加的化学试剂的化学式填在横线上。
①CaCl2(CaCO3)————② NaNO3(Na2CO3)—————③ Cu(Fe)————
④ Cu(CuO)——————⑤ NaNO(NaCl)—————— ⑥ ZnCl2(CuCl2)————
⑦KCl(K2SO4)——————⑧NaOH(Na2CO3)————
3.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粉、AgNO3溶液、Ba(NO3)2溶液、Ba(OH)2溶液、NaOH溶液,按下列要求填空.(1)若除去稀HNO3中混有的少量H2SO4,得到纯净的稀HNO3,应加入适量的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以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应加入适量的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欲采取化学方法除去下表第I栏内4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请分别从第Ⅱ、Ⅲ栏内选取合理选项的字母序号,填在对应的答案栏内。
Ⅰ.物质Ⅱ.除杂试剂和操作Ⅲ.反应类型答 案
①CuO固体(Cu)A.高温煅烧
B.氧气,加热
C.盐酸,蒸发
D.铜粉,过滤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①
②CaO固体(CaCO3)②
③Cu(NO3)2 ?溶液(AgNO3)③
④NaCl固体(NaOH)④
习题:1. 能一次区分出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溶液的一种溶剂是
A. 石蕊试液B. 氢氧化钠溶液C. 稀硫酸D. 盐酸
2. 下列每组内的溶液,必须使用其它试剂,才能将其全部鉴别开的是
A. B.
C. D.
3. 下列各组固体混合物中,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它们相互分离的是 A. NaNO3和NaCl B. CuO和木炭粉 C. MnO2和KClD. BaSO4和CaCO3
4.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A. HClNaOHNa2CO3Na2SO4 B. HCl Cu(NO3)2 NaOH NaNO3
C. NaOH MgSO4Na2CO3H2SO4 D. BaCl2 Na2SO4 Ca(NO3)2CaCl2
5、除去下列括号内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A、KOH(K2CO3) Ca(OH)2溶液、过滤 B、KNO3(K2SO4) Ba(NO3)2溶液、过滤
C、H2SO4(HCl) AgNO3溶液、过滤 D、CuO(KNO3) 水、过滤
6、将下列溶液分别滴入到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能观察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 A、氯化铜 B、碳酸钠 C、氯化钠 D、酚酞
本文来自:教学资源网(www.ubbs.net) 原文链接: http://www.ubbs.net/e_huati_youfang/14426.html除杂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
①.溶解法:将固体混合物中的杂质溶解除掉.
如,Cu中混有Fe:选用硫酸.Fe+H2SO4=FeSO4+H2↑再过滤得Cu
②.气化法:把混合物中的杂质转化为气体
如,CaO中混有CaCO3:CaCO3=CaO+CO2↑(在高温的条件下)
③.沉淀法:把混合物中的杂质转化为沉淀.
如,NaNO3中混有Na2SO4:Na2SO4+Ba(NO3)2=NaNO3+BaSO4↓
NaCl中混有CuSO4:CuSO4+Ba(OH)2=BaSO4↓+Cu(OH)2↓
❽ 除杂的方法
物质的分离是把原混合物中各成份一一分开,并恢复原样品.物质的提纯(除杂)就是除去物质中混有的杂质,从而得到纯净的某物质,其基本方法有:
一、 物理方法
1、 过滤法:适用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或提纯.
2、 结晶法:适用于可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和提纯.具体方法有两种.
① 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的分离或提纯.
② 蒸发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固体物质的分离或提纯.
二、 化学方法:
1、 原则:
①“不增、不减、易分”:
不增即最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不减是除杂结果不应使所需物质减少;
易分是加入试剂后,使杂质转化为沉淀、气体和水等与所需物质易于分离.
②先除杂后干燥.
2、 方法:(以下括号里的均为杂质)
① 吸收法:如一氧化碳混有二氧化碳可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吸收;
② 沉淀法:如氯化钾中混有氯化镁可加氢氧化钾溶液,再过滤;
③ 溶解法:如铜中混有氧化铜可加入过量的盐酸,再过滤;
④ 转化法:如铜中混有锌可加硫酸铜溶液再过滤;
⑤ 气化法:如氯化钠中混有碳酸钠可加入过量盐酸,再蒸发结晶;
⑥ 加热法:如氧化钙中混有碳酸钙可高温灼烧;
⑦ 综合法:当含有多种成分的杂质时,分离提纯往往不仅仅使用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三、知识解析: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提纯)从内容上看,它包含着常见酸、碱、盐及其他重要物质的性质及特殊化学反应的知识;从过程上看,它是一个原理确定、试剂选择与实验方案确定、操作实施的过程.其考查点和趋势是:
1、 考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理.根据除杂质的原则,自选或从题给试剂中选出除杂试剂.判断题给试剂的正误等.
2、 考查物质提纯的实验设计.根据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原则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
3、 考查评价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实验方案.对题给试、步骤、操作、效果等进行评价、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4、 除去混合物中杂质,不仅要考虑反应原理正确可行,而且要考虑实际操作简便易行,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药品、能源的节约等其它问题.
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
根据物质和杂质的化学性质,采用化学方法把混合物中杂质分离除去,从而保留一种较为纯净的成分,这一过程叫做物质的提纯,又叫除杂.这里就初中化学常用的5种化学除杂方法,结合一些中考题逐一浅析如下:
一、吸收法
若气态混合物中的杂质气体能够被某种试剂吸收,则可采用吸收法除杂.让气体混合物通过盛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后即可得到纯净物.
例1 若CO中混有少量CO2,欲除去CO2将混合气体通过( )溶液.
分析
CO2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而CO不能溶于水也不跟碱反应.所以可让混合气体通过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二、沉淀法
往混合溶液(若混合物为固态,则应先制成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使其中杂质通过反应以沉淀析出,然后经过滤除去沉淀,得到纯净物的溶液.
例2 要除去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硫酸铁杂质,应选用的一种试剂是 [ ]
A.氯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钡溶液
C.碳酸钠溶液 D.氢氧化钾溶液
分析
本题只能选加氢氧化钡溶液,跟硫酸铁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铁沉淀.但若选其余物质,均易在除杂过程中引入新的杂质.
三、气化法
通过把混合物加热或加入试剂,使其中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变成气体而逸出.
例3 除掉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应选用适量的试剂是 [ ]
A.稀硫酸 B.硝酸银
C.澄清石灰水 D.稀盐酸
分析
本题除去杂质碳酸钠,可考虑加入酸溶液与碳酸钠发生复分解反应,把杂质变成CO2气体逸出.但要注意加入的酸只能是盐酸,否则又会产生新的钠盐杂质.
四、互变法
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欲除去的杂质转变为纯净物,这样不仅除了杂质,且增加了纯净物的量,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是诸多方法中的最佳方法.
例4 欲除去KNO3溶液里的KOH杂质,可加入适量的_____溶液,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分析 除去硝酸钾中混有KOH杂质,实质上是除去OH-离子,所以可选加酸溶液,与之发生中和反应,即可把杂质变为硝酸钾,但只能选用硝酸,而不能用其它酸,否则,除去了OH -,却引进了新的杂质.
五、置换法
利用金属跟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使所加试剂跟杂质发生置换反应,从而将杂质除去或转变为纯净物.
例5 要除去后边括号中的杂质,填写选用试剂的分子式:Cu(Zn)
分析 可根据Cu和Zn金属活动性的不同,Cu不跟酸溶液反应,而Zn能溶于酸,故可加入盐酸与稀硫酸.又因为锌比铜活泼,故也可加入铜盐溶液,也可使锌置换出铜而溶解.
❾ 初中化学除杂的含义1
一. 解题的依据
物质的分离是把原混合物中各成分一一分开,并恢复原样品。要求不论发生怎样的操作,混合物中原有几种物质,最终都要得到这几种物质。
物质的除杂就是除去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杂不要求一一恢复到样品,解题应遵循的原则是:
1. 样品的量不能减少,且不带入新的杂质,实验操作简便、易行。
2. 选用的除杂试剂只和杂质反应。
3. 和杂质反应的生成物和有效成分要易于分离。
而且要注意一要保证将杂质的离子全部除去,不能残留杂质离子,二要一一除去多种杂质时,要考虑加入的除杂试剂的顺序,一般来说,干扰最大(即与多种试剂反应的物质,要最先除去,同时为了保证将杂质除尽,所加试剂必须过量,因此,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过量的试剂。)
物质的检验要掌握常见气体的检验,常见离子的检验。
(一)常见气体的检验
待检验的气体
检验的操作步骤
特征现象
H2
在试管口点燃,在火焰上罩一干冷的烧杯
纯氢气点燃有浅蓝色火焰,轻微的“噗”声,不纯氢气有尖锐爆鸣声,烧杯内壁有水珠
O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盛氧气的容器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O2
(1)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中
(2)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1)燃着的木条熄灭
(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
(1)点燃
(2)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3)再向烧杯中倒入少许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1)火焰呈淡蓝色
(2)干冷烧杯无水珠
(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H4
(1)点燃
(2)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3)再向烧杯中倒入少许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1)火焰呈淡蓝色
(2)烧杯内壁有水珠
(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NH3
温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
变蓝色
HCl
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
变红色
例1. 天燃气的主要成分是,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和CO,它们中也混有少量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如(气)。城市中使用的燃气常是一些混合气。为确定混合气的成分,有图1所示的一些实验装置可供使用,从中选择一些装置,将它们按一定顺序连接起来,使混合气依次通过各装置进行检验,试回答下列问题。(每种装置有多个,供多次使用)
图1
(1)指出混合气按顺序通过各装置时,各管口连接的顺序
混合气→( )( )→( )( )→( )( )→( )( )→( )( )→( )( )→( )( )→( )( )→( )( )
(2)说明通过各试剂的作用及判断依据。
(3)这些装置能不能确定是否含有哪种气体?若各装置均能吸收和反应掉相关成分,还需要怎样操作便能确定该成分是否存在?
解析:检验混合气各成分时,首先应检验易消失、易受干扰和易改变的成分,然后要考虑每通过一种试剂时是否会引进其他气体,并除去这些气体,使后来的检验不受影响。
在混合气体中,(气)最容易消失,也最容易引进,因此应先检验,其次是,它容易检验,又溶于水;对于CO和,它们在常温下相对稳定,检验的方法是用氧化剂将它们氧化成和,通过检验氧化产物来确定它们是否存在;和都可燃,但不能被CuO氧化,因此可先用CuO将氧化进行检验。
答案:(1)混合气→(J)(I)→(H)(G)→(E)(F)→(D)(C)→(A)(B)→(J)(I)→(H)(G)→(E)(F)→(D)(C)→点燃
(2)①通过无水,检验是否有(气),若无水由白变蓝,证明有(气);
②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
③通过溶液,除净混合气中的;
④通过浓,除净(气);
⑤通过灼热的CuO,将氧化成和;
⑥通过,检验是否有被氧化的生成的(气),无水变蓝,证明有生成,即有被氧化;
⑦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被氧化的CO生成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生成,即有CO被氧化;
⑧通过浓溶液,吸收;
⑨通过浓,吸收(气);
⑩点燃,使未反应的燃烧,防止污染。
(3)不能确定是否含有;若气体通过时能将所有的CO和都反应掉,则从⑨中导出的气体一定只能是,通过点燃即可证实。
(二)常见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方法
现象
(酸性溶液)
(1)取溶液少量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2)用玻璃棒蘸取滴在pH试纸上
(1)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2)pH试纸变红色,pH<7
(碱性溶液)
(1)取溶液少量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或无色酚酞试液
(2)用玻璃棒蘸取滴在pH试纸上
(1)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
(2)pH试纸变蓝色,pH>7
(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溶液)
取溶液少量滴加溶液和稀
有白色沉淀生成
(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
取溶液少量滴加溶液和稀
有白色沉淀生成
(碳酸盐)
取固体或溶液少量滴加稀盐酸,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1)有气体产生;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铵盐)
取固体或溶液少量滴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用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检验
(1)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2)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变蓝色
(可溶性铁盐)
取溶液少量滴加溶液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可溶性铜盐)
取溶液少量滴加溶液
有蓝色沉淀生成
二、解题方法
(一)物质分离、提纯的物理方法
1. 过滤 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分离或可溶物质与不溶物质的分离提纯,如粗盐的提纯。
2. 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的分离提纯。结晶分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两种方法。如和分离,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先得晶体,后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晶体。
3. 蒸馏 适用于沸点不同的物质的分离。如从石油中分离汽油、煤油等产品是利用蒸馏的原理。
(二)物质分离、提纯的化学方法
1. 逸出气体法 一般用于除去物质中的。
2. 产生沉淀法 一般用于除去杂质中不同的阳离子或阴离子。
3. 置换法 除去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较后的金属离子。
4. 酸碱溶液法 利用杂质可溶于酸或碱,而要保留物质不和酸或碱反应的区别除去杂质。
5. 加热法
6. 转换法
❿ 初中化学除杂质的方法归纳
除杂的意思就是去除物质中的杂质,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的去除杂质呢?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化学除杂质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化学除杂质的方法
第一,要知道除杂质的原则,除掉杂质的同时,不能生成新的杂质。第二,要背得物质的溶解性表,这样才能很好、很快的找到形成沉淀的离子
例如氢氧化钠忠混有碳酸钠,阴离子不同,而碳酸根与很多的阳离子都能形成沉淀,常用的可以是氢氧化钙。这样,反应后就将碳酸钠除掉,生成了氢氧化钠,也不生成新的杂质。
将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而分别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种方法叫做混合物的分离。将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质,叫提纯或除杂。除杂题是初中化学的常见题,它灵活多变,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现列举几种方法:
1物理方法
1.l过滤法.原理: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通过过滤而分开的方法称为过滤法。如:氯化钙中含有少量碳酸钙杂质,先将混合物加水溶解,由于氯化钙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过滤除去杂质碳酸钙,然后蒸发滤液,得到固体氯化钙。如果要获得杂质碳酸钙,可洗涤烘干。
练习1下列混合物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来分离的是:()
A.CaCO3CaOB.NaClKNO3C.NaNO3BaSO4D.KClKClO3
1.2结晶法.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例如:除去固体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杂质,先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然后逐步冷却,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大,温度降低,大部分硝酸钾成为晶体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得不显着,所以大部分氯化钠仍留在母液中,通过过滤把硝酸钾和氨化钠溶液分开。为进一步提纯硝酸钾,可再重复操作一次,叫重结晶或再结晶。
练习2下列混合物适宜用结晶法分离的是:()
A.NaNO3Na2CO3B.NaNO3NaClC.NaOHMg(OH)2D.NaClBaSO4
2.化学方法:原理
(一)、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
(二)、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三)、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
(四)、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初中常用化学除杂方法有以下几种:
2.1沉淀法:使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生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
练习3下列混合物可用沉淀法除去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的是()
A.KNO3〔Ba(NO3)2〕B.NaCl〔KNO3〕C.NaNO3[NaCl]D.Ca(NO3)2[AgCl]
2.2化气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变成气体而除去。
如: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稀硝酸溶液,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滤液,获得硝酸钠固体。
练习4下列混合物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适宜用气体法除去的是:()
A.NaNO3〔Ba(NO3)2〕B.NaCl[Mg(OH)2]C.KNO3〔K2CO3〕D.Na2SO4〔MgSO4〕
2.3置换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量试剂通过发生置换反应而除去。如:硫酸锌固体中含有少量硫酸铜杂质,可将混合物溶解之后,加人适量锌粉,再过滤除去被置换出来的铜,蒸发滤液获得硫酸铜固体。
练习5加入下列哪些物质可以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杂质硫酸铜()
A.ZnB.FeC.CuD.Mg
练习6将混有少量铁粉和锌份的硫酸铜晶体溶于适量水,充分净置过滤,结果是
A.滤出了混杂在其中的铁粉B.滤出了混杂在其中的锌粉C.滤出了一些铜粉D.什么也没滤出
2.4吸收法:两种以上混合气体中的杂质被某种溶剂或溶液吸收,而要提纯的气体不能被吸收时,可用此方法。
如: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的溶液。
2.5其它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用化学方法转化成其它物质。
如:氧化钙中含有碳酸钙,可采用高温燃烧的方法,使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除去杂质。
你的问题不是很明,但也可以归纳:
1、液体中除去液体:物理结晶法,如氯化钠中混硝酸钠;沉淀法:KNO3〔Ba(NO3)2〕(加Na2SO4);化气法,氯化钠溶液中混碳酸钠(加稀盐酸);置换法,
FeCl2<CuCl2>(加Fe)。
2、固体中除去固体:溶解过滤法,CaCO3〈CaO〉;化气法,氯化钠溶液中混碳酸钠(加稀盐酸);置换法,
Cu<Fe>(加CuCl2)。
3、气体中除去气体:吸收法(见2.4);其他方法:如CO2 通过炽热的氧化铜.
初中化学物质除杂技巧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中化学物质除杂注意的问题
(1)需净化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除杂顺序:一般先除去酸性气体,如:氯化氢气体,CO2、SO2等,水蒸气要在最后除去。
(2)除杂选用方法时要保证杂质完全除掉,如:除CO2最好用NaOH不用Ca(OH)2溶液,因为Ca(OH)2是微溶物,石灰水中Ca(OH)2浓度小,吸收CO2不易完全。
猜你喜欢:
1. 化学实验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2. 初三化学除杂方法及知识点
3. 初中化学除杂质的方法
4. 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