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龟形功运用了哪些调息方法

龟形功运用了哪些调息方法

发布时间:2022-10-29 01:39:21

A. 十禽戏的练习方法

一、小狗摇头
方法:自然站立,调息后,运气于头颈,两手伸开,学小狗摇摆头颈20次,然后左右旋转各10次。
功效:练颈椎,可改善头脑血液循环,有健脑明目之效。对颈椎病、脑动脉硬化效果最好。
二、仙鹤展翅
方法:自然站立,伸开两臂,学仙鹤展翅飞翔并配合做大呼吸20次,注意此戏要以胸式呼吸为主,尽量扩张胸廓。
功效:心肺获益,日久胸廓健美,呼吸深长。对冠心病、慢阻肺、气管炎、肺结核效果最好。
三、小鹿奔跑
方法:调息后,运气于四肢,学小鹿奔跑至出汗为止。
功效:练肝胆及四肢,日久身轻体健,血流自如。对冠心病、高血压、肝胆病效果最好。
四、花猫扭腰
方法:两手叉腰,调息后,运气于腰,然后学花猫扭腰向前走5步,转身再走5步,重复三次。
功效:练腰椎及肾脏,日久腰强肾健,形体苗条。对腰椎病、肾病效果最好。
五、猴子探花
方法:调息后,运气于目,左右手交替伸举于额头上做一个遮阳,左右腿交替弯曲于后,然后头颈及眼睛做左右摆探视各10次。
功效:练眼睛,日久脑灵目明。对各种目疲、颈椎病、脑动脉硬化效果最好。
六、老虎扑食
方法:下蹲、四肢弯曲,深吸一口气,让气沉丹田(脐下3寸)3秒钟,然后猛吸一口气,向前方跃起做扑食状。并发出“嗨”声,来回练6次。
功效:肺肾得益强腰膝,日久身强力壮。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都有调理作用。
七、大熊蹲走
方法:深吸一口气,然后运气沉于下丹田(脐下3寸),然后将气运于腰膝,学大熊蹲走,转1圈。
功效:练腰膝,日久腰强膝健。对腰椎病、膝病、肾病都有效。
八、青蛙跳跃
方法:下蹲,气运于腹,做腹式呼吸3次后,两手向前伸,学小青蛙蹦跳5~9次。
功效:练腹部,盆腔脏器,日久腰细腹小,气血运行流畅,得妇科病及脾胃病的概率会小。
九、燕子轻飞
方法:伸开双臂,调吸(做深呼吸3次),然后学燕子,引身体做原地旋转,顺逆时针各5次,重复3次。
功效:练肩关节及心肺,日久可体健轻灵,身轻如燕。
十、龟蛇缩头
方法:双手自然下垂,做深呼吸3次后,学龟蛇伸缩头颈10次,如果有条件再往草地、沙地或家中地毯上爬行20次,收功。
功效:练头颈及腰腹。日久心肺腹肾皆得益,日久脾胃病及肾病皆可自愈。

B. 隋朝时期的巢元方补养宣导法的特点是什么

巢元方“补养宣导法”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功法中所介绍的各种术式均非常简单,便于日常实施。

例如“风旋”,其养生方只有一个动作:“以两手抱右膝,着膺,除风旋。”治“大便不通”:“龟行气,伏衣被中,覆口、鼻、头、面,正卧,息息九道,微鼻出气。”寥寥10多个字,把调形、调息要领剖明无遗,尤其龟息功法由此得以广泛使用。

巢元方之“补养宣导法”简明扼要,使得有志传播医学气功者易于效法和借鉴。术式复杂,不见得效果就一定好,相反,术式简明,却一定能开“方便”之门。

C. 求人教我坐禅

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顿超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印度的瑜伽及印度的大小乘佛教,均极注重修行方法的次第或步骤,尤其印度晚期的大乘密教,特别重视修行方法的传授,而且越修越繁复。事实上大乘密教的方法,大致与其他印度宗教所用的瑜伽法门,有很多雷同之处,精采处是能以佛法的空智,化解了外道宗教的最高执着的神及神我,使一切方法皆成为成佛之法,导归佛法的大海。可是,密宗的修持方法,基本的,固然人人可得而修,越向上乘,仪轨的学习与行持,便越难,所以不是人人有时间和因缘去修持的。

中国的禅宗,乃以“无门为门”,以没有方法为最高的方法,这对于根机深厚的人,或者以终其一生的时间来修行的人,只要能把自我中心的意识,渐渐化去之后,禅门自然会在他的面前大开。可是,对于绝对多数的人,只能站在禅门之外,揣摩禅境,或者仅能欣赏到禅者们自在洒脱的风格,却无从身历其境地来体验一番了。因此,中国的禅宗,后来被视为只有年轻利根的人才能修习。其实,修行的方法,无一门不是以禅定为基础的,也可以说,除了禅定之外,便没有修行的方法,所以,无论佛教或其他宗教,禅定是唯一的修行方法,因此,凡是主张以修行来达到精神和肉体之改造的,不论它是叫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将之列入禅(Dhyana)的领域,层次虽各不同,基础是大同而小异的。

我是出身于中国禅宗寺院的僧侣,但我并不以为唯有禅宗的子孙才修行禅的方法,事实上在禅宗寺院出家的僧侣,也未必有多少人摸索到了他们主要而适当的修行方法,因此,中国的禅,虽以无门为门,我仍希望先让有心于修行的人们,从有门可进的基础方法学起,修学了一段时日,或者能够把心安稳下来之后,再教他们去寻找无门之门,若能先用修学禅定的方法,把心安稳下来,然后学不学中国禅宗的禅,无关宏旨;是不是称它为禅,也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在于能不能找到适合你并且是有效的修行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要素,目的在于调理身心,关键则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以下,我们便就这三要素,来谈修行禅定的基本方法。

调身

一般所讲调身的主要方法,是指打坐的坐姿。可是,除了坐姿之外,应该尚有行走、站立、躺卧等方法;在坐前与坐后,也当有运动及按摩的方法,乃至吃饭、解大小便,均宜有其方法,因为,我们的身心,若要它健康,必须动静并重兼顾,所谓动中取静,又所谓静中之动,前者即是以运动及按摩的方法,使得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得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此所以印度的禅者,有瑜伽体操,中国佛教的禅者,有少林寺的拳法,道家丹道派的运动方法,尤其繁多,后来则演为太极拳。实际上,东方人的各种运动方法,大多与坐禅者有连带关系,并且是为了坐禅的需要而有运动的方法,甚至运动的方法最初也是由禅者于修行之际,身体自然发生规律的柔软的运动动作而来,正像后世中国医术中的针灸原理所依的身体的经脉和穴道部位,最初也是从静坐运气之中发现的一样,现在许多人,将运动的拳法及针炙,与修行禅定分了家,这是不对的。

身体缺少运动,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是使生理机能,由紧张以后的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方法,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绝非后来演变为技击的拳术可比;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所以,我对调身的方法,是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运动的方法

我所教的运动方法,做的时候,都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度,乃至仅能容身坐下及起立的一小块空间,就够了,而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练习。但是为了学习的进度,我把它们分作几个阶段:

一、初级:也就是开始修习坐禅方法的同时,便教学生练习。

1、头部运动——此在坐下之后,打坐以前使用。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作头部运动的四个方式:

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

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

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

④头顺着时针方向,前、右、仰、左转,再逆着时针方向,前、左、仰、右转。

每式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作三到七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2、全身按摩——在打坐以后,站起之前,搓热两掌,先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依次用双掌按摩面部、额部、后颈、双肩、两臂、乃至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再下至右面的大腿、膝盖、小腿,左面的大腿、膝盖、小腿。此一自我按摩的运动法,能使因初学坐禅而感到的疲劳,完全消除,身心感到柔和温暖与舒畅。唯其在按摩时,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掌心或指头

3、瑜伽柔软运动(此略)

4、走的方法——坐禅久了,腿子感到不习惯时,不妨用走的方法来调摄身心。

①快走,中国禅堂称为跑香,顺着时针方向,在禅堂内,左臂甩、右臂摆,老弱者走内圈,健壮者走外圈,越来越快,此时修行者的心中,除了走得更快的感受之外,不应有任何念头。

②慢走,佛教的名词称为经行,我教的是极慢经行,注意力集中在前脚掌心,右手轻握拳,左手轻抱右拳,提举于腹前,离肌肤一指节,如果要会用心的话,快走慢走,都能使你失心入定。

5、站的方法——两脚分开的等于自己一只脚的距离,将上身由头至小腹松弛,变轻,让重心和重量的感觉落到两脚的前掌。

6、卧的方法——

①右侧卧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名为吉祥卧,它能使你少梦、熟睡、清醒、不打鼾、消化良好,不遗精。

②仰面卧,宜用于短暂的休息,把全身肌肉放松,不用一丝力量,即能很快地消除疲倦;如果用在终夜的长睡,这就不是最好的方法。

7、日常生活的方法——禅宗常讲:吃饭、洗碗、屙屎、撒尿、捣水、砍柴等日常事,无一不是禅,含义极深,非真得悟境者不易明白。在起初学禅的人,若能在做任何情况,都能心无二用,不起杂念的把注意力集中的话,虽不能即入禅定,也可使你的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得充实和稳定了。

二、中级及高级

坐禅的训练与运动的方法,既有连带关系,训练越久,运动的方法也随着增加其项目。因为本文仅供参考,不是用作教材的,提供了初级的方法,对于从未学过的读者,不妨练习,一定有用,但也未必能练得很好,因为动作姿势的正确度无人从旁给你指导的缘故。中级和高级的运动方法,有站的、有坐的,也有躺卧及倒立的等等。当然,禅者的运动,以缓慢、柔软、安定、安全为原则。

坐禅的姿势

坐禅的姿势,是印度古修行者所发现的,传说是古仙人在经过无数的困难,修道仍不得道,后来发现雪山深处的一群猴子,正在用坐禅的方法修道,古仙人模仿着做了之后,便成道了。以常情而论,猴子不会坐禅,其他的动物,也没有坐禅的体形条件,运动之中,惟有人类才有坐禅的条件,那个传说,只是在无法从历史记载中的找到根源的印度人,所讲的涵义深长的故事,意谓虽然心的轻举妄动如猴子,也有坐禅的必要和可能,那种坐法名叫毗罗遮那的七支坐法。

一、七支坐法

1、双足跏趺——此有二式:

①通途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在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于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②或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

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的人及初学坐禅的人,并非人人能够做到。

2、背脊竖直——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顶向天垂直,下颚往里收,领压喉结。

3、手结晶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相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骻部。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微舐上颚——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慢咽下肚去。

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了有病在鼻。

7、眼微张——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么,只因睁大眼睛时,心容易散乱,闭起眼睛时,心容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劳倦时,不妨闭一会儿。

对于七支坐法的次序和内容,各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将调息及调心的方法,也合在七支之内,本文则为了便于分类介绍,故仅将调身的部分作为七支的内容。

二、其他坐法

由于初学坐禅的人,不一定能够跏趺坐,对于从未学过打坐的人,一开始便要求双腿结跏趺坐,也是不合理的,甚至也会因此而把许多希望尝试打坐的人,阻吓在具备道的大门之外,现在我给初学的人,介绍由难而易的其他几种坐法如次:

1、半跏坐——不能盘双腿的人,或者双腿盘久了,觉得疼痛难忍之际,不妨把上面的一只脚松开,置于另一只小腿的下面。或者一开始仅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腿上,左脚在右小腿之下,均可。

2、交脚坐——两脚均置于地,各内向后收,结果,两脚掌向上,置于两小腿乃至两大腿之下。

3、跨鹤坐——又名为日本坐,因为迄今的日本人,在日式的室内的正式坐姿,仍是用这种方式。即是双膝脆下,两脚的大拇指上下交叠,将臂部坐落在两脚跟上。此种坐法,在中国古代未用高椅高桌之时普通人在正式场合,也是如此坐。

4、天神坐——左脚坐如跏式,曲向内,置于身前,另一脚,曲向外,置于身后侧。迄今南传上座部佛教徒,席地闻法时多用此式,乃至坐禅时的初步坐法,也用此式。

5、如意自坐——此式系模仿菩萨八相成道,自兜率天下降人间之前的坐姿,左脚坐如半跏式,曲向内,脚跟置于会阴前,右脚垂立、曲膝置于右胸侧,左右两手平覆分置于左右两膝。

6、正襟危坐——以上各种坐法,均系席地而坐,此式则坐于与膝同高的椅子或板凳上,两脚平放于地,两小腿垂直,两膝间容一拳的距离,背不可依靠任何东西,仅臂部坐实,大腿宜悬空,与小腿成一直角。

以上六种,除了坐姿不同及如意自在坐的手姿不同之外,其他均用七支坐法的第二至第二至第七项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而且能够经久稳固的坐姿,仍以最难的跏趺会,最为可靠。因此,初学的人,尽可用你觉得最舒适的坐法,以不让自己产生畏惧心为原则,渐渐地试着用较难的坐法,是有益无损的。

调息和调心

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心情与呼吸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并且,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它叫什么名字,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中国的天台宗等,讲到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问题。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关系,就原则的定义而言,“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种十六到十八次的出入息,修行者的呼吸在渐渐地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于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修行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了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对于他们,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一、呼吸的方式

呼吸的方式,大致上可分成四类:

1、风——在激烈的运动之时,或者刚刚做完激烈的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时,呼吸的速度及强度如刮风,均不宜打坐。

2、喘——在感到恐惧、病痛、虚弱、兴奋、疲倦之时,心定情绪低落,心神昏暗,也不宜打坐,要躺下或坐下休息而至平静舒畅之后,始可打坐。

3、气——是指普通人的平常呼吸,每分钟十六至十八次呼吸,而自己可以听到呼吸声,此为初心打坐者最低的要求,也是安全的呼吸速度。

4、息——此又可分为四等:

①鼻息:打坐时用鼻孔呼吸,是基本的方法,最初的速度也是每分钟十六至十八次。与气不同者,是听不到呼吸声,呼吸是平常的速度,所以吸气及呼气,主要是靠肺的自然的律动,不得以注意来控制它,否则速度快了,会头晕,慢了会胸闷。如发觉呼吸有困难,例如头晕或胸闷之时,当注意调息,宜以四秒钟左右作为一呼一吸的时间长度,最有效。

②腹息:仍用息孔呼吸,但其呼吸的重心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初学时不宜勉强用控制及压气的方法,把吸入的空气逼入丹田(小腹部)。通常学打坐的人,经过一段时日之后,呼吸气必然自动地通过横膈膜而到达丹田,那时,修行者的身心,会突然感到轻松舒软起来,呼吸也越来越慢、越来越长、越来越深、越来越充足,不仅感到肺部充足,丹田充足,乃至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充足,渐渐地呼吸的自然律动,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但那不是把小腹隆起,而以小腹取代了肺部的功能。

③胎息:胎儿在母胎内时,不用鼻孔呼吸,是以与母体相连的循环系统来呼吸,修行禅定的人,由于腹息的更进一步,便不用息孔呼吸,每一个毛孔,都可能成为呼吸器官。此时脉搏,若有若无,但其仍须仰赖体外的氧气来补给身体的所需。此时以大宇宙作母胎,自己的身体即是胎胞中的婴儿。

④龟息:动物之中,有的乌龟,寿命极长,甚至将其理入地下数百年,无饮食,无空气,也能继续活下去,打坐而至第四禅的程度,自然不需呼吸空气,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不同于已死的尸体之处,乃在于不腐臭烂坏,其生理组织仍是活着的人,此便介于胎息与龟息之间,定力愈深,则愈近于龟息乃至住于龟息的状态,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自行形成了一个个别的小宇宙,以其体内的气或能的运行,自给自足,不必再从体外吸取氧气来供给体能的消耗了。

当然,初学打坐的人,不可好高鹜远,操之过急,应该先把鼻息练好,再能到达腹息,已不错了。

二、调息的方法

调息的方法,在中国的道家,称为“吐纳”,纳天地日月之气以养生,吐身内的混浊之气以保命,乃是修炼丹道的方法。印度的瑜伽行者,特别重视各种呼吸法的锻炼,且以生命能之产生与超常能或绝对能(与神合一的自然大能)的引发,就是要用呼吸的方法作为重点的训练。佛教修行的起点,与外道无多差别,所不同的是,调息是入门方便,并不以调息为根本法门,调息的目的,在于调心,心即调伏之时,有没有呼吸的方法,便无关紧要了。

我所教的调息法有两类:

1、数息——在数息之前,先做深呼吸三次,深呼吸时,将两手置于小腹,先用鼻吸第一口气,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再收小腹,继续吸气,使肺部隆起,尽量吸入,然后闭气十五秒钟,才慢慢地把气用口吐出,同时身子下弯至不能弯时为止。三次深呼吸后,把姿势坐稳,开始数息。数息也有数种不同的方法:

①顺数:又有两种,一是数出息,这是通常用的一种,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数到第十,再从第一数起,反复连续地数下去,数到心无杂念之时,身心便有异常愉悦的感受出现了,二是数入息,方法与数出息相同,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入息的数目上。由于通常人的呼气较慢,所以数出息,较易阻止杂念的入侵。

②倒数:当修行者,用顺数之时,渐渐变成机械化,心中把数数目变成了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行为之时,杂念便乘机活跃起来,所以不妨把数目倒过来,从十、九、八……而至一。

③隔数:倒数又成了机械化时,不妨顺着数单数或双数,单数数到第十九,双数数到二十。也可以倒着由第二十起数双数或由第十九起数单数。

2、随息——当以数息的方法,修行到了杂念头渐渐减少之后,便可把数目省掉,但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出与入上面,对于每一呼吸的出与入都明明白白,此亦可分两种:

①随鼻息:注意力在鼻端,感受呼吸的出入,不用注意呼吸到达的部位及处所,但要你达到呼吸与心相契相忘的程度就好。

②随息想:每吸一口气,便想:“一口吸尽千江水”,每呼一口气,便想:“一口吐出万里山”。将自己的身心,随着呼吸的出入,而与外在的山河世界,连接起来,打成一片,当你不是要你吸入的都是水,吐出的全是山,而是要你把内在身心和外在的世界,随着呼吸的出入而融和为一个全体,其实,这已是从调息的范围,跨进调心的领域中了。

三、调心的方法

佛法被称为内学,所以佛所说的一切法,无一法不是教众向已身的内心用工夫的调心方法。佛法的总纲,称三种无漏之学,那就是戒、定、慧。其中以禅定为修道的根本方法,戒是修道的基础方法,慧是修道所得的效果,如果没有戒所规定的有所不得做起及有所不得不做的生活态度,修定就无法成就;纵然有了成就,也会落于邪道而自害害人,所以戒是道德规范的佛教教义,也是调心的基础方法;作为哲学理论的佛教教义,是由调心方法所得的结晶。本文的重说,则在于说明修习禅定的方法。

以修道的立场而言,不可以说,惟有修禅定才是修道,只能说修禅定则确是修道的主要方法。调息为修定的入门,调心则是修定的主要方法。佛的十大德称之一,名为“天人调御师”,意即是他已是天及人类之中的一位将心完全调伏和驾御了的人,也是天及人类之中最能帮助众生调摄身心的一位大师,从修禅定的方法而言,调心可以用如下的数类观想:

1、观想身外的东西——挑选身外的任何一物,作为集中心念的对象;或者以分析身外的任何一事一物,作为转变心念的对象。前者如月观及日观,后者如因缘观及不净观。

2、观想地、水、火、风的功德——将自己的心,观想成地、水、火、风的任何一种功德,化除烦恼妄想,进入凝然不动而又朗朗清明的定境。例如地能化腐朽为神奇,容受一切而又生长一切,然其本身始终寂然不动,水能洗净诸垢,汇百川成大海,滋养万物;变化万象,而又不争功、不诿过。

3、以身体的官能接受身外的对象——用眼看颜色及形色,用耳听各种声音,用鼻呼吸,用舌舐上颚,用身体感受粗细及冷暖等。其中以用鼻呼吸的方法最基本有效,眼睛看及耳朵听,最好要有老师指导得法,始能安全有效,舌舐上颚是打坐的基本要求;全身的部位太多,初学时不易用上力量,仅以观想冷暖或热的感受,也容易发生不能调和的毛病。

4、观想身内的五脏——中国的道家用金、木、金、火、土的五行代表五脏,所作的五行归一而观想丹田的方法,或以五行相济相生的方法,导引脏器的功能,增长肉体的健康。印度的瑜伽所说的六个或七个灵球(Chakras),也是以五脏为主的观想法。

5、观想身体的某一部位——如观想眉心、鼻端、脚心等。初学打坐的人,若没有明师指导,大概只能以修数息法来调心,也可以用随鼻息法,为了安全可靠起见,最好还是由已有经验的人指导。至于其他各种如上面所介绍的方法,若未经有经验的人指导,最好不去摸索,所以本文也未作明细的说明。这是技术的问题,仅靠书面的叙述来练习的话,是不够安全的。

我在美国所教的初级班,仅教一或两种调心法,上完中级班,可能已学到六或七种调心法;但是能够每种都学得有效的人,并不多见,原因是打坐的基础不够,光学方法没有用处,学了若不勤练,也没有用。练习之时,发生了困难,有的可以自知解决,有的则必须老师指导,始能克服。

四、调心的历程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两种极端的状态之下:精力充沛之时,思绪极多,不易安静,更不易凝定,否则,在无事可做之际,就不会感到寂寞无聊,在精力疲倦之际,便会陷于困顿、陷于晦暗、昏沉呆滞,否则,在工作了一整天之后,就不会需要睡眠,前者病在散乱心,后者病在昏沉心,此两者是修习禅定者的大敌。轻微的昏沉,有法对治,比如睁大眼睛,注意力集中于眉心等法,用之可以见效;重昏沉则唯一的最佳方法是干脆闭上眼睛,睡一会儿。大多数的调心方法,是用来对治散乱心的,我将调心的历程,分作七个阶段,以数息作例子,用符号来表示其心态如下:

1、数呼吸之前,没有集中心力的对象,心念随着现前的外境,或回忆过去,或推想将来,不断地、复杂地、千变万化地起伏不已、生灭不已。

2、数呼吸之初,数目时断时续,妄想杂念头,依然纷至沓来,但已有了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对象。

3、数呼吸之时,数自己能连续不断达十分钟以上,但是仍有许多妄想杂念,伴着数息的正念。

4、数呼吸之时,正念不断,杂念减少,偶尔尚有妄念起落,干扰正念的清净。

5、数呼吸之时,虽有清净的正念,不再有任何妄想杂念,但仍清清楚楚地知道,有能数呼吸的自我、有被数的呼吸、有用来数呼吸的数目。实际上,虽到如此的心无二用之时,依旧至少还有三个连续的念头,同时活动着。

6、数呼吸,数到把数目呼吸都忘掉了,感到身、心、世界内外间隔没有了,人、我对立的观念没有了,客观与主观的界限没有了那是一种统一的、和谐的、美妙得无法形容的存在,那是充满了力量和愉快的感受。至少尚有一个念头在。也唯有到了此时,始为与定相应的现象。

7、数呼吸,数到身、心、世界,全部不见了,时间与空间都粉碎了,存在和不存在的感受消失了,进入了虚空寂静的境界,那是超越了一切感觉、观念的境界,我们称之为悟境,没有符号能够表示,一切语言、名字、形相,到了此处,均无用武之地了。

以上七个阶段,第一是散乱心,由第二至第五是集中注意力的过程,第六第七是定境与悟境。若细论,第六尚不是深定,而是一般宗教家、哲学家,乃至艺术家,都能多少体验到的所谓天人合一和与神同在的冥想。

五、杂念、妄想、念头

从修行禅定者的体验而论的妄想、杂念与念头,也大有分别说明的必要。大致上,妄想杂念,可有两类,一是粗重的,一是细弱的。粗重的之中,又有杂乱无味而且不连贯的,名为杂念,有条理的则名为妄想。细弱的之中,又有容易察觉在动而未必有意味的一群波动,仍称妄念,以及非在相当宁静时不易察觉的一个一个的波动,任何一个波动,都无法代表任何意味的,便称为念头,若用线状的符号加以说明,也许是这样的:

1、杂念群:

2、妄想群:

3、妄念群:

4、念头群:

5、定境:

其中的念头,起灭极为迅速,坐禅工夫相当好的人,能够发现在一秒钟间,有十来个念头,对治杂念的妄想的最好方法,便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你发觉你有杂念妄想时,那个杂念妄想已经过去,不要再为它而烦恼,勿怕杂念妄想打扰你,如果你老是为着杂念妄想之像五月的苍蝇,挥之不去而烦恼,那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杂念妄想。应该知道,当你能够发现你有很多的杂念妄想之时,正可说明你在调心的工夫上,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收获。

(选自《禅的体验·禅的开示》)

D. 武术中的呼吸修炼方法

武术中的呼吸修炼方法

一、吐纳

(一)吐故纳新

吐纳之术的核心思想是吐故纳新,用其新,弃其陈。吐,就是通过深长的吐气,吐去故气、死气。纳,就是通过深长的吸气,获取新气、生气。

早在《庄子》中就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说。人无论吸气和呼气都在进行气体交换,只不过呼气时肺泡接触交换气体的面积小而已。人的每次吸气,都会将残存在口腔、气管里和肺泡外部的二氧化碳浊气重新吸进肺泡,降低了肺泡工作效率。吐纳之术能够尽量吐出浊气,腾出吸入新鲜空气的空间,在保证人体能量效率的前提下降低呼吸频率,减少机体的能耗。

(二)呼吸的质量——息有四事

吐纳之术的关键在于控制呼吸。《难经》讲“呼吸定息”,意思就是一呼一吸,为一息。“息”字的本意是用心的意念来控制“自”,而“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即指用心意控制呼吸,或者说,通过心意控制呼吸控制自身。

东汉翻译的《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云:“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 古代养生家把呼吸的形态概括为“四相”:风、喘、气、息。风相是指呼吸出入有声可闻;喘相是指虽然听不到声音,但呼吸出入尚感结滞不通畅;气相是指呼吸虽然无声,也不结滞,但出入还不够细匀;息相是指在高度安静时出现的`深、长、匀的呼吸,气的出入绵绵如丝。唯有息相才是导引锻炼所追求的呼吸状态。东汉《老子河上公注》对此作了说明:“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

(三)陶弘景的“六字诀”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了“六字诀”:“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二、食气

食气,也称服气或采气。《山海经》上说有人依靠吞食空气和小鱼而生存。《大戴礼记·易本命》讲:“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1973 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了写在缯帛上的《却谷食气篇》。却谷就是辟谷,就是不吃食物,只靠呼吸空气维持生命,属于一种高级的修炼方法。该篇说,刚开始辟谷时会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则用“吹呴”食气法来解决。 该篇还多次出现“食一”,就是“食壹气”或“食气”的省称,“一”的意思是“元精”。 食气者是通过“呴”“吹”先吐出体内之气,然后再食“一(气)”。四季服食“一(气)”可以排除“浊阳”“汤风”“霜雾”“凌阴”等对人体不利的浊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食气,不仅是吸纳一般空气,道教功法认为还要吸食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的精气,才可以长生。服气有时间要求,日中至夜半为死气,夜半至日中才是生气。《太清中黄真经》说:“夜半一气初生之时,乃静心神,当叩齿三十六通,以两手握固,仰卧瞑目。候常喘息出时,便合口鼓满咽气,以咽入为度,渐渐咽之。若入肚,即觉作声,以饱为度,饥即更咽。”

另外还有服内元气之法,先将体内浊气吐出,在吐气欲止时,带动体内元气上升至喉间,然后一口咽下,此体内随呼气上升欲出之气称内元气。

晋代许逊《灵剑子》云:“凡服气调咽用内气,号曰内丹。心中意气,存之绵绵。不得用上段外气引外风,损人五脏。” c 明代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写有养生十六字令:“一吸便提(提肛缩肾),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亦为气归丹田之意。

三、导引行气

(一)熊经鸟申与养形

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已相当普遍,当时的理论比较朴素,主要在于通过活动筋骨,促进体内气脉运转,防止气血水道淤积壅塞,防止筋骨瑟缩痿厥,相当于今天以有氧运动为主的健身操,有“养形”塑身的功能。

《庄子·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所谓“熊经鸟申”就是导引之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指出导引术的要点是“知屈伸之法”,导引的机理是“宣动营卫”,就是宣导、引动营气和卫气,促使体内气脉运转。《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还记载专用导引来治疗一种名为“息积”的气逆之病,即呼吸不畅,浊气积郁。

(二)导引与舞

导引有套路,亦称为“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其《尽数篇》又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三)导引与推拿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唐代《一切经音义》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史记》中记载张良“乃学辟谷,导引轻身”。唐《外台秘要》王冰注:“导引为摇筋骨,动肢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盖萎厥等病多由缺少运动所致,故治法宜导引。”《汉书·艺文志》中记有《黄帝杂子步引》,“步引”即活步导引,可惜早已失传,猜想当与舞蹈、动桩、拳术套路类似。

(四)五禽戏和易筋经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导引图》(图 5.1),记载了模仿鹞、鹤、熊、龟等多种动物的动作,可以视为武术仿生学的开端。东汉华佗把模拟动物的舒缓导引节奏加快,演化成“五禽戏”,“五禽”即虎、鹿、熊、猿、鸟。

《易筋经》传说是北魏时菩提达摩所传。虽然融入印度瑜伽和佛教的禅定之学,但其十二势之动作,无不是以吐纳导引为主。久练不仅可使气力凝坚,而且能够强筋壮骨,说明导引行气术与传统武术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五)导气会和,引体会柔

魏晋以后,受玄学影响,导引术的理论开始深奥。晋代李颐注释的《庄子·刻意》,把“导引”解释为“导气会和,引体会柔”,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的结合。

(六)导引行气

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灵枢·官能》把导引与行气并列相称。而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文字说明中有两处直接提到呼吸。如“印(仰)浑(呼)”与“笑(猿)狰”。“印浑”是仰身鸣叫的意思,“笼浑”是猿猴啸叫的声音。图中(右下角)相应的形态是胸部扩张,双手向后举,其动作旨在加强肺部呼吸功能,即通过“塑形—传神—入意—调气”达到控制呼吸的目的。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然里面空虚却不会穷竭,越是排除,它风量越多。导引行气就是依靠身体运动,像拉风箱一样,促进气脉运行,不仅增加机体与外界的能量交换,而且促进体内各组织之间的能量交换,增加能量交换的总量、深度和质量。

(七)郭沫若解释《行气铭》

天津历史博物馆存有一件战国时期的“行气铭玉杖首”(图 5.2),曾是合肥李氏即李鸿章家族所藏之物,在十二面棱柱体上刻有 45 个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郭沫若翻译为,行气时要深深吸气,体内蓄积的气体增多,然后引气下伸,稍停,意固气于下焦;然后缓缓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下伸的道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即缓缓呼气,直到腹中秽气全部吐出为止。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铭文记述了“吐纳行气”的要领,把行气分作九个阶段:“深”“蓄”“伸”“定”“固”“萌”“长”“退”“天”,是中国年代最早的行气养生文献,透露出以形体伸展姿势促进腹式呼吸和行气的理念。

四、坐忘禅定理气

(一)颜回坐忘

《庄子·大宗师》记载了一段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什么是“坐忘”。颜回对老师说,自己有了进步,孔子问什么进步,颜回告诉老师:“忘礼乐矣。”

孔子说,很好,但做得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说:“忘仁义矣”。孔子仍然说,很好,但还做得不够。直到后来颜回说“回坐忘矣”,孔子听了后,非常惊奇地问:“何谓坐忘?”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为坐忘。” 意思是说,忘却自己的肢体,停止自己的思想,离弃形体,摆脱了知识和智慧,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就叫“坐忘”。

(二)朱熹静坐调息

坐忘被宋明理学家发展为静坐调息。朱熹说:“始学功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 朱熹《调息箴》说:“予作调息箴,亦是养心一法。盖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嘘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须有以调之。息数停匀,则心亦渐定。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也。

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猗。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吸,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

(三)心斋、守一与禅定

与儒家的“坐忘”相近,道家、禅宗更是光大了“心斋”“守一”和“禅定”等方法。《庄子·人间世》提出了“心斋”概念:“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

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又在《在宥》篇中讲述了“守一”之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敦煌遗书《呼吸·静功妙诀》中有“盘脚大坐”和“瞑目视脐”两句话,前者讲的是怎样去坐,后者讲的是凝神气穴,内视反观。佛教禅宗在印度瑜伽术和儒道坐忘之说基础上演变出中国式的坐禅(禅定)方法,同样注重控制呼吸,讲究“观照”。

(四)苏轼的内视坐忘功法

宋代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描述了“内视坐忘”方法: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叩齿36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唯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漱炼津液。

这种观想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的是有颜色,默想内视五脏各具其色,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

五、耳听身后定喘穴

很多人练拳时气息很粗,很浊,连呼带喘,如何应对?一方面当然是要坚持锻炼,因为气喘、气急都是功力薄弱的表现,坚持锻炼,肺活量增大,身体摄取氧气的能力最强,气息自然会渐渐悠长。另外,如果说捷径的话,就是耳听身后定喘穴,立即可以使鼻息轻微。耳听身后,可以使人体重心向后微微移动,减轻了对前胸的压迫,肺和膈肌等器官得以舒展。

另外,定喘穴本身对于治疗咳喘有很好的效果。定喘穴的位置在人体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 寸处。定喘穴具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功能,效果明显。中医临床上,配合肺俞穴、中府穴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颈项部扭挫伤等。日常生活中遇到小孩子咳嗽不停时,大人总是帮他拍拍背,其实就是要拍这个定喘穴。

E. 瑜伽的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瑜伽及最初起源:瑜珈在印度已经流传五千年或更多,是印度悠久智慧的结晶。瑜珈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时期,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以前。五千年来,它一直是体现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时代多次变迁,在各阶层流传,甚至于在12世纪末彻底灭亡.在7世纪开始转入我国西藏后,自12世纪开始,中国西藏成为瑜珈的新的摇篮,练习者秘而不宣.19世纪以来陆续输入世界各地,包括印度,美国的喜马拉雅瑜珈学;瑜伽一直充满了活力。 瑜珈的出现和发展,一直与印度的生活方式和认识密切相连。然而从实质上讲,它一直与任何宗教信义或伦理保持分离状态,从不要求任何信仰系统接受它。瑜珈不是一种宗教;它又是基于一些行为准则的生活礼仪,它的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以使得个体和外部之间完全和谐。它是一种超世俗的探求,是出于真诚期望对生活及与其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现象的深入理解。瑜珈之智--历史上有一学派 ,智瑜珈. 瑜伽 瑜珈体系是与梵天(Brahmand)——宇宙和谐共处的一种艺术与学问。在印度最古老文化的《吠陀经》中记录了瑜伽的起源。印度古代的伟大贤哲钵颠 利(Patanjali)在《瑜伽经》中把它系统化为一种特别的心灵境界——Darshana。在这之后又出现过许多重要的瑜珈版本,但是,钵颠 利的《瑜珈经》仍然有自己的独到卓越之处。还有重要的《哈达瑜珈导论》. “瑜珈”在梵语中意义为“结合”。斯瓦米·韦委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把“瑜珈”解释为“一种把自身的演变压缩为一个肉体存在的一生,或几个月,甚至几个小时。”奥罗宾多(Aurobindo)认为,“瑜珈”的意义是努力通过发展个体存在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完美的一种方法论。这就是说:瑜伽象征某种进程,通过这种进程,人们能够学到最契合的生活方式。达到这一境域后,它就成了需要坚贞警觉和包罗生活万象的永久进程;自我(Atma)和原始动因(Theoriginalcause)的结合(Theunion)一致(Onenees)。 这种契合的生活方式中,辨别所有导致生病的要素和利用恰当的技术消除疾病影响,就成了瑜珈所关注的最基本的一部分。这样,原本是一门个人精神成长科学的瑜伽同时也就成了一门生活和自疗科学。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瑜珈不再局限于苦行,而是使自己适应了现代城市生活。瑜珈科学及其技术已经将其方位调整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及其社会逻辑的需要,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各科医学专家正在意识到这些技术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 瑜珈接受现代科学,为现代科学服务.视为为自身发展的必备高等知识.瑜珈对这些还要求灵活运用. 瑜珈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使人们在体质、精神、道德和心灵方面修行锻炼的生活艺术。它完全不再受种族、年龄、性别、宗教、种姓和信念的限制。瑜珈强调的是发展兄弟情意、和谐、博爱和平等,这不仅仅是对于不同肤色、种姓、民族、年龄和性别的人,而且还对于所有的生命。这种态度使得瑜珈思想非常明确实际,使得人们从一切精神怨愤中解脱出来,从一切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疾病中解放出来,踏实地增加体式中的生命气息,让冥想主题特定体式与语音紧密和谐起来,而成倍提高生活质量 瑜伽健身 一、起源 瑜伽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公元前起源于印度,在全世界流行。瑜伽一词源于梵文音译,有结合、联系之意,这也是瑜伽的宗旨和目的,即为达到冥想而集中意识之义。瑜伽在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婆罗门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印度,人们相信通过瑜伽可以摆脱轮回的痛苦,内在的自我将与宇宙的天上我合一;通过瑜伽将产生轮回的种子毁灭,一切障碍都将不存在。现在很难区分瑜伽与印度教的关系,在寺庙中,在经书中,在生活中,在许许多多的范围,两者的关系相互融洽。 起初,瑜伽修持者只有少数人,一般在寺院、乡间小舍、喜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带修持,由瑜伽师讲授给那些愿意接受的门徒,以后瑜伽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间流传开来。 而今的瑜伽,已经是印度人民几千年来从实践中总结的人体科学的修炼法,再也不是只限与少数隐居者仅有的秘密。瑜伽已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印度有很多专门研究瑜伽的学校。 从广义上将,瑜伽是哲学,从狭义上将,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结合的运动。一般提到的瑜伽,是指练习方法,用来增进人们的身体、心智和精神的健康。 二、呼吸法 呼吸是人最重要的机能,但是人们对呼吸的了解却很少,经常以不正确的方法呼吸。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为的因素,我们的呼吸一般是任意和不规律的,大多数人呼吸短浅,缺乏规律,违反身体呼吸系统自然之律动。这样,身体不能呼吸足够的宇宙能量,神经系统遭受到损害,内分泌系统不能正常起作用,导致身体丧失力量和活力,产生经常性的疲劳和沮丧的感觉。人的身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呼吸的规律性,甚至呼吸方式可以高度的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情感。 当人们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例如沮丧、悲痛或抑郁,呼吸就变得很慢和没有规律。 而在狂怒、焦虑和紧张不安时,呼吸则变得迅速、表浅和混乱。 连续不规律的呼吸,不仅损害神经系统,而且妨碍内分泌的固有功能,最终使体质变得虚弱。呼吸随年龄的增长产生变化,年龄越长,呼吸越浅弱。 深长呼吸对健康非常重要,可以使头脑灵活,体力充沛,感觉年轻。普通人每分钟呼吸15~到16次,坐禅中呼吸达到每分钟5~6次,修持得法者每分钟1~2次,甚至可以象龟蛇一样微呼微吸,不消耗能量。 瑜伽认为,人一生的呼吸量是有限的,呼吸又快又匆忙的,必定早逝。相反呼吸缓慢,犹如在品尝空气的人,可获得长寿。自古有千年鹤、万年龟的说法,足见呼吸缓慢是长寿的关键。 调整呼吸是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健康的必要基础。通过肺吸入充足的氧气供给身体,可促进心脏血液循环,并通且通过血液流动将能力输送到身体的各部。所以,若想长生,秘诀是使呼吸自然绵长。 呼吸通常有三种方式: 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 无控制的混合呼吸。 一般人都是胸式呼吸(即浅短之呼吸),是一种胸部运动。 腹式呼吸是吸气时横隔膜向下的运动,是修炼呼吸,应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 三、横隔膜呼吸练习方法 可取随意的姿势,仰卧、静坐、站立均可。卧和站双脚分开,双眼轻闭,一手置于胸部,另一只手置于腹部上方,以便感觉横隔膜以及腹肌的活动。然后以鼻腔缓慢、细长的吸气和呼气,不可出声振动和停息。然后加大呼吸的过程,当呼气时,尽量把气吐尽,分多次吐,然后使腹肌有意向内,并温和的收缩肺部,将气吐出。然后吸气吸满,但不可过分勉强,腹部恢复原状。当吸气时会发觉腹壁和和肋骨下部向外推出,胸部只有轻微移动。这种呼吸是借助横隔膜的收缩功能和下压形成的吸气动作。每天练习3~5次,每次3~5分钟。 横隔膜呼吸法对身体有三大功效: 一、 横隔膜呼吸不同于浅短的呼吸,能使宇宙能量充满整个肺部,供应身体充足的氧气,将体内的废气、浊气、二氧化碳呼出体外。 二、 横隔膜上下移动,犹如温和的按摩,促进脏腑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机能。 三、 横隔膜呼吸法是以最少的力得到大量的新鲜空气,因此是极其有效的方法。 四、姿势练习 目前较为流行的瑜伽姿势练习大约有80多种。瑜伽姿势与大多数体育练习不同,它不涉及快速或用力的运动,也不引起粗重的呼吸。相反,瑜伽姿势做得很缓慢,步骤很分明。修习者在做每一项瑜伽练习时,都是放松而又警惕的,它把注意力集中在这项练习在其体内所产生的感觉上。由于人的身体习惯与旧有的生活规律和动作,许多练习者在刚刚开始练习时几乎无法承受体位法所带来的大量能量,身体出现强烈的抖动,但是坚持下去掌握了那些要决,就会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状态,那时再练习体位法身体就好比定坐在椅子上一样,平稳、自然、舒适;同时人体内部孕育、滋长出强大的生命气息的力量。瑜伽师往往能长久的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实际上他非但没有因为这种长时间的呆滞而感到麻木和困倦,相反却积蓄和增加了体内的能量,使他越发精神充沛。 瑜伽姿势练习经过了几个世纪的锤炼,已得到净化。通过有规律的练习,可使人们获得灵活性、平衡、坚韧、巨大的生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可消除疲劳和安定神经,从而使人们在睡眠中得到真正的安宁。 姿势练习举例:蛇式 预备姿势:身体平趴地面,一侧面颊贴地。双肘弯曲靠近身体,手掌在双肩下平放地面,指尖与肩对齐。脚跟并拢,脚趾平贴地面绷紧,正常呼吸。 练习步骤: 1、 脖颈伸直,头部轻轻向后上方扬起。缓慢吸气,同时头部和胸部向上抬起,但肚脐部分贴地,抬到最高处的时候,两腿依然紧紧靠地并用力保持靠拢。 2、仰望天空并保持这个姿势,屏息6~8秒。 3、胸部和头部依次贴地,一侧面颊铁地。放松身体,休息6——8秒 重复这个做法。每天练习不要超过5次。 益处:蛇式从内部活动到整个腹部,可促进肝脏和其他消化器官加强活动。这是一个治疗消化不良,痢疾,胃炎,胃病以及其他疾病。蛇式能够让脊柱柔软,减缓脊柱疾病和背痛。同时可以有效地活动胸部,肩膀,颈部,面部和头部,使表皮血液活跃,增进面部之美。这个方法对于女性有特殊作用,可以治疗各种月经疾病。 五、练习注意事项 瑜伽练习者应了解这一练习的时间、地点、身体状况、练功服装,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一、 时间 清晨,早饭之前是瑜伽锻炼的最佳时间。傍晚或是其他时间也可练习,但要保证空腹或完全消化以后进行练习。大体上是饭后3小时,或喝入流质食物及饮料半小时后。练习者应该选择自己最为方便的时间,争取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练习。练习瑜伽时,身体保持正常和安静状态;如果此时身体有不适或有病状,尽量不要采用过于强烈的方法,也可以完全不进行练习 二、地点 练习瑜伽时要选择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地方,有可能的话,离开房间而选择露天的自然地。在房间中,注意保持空气的流通,养成经常开窗通风的习惯,这对于调息练习尤为重要。练习瑜伽时可以在旁边摆放绿色植物。地上要铺上松软洁净的毯子,能轻松地保持站立,千万不能让脚下打滑。在练习有关坐式的瑜伽时可以使用蒲席,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疲劳。 三、安静 瑜伽练习时须保持安静,避免交谈,可以播放轻松、简单的乐曲。要身心专注、集中。 四、休息 瑜伽休息非常普通的休息,每一种,休息其实都是一种冥想。其作用不可小看,它能够放松身体,感受获得的能量,也可以锻炼身心意志,感受自我的存在。 休息有两种; 一种是短时间的休息,主要是体位法中常采取10~30秒的休息,一般占用练习的1/5左右; 另一种是专门的休息,有时达数小时之久,如瑜伽者练习的“尸体”放松术等等。这种方法除了达到放松的目的,还可以有意识地控制体内能量和精神。 五、练功服装 瑜伽练习时穿着尽可能地简单,穿短裤、宽桶裤或是中国传统的练功裤,女子也可以穿短裤或弹力裤。上身要宽松,赤脚或只穿袜子。 六、洗澡 在清晨,练功者练习前不必洗澡,洗澡时间可根据练习者的方便自行决定。如果想在练功后用热水淋浴,应在练功结束后15分钟进行。可以增加人体洁净和轻松的感觉,这样在进行某些练习是效果更好,因此许多人选择在练习前洗澡。 七、准确的练习方法 为取得瑜伽练习的成功,必须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瑜伽是一种完善的科学体系,如果不能按照规定去做,这些瑜伽练习就变成了无味的机械动作,与真正的含义背道而驰。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完美无缺地做出所有的瑜伽姿势,但他们无疑可以毫无困难地掌握瑜伽练习的要领。每一个人要按照个人身体限度练习瑜伽,尽力而为,不可强求。瑜伽练习的每一步骤都要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练习过程中逐步增加力度和困难

F. 气功呼吸正确方法是什么

其实有很多种方法,因为练气功,鼻子不是呼吸,而是吸气,口呼,这样说才是正确有,鼻子吸气,一是可以让练气功者心平静,二是对气功运气的作用十分大,当然,还有其它的方法,下面就是一些调息的方法,供你参考。

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调息

调息是自觉地意守呼吸或调控呼吸,以达到和气养生的目的。它是练功的重要环节和方法。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应用意念,去改变呼吸的节律、频率和深度,从而来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

调息的重要性

初步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调息对机体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呼吸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影响呼吸中枢,进而调整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张力,最终达到调整相应内脏器官(组织)的功能。调息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作为调心的重要手段,可寄心于息,使心息相依,意气相随,气血调畅,五志舒和。如此则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才能健脾养气保精养神。

调息的方法

气功调息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不外口鼻的运用,呼吸肌的运用,意念的配合,动作的配合,读字的配合,呼吸时相和呼吸速度的调节等。应用时可根据功法和练功者的具体情况而选择。

1、自然呼吸法

由于人们的习惯不同及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自然呼吸可分为胸式、腹式及胸腹混合式三种形式。成年男子以腹式呼吸多见;女子以胸式呼吸较多;运动员、演员、歌唱家则多是腹式呼吸。初练气功者,一般采用自然呼吸。即在平时习惯的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身体放松入静,然后将呼吸调整得柔细、匀畅、自然。开始调息时,可采用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以助调息入静。

2、鼻吸口呼法

有口吸鼻呼法、鼻吸鼻呼法、口吸口呼法。在练功时多采用鼻吸鼻呼法或鼻吸口呼法。鼻吸鼻呼法多用于静功,太极气功、行步功等多采用鼻吸口呼法。有少数练功者,因鼻病、感冒及其他疾病时,偶然以口代替鼻呼吸,但口宜微张。除此之外,口吸鼻呼与口吸口呼法均不宜提倡。

3、大呼大吸法

用鼻使劲地大呼大吸,或以鼻使劲地吸气,用口呼气,每一呼一吸要求尽量延长时间,并且还要求发出呼吸声,以达到“出入有声”。该法对增强体质,调动机体内气,以及对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学练此法时,声音应从小到大,并注意在空气新鲜的旷野地带锻炼。

4、练呼练吸法

古人讲“凡入气为阴,出气为阳”,因此‘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说明应用练呼法或练吸法要注意阴阳辨证。一般而言,练呼对上实下虚的高血压、肺气肿、青光眼以及头痛、头胀、胸腹胀满者较为适用:练吸对某些胃肠功能差、阳虚怕冷者较为合适。练呼可采用延长呼气,呼——停——吸,呼后念字等法,以加强呼气,延长呼气时相;练吸时,可采用延长吸气,吸——停——呼,吸后念字等方法,以突出吸气。
5、腹式呼吸

这是气功调息中最常用的呼吸方法。它有利于内气的聚集、贮存与调动。腹式呼吸一般分为自然腹式呼吸和深长腹式呼吸,后者由前者过渡而来。深长腹式呼吸又可分顺式和逆式两种。吸气时腹肌放松,随着横膈的下降,腹前壁逐渐鼓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凹进,横膈也随之上升到原来水平,此为顺式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等容呼吸)。逆式腹式呼吸(也称变容呼吸)则相反,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呈凹状,加之横膈收缩向腹腔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部隆起,横膈也上升,使腹腔容积变大。故逆式腹式呼吸对腹部脏器的压力影响较大,因而对促进气血运行,提升阳气,改善肠胃功能有较大的帮助,适用于内脏下垂、肠胃功能失调者。但对年老体虚及高血压患者,各类心脏病患者和孕妇均应慎用或禁用。另外,逆式腹式呼吸难度较高,初练者不宜马上应用。

G. 想学一套强身健体,增长气力的吐纳功法,求高手指教

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试行推广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的新功法。健身气功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坚持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它通过身、息、心的自我调节,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从而促进整个机体保持平衡协调。 “三调合一”的精髓 和一般的体育运动有所不同,健身气功的主要形式包括:调身、调息、调心。如能做到“三调合一”,即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密切结合的气功状态,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调身又称炼形,是指自觉地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调身是练功的基础。调身的方法主要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类。凡是练功过程中肢体基本不动的功叫做静功,凡是练功过程中肢体活动的功法叫做动功。目前推行的这四种健身气功新功法就是动功。 调息又称炼气,是指自觉地调整呼吸的节律、频率和深度。调息的方法主要采用自然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 调心又称炼意,是指自觉地调整心理状态。要求在练功过程中,不断排除私心杂念,逐渐建立良好的心态,把心理调整到最轻松、最自然、最舒适的状态。 四种功法各有所长 健身气功·易筋经动作舒展连绵,刚柔相济,以形导气,易学易练。它突出“伸筋”、“拔骨“,注意脊柱的扭转屈伸锻炼。由十二个动作构成的整套功法,可以促进活动部位关节、韧带、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健身气功·五禽戏按照传统五禽戏的风格、特点,不仅体现“五禽”的形神,姿势优美大方,而且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它的动作包括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能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有效的锻炼。此外,它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 健身气功·六字诀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特定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运动强度和动作编排次序符合运动学和生理学的规律。“锦”为精美华贵之意,体现此套功法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松紧结合是其特点之一。松,是指习练时肌肉、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的放松。紧,在动作中只在一瞬间,而放松须贯穿动作的始终。松紧配合适度,有助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淤、增强体质。

H. 道教的打坐方法, 通俗易懂的

儒、佛、道、瑜珈四家均有盘足坐法(俗称打坐)的练功,但各自的修持练法和追求有所不同。比如在道家的盘坐法中,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追求健康长寿的效果。而佛家的盘坐法不大注意身体生理的变化,重视“修心”为基础。太极拳技击功夫告诉我们:只有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盘坐是启动人体先天功能的有效练法,对于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最大的收获一是把大松大柔练得更好了,拳谚说:练拳时,上肢动作想到盘坐的松柔,下肢动作想到桩功的松沉;二是在推手、散手时无论何劲、何力,都不至于迷乱,因为盘坐有心静之法能养胆足,胆足则气壮,胆不足则神疲。盘坐相对于变化多端的拳架动作来说,显得简单,因此较为容易做到心静体松,明显提高调心、调息的质量,为太极内功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介绍的是杨氏太极拳盘坐的入门级练法。<BR>一、开式左单盘(如照片1所示):<BR>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两手小臂(接近腕部的阳处)分别对应放在左、右足膝盖的阴处(内侧)。初练打坐之人,臀部宜加一片坐垫。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的酣睡状态。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背脊自然直立,大椎以上往上松(引领),大椎以下往下松沉,上下同时对拉放松,又微微伸展拔长,这就是虚领顶劲。意念从头顶、脸部(人在微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颈部、胸部、肩、肘、腕、手掌、手指、腹部、臀部、胯部、大腿、膝盖、小腿、脚面、脚底依次向下放松。初练者应记住呼吸时不可强使意念行气,过早追求气通小周天、大周天是不好的,因为行气须到相当程度才能练习,否则易生弊端;在心静体松的状态下,从胸式顺呼吸自然进入到腹式逆呼吸,呼吸宜缓、柔、深、长。<BR><BR><BR>二、合式右单盘(如照片2所示):<BR>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双掌合十(两手的掌、指相对合拢),放近膻中穴,距胸前约一至二寸。手指往上松,肘底往下松。开始时,两手掌中的劳宫穴虚凹,通过缓慢的舒展松开,左、右手掌的劳宫穴相对凸起贴近。其余要领与开式左单盘相同。<BR>三、狮式开合坐(如照片3、4所示):<BR>若中、下肢较硬,不易弯曲,可先采用狮式开合坐的练法,待中、下肢的筋、骨、肉适应后,再过渡到练习开式左单盘与合式右单盘。坐着,两脚脚底互相合拢(两脚的掌、跟相对靠拢),两脚底的外沿合贴一起,内沿随着腹股沟与骨盆的缓慢松展而越离越开。手上动作先做开式(参照开式左单盘),后做合式(参照合式右单盘)。意念放多些在腹股沟与骨盆。其余要领与开式左单盘相同。<BR>盘坐时间,可于晨起和晚睡前各行一次,如有余暇,午后亦可加练一次。初练打坐者,不要勉强坐得太久,坐至两腿发麻发胀一会儿就可结束,左盘、右盘坐上合计十至二十分钟。打坐结束下座前,用双手揉搓面部及两脚,使气血流通,然后再离座。在盘坐的过程中,气机发生了变化时,心念的注意力,往往被感觉的境界牵制,甚至引起幻象。入门级的练法只要想着虚领顶劲、松胸气入中丹田和下丹田、松肩沉肘、松掌舒指、松腰、松胯就可以了。以上这几样东西是练拳者盘坐所守的“窍”。盘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部静中求动,并非只静不动,这也是一个应守的“窍”。太极拳受道家影响,从道家修炼的方术来讲,“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炼呼吸,通过盘坐便吐故纳新似的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乃至从“龟息”(龟每分钟呼吸1—4次,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练到“胎息”( 胎息功是一种不以口鼻为主要呼吸通道,而以全身毛孔及腹部为主要呼吸通道的一种潜呼吸,没有上乘明师的言传身教,是难以练成胎息功夫。胎息功具有最大限度的节能,把人体的能量潜伏下来,待必要时释放。

I. 关于气功的问题

关于气功锻炼的原因,关于气功锻炼的相关知识。 近一二十年来,国内不断掀起一阵阵的“气功热”,有些“气功大师”在数万人聚会的体育会场上或其他大型会场公开“发功”;不少人如痴如醉、手舞足蹈,大发其功,有的病人据说当场见效,等等。此外,还有传说气功发的外气,可以呼风唤雨、千里治病。真可谓神乎其神,信者有之,不信者亦有之。有人说:“信则灵”,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事实上,上面这类气功,与中医古代传统的优秀遗产,已相去甚远,已经“走样儿”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古代并无此名词。最早称为“服气”、“吐纳”或“炼气”,在前面几节中,有些地方已有所涉及。最早用“气功”其名的,当推晋代许逊的着作《净明宗教录》一书。然而这一名称并未被普遍接受,而只有“炼气”、“服气”、“炼功”等等。气功一词,可以说直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成为通行的用词。

然而,炼气功的活动,其历史则在 2000多年以上。1975年在青海省乐都地区曾经出土一批文物,其中有个彩陶罐,在罐腹上有一个浮塑彩绘人像,其人两目下垂,凝神而视,且腹部隆起。有人认为此人是在炼气功,其气已沉至丹田。如果此种推论成立,那么,这个属新石器时代的图像,则表明此种炼功法应在5000年前就有了。

但是,真正靠得住的关于炼气功的文字,当推一段镌刻在玉器上的文字,人们把它起名叫“行气玉佩铭”,其文为:

行气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这块玉器文物为一块12面体的小玉柱,现为天津文管会所收藏。据出土时郭沫若考释,这是战国时期炼功的内容。大意是说,在炼功(行气)时,要把气炼到能在休内按一定的方向循行。如能按此顺行,人就能生存,就会健康:否则气逆行,就会致人于死命。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到,我国早在2500年前,人们对于炼气养生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炼功对人体的好处,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炼的人多了,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加上社会上各种宗教、哲学思想不断渗入,利用这种形式进行修炼,也为自己传播宗教教义、哲学思想服务。于是,五花八门的炼功方法、派别开始出现。尽管派别林立,但大致可以分成几种门类的功法:道家气功:这可以说是我国地道的炼功派别。其功法又分成许多种,什么小周天、大周天、胎息、太阳宗火龙功、峨嵋十二桩……其主要特点是炼“内丹”,以求长寿。把自身的气炼得能随自己的意志在体内按一定的路线循行,并在某些固定的点(称为丹田)停留集中,以炼精化气。有些炼功家把这个过程描绘得十分复杂玄妙,认为这个过程还要分解成包括炼己、调药(指体内的精气神)、产药、采药、封炉、炼药等步骤。但是,古人对此早就有比较简练的概括:“徐徐咽气一口,缓缓纳入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而上升泥丸,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两脉上下,旋转如圜,前降后升,络绎不绝。”可以说,这与“行气玉佩铭”是一脉相承,即导炼体内的气沿一定的方向循环不已,在咽喉(重楼)、脑部(泥丸)、脐下(气海)等处,进行修炼,所谓在丹田中炼内丹即此。这还仅是气的小周天循环,即在人体正中线背面的督脉、腹面的任脉中循环。其后再炼全身大周天,即气可在12条正经络、奇经八脉中循行;最后达到可随意在身体上任一个点运行,从而达到最高境界,所谓“永无生死”、“长生”的境界。佛家气功:佛教应该说是“舶来品”,但在中国生根后的佛教,就形成为具有本国特点的佛教了。为了修行,以达到脱离苦海的涅盘最高境界,要求佛教徒坐“禅”。所谓“禅”在中国话里就是静思、深虑。在印度,佛教徒原有瑜珈术,也是一种炼功,至今犹有流行。传人我国后我们祖先加以改造。其中一派称“禅宗”,就是专门在禅房里坐禅苦修,炼到极佳状态时,气息十分微弱,俨如气绝一样,甚至脉都摸不着,炼功人可以多日不食不动,甚至可以逾月。佛家认为此种禅已经人定,达到上乘的境界。

儒家气功:儒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学术派别。儒家不像佛家,它十分讲究现实,主张积极参与世事。其养生要义也是围绕儒学的教诲来进行的,讲究道德、仁义,曾提出“仁者寿”、“德者寿”,讲究修身以养生。其功法主要讲究一个“静”字,如《四书·大学》中说过:“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儒家的术语中,把这种静的最高境界称为“心斋”,如孔子曾对颜回说过:“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老,心斋也。”这是从耳不听外声开始,经历心境虚静,只听到气息微弱出入声,直到心境完全空虚,毫无杂念,与自然浑为一体,就是炼气的最高境界。我国历史上着名儒学家如苏东坡、朱熹皆是有名的静坐养生专家,也即儒家气功锻炼者。

不论哪一家,虽然追求的境界目标不完全一样,其炼功功法也不一致,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聪明的祖先,对这些不同派别的炼功家做了综合,从而成为医学上的炼功,即医家气功。几乎所有的功派都要讲究这三个步骤:调身:即采取正确的姿势。如佛家要求 跏趺坐,道家也要盘腿坐,儒家则采取一般端坐坐姿。至今,气功已发展成不同功法,形成静功、动功等不同派别,姿势也有坐、立、卧、行等不同,但无论如何,总有个固定的姿势以炼功。

调息:即调整呼吸,使其自然、轻松以至于做到呼吸气息细而柔、绵绵不绝,即悠、匀、细长。

调心:就是使思想入静。如意守法,就是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体内某一处或点;也可用意念法,即默念某种字句,以集中注意力;还可用意想某些境界(如看到佛像的意境)等等。

通过三调,达到思想入静,这也就是任何一派所追求的目标,其动静结合的性质,前面我们也已提及。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功炼功者如果能正确掌握,则能充分发挥人体内的生理潜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体质。有的研究还表明,炼到人静状态的炼功人,其脑电图经过技术处理后,与炼功前是不同的,有如一个人进入麻醉状态一样,也就是处在一种保护性的抑制状态。而且,发现炼功人的体内蛋白质更新率变慢了,免疫机能增强了;还发现这种人的脑垂体分泌一种使细胞死亡的分泌物受到抑制。看来,气功有利养生,有利提高抵抗力、消灭疾病,是有其科学根据的。

我们的祖先从几千年前,即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世界。以善于学习的态度,从自然界自然寿命较长的龟、鹤那里开始,“知龟鹤之逻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寿”(晋·葛洪《抱朴子·对俗》)入手,逐渐总结出气功这门符合科学道理的养生之道。至今,气功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虽不免良萎夹杂、泥沙俱下,但其核心的精荤部分,却是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发扬光大的。

阅读全文

与龟形功运用了哪些调息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3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6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7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7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5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4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8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2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3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5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2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0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3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4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2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