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比较阅读的相关方法
1.相同题材的作品的比较阅读。
不同作家由于思想、观念等差异,写出来的作品会在选材、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许多的不同。如同样是表现父爱的题材,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中国父亲在特定情景下对儿子悉心照顾的老牛舔犊的情感,而美国作者威廉·亨德利克斯的《我的报童梦》中的父亲却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由于两个国家的传统、观念不同,父爱的表达方式也完全不同。同一题材的作品极其丰富。以《我的母亲》为题的,胡适、邹韬奋、老舍、丰子恺都写过,以《雨》为题的,巴金、郁达夫、阿灵等都写过;朱自清和俞平伯都写过题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比较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研究其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实在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2.不同观点的作品的比较阅读
对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观点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可以正反对照,对砥砺思想、提高认识具有特殊的作用。试读下面两首短诗。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这两首短诗都取材于豆与萁,但表达的中心完全相反。曹植同情“豆”,批判“萁”,郭沫若则完全相反,他说:“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
3.不同表现手法作品的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题材相似而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品,可以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领会表现手法为主题服务的原则。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茶花赋》都以花为写作题材,前文中写到墨菊、黑牡丹、芙蓉、牡丹等许多花,后文也写到茶花、梅花、白玉兰、迎春花等多种花卉。但前文为科技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明花儿万紫千红的科学原理,写了墨菊、黑牡丹等花主要是为了举例子。后文《茶花赋》则是以抒情、描写、记叙为主的散文,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之情,作者写茶花,主要用以象征祖国春深似海、万紫千红的繁荣兴旺景象,写梅花、白玉兰、迎春花都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其他如小说与纪实文学的比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比较、诗歌和散文的比较,都会读出趣味来,比单一文章的阅读要多长几分见识。还有其他多种的比较阅读形式,如同一作家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倾向的比较,同一作品的前后两稿的比较,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作家的作品与有关的评论文章的比较等。这些都是较高层次的阅读方法。将来做学问、摘研究,都是不可不用此法的。 考查比较阅读,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到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怎样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呢?笔者认为,选准对比点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
一、从文章的内容上去选取对比点
即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去比较有什么异同。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文主题思想相同的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范进和孔乙己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两个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范进有幸而中举,荣华富贵唾手可得,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孔乙己则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好吃懒做,迂腐善良,自命清高。尽管他们的命运迥然不同,但他们却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二、从语言的运用上去选择对比点
如《孔乙己》中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与《范进中举》中人们对范进中举而疯的“笑”是不尽相同的。孔乙己言行迂腐可笑,人们把孔乙己当作笑料,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范进的疯笑,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小说中旁人对范进疯态的讥笑,不乏阿谀奉承的色彩。
三、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去选取对比点
文章都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记叙文的种类来看,可以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从表达方式来区分,又可以分为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等。
如,倒叙的作用在于引起悬念;顺叙的作用在于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性强;而插叙的好处在于补充有关事情,使人对叙述的事情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使文章曲折有致。
再如,可以通过比较记叙文中的描写和说明文中的描写,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在于增强写人叙事的形象性;而说明文中的描写,作用却在于更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一样的表达方式,作者使用的目的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显然,如能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去比较阅读,不仅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还能掌握所揭示的知识规律,拓展思维能力。
四、从写作的技法上去选择对比点
例如,文章使用“照应”这一写作技法,每篇文章是不尽相同的。从照应的位置来看,可以有头尾呼应,段落间的照应,过渡段(句)的照应。从照应的作用来看,可以有承上照应,启下照应,既承上又启下的照应等等。能比较这些“照应”的特点,即能理解课文结构特点,学习范文的写作技法。
又如,详写和略写的区分和比较,可以明确中心迅速抓住重点段来分析,可以培养自已的快速阅读能力。
写作技法很多,并且富于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比阅读中要统观全局,选择对比点时应有所侧重。如可根据不同课文选择渲染衬托、融情于景、象征、夹叙夹议……不同的阅读材料中表现情形来作具体分析,揭示内在的写作规律。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来选取对比点。
总之,选准比较阅读的对比点方法很多,不能一一赘述,但运用对比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更好地揭示知识规律,让学生乐于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 运用比较阅读法来阅读各种材料,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随着阅读目的千差万别。那么阅读的比较形式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2、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4、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㈡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对比阅读
(三)是解决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及教研工作中,我们发现:教材理解得不准确、不到位、不全面,以及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是阻碍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两大瓶颈。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本年级、本册、本单元教材的知识、方法的横向与纵向的梳理、比较、综合,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教材,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教材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不能把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把握知识的内部体系,使得对教材的理解总是不够到位,总是欠缺了火候。理解教材的方法很多,我们以为:树立“比较”的意识,经常用“比较”的眼光去看我们的教材,随时进行比较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捷径。
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严重缺失,除了教师教学方法的简单枯燥,还源于学生阅读中思维的局限性和语感比较弱。一般而言,学生的阅读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层面,分别为“文字性阅读”“解释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国际上比较重视后两种阅读,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供给学生的往往是前两种阅读途径。而比较阅读不属于“文字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范畴,而是一种思考性阅读,具有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性质,这正是目前学生所缺失的阅读方式。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个崭新途径。
二、课堂教学
(一)基本内容
课堂上,字、词、句、段、标点的比较是大家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比较阅读的内容。
1.字词的比较
从字、词入手进行比较,一般通过增、删、改、换、调等方式,使学生体会不同字词表达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从而准确理解内容、情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将它们放在一起观察、比较、辨析,比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例如“本”“末”“未”这三字,仅仅从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分,学生在书写、运用时仍旧会出错,若从“形义结合”的角度进行讲解,进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它的含义,从而就能有效地避免问题。
本——木字下面加一横。“木”表示树木,“本”表示树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树根、主干。
树根、主干就是一树之本。
未——“木”字上加一小横。表示树木刚刚长出小芽,还没长大,是“没”“不”的意思。
末——“木”字上加一长横。本意是树梢,树的尾梢、末梢。
引申义表示:东西的尽头〈末梢,秋毫之末〉。
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尊重了汉字“形义结合”的突出特点,加深或强化了汉字的音形义,尤其是形与义,大大减少或避免了学生书写错别字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松鼠》一课中描写松鼠活动特点的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着阅读下面两句话:
“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他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
“只要有人摇动一下树干,他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
学生通过对“触动”和“摇动”的比较,很容易就体会到了松鼠的机灵、用词的准确。
2.标点的比较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看似简单的符号,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标点,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义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以“比较”的眼光关注标点符号,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标点,引导学生比较、揣摩,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畅达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逐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第12册《蜀僧》的教学中,我们这样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的妙处:
“子何恃而往?”与“子何恃而往!”——请读出不同的语气,并说明理由。
通过朗读理解,学生明白了:同一个句子,因标点的不同,竟然就能表达或疑问或嘲笑或讽刺这样完全不同的意思。
课文学完后,教师把一份资料发给了学生,资料记载的是一个传说:
有一次,干隆皇帝让纪晓岚在折扇上题字,他就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这位才子一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漏写了。干隆皇帝发现了,不说什么,只叫他把写的念一念。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了,但他很聪明,不慌不忙地读成了一首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后均惊叹不已。
接着,在《珍珠鸟》的学习中,我们又进行了如下教学:
下面两个句子,请你多读几遍,看看有何感受?
“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原文)
“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改后)
短暂的沉寂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原文)(1)说明作者很喜欢雏儿;(2)感情强烈得多;(3)有惊奇的意思;(4)是惊喜、恍然大悟;更有学生总结道:标点虽小作用大!
3.句的比较
细读文本,你会发现很多文章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句子、细节里面,它们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感人之处。找到它们并在课堂上善加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内涵,品味表达的妙趣,培养语感,提升欣赏鉴别能力。
例1,《鼎湖山听泉》中有这样的句子:“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原文:“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老师问:“你更喜欢哪一句?”学生有的喜欢课文的句子,因为简洁,还能引起想象;有的喜欢原文,因为描写细腻生动,画面感强,让人仿佛看到那个情景。
此处的比较,除训练学生的语感外,最突出的作用,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常说‘生动形象’,这回我可算知道什么叫‘形象’了。”“平时我挺羡慕别人作文写得特别具体,现在我觉得,‘简单’也挺好的。”
例2,《木笛》一课,文中有这样两处细节描写:
①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②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课堂上,我们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自己比较着读读两个句子,看看有什么发现?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重复写到这个细节呢?
生1:作者前后两次强调这个细节,我认为是独具匠心的。朱丹如此小心地对待木笛,是因为木笛在朱丹的眼里,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而是一件圣物,是他的理想,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
生2: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小心”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朱丹对木笛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
生3:在考场上,他却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毅然放弃了梦寐以求的终试,从中我们更感受到了朱丹浓浓的爱国之情。
关注到文本中这样的细节,无疑可准确把握人物特点,使课堂魅力无穷。
4.段落的比较
段落的比较材料很多时候是“藏在深山人不识”,需要教师细心去寻找。而一旦实施,则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描写手段、组材方式、表达效果等获取深刻认识,从而实现知识及思维方法、成果的迁移、运用,提高其理解、欣赏评价、习作能力,使思维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例1,四年级的《神秘的死海》一课,一位老师在课尾引导学生关注到书下注解:“……选入课文时有改动。”并设置悬念:改了哪?为什么改?之后,出示原文,引导学生与课文做比较,发现原文中写传说的第3自然段选作课文时调到了第1自然段,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开头引人入胜的特点,渗透科普类说明文的开头如何吸引读者,从而为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介绍“奇妙的盐”打下了较好基础。
例2,京版第12册选编了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一文,无独有偶,人教版第教材也选编了此文。两个版本较明显的一处不同是结尾。
人教版教材的结尾是:“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北京版课文的结尾是:“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京版结尾,深刻隽永、耐人寻味,但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学生在阅读理解时却有难度:究竟“是什么”陪伴着我的心?为什么是“理想的”风筝?(课后作业有要求)
当教师把这两处不同展示给学生后,不仅难题迎刃而解,原来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在陪伴着“我”的心,在影响、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使他的学生在困难面前也能如此乐观、积极向上。
接着,我们引导学生对两个版本不同的结尾进行赏析、评价:“你更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学生先是沉默、沉思,然后兴趣盎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
孩子们见解虽不见得多么高明,但两处文字孰优孰劣本来就不是比较的目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步人后尘,不人云亦云,认识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感受、独有的见解”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㈢ 阅读题阅读方法有哪些
1 读1遍(粗略读,看看内容)
2 再读一遍(细读,理解中心)
3 可以开始做题,看一题做一题。
4返读(完成题目,再回味一下,检查检查)
手法讲解: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㈣ 散文比较阅读的方法有哪些
散文基本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抓住这一点,基本就可以理解一篇散文的宏观意思,有关的阅读技巧举例如下:
1.捕捉线索: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另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2.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3.透析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
4.研读重点: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5.揣摩关键: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关键。一定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前后照应、整体观照;要紧扣语境来答题。
6.张扬个性和唤醒个性体验:散文的重点是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对其中的感情和观点进行评说和鉴别,写心得往往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它一般要从内容、语言、写法、作用等方面发表意见,观点明晰、论据充分,要紧扣散文的主旨内容。
㈤ 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的读物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各自的特点。有比较就有鉴别,比较阅读比单篇独立阅读,更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各篇读物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一(1)选定比较的读物。比较阅读,道先考虑选定哪些读物来比较。选择比较读物的原则是要有内容可比较,在同体裁里选择有较多异同点的读物进行比较。比较阅读的读物,可以是已读过的比较熟悉的读物,军扮擎散文,在表现手法上都是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情感上都表现了作者的深挚的爱戴之情,结构上都只有一条完整的叙事线索。因此这两篇散文的相同点较多,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果把《我的老师》和《松阿的风格》放在一起阅读,作品的主题、题材等方面毫无相同之处,难于蒸纂洲热斌比较的范围。例如《孔乙己》和《范彝鬓;(麟同的联系点,可以确定比较的范围。而《我的老师》和《松树的风格》尽管在体裁上有共同点(都是散文),但由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区别都彝撰渗{到底是为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相应地扩大阅读视野,积累多方面的知识。 (3)具体进行比较。
㈥ 论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如何进行对比阅读
方法如下:
1.先找出文章中相似的段落和语句,用红笔标注出来。
2. 将相似的段落和语句的大概含义进行解读,分析该语句所处的语境以及发挥的作用,是否会对塑造人物性格或者对推动故事发展起作用。
3.可以从文本内容,语言的运用,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技巧来选取对比点。
拓展:对比阅读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对照阅读,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研究其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用意,对砥砺思想、提高认识都具有特殊的作用。
㈦ 比读手法是什么
比读系比较阅读的简称。网络这样释义: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简单说来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读”,通过对文章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的对比,能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