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儿园常用的问题行为矫正方法有哪些
1 孩子在教室里乱跑该怎么办
建议一:让孩子上他喜欢的课程:如果连上三四次还是安静不下来,有可能他不喜欢这个课程,可以换换其它课程
建议二:课上不要强行制止孩子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三种孩子:一种表现正常,喜欢并很容易接收早教课程,和老师产生互动,这类孩子占70%。另外两种就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哭闹,不愿意进教室,这类孩子主要经常封闭在家里,很少与外界有联系,怕生。另一种就是非常兴奋,到处乱跑。
建议三:两岁后的孩子宽松与纪律并行。孩子这种情况有些是引起大人的注意表现,大人可以去观察孩子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地点,给予适当的引导。
2 有的孩子喜欢脱鞋怎么办
1.观察孩子,若在无事可做情况下脱鞋,让孩子在任何地方都要做到有事可做。
2.孩子是否是触觉敏感,如拿软刷子触摸孩子孤脚看孩子是否有反抗意识也可以让孩子走在石子路上,自然按摩孩子的脚底,这样你就可以知道孩子是否触觉敏感。
3.当你无法阻止孩子脱鞋的异常行为时,你可以做为训练项目来训练孩子,如叫孩子的名字问孩子这是什么——鞋子,这是谁的鞋子——我的,鞋子穿在什么上面——脚上,脚上穿什么——鞋子,什么时候可以脱——睡觉脱鞋子。可以利用孩子脱鞋的不好现象强化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孩子逐步理解,鞋子应该穿在脚上,在睡觉时才能脱掉。在他有脱鞋的迹象的时候不妨带他四处走走,转移他的注意力。
3 孩子中午睡觉时,喜欢让老师陪着怎么办?
1.对环境的陌生、恐惧心理导致,尽量满足孩子;
2.待到对环境完全适应了,教师逐步的退出来。
4 新入园的孩子在幼儿园不哭也不闹,但是晚上睡觉时说害怕,怎么办?
老师要跟小孩子多沟通,接近小孩子了解情况,多给孩子建立信任和安全感,成好朋友关系,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请家长理解这个情况,特别对于胆小的孩子刚入园,很多都会出现此情况。
5 新入园的幼儿,每次都带零食,如不带,就不来上学怎么办
1.前期带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只有从家里带来了吃的等等他才觉得安全。
2.对幼儿园环境适应了,熟悉了幼儿园的常规:幼儿园吃东西有固定规定。
3.若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还带零食的话,就统一交由教师保管,晚上离园统一带走。
6 对于新入园的幼儿,在家特别溺爱,导致幼儿在园哭的时间很长,给家长讲了也不听,怎么做?
溺爱是孩子健康成长中的“无形杀手” 过于溺爱孩子会对他们的自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会形成自私、任性、性格孤僻、易发脾气、不遵守规则、没有公德、不认真学习。
溺爱会造成孩子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通过调查发现,在溺爱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肯定失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多方面培养孩子,把他们培养成独立自主、团结友爱、性格坚强、心胸宽广、无私奉献的优秀儿童。
娇子如杀子,试想如果父母太过于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什么都不学,有了困难就帮孩子解决,那么长大后,孩子只会吃。父母总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吧,他们老了,难道让孩子去要饭吗?把这些说给家长听。
7 有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不管说什么都不认真听
老师要学会反思,改进课程,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编排课程的流程,你的课程不精彩所以孩子才会上课不认真听讲,课程精彩孩子会马上安静或者跟着老师的引导思路走,不知不觉就下课了。
8 对于特别不自信的幼儿,老师如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1.在园:多关注、多协助、多指导、多鼓励、多沟通。
2.与家长沟通孩子的表现,让家长也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及时鼓励幼儿。
9 幼儿的坐姿不对,怎么样去改正?
书写常规是需要时间去养成的。教师/成人应从孩子开始书写开始就利用如下要求:
一拳(身体和桌子的距离)
一尺(眼睛与桌子的距离)
一寸(手指和笔尖的距离)
10 幼儿孩子平时话挺多,一旦让他回答问题,或者是犯了错误,问他原因,一句话都不说?
1.惧怕老师/家长的原因,幼儿园老师必须做到让孩子信任
2.老师首先做孩子的朋友,再做孩子的引导者。
11 孩子不爱吃蔬菜怎么办?
◆ 同类替代。如用黄瓜、冬瓜代替丝瓜,用荠菜、菠菜代替菜心。
◆ 先茎后叶。
◆ 合理烹制。基本方法有:氽(cuan)法、荤素合一法
◆ 解决养育方式的问题
● 父母以身作则。
● 强调蔬菜益处。
● 提供多样选择。
◆ 引导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亦可以让幼儿参与种植蔬菜。
12 什么才算合理的营养搭配?
日常每餐应以50 %的五谷为主,其中包括大米、小米、玉米、面粉以及马铃薯等;蔬菜、水果约占20 %,其中蔬菜为3/4、果类1/4;豆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应每天都吃,约占摄入总量的15 %;肉蛋类,包括鱼肉、鸡肉、猪肉(瘦肉)、牛肉、鸡蛋,约占摄入总量的5 %;余下的10 %最好以乳制品、脂肪及糖分为主,种子及硬壳果,可以提供有益的脂肪,蜜糖和未精炼的蔗糖则是最佳含糖食品。
13 哪些食物幼儿不宜多吃?
1.鸡蛋;2.口味较重的调味料;3.生冷海鲜;4.质地坚硬的食物;5.蜂蜜;6.经过加工的食品;7.经过油炸的食物;8.菠菜;9.果冻;10.咸鱼;11.泡泡糖;12.豆类;13.罐头;14.方便面;15.葵花籽;16.可乐饮料;17.动物脂肪;18.橘子;19.烤羊肉串;20.巧克力;21.猪肝;22.洋快餐;23.精食;24.酸性食物。
14 营养过剩会影响幼儿的智力发育吗?
营养过剩也可影响儿童智力发育,这一点并不为人们完全了解。许多人认为给予儿童的营养越多,越丰富,儿童长得胖乎乎的,这样的儿童就越健康,包括脑的发育也就越好。其实不然,营养过剩不仅容易引起儿童肥胖,还可对儿童智力发育构成负面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营养过剩对儿童智力的影响主要是引起“不协调性”,表现为视觉—运动之间协调性差,瞬间记忆与手眼运动配合能力差。这种“不协调性”使得儿童的动作显得笨拙,反应能力不如同龄的正常体重儿童,对儿童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不协调性”的程度与营养过剩的程度呈现正比,因而在重度营养过剩(重度肥胖)儿童身上这种“不协调性”的现象尤为突出,使得这些儿童的总智商低于正常儿童。
因此,父母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营养问题,自幼给予科学喂养,既要防止营养不良又要避免营养过剩,防止因营养问题而致儿童智力低下。
15 孩子厌食办?
1.大人本身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2.固定的开饭时刻;
3.减少正餐之外的食物;
4.促进孩子的食欲;
5.选购孩子喜爱的餐具;
6.多花心思在菜色上做变化;
7.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
8.为吃饭增添趣味性。
16 孩子无理取闹大发脾气,情绪难以控制,摔东西,哭叫,甚至背过气去,我该怎么办?
先分析孩子行为的原因,确实无理取闹,不用管他,他发现哭闹不解决问题一会就过去了。但是注意家长不要和孩子硬顶,某些原则性的问题可以坚持,但要注意态度温和,行为坚决,不要罗嗦。合理的要求应当支持孩子,看孩子情绪不对了,先别理他,冷漠疗法。孩子最怕的是别人都不理他。
17 早上叫孩子起床老叫不起来,孩子还冲我发脾气怎么办?
首先保证孩子的睡眠。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早上打开音乐,帮孩子按摩脚趾,后背,让孩子感受自己的爱,获得心理满足。也可以自己装不舒服,让孩子负责听闹钟叫家长起床,或与老师沟通让孩子体验迟到的滋味。
18 家长问:我的孩子特别幼稚,依赖性特别强怎么办?
五岁开始让孩子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收拾玩具、倒垃圾、晚上上门的保险等,贵在家长持之以恒的要求。在孩子七岁以前要完成独立睡觉的任务。(在孩子感到安全,心理获得满足的基础上)。七岁以后不晚于十三岁,称呼孩子大名,不要叫昵称。不要什么事都管,不要老盯着孩子。(除非会造成很大的灾难)让孩子受些挫折和委屈。
19 家长问:孩子写作业老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常常把加号看成减号,怎么办?
先观察孩子的眼睛,能否盯住一个目标,许多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有视觉振动现象,眼珠部能平稳地自左向右滑动,还会上下跳动,这样他在看书时就会出现串行、丢字,不爱看字书,容易眼酸,写字时会出现偏旁部首颠倒,计算粗心等等。那我们要注意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如每天练抛接球、打羽毛球、篮球等,带孩子去放风筝、寻找野外的目标,用线栓住一个小球在眼前摆动,让眼球随之转动。经常长时间地看电视、玩电脑的孩子会加剧视觉振动现象。学习费劲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0 家长问:我的孩子特别爱吃手怎么办?
两岁以前吃手不用管他。两岁以后的吃手问题是由于触觉敏感、内心紧张造成的,要进行触觉训练,像游泳、玩土、水、沙子,夏天赤脚在沙地里玩,骑羊角球,做垫上运动,打滚,翻跟头等,多和小朋友接触。不要强化孩子这一行为,不要当孩子谈论这个问题,吃手现象发生时巧妙转移孩子注意力,给孩子一个玩具或请他帮个忙……同时家长绝对不能呵斥孩子,在加强各种运动的同时,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然后慢慢等待孩子的变化。如果非常严重,也可以采用行为疗法,或借助心理医师的帮助。
21 家长问:孩子胆子小、爱哭、不敢发言、受欺负也不敢说怎么办
1.多做触觉训练,尤其要多做弹跳训练,如跳大蹦床、在带子里跳、跳绳等。多带孩子出去玩,串门,参加社交活动。
2.不要对孩子进行胆小的暗示,更不要当着孩子与其他人谈论孩子胆小的事情,除非你真心诚意想让孩子胆小下去。
3.尊重孩子选择的行为方式。
22 家长问:我的孩子动作特别磨蹭怎么办?
先看孩子的动作协调性怎么样,动作笨拙的孩子都慢,要训练孩子的动作协调性,如拍球、跳绳、爬行、打球、踢毽子等。再看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要训练孩子的大脑平衡能力来提高注意力,如走平衡木、旋转游戏、大滑梯、坐独脚椅等。还要看家长是否在孩子专注做事时经常干扰孩子。除了训练孩子以外,家长还可以用奖励的方法,激励孩子每一点小的进步。
23 家长问:我的孩子说话晚,还发音不清,表达能力比较差怎么办
从小哭的少的孩子,声带的训练不够,影响孩子的发音和说话,奶嘴的孔太大,吸吮动作训练不够,口腔肌肉的训练就不足,容易造成孩子说话发音不清,另外吃东西时让孩子咀嚼、啃、咬的训练不足,也会影响孩子嘴部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影响语言发展。动作协调差的孩子,大脑思维和语言部协调,说话容易表达不清,甚至口吃。3、4岁以上的孩子要通过训练动作协调性来改善大脑的语言功能,效果神奇。
24 我发现最近孩子会说谎,我们很着急,该怎么办?
孩子在九岁以前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的话我们不称其为说谎,因为那时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还不能分清事实与想象。在九岁以后存在说谎,主要原是:
1、家长管教过分严厉,不合情理,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只好说谎。那么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正常需要,适当地满足他。
2、家长管教方法不一致,孩子为了钻空子,自然学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家长尤其是老年家长要注意方法一致。
3、逆反心理。当家长发现孩子说谎后都十分生气,有些家长的反应过分强烈,倒使孩子觉得莫名地兴奋,逆反心理会使他们以后重犯,因此家长的态度一定要适度。
25 家长问:我的孩子特别不听话,说了半天也听不见,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大声嚷嚷,孩子的听觉会形成一个保护膜,对一般的声音就听而不见了,非得大声才能听见。还有的孩子是听觉—大脑—行动不协调,虽听到了声音但就是没有行动,除非他感兴趣的事情。另外,孩子大脑前庭平衡能力发育不足的话,会使外界信息无法进入大脑,尤其是和学习有关的信息。有重要的事情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一次不要多注意循序渐进。如:
把玩具放进书包里——把玩具放进书包里,把书包拿过来——把玩具放进书包里,把书包拿过来,再把水壶灌满水——把玩具放进书包里,把书包拿过来,再把水壶灌满水,放进书包里。
26 要让孩子学得好,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
要根据孩子的大脑发育的规律来学习,大脑既要工作又要休息好,而且在二十五岁以前大脑还在不断地发育。那么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发育需要两种营养:一是物质,一是协调性运动(在幼儿阶段尤其重要的是感知运动训练),那些认字、计算等技能,只是大脑工作的结果。例如,动手能力和运动协调性的训练,与孩子大脑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就与数学、物理的学习相关。另外,大脑休息最好的方式是睡眠或体力劳动、体育锻炼,这个时候大脑最放松,大脑放松了以后才可以清空,才能更好地记住新的东西和进行思考,而看电视、玩电脑、听音乐、看小说、聊天时大脑依然在紧张地工作。所以,要会科学用脑。
27 家长问:我的孩子好像有些多动,总是安静不下来?
有些孩子做旋转运动时从来都不感觉到晕,也就是说他大脑前庭平衡功能对外界的信息不敏感,信息无法进入大脑,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对老师说的话记不住,听不进。那么我们可以给孩子做一些旋转运动,如转椅、旋转圆桶、平衡木、荡秋千等,要让他们感觉到晕才有效。还有些孩子能接受信息,但是行动特别慢,跟不上,或者听见指令了但根本不行动,这孩子除了要做旋转运动以外,还要多做协调性运动,使大脑与全身肌肉和神经系统能协调一致,这样才能感觉到孩子在听指挥。
28 家长问:我的孩子上课老坐不住,爱动,怎么办?
一种情况是:如果孩子没有活动够,那么浑身的能量就无处去,尤其是男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在课间多出去活动,但是不是瞎跑,而是协调性运动要多做。还有一种情况是:大脑对四肢的控制不良,身体不听大脑的指挥,那么也是要多做协调性运动,所以对爱动的孩子不是要罚他静站,而是要让他出去动够了。这样的孩子一般一天需要做协调性的活动1—2个小时。
29 家长问:我的孩子依赖性很强,胆小,晚上不愿意自己睡觉,该怎么办?
孩子最晚在七岁以后应该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以培养独立性,并促使孩子的心理正常地成熟起来。长大还和家长一起睡觉的孩子,在心理上幼稚、单纯、软弱、缺乏自信心。首先可以和孩子讲道理,这是小孩子的行为,如果愿意做大孩子的话,应该自己睡觉,否则第二天上学就穿开裆裤去上学,让他选择。第二,通过训练来增加孩子的胆量,如跳大蹦床、滑梯、爬山、游泳等。第三,在孩子睡觉前可以开一点小灯,也可以听一个故事再睡觉,逐渐让孩子独立。
30 家长问:孩子总受欺负怎么办?
增强孩子能量,让孩子在某一方面充满自信。教给孩子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并通过情境演练掌握保护自己的技能。请记住,有时候,挨欺负的一方也对事件负有责任。不要给孩子总受欺负的心理暗示。
❷ 行为矫正,隔离的注意事项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之一:隔离法
1.定义: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暂停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将儿童从受到正强化的环境中带到一个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并让该儿童在那里待上特定的时间,由此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正在进行的活动:儿童愿意从事的活动,但并不是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受到正强化的环境:儿童愿意在的地方,是让儿童感觉愉快、高兴的场所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儿童不愿意在的地方,是让儿童感觉单调、乏味的场所,但并不是害怕的场所若是环境原因导致不良行为,则需对环境进行控制
2.理论基础: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趋乐避苦”
3.条件:
(1)儿童对行为规则真正理解
(2)隔离区要求:有灯光、椅子,无危险物品,四周无装饰物
(3)真正隔离
(4)时间恰当
(5)阶段性评估
4.实施步骤:
(1)确立将要消除的目标行为
(2)合理选择适当的隔离法:观望式隔离、排除式隔离、绝缘式隔离
(3)确定隔离时间:1岁一分钟,不超过10分钟
(4)将行为改变计划告诉儿童
(5)一旦不良行为发生,立即进行隔离:少于10个字,少于10秒钟
(6)记录隔离时的相关信息
(7)解除隔离后,让儿童明白自己被隔离的原因
(8)让儿童示范良好行为,强化行为的正确方式
5.应用范围:2-12岁,合群儿童,尤其争吵等不良行为隔离记录表儿童姓名: 教师姓名: 目标行为: 进入隔离室时间离开隔离室时间隔离之前儿童从事的活动 隔离期间儿童的行为表现 隔离结束后儿童将进行的活动
❸ 孩子行为习惯如何矫正
链接: https://pan..com/s/1MXr7FHejnNTRTqCyPk6F1A
❹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措施有哪些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措施有行为矫正法、游戏矫治法、家庭治疗法、团体训练法和动物辅助疗法。
❺ 如何有效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
链接: https://pan..com/s/1MXr7FHejnNTRTqCyPk6F1A
❻ 改变孩子恶劣行为的九种方法
改变孩子恶劣行为的九种方法
改变孩子恶劣行为的九种方法,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努力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都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认真教育孩子的人终会有所收获。为大家分享改变孩子恶劣行为的九种方法。
什么是行为改正
根据美国全国青少年网络(一个旨在帮助低成就青年的组织)所说,行为改正是指当教育一个个体用不同的反应来应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因素时,“运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减少或消除有问题的行为”。通常,儿童和家人要与心理健康工作者一起,创造一个行为矫正计划,来帮助那些有反抗和叛逆行为的孩子学会顺从和合作。许多计划都允许孩子们设定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将目标强加给他们。
服从
叛逆的孩子不管是在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经常都会得到不顺从的后果,这就导致他们会远离朋友以及那些正在参与愉快活动的人群。有忧虑和情绪障碍的行为的孩子,会经常希望他们自己能记住顺从,也很不希望自己出现那些会错失任何好机会的行为。当在创造一个行为矫正计划时,孩子可能会说:“我只是想学习如何倾听和听从指导。”这个目标能让孩子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创造更加和谐、融洽的.经历。
冲突消解法
当遇到解决冲突方面的问题时,许多有行为问题的孩子的解决能力都是很有限的。将冲突消解法列入行为矫正计划中,能提高孩子用适当的行为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孩子们可能会设定关于解决冲突方面的更好的目标,因此他们会有更多的朋友。家长们也可以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冲突的技巧教给孩子们。
愤怒的管理
愤怒的管理,在行为矫正计划中是一个共同目标。愤怒经常都是反抗和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学习如何有效的管理愤怒,能让孩子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孩子们可能要学习如何接受和承认愤怒情绪,允许他人用自己的方式体验愤怒并用一定的方法控制愤怒,比如深呼吸的技巧。
有效的应对策略
根据儿童应对策略网站所说,应对技巧是必须学习的,应对技巧项目是评估大脑与儿童发育是如何影响儿童的应对策略的。许多行为矫正计划,包括了积极应对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重大损失和创伤性事件(比如死亡或躯体虐待)的策略目标。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能还会设定一个应对父母离婚(这会触发他的巨大悲伤)的策略目标。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另外,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等问题。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❼ 矫正孩子错误的方法有哪些,你常用的是哪个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说出利弊等方法来矫正孩子的错误方法。正确矫正孩子错误的方法特别的多,首先来讲可以循序渐进先心平气和的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如果解决不了再给孩子说出错误做法的利和弊,让他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最后还需要严格矫正才行。
现在这个社会孩子思想比较活跃,所以想要管教好孩子,想要矫正孩子错误的方法很多,只是看每一个家庭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合。
一、心平气和的矫正
首先一个心平气和的矫正方式是非常好的,因为对于每个孩子来讲都是希望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心平气和温柔的对待,不能够以粗暴的方式来管教,不然很多的孩子是接受不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就算是自己知道是错的,也不会因为母亲或者父亲粗暴的管教而改正的,所以孩子是更希望父母心平气和的矫正。
❽ 纠正宝宝的不良习惯的方式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宝宝做得不对,大人需要纠正。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犯错时就着急,甚至对孩子发脾气,然后跟孩子讲道理,孩子不但不听,反而孩子会更逆反。
孩子在0-6岁的阶段就是好奇,要来探索,要来学习的一个方式!所以家长首先要有这么一个理念,孩子在六岁前没有那么多的人生经验,犯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所以犯错误是太正常的一个行为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有这个理念。那么,孩子犯错之后我们如何正确的引导呢?
理解与宽容是家长们必备的品格,对孩子多包容一些,尤其在他们不擅长的一些事情上,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与尝试。
只要我们家长做到这几点,相信犯错的孩子很快就会纠正错误!
❾ 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是什么原因用什么方法纠正
链接: https://pan..com/s/1MXr7FHejnNTRTqCyPk6F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