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质检测怎样进行准确度和精密度控制
理论上说,将大于0.1微米的染色悬浮物混于纯水中,然后用泵模拟市政供水压力通过净水器,然后测试出水色度、浊度. 但是以上方式个人测试会比较麻烦. 建议查询卫生部(卫计委)官网查询平台.上面的数据是国家级专业机构的检测与标注.
‘贰’ 描述精确度有哪几种常见的方法
比较常用的几种:
控制变量法:如研究液体压强和液体深度的关系是,保持液体种类(密度)不变。
转换法:如研究电热功率与电阻的关系时,用煤油柱上升的高度表示电阻通电后发热的情况。
等效替代法:如在研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时,用一个与两个。
精密度
精密度是表示测量的再现性,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是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
好的精密度是保证获得良好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一般说来,测量精密度不好,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准确度。反之,测量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定好,这种情况表明测定中随机误差小,但系统误差较大。
精密测量测量方法:
1、根据获得测量结果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从测量器具的读数装置上直接得到被测量的数值或对标准值的偏差称直接测量。如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等。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量,根据已知的函数关系式求得被测量的测量称为间接测量。如通过测量一圆弧相应的弓高和弦长而得到其圆弧半径的实际值。
2、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测量器具的示值直接反映被测量量值的测量为绝对测量。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不仅是绝对测量,也是绝对测量。将被测量与一个标准量值进行比较得到两者差值的测量为相对测量。如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为相对测量。
3、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测量器具的测头与被测件表面接触并有机械作用的测力存在的测量为接触测量。如用光切法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即属于非接触测量。
4、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对个别的、彼此没有联系的某一单项参数的测量称为单项测量。同时测量个零件的多个参数及其综合影响的测量。用测量器具分别测出螺纹的中径、半角及螺距属单项测量;而用螺纹量规的通端检测螺纹则属综合测量。
5、被动测量和主动测量:产品加工完成后的测量为被动测量;正在加工过程中的测量为主动测量。被动测量只能发现和挑出不合格品。而主动测量可通过其测得值的反馈,控制设备的加工过程,预防和杜绝不合格品的产生。
‘肆’ 精密制造的方法有哪些
伴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趋势,人们的生产加工方式的方法,都是在持续的提升,之前的方法是非常少的,如今早已越来越十分多的,精密零件加工都是一样,那么精密零件加工的几类方法分成哪些?
精密零件加工生产流程会有车、铣、刨、磨、钳、冲压模具、锻造等方法。
冲压模具:冲压模具选用事先制做好的磨具用高速冲床开展冷冲生产加工,关键开展板金加工,即生产加工的素材图片大多数全是板才,生产加工的高效率较为高合适批量生产。
而精密五金加工生产流程分成工程项目模和,持续模,工程项目模也叫单冲压模,有的非常复杂的零件得用两套磨具,而持续模在磨具的凹模将商品的样子拆分离很多一部分在一个磨具中,那样高速冲床生产加工一个行程安排就是说一个制成品。髙速持续高速冲床每分能够生产加工三四百个商品。
数控车床:精密零件加工的数控车床归属于精密机械加工机械设备,有分成数控车床、自动车床、仪表车床和电脑上数控车床。它根据将原材料夹紧住后开展旋转健身运动,由铣刀开展轴向或径向的生产加工。
如今自动车床和电脑上数控车床的运用愈来愈普遍。由于这二种全是自动式生产加工,将人为因素实际操作造成的精密度偏差降至了最低点,并且生产加工更快,用以批量生产。如今的电脑上数控车床绝大多数都装有侧边旋转数控刀片和反面旋转数控刀片,就是车床边也可以开展切削生产加工。
‘伍’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几种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两部分内容。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方法包括空白实验、校准曲线的核查、仪器设备的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以及使用质量控制图等。它是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对测试过程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方法包括分发标准样对诸实验室的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对分析方法进行协作实验验证、加密码样进行考察等。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有必要对检测过程及其各阶段中可能影响报告质量的各个因素加以确定,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
确保检测环节的各个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以保证最终检测报告的质量。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应用统计的技术方法对检测系统进行的过程控制。在实验室认可中, 强调各个过程应处于受控状态, 特别是关键过程。
从权威性的方面来说,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无疑是远优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但是,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发挥作用也是建立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能够切实有效实施的基础上。据此可见,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它是实验室全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开展就是为了把检测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保证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它是实验室的一种自我控制活动, 用以评价和确保检测活动的稳定可靠, 着重于发现日常监督活动的随机误差以及新出现的系统误差。
‘陆’ 什么是精密度精密度用什么来量度
精密度指表示测量的再现性,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是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好的精密度是保证获得良好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一般说来,测量精密度不好,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准确度。反之,测量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定好,这种情况表明测定中随机误差小,但系统误差较大。
分析时,常用RSD表示精密度。
(6)精密度控制的方法和手段有哪些扩展阅读
精度常使用三种方式来表征。
1、最大误差占真实值的百分比,如测量误差3%;
2、最大误差,如测量精度±0.02mm;
3、误差正态分布,如误差0%~10%占比例65%,误差10%~20%占比例20%,误差20%~30%占10%,误差30%以上占5%。
比较以上三种表征方式,可以看出:
1、最大误差百分比方式简单直观。由于基于真实值,不具体。在不知道真实值的情况下,无法判读误差的具体大小。
2、最大误差方式简单直观,反应了误差的具体值,但是有片面性。
3、误差正态分布方式科学、全面、系统,但是表述较为复杂,所以反而不如前两种应用广泛。
‘柒’ 实验室内部质量要求与控制
84.3.1.1 质量控制目的
1)力求减少随机误差,防止过失误差。
2)使报出的试样分析数据有较高的可靠性,把分析数据的误差或偏差控制在容忍限(允许限)之内;使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规定的控制标准,满足用户要求。
3)考查整个分析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质量保证体系是否有效覆盖。
4)了解实验室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异常,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5)考查、评估分析工作效果和技术水平。
84.3.1.2 质量控制内容
(1)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对试样分析全过程包括试样的制备、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人员对所采用分析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分析流程的正确操作、试剂的配制、标准溶液配制及校验、校准曲线的绘制、空白试验、仪器的调试和校验、背景和干扰的扣除和校正、原始记录的书写、数据的修约和处理、工作环境等实施有效控制。
实验室应结合具体工作特点,编制分析全过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方案。
可以选用的控制技术方法有:①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选择。②使用不同级别的标准物质或控制样品进行内部的质量控制。③接受或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和能力认证。④使用相同和不同分析方法进行重复性试验。⑤制作质量控制图表。
(2)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为进行分析工作所规定的依据和程序,是确保分析数据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分析方法其质量水平是有差异的,其适用性也是有限的。因此地球化学调查水系沉积物和土壤试样多元素分析所用分析方法,应根据其特点正确地进行选择。
A.分析方法选择的原则。依据地球化学调查试样分析的特点和要求,建立一套以大型仪器设备为主体的分析配套方案,各种元素的分析方法应满足如下要求。
a.应满足用户的要求。
b.符合相应的法规、标准和规范。
c.所选择的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等质量参数符合规定的要求。
d.为了提高分析工作效率,在满足多元素分析质量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在一份试样制备溶液中可同时测定多元素的分析方法。
e.分析成本、周期和效率。
B.分析方法的质量参数。无论是研究一个新的分析方法,或是采用一个已知分析方法,必须全面掌握该分析方法的全面质量信息,包括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测定范围、干扰允许量等。
a.分析方法的检出限(CL)。分析方法检出限按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规定,检出限系指某一分析方法在合理的置信度下(一般为95%),能检出与背景空白值相区别的最小测定值。即: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XL为区别背景或空白值的最小测定值;X0为空白试样测定信号值的平均值,空白测定次数一般为12次;s0为空白试样测定信号值的标准偏差;k为根据选定置信度所确定的常数,一般选为3(置信度99.86%)。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常用浓度(CL)表示,即: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r为分析校准曲线的斜率(即灵敏度)。
a)分析方法检出限的确定。凡能校正(或扣除)背景或减去空白的分析方法按公式(84.25)计算检出限。
凡不能校正(或扣除)背景或减去空白的分析方法可以用 由校准曲线上查出所对应的浓度或量;也可大致按公式计算
按下式计算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析的方法检出限: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m为单位含量的计数率(斜率);IB为背景的计数率;t为峰值和背景总计数时间。
b)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取不含待测元素但含有基体的空白试样12~20份,一般取12份,按分析方法规定的操作条件平行测定,按式(84.25)计算。
作图法。取一组(6~10个)含待测元素不同浓度(包括接近零的、检出限附近的、测定限附近的、稍高的)、性质相近的试样,平行多次(一般4~6次)测定,计算各个试样的平均值 和相对标准偏差RSD,以 作曲线图,取RSD为33%所对应的浓度为本分析方法的检出限。
回归法。取一组(6~10个)含不同浓度的待测元素(其中多数为接近检出限附近的)、性质相近的试样,平行4~6次测定,计算各试样的平均值 和标准偏差si,并进行回归计算 ,求得s0,按3s0作为检出限。
由于分析方法的方法检出限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测定值,与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采用的分析方法及方法中的试样取样量、稀释体积等有关,因此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在一段时间内需重新进行测定和计算,并换算成相应试样的含量。
c)地球化学调查中规定的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要求。地球化学调查中规定的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要求见表84.67。
表84.67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要求
续表
续表
注:①76元素地球化学填图要求;②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要求;③1∶200000区域化探扫面要求;④1∶50000地球化学普查要求。
表84.75给出的分析方法检出限要求是指用于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能否满足某一测区样品分析的要求,还须以各元素的报出率来衡量,报出率达到100%,说明所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完全满足要求。报出率90%时,说明所采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基本满足要求。报出率低于90%,说明所用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该测区样品分析要求,需采用检出限更低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b.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准确度是指分析方法的测定值接近于真值的程度。由于存在分析误差,一般将国家标准物质的标准值视为真值,并据此评价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a)分析方法准确度的表示方法。表示分析方法准确度的方法有: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E为测定值与标准值之间的误差;Ci为标准物质的i次测定值;Cs为标准物质的标准值。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b)分析方法准确度的测定。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用分析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的方法进行检验。分别选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8~12个),用选定的分析方法对每一个标准物质进行12次分析,并分别计算每个标准物质实测值的平均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对数误差 ;或实测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 。标准物质平均对数误差 及准确度的允许限见表84.68。
表84.68 元素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要求
注: 为每个GBW标准物质12次实测值的平均值;CS为GBW标准物质的标准值;n为每个GBW标准物质测定次数;Ci为每个GBW标准物质单次实测值。
c)用于检验分析方法准确度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应根据分析试样的类别进行选取,水系沉积物试样选择12个系列水系沉积物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即GBW07301~07312);土壤试样从16个系列土壤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选择12个标准物质。每个标准物质必须进行12次测定,不应只挑选个别标准物质进行准确度的检验。
c.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析方法对试样进行多次测定,各次测定数据间的符合程度,反映多次测定值波动幅度的大小。精密度决定于随机误差,是衡量准确度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精密度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准确度。有良好的精密度并不表明有良好的准确度。
a)精密度的表示方法。表示分析方法精密度的方法有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b)分析方法精密度的测定。分析方法精密度的测定,按照分析方法准确度的测定方法进行,并分别计算每一个标准物质的标准偏差(s)或相对标准偏差(RSD,%),允许限见表84.68。
d.分析方法配套方案的组合。
a)每一种元素有多种分析方法,在选择分析方法配套方案时,应根据用户的质量要求和分析方法的质量参数水平,优先选择分析方法质量参数好的方法作为首选配套方案。在此前提下,考虑方法的适用范围、成本、时间,进行合理的优化配套组合,以保证分析质量。
b)被选用的分析方法经过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检验合格后,还需要进行至少一个图幅的可行性试验,并能满足数据报出率要求,说明所用的分析方法基本满足要求,方可用于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
84.3.1.3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准确度的控制
采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控制。每一个图幅(包括1∶200000和1∶500000图幅)应作GBW系列(水系沉积物GBW07301~BW07312;土壤GBW07401~BW07416)标准物质4~5次分析,即每500件样品中均匀地密码插入12个GBW标准物质进行分析,每种元素的每次分析结果单独计算测定值与标准值的对数差(ΔlgC),对数差的允许限见表84.69。
表84.69 准确度控制限
采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准确度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本图幅样品分析的准确度,同时控制不同实验室、不同图幅和不同分析方法间的系统偏倚。
(2)精密度的控制
采用各部门、各单位研制的控制样或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控制。
根据每个图幅(包括1∶50000、1∶200000、1∶250000或1∶500000)的地质特点以及用户的要求,选择四个不同的控制样或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密码插入每一分析批(50件样品为1个分析批),与试样一起分析。每批分析完毕后,按每个监控样或标准物质计算测定值与监控值的对数偏差(ΔlgC)和对数偏差的标准偏差(λ),用以衡量样品分析的精密度。对数偏差和对数偏差的标准偏差的允许限见表84.70~表84.72。金元素的控制限见表84.73。
表84.70 1∶50000地球化学普查样品分析精密度控制限
表84.71 1∶200000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精密度控制限
表84.72 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精密度控制限
表84.73 痕量金元素分析标准物质允许相对误差
四个标准物质(或控制样)的选择,应根据本测区样品性质主要分析元素种类及含量情况,选取接近背景含量,兼顾高、中、低含量的样品进行控制。
(3)报出率的控制
报出率(P)是指实验室能报出元素含量数据的样品数(N)占样品总数(M)的百分比,即: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N是指所报出的数据大于或等于方法检出限的数据。小于方法检出限的数据有时虽然也能报出,但其置信度(可信度)较低,只能作参考值用,不能参加报出率的统计。
当该批样品(图幅)中某些元素的报出率低于80%时,说明所采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不能完全满足本测区样品分析的要求,应采取措施降低方法的检出限或采取检出限更低的方法对未报出的样品重新进行分析,直至完全满足要求。
(4)试样的重复性检验
按所送样品每20件试样中随机抽取5%~10%试样,编制成密码,由熟练的技术人员单独进行分析,并计算基本分析数据与重复性检验数据之间的相对偏差RE,[RE=A1-A2)/(A1+A2)]。相对偏差RE≤±20%为合格。
重复性检验按单元素合格率统计判别。即:
某元素重复性检验合格率=合格样品数/总分析样品×100%。
其中合格样品数是指原始一次重复性检验的合格数,抽查或返工后合格样品数不能参加统计。
金元素的重复性检验随机抽样的比例为10%,相对偏差的允许限见表84.74。
表84.74 金元素重复性检验分析允许相对偏差
注:A1基本分析结果;A2检查分析结果。
(5)异常点的重复检验
每个图幅或每批样品分析完毕后,对部分特高或特低含量的试样,应进行异常点的重复性检验。异常点的重复检验一般抽取试样总数的3%进行,合格率统计计算按试样的重复性检验要求进行。
(6)质量监控图的绘制
每分析完成一批试样,以单个标准物质及控制样的准确度以及精密度质量参数对分析批次绘制相应的曲线图,用于观察日常分析的质量参数变化情况。
84.3.1.4 质量评估
质量控制是对每一分析批、每人、每天分析质量按控制限的要求所进行的实时控制,以判断分析人员素质、环境、试剂材料、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及受控状态等。质量评估是对一个图幅中各个分析批、各个分析人员较长时间的质量评估。质量控制是基础,只有在质量控制合格后,并以质量控制所得到的质量参数作为可靠的原始数据和基本依据,来进行质量评估。
质量评估包括实验室内部的质量评估和用户的质量评估。
实验室内部的质量评估,是对所报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合理性进行质量评估,以确保报出的分析数据不至于影响、歪曲或掩盖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
用户的质量评估,是对实验室所提交的分析数据的可利用性以及是否达到合同或协商规定的要求进行评估。
每批样品或图幅样品分析工作结束后,实验室必须对最终报出的样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质量评估,并提交质量评估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任务来源。
采用的分析方法及分析方法的摘要。
分析方法的质量参数:分析方法检出限、准确度及精密度。
整个图幅各元素的报出率、总报出率。各元素合格报出率为90%,合格总报出率为98%。
一级标准物质分析的准确度参数(ΔlgC),合格率要求100%。
重复性检验的合格率,合格率要求90%。
异常点重复性检验的合格率,合格率要求85%。
质量控制图(分元素一级标准物质和控制样监控图)。
为保证分析质量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总体评价。
‘捌’ 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
12.2.3.1 测试方法选择
测试方法是测试工作的技术依据,也是测试工作的作业指导书,是确保测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测试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其测试结果的质量水平也是不同的。因此选用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各种重要技术参数(检出限、准确度、精确度、测量范围、干扰允许量等)应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应兼顾准确、快速和低成本,并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
选择测试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各方面:
(1)优先选择国家标准方法、行业标准方法或地方标准方法
标准方法是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批准,并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可靠的测试方法,在测试方法中具有权威性。法定检测、评定性检测和仲裁检测等需要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检测,均应选择国家标准方法、行业标准方法、地方标准方法。当需要采用国际标准方法时,应首先对国际标准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将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在实验室的能力能够满足该国际标准方法时,方可直接采用;当需要采用该国际标准方法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结果和数据时,则应考虑所用标准方法应在实验室认可或资质认定的技术能力范围内。
委托性检测或具有试验性质的测试项目,在征得委托方同意的前提下,也可以使用非标准方法。采用非标准方法、实验室自定的方法、超出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应经过确认,以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用途和目的。确认包括以下几点:①从理论到实践对方法的理解;②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进行校准;③与不同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特别是与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分析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④实验室间比对;⑤对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系统性评审;⑥进行测试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2)保证选用标准方法为当前有效版本
随着技术进步,标准方法也不断更新版本。因此在标准方法选择中必须确保该标准方法为有效版本。实验室应通过可靠、有效的渠道,对在用的标准方法进行不间断地跟踪,定期进行清理或查新。
(3)选择测试方法时,应了解和掌握测试方法的原理、条件和特性
要对测试方法进行适应性检验,包括空白值测定。测试方法检出限的估算,校准曲线的绘制及检验,方法的误差预测,精密度、准确度范围及干扰因素消除等。
12.2.3.2 标准物质监控
地质标准物质由天然样品制成,可用作对地质样品测定中使用的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进行测试方法评估、质量控制、质量评价、实验室间比对,以及作为仲裁依据之一。标准物质在测试过程中,用于质量监控时,可以判断测试过程是否受控,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标准物质作为计量器具,也可以用于校准各种测试仪器。对于某些测试方法(如X射线荧光光谱法、发射光谱法等),标准物质可以作为赋值标准用于校准曲线的绘制。因此,标准物质主要是控制测量的准确度。
使用标准物质作为测试监控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标准物质证书的说明或规定进行使用,包括所要求的最小取样量、标准物质的有效期等。
2)尽量选择基体组成和待测样品相似的标准物质,其目的是尽可能消除由于待测样品基体效应差异所产生的系统误差。
3)尽量选择浓度水平和待测样品相似的标准物质,也可以选择浓度水平分别接近测试方法适用范围的上下限的两种标准物质。
4)选择的标准物质的物理形态和表面状态,应与被测物质一致。物理形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对于某些方法(如X射线荧光光谱法),还应注意其表面状态。
5)注意选择的标准物质特性量值及准确度水平,既要满足监控需要,也应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在实际测试的质量监控中,常选择不确定度不大于实际测量误差的1/3的标准物质。选择标准物质时,需明确和区分其不确定度的计算方式。同一种标准物质特性量值的不确定度,既可能采用大量例行测试数据的统计得到,也可能采用定值数据平均值的置信限进行表达,而前者往往比后者大得多(通常差7~8倍)。
使用标准物质监控,往往是以标准物质实际测量的准确度来衡量。准确度可以用以下参数定量表示。
(1)误差
单次测量结果和标准物质的标准值(推荐值)之间的相互吻合程度,可以用绝对差值或相对差值表示。绝对误差表示方式简明直观,相对误差表示方式更适合于不同量值水平间的比较。
E=Ci-CS
式中:E为第i次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Ci为标准物质的i次测定值;CS为标准物质的标准值(推荐值)。
图12.1 验收测试值程序
xi—分析值;r—允许值
准确度质量控制图绘制的方法:以标准物质的测试结果为纵坐标,以测试结果序号为横坐标,分项目绘制准确度质量控制图。按标准物质的推荐值绘制中心线,在中心线上下,以2倍的测量过程的再现性标准偏差(SR)绘制上下控制限。
如果各次测定结果随机地分布在上下控制限内,则表明在此段时间内,测试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并可用2SR表示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如果数次测量结果虽然分布在上下控制限内,但连续显示出有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则应注意加强过程控制,检查测量条件可能的变化,并及时加以解决。如果数次测试结果的纵坐标完全相同,应注意防止操作者的主观原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12.2.3.9 测试结果的判定
一般情况下,当测定样品的两个有效测定值之差不大于相关规定质量要求的允许差时,以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分析结果;否则,应按数据验收测试值程序进行(图12.1)。
‘玖’ 如何提高仪器分析数据的精密度
提高仪器分析数据的精密度(以及准确度)的措施,包括:
【要求】按照监测方法标准中的“质量控制”的要求进行监测;
【条件1】计量仪器的质量管理:分析仪器应该定期到计量机构进行鉴定,具有合格的鉴定证书;使用前要进行仪器性能的检查,达到完好状态;
【条件2】人员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具有符合准确测定的监测技术能力水平;
【措施1】进行平行样监测;进行加标监测;
【措施2】多监测频次高的项目,做质量控制图;
【方法】按照质量控制计划,做比对试验。包括人员比对、仪器比对、与标准物质比对。也应该安排做室间比对的典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