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蟹养殖现状,河蟹养殖现在是什么情况
河蟹养殖从最初的资源放流型养殖,到目前的集约化高密度精养,从分散型向地域集约化发展,除黑龙江、青海、西藏等少数地域发展缓慢外,南到福建、广东,北至辽宁、山东、河北等地都有河蟹的养殖,已形成了以太湖、洞庭湖、洪泽湖、鄱阳湖、巢湖、阳澄湖等大中湖泊为基地,辽河、长江、闽江为产业带的区域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格局。2012年,全国河蟹产量65万吨左右。在河蟹生产大省的江苏,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养殖面积400万亩,产量32万吨,产值200余亿元。安徽省、湖北省河蟹总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位。
河蟹养殖技术的进展
河蟹增殖始于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初期,当时依赖于天然蟹苗,对湖泊、外荡等大水面进行人工放流。到80年代中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从大水面的增殖,进一步发展为小水面的各种形式的精养,并收到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经过近20年的养殖,已经基本建立了一整套河蟹养殖技术体系。其主要核心技术包括:采用生态育苗技术,培育壮苗;推广综合强化法培育大规模蟹种技术;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养殖水环境;推广“池塘+湖泊”的接力式养殖模式;降低蟹种放养密度,采用稀养、混养和轮养;北方稻田种养新技术崛起,稻蟹共生,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等。
当前河蟹养殖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
养好水产品主要靠水。近些年,工业“三废”和农药等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受污染严重的水域,河蟹死亡率大增。
(二)场地选建没有根据河蟹的特性来做养殖河蟹要求蟹区水源充足,水深面阔、排灌方便,污泥少、水质清新,饵源充沛,深浅水区面积之比为3:1以上,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搭配合理,总覆盖率为1/3以上。目前多数养殖户都不能完全按这样要求来做。
(三)种质退化劣变严重
近些年,有许多地方乱引种、乱交配,有些育苗场用同一池塘、同一父母生的雌雄蟹作亲本近亲交配,有些利用一年的生理发育不充分的早蟹作繁殖亲本,有些用个体较小的成蟹充数,也有是由于环境污染影响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这些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河蟹严重退化劣变,不仅个体小,而且抗病力也差。
通过以上关于河蟹养殖现状,我们现在知道了河蟹养殖现在是什么情况,在进行养殖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防止污染的情况,而且这也是现实当中真实存在的现象,我们在养殖的时候需要了解本地的实际情况。
❷ 求螃蟹养殖技术
一、选择好池塘:蟹池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出水方便,面积一般以1—5亩为宜,水深一般以1—1.5米为好。蟹池底质量最好为沙壤土、砂砾土,通气性能好,有利于水草、底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可为河蟹提供天然饲料,池底淤泥厚度一般不超过5厘米。蟹池的四周应建防逃设施,如砖墙、塑料薄膜等。蟹池的进出水口应用铁丝网拦好,以防河蟹外逃。
二、放养前的准备:幼蟹放养前应做好蟹池的清塘消毒和栽培水生植物的准备工作。清塘的方法多采用排干池水,曝晒池底,配以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这样的效果很好。发现有蛙或蛙卵要随时捞出,这是很重要的一项。放养的蟹苗以二龄幼蟹(蟹种),180—200只/公斤为宜,放养密度一般在每亩800—1000只左右。水生植物可栽培些苦草、水葫芦等,一是能为幼蟹提供饲料,二是可为幼蟹提供栖息隐蔽场所,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三、科学饲养、精心管理:河蟹在池塘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除利用水草和底栖生物外,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由于河蟹是杂食性动物,我们主要投喂杂鱼虾及饼粕、薯仔、小麦等饲料。投喂时把饵料投放在接近水位线的土坡上或浅水处,一般每亩水面选择3—5个分布均匀的投饲点,既便于观察河蟹摄食、活动情况,又有利于清除残饵。投喂时间为适应河蟹昼伏夜出的习性,可选在傍晚前后,一天一次或两次,根据情况适度掌握。河蟹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要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池塘养蟹其池水PH值应为7—9,最适为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若低于5毫克/升,会影响生长发育,若在2毫克/升以下,便会引起河蟹的死亡。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新,一般采用经常换水和加水的方法,使池水经常保持在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要在40厘米以上。
四、敌害与病害的防治
河蟹的敌害主要有水老鼠、青蛙、鸟类等,其中以水老鼠危害最大。河蟹夜间在池坡边活动,特别是刚脱壳的软壳蟹,往往几天行动缓慢,最易受袭击。防治的办法可采用药饵毒杀及人工捕捉等。
河蟹常见的疾病有几种,在蟹苗和幼蟹阶段,有聚缩虫和单缩虫附生,严重时,影响幼体的正常活动和摄食。在幼蟹和成蟹阶段,有蟹奴虫和红丝虫寄生。前者寄生在腹部,蟹脐内有白色点状虫体,严重时,肉味恶臭,不可食用。后者寄生在体内,肉眼可见。另外还有溶壳病,即蟹壳上有洞;黑斑病,蟹体上有黑点。
河蟹一旦得病治是很难的,所以要无病先防,以预防为主,在河蟹放养前,要彻底清塘,进行消毒,杀死病菌。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条关键性措施
1、慎投饵
投喂饵料应以优质的颗粒饲料,冰鲜小鱼、黄豆为主,尽量不投粉状饲料,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投饵根据季节天气,河蟹的生长活动等情况适当增减,在河蟹脱壳期间,饲料中应添加营养添加剂,确保河蟹正常脱壳生长。
2、早干塘
一般在每年1月份干塘,干塘后池边清淤修岸,晒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0-15天为宜,稍硬即可,这样减少对塘口中水草和底栖生物的破坏,保持塘口原有的生态。
3、密植草
前期要求塘口多种草,种足草,中期管好草:一是水色过浓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应及时调水。二是水质浑浊,水草附着污染物应及时使用净水生物剂清除。三是水草枯萎,缺少活动应及时追肥,后期控制塘面水草的覆盖数量在60%左右,对露出水面的水草要割除老草头使河蟹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健康生长。
4、多螺蛳
采用多次投放;防止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而青苔大量繁殖。在清明前投入一批螺蛳,量300斤/亩,至6月底逐步补充投放,螺蛳量500斤/亩,调节好池塘水质,又有利于螺蛳自然增殖并保障养殖中后期池塘有充足天然活饵。[1]
5、水调节
8月份是高温时期,是季节的交换阶段,为了适当降低水体内的温度和尽量少温差,池塘应保持最高水位,经常加水及换水,2-3天加注新水一次,7-10天换水一次,加水选择在凌晨或上午进行,不宜在傍晚加水。7-10天定期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随时保持水质清新,使河蟹在高温季节减少伤亡,确保成活率。
❸ 江蟹养殖技术很成熟,江蟹养殖要求有哪些
蟹类养殖一直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个完整的种植业产业链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其养殖面积、产量、产值和贸易量逐年稳步增长。然而,由于农民的不断融合,河蟹养殖的竞争形势也非常严峻。就目前的行业而言,并不乐观,各地养殖技术也不平衡。另外,对养殖河蟹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河蟹的养殖效益波动很大。目前我国河蟹养殖面积约1000万亩,养殖产量可达80万吨左右,年产值可高达550亿元。可以说,河蟹是中国水产行业的主力军之一。虽然我国在河蟹科学养殖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仍存在河蟹品种杂质严重、养殖品种单一、管理体制混乱等问题。总的来说,我国河蟹产业的现状缺乏特色生态蟹养殖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支撑。
水的条件包括水的位置和方向、水温、水源、水质新鲜度、光照充足程度、水位深度、水生植物数量、天然饵料的丰缺,这些都与水有关。适宜的水环境是蟹类生存和生长的必要条件。所以水条件的选择是人们养螃蟹的重要环节。在养殖河蟹的水域中,水生植物对河蟹的生长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蟹池中有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有利于河蟹的摄食、栖息、躲藏和蜕皮。适宜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河蟹躲避敌人的攻击。水生植物还可以净化和改善水质,吸收水中的氨、氮和无机营养物质,降低淡化水的脂肪含量。同时利用光合作用产生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有利于满足河蟹对溶解氧的需求。同时,水生植物还可以增加水的透明度,稳定水的PH值。
❹ 河蟹的最佳繁殖期
选用良种,抓好放养蟹种质量关。
养大规格河蟹可选用自育或本地培育的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作蟹种,一定要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幼蟹,这是提高成活率最重要的方面。通常可从三个方面选择优质蟹种:一是从外观、体型、步足、前额齿等几个生理特征来鉴别长江水系的蟹种;二是剔除无饲养价值的性早熟的"小绿蟹",所谓"小绿蟹"就是当年的一龄幼蟹个体10-35克就达到性成熟,生长停滞,陆续死亡;三是从步足残缺程度,苗种活动情况,体表有无寄生虫来挑选健康优质蟹种。
二、种植水生植物,模拟自然生态环境。
在养殖成蟹水域中种植水生植物,一是作为河蟹天然饲料;二是为河蟹提供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场所;三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溶氧量,并吸收水体中的有机质,可起到净化水质作用,保持水质清新;四是高温季节水生植物能起到遮荫降温作用,有利河蟹生长。栽种水生植物不能单一,最好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漂浮植物合理分布,以适合河蟹多方面的需求。沉水植物可选种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挺水植物如芦苇、茭白草等;漂浮植物如浮萍等。养蟹水域栽植水草面积宜占总水面的40%以上。
三、控制放养密度,注意合理混养。
通常蟹种的放养规格为5-10克/只,每亩放养500-1000只,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不能混养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鱼类(鲤、鲫、罗非鱼等)和肉食性鱼类(乌鳢、鲶鱼、鲈鱼等),而只能混养一些滤食性鱼类(鲢、鳙鱼)。其目的是清除水中浮游生物,防止水质过肥。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池水较清瘦,故混养数量不宜多,一般每亩混养50-100克的鲢、鳙鱼种40-50尾(鲢、鳙鱼比例为5:1)。此外,养蟹池也不能混养鳖。
四、投放螺蛳,满足河蟹对生物活性物质需要。
螺蛳是河蟹最喜食的鲜活动物性饵料,在成蟹养殖池中,每亩水面投放250-300公斤活螺蛳,让其自然繁殖,可为河蟹的生长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饵料。在螺类中可选择投放苹果螺,其个体大,含肉率高,食性杂,生长快,繁殖期长,增殖倍数高,既能维护蟹池水质清新,又能为河蟹提供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天然饵料,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提高成蟹上市规格
❺ 提高河蟹养殖业经济效益有哪些途径
(1)品牌战略
地方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养蟹行业协会,创建龙头企业,担当起维护河蟹品牌及创建名牌的重要责任;养殖者或龙头企业应尽早为自己的螃蟹注册商标;对名牌螃蟹要实行合格证制度,加强质量管理,跨越“市场准入”的门槛,设立较固定、有名气的专卖店或电商平台,使生产者、中间商、分销商逐渐形成较稳固的一条龙销售网络,增强螃蟹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信誉度。
(2)限制规模
对现有的养殖户,一方面要保证河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适当压缩,从强调“量大”向“重质适量”方向发展,或转向其他品种的养殖。
(3)开拓市场
从销售渠道看,我国香港等境外市场要求雌蟹的规格在200克、雄蟹225克以上;从社会购买力看,大城市100~150克规格的河蟹是热销商品;中等城市则以100克左右规格的河蟹较为畅销,75克左右的小规格蟹是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市场的首选。因此,养殖者要在对市场定位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和销售,才能保证适销对路。
(4)以质取胜
必须从源头抓起,树立安全意识,从维护和改善河蟹养殖生产环境入手,建立无公害河蟹生产基地,在种苗、养殖、渔药、保鲜活和贮运等环节,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的各项标准,大力提倡和推广“以防为主”的病防措施,限制药物的使用。要实行“大水面、小群体、大个体”的稀养原则,全面实施以种植水草,投喂螺蛳、小杂鱼等鲜活饵料为主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以优质蟹赢得市场,获得高价。
(5)混养增效
养蟹水面混养,有混养单一品种和多品种混养等方式。单一品种有鳜、黄颡鱼、塘鳢、黄鳝和泥鳅等,如每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1/15公顷。)蟹池套放3~5厘米的鳜夏花50~60尾或尾重50~100克的鳜鱼种10~20尾,经过5~6个月的饲养,每亩可捕获尾重400~600克的商品鳜5~15千克。多品种混养,就是除放养蟹种外,混养部分鲢、鳙、异育银鲫等鱼种,并放养一定数量的抱卵青虾或虾苗种,形成鱼、虾、蟹互利共存的复合生态系统,起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降低了单一养殖受市场因素影响的风险。
(6)暂养增殖
通过暂养增殖,必须在考虑水温条件、捕捞难易和看准市场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选择较好的暂养场地(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和方式,适当投喂优质饵料,河蟹体重还会略有增加。
❻ 怎么样吃不完的河蟹
河蟹的养殖
河蟹又称螃蟹、毛蟹、清水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我国蟹类500多种,而河蟹是我国蟹类中产量最多的淡水蟹。
河蟹的适应性很强,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的鸭绿江、南至广东的雷州半岛都有分布,甚至在远离海洋1000多公里的湖北沙市也能找到它的足迹。50年代末到6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在通海的江河兴建了水闸和大坝,阻断了河蟹的通道,影响了河蟹自然增殖,外加水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河蟹资源大幅度减少,蟹苗供应严重不足,放流蟹苗来源困难,致使河蟹产量锐减。导致市场河蟹价格昂贵。放流增殖工作在我国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初我国水产工作者在沿海河蟹苗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始了人工繁殖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先后解决了亲蟹饲养运输、交配产卵、越冬孵化、幼体培育和蟹苗暂养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浙江水产研究所首先利用海水人工繁育蟹苗成功。接着安徽省滁县水产研究所利用人工半咸水人工繁殖蟹苗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自古养蟹靠捕捞天然蟹苗的历史,为我国各地尤其是内陆地区进行河蟹的繁育、养殖开辟了广阔前景。
目前,与河蟹最亲近的3个种为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狭额绒螯蟹,在购买蟹苗时容易混淆,希望广大养殖户注意鉴别。
一、河蟹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习性
河蟹属于高等甲壳动物。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族、方蟹科、弓腿亚科、绒毛蟹属原产我国。与它最亲近的有3种,即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颚绒螯蟹、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足密生绒毛;额平直。具4个锐齿;额宽小于头脑甲宽度的1米;第一触角横卧,第二触角直立;第三足长节的长度约等于宽度。
河蟹栖居分穴居和隐居两种。在饲料丰盛饱食的情况下,河蟹为躲避敌害营穴居生活。当不具备穴居条件时,则隐居在石砾或水草丛中。河蟹喜欢栖息在水质清净、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等隐蔽处。在养殖高密度的水域中,大多数河蟹隐伏于水底淤泥之中。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均可作为河蟹的动物性饵料。在自然界,河蟹的胃部发现80%~90%是浮萍、丝状藻类、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聚草等水生植物碎片。这与河蟹栖息在水草丛中有关。它在江河、湖泊中获得植物性饵料的机会多一些。
河蟹十分喜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强。从肛门取出粪便检查发现大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碎片能被消化,这是很多动物所不及的。水温20℃时,河蟹的食量惊人,1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
河蟹饱食后,把多余营养贮藏在肝脏中,刚蜕壳的"软壳"蟹就要用肝脏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河蟹还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水温10℃以下,可数月不进食不会死亡。
二、河蟹养殖的环境因素要求
水域环境是河蟹生存的场所。水域中温度、盐度、酸碱度、光照、氧气等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变态和繁殖,只有掌握河蟹养殖水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并给予满足才能促进河蟹生长发育,争取高产。
1.温度
河蟹是变温动物,体温主要取决于环境水温,通常河蟹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水温能影响到河蟹的生长和变态,适温条件下,温度高,河蟹的摄食旺盛,生长和变态迅速加快。水温21℃左右,第1期蚤状幼体只需四五天就可变态;水温15℃左右变态十分缓慢,一般水温在10℃时开始明显摄食;10℃以下时摄食能力减弱。河蟹能忍受低温,水温在-1~-2℃条件下抱卵蟹能顺利过冬,蟹卵和产蟹均不会死亡。冬天河蟹停止摄食,隐藏于洞穴中越冬。
河蟹的交配产卵和幼体变态,对水温均有一定的要求。如亲蟹交配水温要求达9~12℃;抱卵触饲养阶段水温应控制在11~16℃;幼体变态则需水温在20~25℃条件下进行。温度太低或太高均对人工育苗无益。因此在河蟹人工育苗中,采用控温措施就比不采用好,控温使幼体变态同步,并能提高育苗成活率。
河蟹养殖过程中,水温对河蟹脱壳有一定影响,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蜕壳次数越多,生长迅速。而当水温超过28℃时,河蟹的蜕壳和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河蟹怕热不怕冷,所以在严寒的北欧也有它的踪迹。
水温突变,对河蟹生长变态和繁殖都不利,特别是幼体阶段更为明显,常常因温差太大而大批死亡。蟹苗阶段必须控制水温的温差不得超过2~3℃。早期工厂育苗大约4月底出池,此时室外水温很底,室内水温要比室外高7~8℃,如果操作不当,大部分蟹苗移入室外即会死亡,因此生产上需加倍注意。
2.盐度
河蟹从大眼幼体开始就迁移到淡水中生活。尤其喜欢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环境安静的湖泊中栖息和生长发育。大眼幼体进入淡水水域后,要求水体的盐度越低越好。秋季当河蟹达到性成熟时,亲蟹要洄游到河口半咸水处交配、产卵和孵化。直至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对盐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不同发育阶段对盐度要求也有所差别,第1期蚤状幼体盐度要求比以后几期蚤状幼体高,一般不能低于7‰;从第二期幼体开始对盐度要求就有所下降,一般盐度降至5‰左右也能顺利变态。盐度突变对幼体发育不利,一般盐度差不超过3‰,不然将会引起幼体大批死亡。
高盐度育出的大眼幼体,放入淡水前均要进行逐渐淡水驯化,才能放入淡水中养殖。否则将会造成幼体大批死亡。
3.pH
水中pH值主要取决于水中游离CO2的含量。酸性环境中河蟹对低氧条件的忍受力和摄食能力减弱,并影响河蟹甲壳钙质的沉淀。尤其对幼体变态期,影响甲壳的形成和蜕壳,可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
pH值一般要求在7~8之间,即中性或微碱性,幼体变态时,pH值可稍高,约在7.8~8.6之间。
在大水面条件下一般pH值对河蟹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在池塘条件下则不然。因为池塘密养条件下,水质较肥,加之夜间水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同时放出CO2,使水趋向酸性而影响河蟹的生长。经常换水,增加水中溶氧,使水质保持清新,让河蟹有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如果水质当酸性,可施加适量石灰调节pH值至微碱性,使河蟹顺利蜕壳,生长发育。
4.光照
河蟹喜弱光不喜强光,属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洞穴、池底、石隙或草丛中,由于河蟹有十分发达的视觉器官,晚上可借助于微弱的光线出来觅食。所以可利用河蟹这一习性晚上进行灯光诱捕。
亲蟹交配时对光照要求不高。晚间也可进行交配。胚胎发育早期基本处于黑暗状态,但胚胎发育到后期则需要适当的光照。发育至幼体变态时就更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否则将影响幼体蜕皮和成活率,一般要求光照在2000~6000勒克斯,随着幼体日龄增加,光照强度也要求逐步增加。
此外幼体早期的饵料,如蛙藻、绿藻和成蟹的植物性饵料,均需要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生长繁殖。
5.氧气
河蟹用鳃将溶解于水中的氧气和血液中的CO2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左右,适合于河蟹生长。一般江河、湖泊水体里,溶氧十分充足,不会产生缺氧的情况。只有在池塘水体中,由于密度大、水质肥,如果管理不当,常会产生缺氧现象。当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对河蟹的蜕壳生长、变态会起抑制作用。如何保持水体中含有充足的溶氧,对人工养蟹是十分重要的。
三、河蟹的人工养殖
1.蟹种培育
生产上把蟹苗养至5分硬币大小的小蟹,为时2~3个月。一般苗种培育又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把蟹苗养成第1~2期幼蟹,个体达3~4毫米;然后把第1~2期幼蟹分塘饲养至160~240只/千克的小蟹。由于蟹苗个体小,又喜集群,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力弱,遇到敌害等往往死亡率很高,因此生产上将蟹苗在小水体中精喂细养,人为控制有些环境条件,用10~15天时间长到第一或第二期幼蟹;成活率达80%~90%。苗种培育一般采用水泥池、网箱和土池等。以前两者为佳。
(1)水泥池培育幼蟹
首先要给蟹苗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池子要经洗刷和消毒,用100ppm漂白粉消毒。进水用40目的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入池。水深为1~1.5米。培育池内可放些芦苇、柳树根、棕榈片等作为蟹苗的栖息和隐蔽的附着物。还可投放些苦草、紫背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既可改善水质,又可供蟹苗栖息和摄食。有条件的还可采用增氧设施。
在培育期间要经常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每天定量定间多次投喂活饵、鱼粉等饵料。经过15~20天饲养蟹苗可顺利变态为幼蟹,有的甚至能再变态为第二期幼蟹。实践证明在这种条件下培育放养密度3万只/立方米时,经9天后有64%的蟹苗可蜕壳成为幼蟹(其中又有11%蜕壳为第二期幼蟹),只有6%的蟹苗仍未变态。
个体增重比例达1∶2.5~3。
(2)网箱培育幼蟹
网箱大小无严格规定,一般可用2×1×1米或4×3×1米网目大小0.5厘米左右,以不使蟹苗逃逸为度。网箱材料为尼龙筛绢或聚乙烯网。箱体用木架或竹框支撑。网衣入水80厘米,顶部用网片封口,但每一小口以便放苗,投饵及管理检。也可在网箱水上部分缝30厘米的尼龙薄膜拉挺防逃。
网箱设置在有一定流水、溶氧丰富的河流、湖泊水库或大水面池塘中。放苗密度一般为2~3万只/立方米为宜。投饵管理基本同水泥池培育,投饵要充足,否则会发生相互残杀现象。
对网箱要定期检查、洗刷,免得网目阻塞,影响水流。还要防止水老鼠咬网箱。网箱内也要放些水草之类的附着物,经过10~15天培育,同样可到第一、二期幼蟹阶段。
(3)土池培育幼蟹和蟹种
土池培育一般要有防逃设施;水源充沛,注排水方便;少淤泥不漏水;面积为0.5~1亩,水深0.8~1.2米。
在蟹苗放养前半月每亩用75千克生石灰清塘,清除敌害生物及病原体,待药性过后过滤进水再放苗。土池四周要筑一道30厘米高的尼龙薄膜墙防逃及防敌害入内。蟹苗刚下池时水可适当浅些(80厘米),利于浮游生物水藻和水草的生长,提供蟹苗充足的天然饵料。蟹苗培育期间饵料以浮萍等各种水生植物为主,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为辅。如果饵料不足也可泼豆浆、鱼肉浆等,或喂鱼粉、糠麸之类。根据幼蟹的生活习性,饵料一般投放于池子四周的浅水处,每天1~2次,投饵量为体重的4%。并要注意换水。
在日常管理中还要防逃,幼蟹有攀爬的习性,特别在雨天或闷热天,水中溶氧较低,更易逃逸。为要防青蛙、水蛇、水鸟、水鼠等敌害。
经过半个月饲养,蟹苗基本变成幼蟹。可进一步分塘散养。
近年来温州绍兴等地试用水稻田和茭白田养蟹,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也是值得推广和普及的养殖方式。
2.成蟹养殖
河蟹从幼蟹阶段起就有穴居的生活习性,喜底栖爬行,有时还登岸觅食,也喜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体中生活。为此人工养蟹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以利河蟹的生活和生长。目前人工养殖主要是采取池塘养蟹和湖泊外荡的围养两式方式,也有尝试用水泥池和稻田养蟹的。
(1)池塘养蟹
①池塘条件:面积0.5~2亩不等,池子长方形,水深为0.6~1.8米,各处深浅不一,底质最好是粘土、沙土或亚沙土以利于河蟹打洞。池塘近水源水未受污染、注排水方便。池子以石壁或水泥板壁为佳,既可防逃又不会让河蟹打洞。池中可设数个土丘、可栽培水生植物及供河蟹掘洞和爬行栖息。
②人造洞穴;河蟹在蜕壳时往往丧失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在饵料不足时会相互残杀,以致影响成活率和产量,所以要人为造成穴居隐居的环境或使其在水体中分散的密度尽量均匀。目前常用网片或竹箔将水体分隔以达到均匀密度的作用。网片和竹箔露出水面部分再加尼龙网等防止攀越界限。也可用砖垒、瓦堆、柳树根、棕片及芦苇等作为河蟹的穴居处,减少相互格斗和残杀,提高成活率。
③防逃设施:防逃是河蟹养殖的技术关键之一,一般有石壁或水泥板壁防逃墙,高出塘埂60~100厘米,并加口宽25~30厘米的"厂"字形压口,池壁交接处做成圆弧形,防止河蟹攀爬。压口材料为玻璃,白铁皮或水泥板。也可在池子四周插1米高的竹箔防逃,竹箔下半段衬以尼龙薄膜,上面加盖网(盖网与竹箔成45°角)。尼龙薄膜或聚酯塑料板也可用作防逃墙,要求薄膜高出地面60~80厘米,薄膜要埋入泥中20~25厘米以增强牢固度,每隔半米左右用竹杆或木棍将薄膜撑开形成一道防逃墙。另外在进出水口要用网片或铁丝网拦好。
④清整池塘:清塘和进水方法同苗种培育部分。如果清塘时间过早,在放种子前还要用拉网拉一次清野。
⑤栽培水生植物:在放蟹种前种植部分水生植物,既可作为饵料及隐居场所,又接近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⑥放养密度:从蟹苗到幼蟹阶段,体重由6.5毫克增长到2克,体长自0.3厘米增至1.5厘米,前后经8次蜕壳,历时45天左右,亩放蟹苗为10~20万只。
从幼触饲养到黄蟹,体长从2厘米增长到3~3.5厘米,体重自2克增长到15~20克,共蜕壳3次,历时40~50天,亩放1.5~2万只。
从黄蟹至成蟹,体长由3厘米增至4.5厘米以上,体重增至15~100克乃至150克以上,经3~4次蜕壳,亩放为6000~8000只。这一阶段饲养期的长短,取决于水温、饵料,若条件不适,河蟹生长速度降低,蜕壳时间延长,甚至数月不脱壳。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放养密度适当降低,饵料充足适口,当年就有部分河蟹苗可达商品规格100克以上。
⑦饲养管理:主要包括投饵、控制水质和防逃等。河蟹食性较杂,可投些天然、商品和配合饵料。投饵做到"四定",一般投饵量为体重的10%左右,当天的投饵量根据水温、天气、前1天的吃食和蟹的活动情况而定。投饵一般多在下午3~4时进行,以适应河蟹晚上摄食的习性。投饵的季节变化主要依水温而定,7~10月是何蟹生长的旺季,饵料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要适当提高和增加,保证生长。
水质要保持清新,溶氧丰富。如果发现河蟹登岸数量较多,尤其白天大批爬出水面,则很可能缺氧或水质败坏,应加水换水。一般3~4天换水1次,水温低时7~10天换1次。河蟹可通过鳃表皮及胃肠内壁吸收Ca、P、K等离子,因此可适当补充些无机盐以促进蜕壳生长。水体中增加CaHPO。后,蜕壳率比不增加的要高50%,蜕壳速度也相应加快。
平均每天要检查河蟹的吃食情况,敌害和病害情况,还有逃逸现象等,其中防逃是关键。发现防逃设施有破损或毁坏时要及时修补,进出水口尤要注意。
⑧病害和敌害的防治:目前河蟹已发现的病害主要有:一是细菌性疾病,主要症状是病蟹附肢腐烂或肛门红肿,引起河蟹拒食。用0.5~1ppm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消毒,有一定疗效。二是原生动物病害,主要是在蟹苗和蟹种体表附生聚缩虫、单缩虫等时,影响正常摄食和活动,可用5~10ppm福尔马林全池消毒。三是鼠害:水老鼠常会危害河蟹,可用鼠药、鼠夹、鼠笼等灭鼠工具消灭。四是蛙害:主要是青蛙和蝌蚪。除了用拦网防止进入外,入池者要杀灭。其他水鸟等可用惊吓驱赶、水蜈蚣用灯诱捕杀。
(2)河蟹圈养
在外荡、湖泊、江河中某些水流缓慢、避风向阳、水深2米以上,水质不受污染的水域均可圈养河蟹。圈养河蟹水质比较稳定,易于控制,单位面积造价便宜,易于推广。缺点是河蟹易逃,要求防逃措施可靠。
圈养面积一般控制在0.2~3亩,为防止河蟹相互残杀,也常用竹箔、网箱分隔饲养和设置人工洞穴等。河蟹圈养的要求比养鱼圈养更高一般采用多种材料圈养。可用竹箔与网箱结合防逃。一般采用网片在内竹箔在外的双层拦蟹结构。拦网选用2~3×3规格聚乙烯编结而成。目大1.5~2厘米,网片的沉子可用网制成直径10~15厘米的圆筒形,中间放石子。把沉子埋入沉底30~40厘米。沉子直径一般视土质和水泥大小而定。在网的上端要设盖网,盖网宽80厘米。竹箔安装在拦网外与拦网紧贴,插入泥底0.5~1米,竹箔用横竹及竹桩固定,竹桩间隔一般1米。还可用金属网与塑料网拦蟹设备。拦网的网目同上,下端插入泥底40厘米,上端设"厂"形白铁皮防逃设备。
圈养河蟹宜从小蟹养到成蟹,圈养网片网目也不宜过小。否则会影响网箱内水流通畅,以致影响河蟹的生长。放养蟹种规格一定要大于2厘米,以免逃逸。圈养的放养密度,防病防害、投饵管理等基本同池塘养蟹。不同处在捕蟹方法上,由于圈养不能干水捕蟹,因此主要采用定置网具和拖蟹网捕捉。
(3)稻田养蟹
播田养蟹在浙南山区少数县已有较久的历史。稻田养蟹因防逃、农药等问题,始终未能推广和普及。但实践证明,稻田养蟹投资少,收益大,而且对水稻生长不会有什么危害。
如稻田养鱼一样,养蟹的稻田要选择保水好、排灌方便。在稻田中要挖"井"字或"田"字形的沟,一般在田埂2米处挖0.5米深0.5米宽的一条水沟,然后在整个稻田中每隔2米挖一水沟,使稻田1/4左右面积挖沟供河蟹栖息。进出水口要筑好防逃网。稻田四周可用砖墙或尼龙薄膜、铁丝网等防逃。
在放养苗种前,稻田按常规插秧、耘田、施肥、晒田等,然后放养苗种。放养量1~2万只/亩。放幼蟹1000~3000只/亩。
平时要注意施用农药。还要防鼠害和蛙害,在炎热的夏季水温可达38℃以上,这时应适当加水,尽可能自流换水,投饵和防逃等管理同前面池塘养殖。
四、河蟹人工养殖存在的问题
1.河蟹养殖的最适环境
即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条件才能保证河蟹正常蜕壳生长,通过几年实践发现河蟹生长个体差异很大。同批苗种经几个月的培育,个体大小可差相10多倍。例如浙江湖洲市科委和水产试验场,1985年6月上旬利用1.6亩的石壁土池放养15万只蟹苗,经6个月饲养收获小蟹200千克,平均体重10克左右。最大个体75克,最小的仅0.5克,占总数的3.4%左右。造成这批蟹蜕壳迟缓的原因还未十分清楚。
2.早熟问题
发现人工养殖蟹苗4~5个月后,部分个体即蜕壳变为绿蟹,性腺达成熟能够交配产卵繁殖后代。早熟个体小的体重25克左右,最小的仅15~16克。这一部分小个体绿蟹,当年如不处理,继续留养在淡水中,则第二期将会陆续大批死亡,并不能蜕壳生长。养殖的商品规格是100克以上,如果个体过小,则经济效益不高。目前对部分个体性成熟过早的机理尚不清楚。
3.相互残杀问题
残杀同类的习性,虽在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通过设置洞穴和附着物,提供隐蔽场所等有所减少,但是仍不能十分有效地予以防止,致使最终成活率不高,影响产量。
hehe
❼ 如何营造适合河蟹得生态环境呢
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工程手段设计好河蟹养殖池塘:成蟹养殖池塘应选择近水源、水质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对老池塘要及时进行工程改造,改造后的池底要求相对平整,池埂坡比1: 2.5-3, 淤泥10厘米左右,多余清除,每个池塘要能独立地从进水渠进水,并能独立地将水排入排水渠,以免各个池塘的水相互串联,交叉感染病害。
二、采用理化手段改善好河蟹养殖池塘:河蟹养殖前,对池塘要认真消毒,每亩用生石灰200--250公斤,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养殖期间要定期更注新水,泼洒生石灰,每亩15--30公斤不等,以改善水质,调节PH,增加钙质。
三、采用生物手段调节好河蟹养殖池塘:
一是种植水草,利用“蟹草共生”原理,为河蟹提供天然植物饵料,吸收氨氮,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溶氧,实践证明,河蟹池塘适宜种植的水草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占地面积可占总水面的50-60%。
二是移植螺蛳,投放滤水性鱼类花白鲢,利用他们的滤食作用降低肥度,净化水质。
三是施用微生物制剂,PSB菌、EM菌、亚包杆菌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❽ 关于河蟹养殖中的三个小发明,你有了解过吗
河蟹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蟹类,又称贵富级的淡水产品,河蟹的人工养殖技术,已成为中国淡水品种养殖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行业,河蟹养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生产操作工具的使用上,民间出现了很多的发明,原理简单,使用便利,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下面为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三种发明。
3.塘口投饵机
原理:该装置原理简单,与鱼塘的投饵机使用原理一样,电动机带动投饵机。最大区别是,在蟹塘的投饵机是装在船上利用电瓶启动、移动投饵,操作起来方便,一个人撑船就可以操作,简化了先前的一人划船一人投饵的操作方式,节省出一个劳动力,特别是大的塘口,优势更是明显。该投饵装置还可以投施颗粒底改药物,使用方式与投饵一样。
❾ 湖泊网围养蟹的成功案例有哪些有哪些养殖技术
湖泊生态养蟹技术主要是加强水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活螺蛳的合理投放和增殖,以及食物链的合理利用与搭配,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天然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1)产量共起捕成蟹4158千克,平均亩产66千克,平均规格180克/只,回捕率为73.3%;起捕鳜鱼425千克、平均亩产6.75千克,平均规格为0.6千克/尾。
(2)产值产值共计395470元,其中河蟹产值为374220元(4158千克×90元/千克);鳜鱼产值为21250元(425千克×50元/千克),平均亩产值为6277.3元。
(3)成本成本共计179633元,其中网围12600元,蟹种31500元,鳜鱼种4725元,饲料47458元,螺蛳18900元,水草18700元,水面租金15750元,人工30000元。亩均成本为2851.3元。
(4)效益共或利润215837元,亩均利润3426元。
(5)投入产出比投入产出比为1:2.2,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