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活饮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普通饮用水消毒方法可分为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
物理消毒主要通过紫外线照射,化学消毒可根据消毒剂的类型分为氯消毒和臭氧消毒。其中,氯消毒是集中供水最重要的消毒方法。根据不同的消毒方法原理,可分为游离氯消毒和联合氯消毒。主要的含氯消毒剂包括液氯,一氯胺,二氯胺,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臭氧消毒用强氧化剂臭氧消毒。
⑵ 生活饮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1、漂白粉直接消毒法。我们会取用适当的漂白粉和清水一起搅拌均匀,然后等待一些时间,最后取一些直接投入到需要使用的水中,一般需要等到12小时候以后才能饮用。
•2、使用消毒灵进行消毒。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有的农村如果需要消毒的话会用到这种方法,因为携带和操作都很方便,而且经济实惠。
•3、二氧化氯消毒法。这是一种很强的强氧化剂。在饮用水中具有很强的消毒作用,高效灭菌、杀毒、去味,而且消毒比较快,还能防止再次污染。是卫生组织最提倡的一种方法,还能用于医疗或水果等消毒,但是成本太高了。
•4、用臭氧消毒。臭氧在常温下有一股很大的味道,但是在水中会比较好用,在处理水的时候,能够无色无味,口感好,消毒的效果也很好,但是制作成本比较高,一般都不太会用于农村的饮用水消毒。
•5、漂白粉持续消毒。漂白粉的消毒有很多使用方法,刚第一步介绍的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持续消毒,将需要的用量和清水搅拌成糊状,然后装入容器中,将边缘或者底部弄一个开口,将线缠住,放到水中,使消毒液一点一点的深入到水中。
⑶ 饮用水消毒常用的方法
01
液氯消毒
液氯具有消毒效果好、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因此一直以来被自来水厂普遍采用。氯消毒具有持续性,使出厂水保持一定含量的余氯,可防止从水厂至用户端输水过程微生物污染风险,从而保障输配水过程水质安全。
02
氯胺消毒
由于液氯消毒带来的嗅味问题较为明显,一些自来水厂采用氯胺消毒代替液氯消毒来缓解这一问题。氯胺消毒可以有效降低液氯消毒产生的三卤甲烷、三卤乙腈等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但同时会大大增加含氮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因此,采用氯胺消毒需要密切关注消毒副产物。
03
次氯酸钠消毒
次氯酸钠溶液在常温下安全性较液氯高很多,因此,次氯酸钠溶液的运输和储存更为便捷。次氯酸钠消毒主要有成品采购和用次氯酸钠发生器现场制备使用两种方式,制备工艺一般为电解食盐水工艺,这种消毒方式也常被一些医疗机构进行污水处理时所采用。
04
二氧化氯消毒
二氧化氯的消毒机理主要通过穿透微生物细胞外层进入细胞内部,破坏酶和DNA进而杀灭微生物。二氧化氯消毒可以较好控制传统消毒中产生的三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但同时也存在成本高和易爆性两个大规模普及瓶颈。
05
臭氧消毒
臭氧消毒在瓶装、桶装饮用水生产中使用广泛。臭氧消毒不具有持续消毒能力,需要辅以含氯消毒剂协同使用。臭氧消毒相对液氯消毒速度更快,去除嗅味能力更强,因此臭氧在生活饮用水中更多地作为预氧化,用于除臭脱色、协助后续工艺段处理腐殖酸等大分子污染物。
06
紫外线消毒
紫外消毒作为物理消毒方式,可以避免消毒副产物问题,但它对饮用水没有持续消毒能力,需要与含氯消毒剂联用,以保证管网末梢水具有持续消毒能力。因此,二次供水设施中常见带有紫外线消毒组成设备,就是充分的考虑了这一特点。
⑷ 饮用水怎么消毒
饮用水消毒(Disinfection for drinking water)的目的是杀灭水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以防止通过饮用水传染疾病。由于消毒处理并不能完全杀灭水中所有微生物,所以消毒处理是在达到饮用水水质微生物学标准的条件下,将饮用水导致的水介传染病的风险降到最低,达到完全可以接受的水平。[1]
中文名
饮用水消毒
外文名
Disinfection for drinking water
定义
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
作用
达到可饮用的水平
分类
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
快速
导航
发展历史消毒技术
概述
饮用水消毒(Disinfection for drinking water)的目的是杀灭水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以防止通过饮用水传染疾病。由于消毒处理并不能完全杀灭水中所有微生物,所以消毒处理是在达到饮用水水质微生物学标准的条件下,将饮用水导致的水介传染病的风险降到最低,达到完全可以接受的水平。
所谓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水中所有微生物的处理过程,而消毒是指杀灭水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防止水介传染病、实现饮用水水质微生物学有关指标的处理过程。灭菌和消毒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杀灭水中所有微生物,后者是杀灭水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可见两者区别主要是程度上不同。当然,消毒处理最好能达到完全灭菌,但实际上却不能实现完全灭菌,这受多种因素影响。尽管如此,消毒处理必须将饮用水导致的水介传染病的风险降至极低,其判明准则是消毒处理能达到饮用水水质微生物学有关标准。
(1)物理消毒
水的物理消毒可用加热、过滤、紫外线、辐射消毒等方法。煮沸最常用,简便易行,效果可靠,适于少量水处理。过滤的方法简单有效,但只是除菌而不是杀菌,常用的有砂滤、石棉滤板、纤维酯滤膜等。紫外线240~280纳米波段杀菌力最强,适于小量水处理。常用直流式与套管式紫外线消毒器。
(2)化学消毒
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水的消毒。国内、外常用的饮用水消毒剂仍以卤素为主,尤其是氯消毒剂。
①含氯制剂:含氯饮水消毒剂种类较多,如漂白粉、次氯酸钙、氯胺、二氯异氰尿酸钠等。由于水源水质不同,加氯量应根据需氯量试验来确定,经过混凝、沉淀、过滤的水或清洁的地下水,加氯量0.5~1.5毫克/升。水质较差则加1.0~2.5毫克/升(或1~4毫克/升)。加氯量是否适当,可请求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予以帮助。
②二氧化氯:二氧化氯被称为第四代消毒剂,是WHO推荐的处理饮用水最安全的化学药剂,是消毒剂的更新换代产品。在消毒、去味、除铁等许多方面都比氯效果好,而且不产生三氯甲烷类致癌物质。它消毒水时,受水温的影响很小,对劣质水的杀菌效果比氯更好。
③臭氧消毒: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其杀菌速度比氯快600~3000倍。主要用于对饮水的消毒、空气消毒和食品的保鲜等。臭氧消毒方法,通常多以干燥空气或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中的高压电场制备臭氧。消毒时,将溶有臭氧的吸收液与水充分混合即可。一般加臭氧量0.5~1.5毫克/升作用5分钟,水中保持剩余臭氧浓度应在0.1~0.5毫克/升,对于污染严重的水,加臭氧量应在3~6毫克/升。近年来有人研制了电解水的臭氧发生器,结构简单,体积小且重量轻,无噪声,产物中无有害的氯化物,可直接用于饮用水消毒。
答:饮用水的消毒技术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物理方法是采用热、紫外线照射、超声波高频辐射等方法使细菌内蛋白质在物理能的作用下发生凝聚或使遗传因子发生突变而改变细菌的遗传特征,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化学方法则是利用无机或有机化学药剂灭活微生物特殊的酶,或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使细菌的细胞质发生破坏性的降解而达到杀菌的作用。农村最适用的是煮沸消毒和氯化消毒两类。煮沸消毒是最安全有效的消毒方法,生水经过煮沸后,几乎所有的细菌和病毒都能被杀死。氯化消毒是在水中加入氯制剂,通过制剂中有效氯的作用杀灭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氯制剂用于饮用水消毒仍是各国广泛采用的方法,其中,二氧化氯是一种广谱、高效、速效、低毒的消毒剂。
⑹ 饮用水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1液氯法
液氯在水中能迅速产生次氯酸根离子。液氯中有效氯含量比次氯酸钠溶液高5-10倍,消毒能力强且价格便宜,同时有后续的消毒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对某些病毒、芽孢无效,残毒且产生臭味。另外氯与有机物(如腐殖酸、酚等)发生反应生成的副产品(如三氯甲烷、氯乙酸等氯代有机物)具有致癌作用。
2次氯酸钠法
次氯酸钠是普通的化学试剂,溶于水生成次氯酸根离子,可用于消毒杀菌。但次氯酸钠不稳定,光照、受潮易分解,消毒能力较弱。
3二氧化氯法
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氧化能力是氯的2.63倍。在很广的pH范围内,对大肠杆菌等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等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无气味而且有定型产品。
随着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上述三种消毒法中,二氧化氯(ClO2 )逐渐被广泛应用起来。它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处理效果和经济性都比较好,同时又有较强的消毒能力,药品制取方法成熟.
⑺ 饮水消毒常用的方法
在饮用水中加入适量漂白粉,正常一升水加入1~2毫克;2、在饮用水中加入过量的氯,等待一天的时间,就可以使用了;3、将饮用水煮沸5分钟,杀死内部的病菌;4、用臭氧消毒,每升水加入1毫克左右。
⑻ 饮用水消毒方法 饮用水怎么消毒
1、物理消毒,水的物理消毒可用加热、过滤、紫外线、辐射消毒等方法。煮沸最常用,简便易行,效果可靠,适于少量水处理。过滤的方法简单有效,但只是除菌而不是杀菌,常用的有砂滤、石棉滤板、纤维酯滤膜等。紫外线240~280纳米波段杀菌力最强,适于小量水处理。常用直流式与套管式紫外线消毒器。
2、含氯制剂:含氯饮水消毒剂种类较多,如漂白粉、次氯酸钙、氯胺、二氯异氰尿酸钠等。由于水源水质不同,加氯量应根据需氯量试验来确定,经过混凝、沉淀、过滤的水或清洁的地下水,加氯量0.5~1.5毫克/升。水质较差则加1.0~2.5毫克/升(或1~4毫克/升)。加氯量是否适当,可请求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予以帮助。
3、二氧化氯:二氧化氯被称为第四代消毒剂,是WHO推荐的处理饮用水最安全的化学药剂,是消毒剂的更新换代产品。在消毒、去味、除铁等许多方面都比氯效果好,而且不产生三氯甲烷类致癌物质。它消毒水时,受水温的影响很小,对劣质水的杀菌效果比氯更好。
4、臭氧消毒: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其杀菌速度比氯快600~3000倍。主要用于对饮水的消毒、空气消毒和食品的保鲜等。臭氧消毒方法,通常多以干燥空气或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中的高压电场制备臭氧。消毒时,将溶有臭氧的吸收液与水充分混合即可。一般加臭氧量0.5~1.5毫克/升作用5分钟,水中保持剩余臭氧浓度应在0.1~0.5毫克/升,对于污染严重的水,加臭氧量应在3~6毫克/升。近年来有人研制了电解水的臭氧发生器,结构简单,体积小且重量轻,无噪声,产物中无有害的氯化物,可直接用于饮用水消毒。
⑼ 生活饮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
用于生活饮用水消毒一般常用的方法有紫外线、氯气、二氧化氯消毒和臭氧消毒。紫外线一般用于有生活水箱,且水流量较小的场合,应用有所限制。所以目前主要以氯气、二氧化氯和臭氧消毒使用较多。
作为衡量消毒杀菌效果的量化指标,浓度一时间乘积常数(CT)定义为消毒浓度(C)与按指定杀灭率杀灭某种细菌所必须的时间(T)的乘积,其值越小,杀灭等量细菌所需时间越短,表明消毒剂的作用越强,效果越好。大量量化分析数据证明,三种消毒剂相比较,欲杀灭99.99%大肠杆菌,氯气的CT值为3-4,二氧化氯为1.2,而臭氧仅为0.012-0.4 其效率之高显而易见(见下表)。据有关资料介绍,通过臭氧与以上两种消毒剂比较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从消毒效果看:臭氧>二氧化氯>氯;而从消毒后水的致突变性看到:氯>二氧化氯>臭氧。由此可显示出臭氧消毒优越性。
但是当臭氧用于饮用水处理时,臭氧消毒设备必须取得国家卫生局批准《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才能被允许用水饮用水消毒。所以用户在购买臭氧消毒设备时一定要跟厂家确认是否有此资质。
⑽ 生活饮用水常用消毒的方法
饮用水的消毒技术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物理方法是采用热、紫外线照射、超声波高频辐射等方法使细菌内蛋白质在物理能的作用下发生凝聚或使遗传因子发生突变而改变细菌的遗传特征,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化学方法则是利用无机或有机化学药剂灭活微生物特殊的酶,或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使细菌的细胞质发生破坏性的降解而达到杀菌的作用。农村最适用的是煮沸消毒和氯化消毒两类。煮沸消毒是最安全有效的消毒方法,生水经过煮沸后,几乎所有的细菌和病毒都能被杀死。氯化消毒是在水中加入氯制剂,通过制剂中有效氯的作用杀灭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氯制剂用于饮用水消毒仍是各国广泛采用的方法,其中,二氧化氯是一种广谱、高效、速效、低毒的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