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制作食用菌母种有哪几种方法 保存有那几种方法 有何意义
制作食用菌母种有固体斜面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两种方法。保存方法常用的有五种。
1. 斜面冰箱保藏法:把生长丰满健壮的斜面母种,把棉塞在管口剪平,用蜜蜡封口或换用胶塞,存放于摄氏4度冰箱内保存。高温菌在16摄氏度为宜。有效期3—6个月。
2. 石蜡油保藏法:斜面母种注入经二次灭菌后,在摄氏40度温箱2天蒸发水分而冷却了的石蜡油至斜面顶尖1—1.5厘米处,再用蜜蜡封管口或换用胶塞,直立于摄氏4度冰箱或室温存放。保存期可1—2年。
3. 孢子保藏法:用2×0.5×0.8厘米经灭菌的滤纸条吸附上孢子,可参考孢子分离法,然后把带孢子的纸条放入无菌试管内,置干燥器内2—3天吸干水分,再改用胶塞。在冰箱或室温内可保存多年。
4. 菌丝球保藏法:常用经灭菌的生理盐水、无菌水、蒸馏水、营养液等装入试管约5毫升作媒介,把经过液体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菌丝球4—5个,移入媒介内,用胶塞封口,冰箱摄氏4度或室温可保存1—2年。
5. 液氮保藏法:常用经灭菌10%甘油蒸馏水或10%二甲基亚砜蒸馏水为保护剂,注入斜面母种管,刮下菌丝体成悬浮液或孢子液,吸取菌液0.5—0.8毫升注入已灭菌安瓿管,熔封管口,置液氮冷冻器内,每分钟降摄氏1度,1小时内使其温度降至摄氏负35度,其后迅速降至气相摄氏负150度,液相摄氏负196度保存。保存期可超过10年。
Ⅱ 食用菌母种制作视频
母种是从子实体中提纯,复壮获得母种,人工栽培蘑菇成功的关键是菌种,只有优良的菌种才能达到优质高产。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了食用菌母种制作视频及制作技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常见母种培养基有以下几种:
1.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琼脂1820g、葡萄糖20克g,水1000ml,pH自然。此培养基广泛适用于各种菇类,但不适合草菇、猴头菇菌丝的生长。
2.马铃薯综合培养基:马铃薯200g、琼脂2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1.5g,硫酸镁1.5 g,维生素B15~10g,水1000ml,pH自然。此配方适合鸡腿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草菇等菇类菌丝生长。如在配方中加入蛋白胨20g,猴头菇菌丝生长会更加旺盛、粗壮。
二、母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如下:
1.浸煮容器
一般选用玻璃容器、不锈钢锅或铝锅、搪瓷锅等,生产中不能用铁锅、铜锅,以免铁锈、铜锈混进培养基。
2.配制方法
先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再进行配制。以配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为例,介绍其培养基配制方法如下。
选整齐且没有芽变(芽变绿)的马铃薯,洗净去皮并挖掉芽眼,切成薄片,称取200g放入容器内,加入1 000ml水,加热煮开15~30分钟,至酥而不烂的程度,用四层纱布过滤(见图1所示),取其滤液,加开水补足1 000ml。然后在煮汁中加入称量好的琼脂,用小火加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至琼脂全部融化,再用纱布过滤一次,倒入量杯,用开水补足1 000ml。再加入葡萄糖(或蔗糖),用小火再煮几分钟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葡萄糖(或蔗糖)全部融化,停火倒入量杯并用开水补足1 000ml。在配制过程中,先加入主要元素,再加入微量元素,最后加入维生素或生长素等。如需让培养基清亮透明,可用纱布将煮好的培养基趁热过滤一次,倒入容器,待用。
3.分装
培养基配好后,应趁热将其分装到试管内,以免琼脂冷凝。分装时应避免培养基粘附在试管口,若琼脂粘住棉塞,既影响接种又容易滋生杂菌。分装时可用漏斗分装,装入试管中的量,最好不要超过试管长度的1/5,如图2所示。
4.塞棉塞
培养基分入试管后,应立即塞好棉塞。应用普通棉花(不能用脱脂棉,因其易吸水变潮,滋生杂菌)做棉塞。棉塞塞入试管的长度应为棉塞长度的2/3,松紧度适中,既能保持通气又能防止杂菌污染,即用手握住棉塞,试管不能掉下,稍微用力才能把棉塞拔下为好,见图3。
塞好棉塞后,每5支或7支包扎一捆,棉塞部分用牛皮纸或旧报纸用绳捆好。包纸的作用是防止灭菌时冷凝水淋湿棉塞,并防止接种前培养基水分散失或受杂菌污染。
5.灭菌及摆斜面
试管包扎好后,放入手提式高压锅的消毒桶内,盖盖灭菌。待压力升至0.05兆帕时,打开排气阀,放净锅内冷空气,再加压至0.15~0.17兆帕,维持30分钟,停止加热。待锅内压力下降为0后,先将锅盖打开一小缝,使热气溢出,停3~5分钟后,再打开锅盖。利用锅内的余热将棉塞烘干,防止棉塞受潮。待温度降至60℃左右,再摆成斜面,以防止冷凝水在试管内积聚过多。
摆放斜面时,试管塞棉塞的一头下面垫厚1厘米的木板或钢板等,斜面长度不要超过试管长度的1/2,待冷却后即成斜面培养基,如图4、图5所示。
6.无菌培养
灭菌后的培养基,应随机抽取几支放在25℃左右的恒温箱内培养2~3天,若无杂菌生长,便可做菌种使用。
三、母种的转管与培养
母种的转管培养即将一支长满菌丝的试管在无菌操作下,分别转接到多只试管中培养。一般每支母种可扩接30~50支,生产上供应的多为子代母种。它可以再次转管扩接。一般每支又可扩接成20~25支子代母种。母种的转管与培养需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转管接种箱要严格消毒,二是转管次数不宜过多,因转管代数过多易使菌种生活力降低,转管次数在4次以内为宜。
1.接种箱消毒
首先用金星消毒液或其他消毒药品,把接种箱内擦拭干净,然后放入分离所得的母种和试管培养基、接种工具、酒精灯、火柴及盛放高锰酸钾与福尔马林反应的碗(按福尔马林10ml/m3+高锰酸钾5g放入所盛碗内),立即封闭接种箱,让其发生反应,密闭熏蒸30分钟。也可用烟雾消毒盒5~6g/m3,密闭熏蒸30分钟。
2.转管
操作者在转管前,应穿好工作服,剪好指甲,洗净手。将手通过袖筒伸入接种箱内,再用酒精棉球把手及裸露的手腕擦拭一遍。点燃酒精灯,左手持1支分离母种试管和1支斜面培养基,右手拿接种钩(见图6-a),首先将接种钩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灭菌,接着用右手小指和无名指把斜面母种上的棉塞在火焰上拔掉(见图6-b、图6-c),将接种钩伸进斜面菌种试管,稍冷却后,将母种斜面上的老菌块及干燥部分挖掉,弃之不用,然后取一小块麦粒大小(1cm×0.3cm)的菌种块(一定要带培养基)移接到斜面培养基的中央,抽出接种针,灼烧试管口,迅速将棉塞通过火焰烤一下塞上(见图6-d、图6-e、图6-f)。在试管上贴上标签。以此类推。直至把接种箱内斜面培养基接完为止,一般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此操作中既要注意试管口和接种钩始终不要离开火焰无菌区,还要注意避免火焰烧死菌种。
3.培养
菌种接好后,直接转入培养箱或培菌室内培养,温度调节在24~28℃,并注意培养室内的通风换气,遮掩窗户,避免光线过强,经常检查,及时拣出杂菌污染的试管,确保菌种纯度。菌种菌丝长满试管后,或及时使用,或放置在4℃以下的冰箱内低温保藏。
值得注意的是:母种培养基制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选好培养基配方,按其比例严格称量原料,不可多也不可少,否则菌丝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制作好的母种培养基,可用于母种的分离培养、提纯复壮及转管、保藏等。
四、纯种分离
生产上常用组织分离法进行母种菌种的分离。组织分离法是从种菇上切去一小块组织移接于试管斜面培养基,经培养获得菌种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有利于保持原来品系的遗传特性,成功率高等特点。
1.种菇选择 选种菇时,应到生长旺盛、无严重病虫害的丰产区,采取菇朵圆整、菇体洁白、菌盖肥厚且紧密硬实、菇柄短且粗壮,具有原品种优良性状、6~7成熟的第二茬单生菇作为种菇。
2.种菇消毒 种菇选好后,去除表面杂质及菌柄,用75%的酒精棉球擦试种菇表面,然后把斜面试管随同接种工具(如接种刀、接种铲、接种钩、镊子等)一同放入接种箱内,用气雾消毒剂5g/m3点燃密闭熏蒸30分钟。
3.分离 用消毒过的接种刀,把种菇纵剖为二,在菇盖与菇柄连接处的部位,切取绿豆粒大小(约0.2cm×0.2cm)的菌肉,移接到斜面培养基的中央。然后把接好的试管放入恒温25℃的无菌环境中培养,2~3天后,组织块就能长出白色菌丝,经检查、优选,选出菌丝生长旺盛且无杂菌的试管,作为母种,用于生产或保藏。
Ⅲ 菌种鉴定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哪些
菌种质量检测的目标包括菌丝形态、菌落特征以及子实体形态等方面。质量检测常用方法如下:
(1)建立标准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对于一个栽培品种各菌种的质量检测,实际上是以该品种典型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生态特性、栽培习性)为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以检验菌种是否存在品种退化、菌种老化、病菌侵染、杂菌污染和品种混杂等质量问题。同时,菌种质量检测不仅要考虑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菌种的质量优劣,也要考虑用怎样的标准方法对菌种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因为一定的结果来源于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条件。方法和条件不同,结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也就无法鉴别,因此,需要建立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培养基、培养条件(温度、湿度、pH、光照等)、菌种的菌龄等。
(2)连续观察
在菌种生长过程中,要连续观察,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只有在生长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而当菌种长满培养基表面后,其不正常现象往往会被菌种的过龄而掩盖。
(3)宏观检查
对食用菌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宏观检查要根据其培养特征来进行(参见前述有关内容),这是菌种生产者及使用者普遍使用的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与技术沉淀。如被检菌种表现出菌落生长速度不一致、气生菌丝变稀疏或出现扇变菌落、菌落上过早出现色素、或不同特征的菌落混杂共存、或菌落上出现黑褐色、青灰色、黄褐色或红色的孢子堆,均可以确定该菌种存在质量问题。优质菌种外观菌丝洁白、密集粗壮,生长速度一致,齐发并进。
在生产实践中,广大菇农和专业工作人员总结出“纯、正、壮、润、香”的质量检查方法。这种应用感官识别菌种优劣,是经验的总结,能大致、快速地鉴定出菌种的优劣。具体方法是:
“纯”指菌种的纯度高,无杂菌感染,无斑块、无抑制线,无“退菌”、“断菌”现象等。
“正”指菌丝无异常,具有亲本正宗的特征,如菌丝纯白、有光泽,生长整齐,连结成块,具弹性等。
“壮”指菌丝发育粗壮,长势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养基上恢复、定植、蔓延速度快。
“润”指菌种含水量适中,基质湿润,与瓶壁紧贴,瓶颈略有水珠,无干缩、松散现象。
“香”指具该品种特有的香味,无霉变、腥臭、酸败气味。
通过检测各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色泽、速度、均匀度等特征是否正常,来判断菌种生长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但辨别不了是否优质高产。
(4)显微镜检查
对菌丝体进行显微观察,可以确定菌丝粗细、分枝、隔膜、锁状联合等特性是否均一,是否与该栽培品种的典型特征一致(参见前述相关内容)。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菌丝体存在于同一菌种体中,表明该菌种存在质量问题;如果出现菌丝体重寄生现象,常表现出不同特征的菌丝体相互缠绕,或菌丝体中空变细,或在寄生点出现吸器等不正常现象。
镜检的方法是:挑取少量菌丝,置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上,用解剖针或接种针拨散,盖上盖玻片,也可加碘酒或美蓝等染色后进行镜检。正常的菌丝一般透明、分枝状,有横隔和明显的锁状联合;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如仅有单核菌丝,不具结实性,不宜作菌种用;双核菌丝中,锁状联合多而密,则结菇力强,一般可认为是好菌种。如:
①双孢菇 观察双孢菇单孢子萌发后的菌丝生长形态。凡菌丝洁白、健壮,保存时间较长时菌丝颜色不变,较耐28℃以上气温,生长在基质上平贴培养基表面,气生菌丝不多的,为同化能力较强,产量较高的菌株。相反,菌丝生长初期好,很快变黄变稀,如蜘蛛丝一样,长出培养基表面菌丝较多的菌株产量较低。
②香菇 观察香菇的双核菌丝,在斜面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达到1.2厘米/天以上的,菌丝不十分粗壮和洁白,锁状连合频繁,锁状连合在菌丝间相距较近,且在观察面上分布均匀,一般均是高产和抗杂能力较强的菌株。香菇出菇的密度与锁状连合有一定关系。
③草菇 观察草菇菌丝,发现菌丝分枝角度大的,出菇率高,产量高。菌丝分枝角度小、平行排列的,产量低。
各种食用菌的菌丝生长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一般都以色泽、速度、均匀度等特征加以检测,但这并不能说明其是否优质高产。
(5)拮抗试验
也称对峙反应。同一种食用菌,经分离或杂交,将选育出许多不同的菌株,这些菌株的菌丝在形态上很难区别。如不同编号的香菇菌种,都是白色绒毛状菌丝,镜检时均具有锁状联合等。在当前菌种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的现象普遍发生,要识别异同,可采用“拮抗试验”加以区别。具体方法是:
用1支20毫米×200毫米的无底试管,中央部位装入长 5~7厘米的木屑麸糠培养基,两端压平并盖棉塞,灭菌后,两端各接入两株受检的菌种 1小块,25℃左右条件下培养,当两端菌丝往中央生长并相互接触后,把试管移至20℃、约300勒克斯的漫射光下继续培养,观察菌丝接触区有无对峙反应。若无褐色的带线出现,表示两个受检菌株的基因极相似或相同,是相同的菌株,仅编号不同,即同种异名。如果受检菌株间形成带线,则表示是不同的菌株。
用平板进行拮抗试验测试,方法是在无菌的PDA培养基平板上各接入2个或多个被检菌株的菌种,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相接触部分有无带线,以区别相同或不同的菌株。也可用菌种瓶(袋)进行拮抗测试(图2-11)。
图2-11 拮抗现象
(6)菌丝长速测定
在适宜的条件下,若菌丝生长迅速、粗壮有力、浓密整齐,一般为优质菌种。若菌丝生长缓慢、中断或长速极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和易枯黄萎缩,则为不良菌种。菌丝生长速度测定,可在PDA平板中心接种培养,测量菌落两个直交直径,取其平均值。同理,还可在原种、栽培种瓶(袋)壁上划线测定。
(7)菌丝生长量测定
将等面积的菌苔接入无菌的液体培养基内,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摇床振动培养,经过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菌丝,反复冲洗干净后置容器内,80~10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后称重。凡菌丝增殖快、重量重的为优质菌株,而增殖慢、重量轻的为不良菌株。
(8)耐高温测定
以双孢菇为例,把菌种置于20~22℃下培养,待菌丝长到1/2试管斜面时,每一菌株取出2~3支试管,置于35℃温度下,经24小时作抗热性试验,然后放到22~23℃下培养,观察菌丝恢复情况。若菌丝恢复萌发快,仍健壮、旺盛生长,则表明该菌株具有耐较高温的优良性状;如果菌丝生长缓慢,出现发黄倒伏,萎缩无力,则为不良菌株。
(9)均一性测定
将母种接种于标准培养基的平板上,并置于标准的环境条件下,每批做30~50个重复,进行长势和长速的连续观察记录。均一性好的品种,每个重复之间长势和长速几乎没有肉眼可见的差异。如果长势和长速不一,则表明原始的母种的遗传均一性不良,不宜作生产用种。
(10)纯度测定
菌种纯度高低是鉴定菌种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优质菌种要求同一管、瓶或袋内只含有所需要的菌种菌丝体,而不能含有其他种类的杂菌。这里所说的杂菌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各种霉菌,以及含有两种食用菌菌丝体或同一种食用菌的两个品种菌丝。凡是被杂菌污染的菌种都是不纯菌种,必须予以淘汰。在三角瓶内装入浅层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菌种,25℃条件下培养,约1周观察,若有气泡和菌膜发生,并具酸败味,说明菌种不纯,混有杂菌;如果无上述现象则菌种纯正无杂。
(11)长势测定
菌丝长势包括菌丝生长的状态和速度。凡是菌丝生长迅速、整齐浓密、健壮有力的菌种为优良菌种。如果菌丝生长缓慢,或长速特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易于衰老,则表明是劣质菌种。在鉴别菌丝长势时,必须注意,在不同培养基上、不同培养条件下,同一种食用菌菌丝的长势不同,因此,判断食用菌的菌种长势,应采用相同的培养基,这样,结果就可靠一些。在外界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菌丝生长旺盛、生长量多、生长速度快的要好于菌丝生长弱、生长量少、生长速度慢的菌种。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三角瓶内装入浅层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菌种,25℃条件下培养,约1周观察浮在液面的菌种。如果菌丝向旁边迅速生长、健壮有力、边缘整齐,且不断增厚,说明该菌株生长势强;若表面生长慢、稀疏、菌丝层薄,说明长势弱,不宜用于生产。
(12)抗霉性测定
以木耳为例:制备平板,在平板的一边分别接入不同的木耳菌株,每一菌株3个重复,在26~28℃下培养。待木耳菌丝长到平板一半左右时,在平板的另一边接上木霉菌丝,继续培养。之后注意观察木霉菌丝与木耳菌丝的交界处,出现拮抗线的表示木耳菌株抗霉能力强,木霉菌丝无法长过去,为抗霉能力强的菌株。如果木霉菌丝很快盖过木耳菌丝,说明这个木耳菌株的抗霉能力差或没有抗霉力。
(13)出菇试验
对引进或分离的同一品种的若干菌株进行出菇对比试验,必须是在各级菌种的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及栽培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出菇试验可按菇类的常规栽培方法进行,数量可少些。为使试验准确,每一菌株设3~4个重复,以避免试验的偶然性。在位置排放上尽可能按菌名拉丁文排列,以相同的措施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变化、管理措施及生长历程、品种本身性状等要详细全面记录。以香菇为例记载内容如下:
①母种菌丝生长情况,如菌丝浓淡、生长快慢、菌苔韧性等。
②原种、栽培种中菌丝生长情况,如菌丝萌动、吃料、生长快慢;菌种表面有无菌皮或菌皮厚薄,白色颗粒状物有无或多少;培养基转色情况等。
③栽培阶段应记载:菇木转色快慢、颜色深浅;出菇快慢、菇生长密度;子实体经济性状,包括菇的大小、厚度、色泽、圆整程度、菌柄长度、粗细等;转潮快慢;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产量及产量分布;出口菇比例等。
通过对记载资料分析,选出综合性状符合要求的菌株,供大面积生产或出售。
出菇试验因季节推迟或其他原因,可采用一种较简单的方法来弥补,即直接将接有各菌株并已发好菌的瓶(袋)装菌种,小心地敲破瓶颈或打开塑料袋口,使培养料外露(如果是双孢菇,则要覆土调好土粒的湿度),置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出菇(耳)管理,观察记载各项指标,最后进行评比。但这种方法的结果只能提供参考。
(14)栽培指标
采用一定的栽培规模,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原料、不同栽培方式,进行多次反复栽培观察,详细记录、评比后,具有优质、高产、高抗、高效和遗传性、稳定性强的菌株,才是优质和可推广的品种。其鉴定的内容、方法和指标有:
①吃料能力鉴定 将菌种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种培养料中,置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培养,1周后观察种菇(耳)菌丝的生长情况。如果菌种块能很快萌发,并迅速向四周和培养料中生长伸展,则说明该品种的吃料能力强;反之,菌种块萌发后生长缓慢,迟迟不向四周的料层深处伸展,则表明该品种对培养料的适应能力差。对菌种吃料能力的测定,不仅用于对菌种本身的考核,同时还可以作为对培养料选择的一种手段。
②成活率 将菌种接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若菌丝能很快恢复、定植和蔓延生长,成活率很高,是质量好的菌种;反之,接种后恢复慢,成活率不高是质量差的菌种。
③出菇快慢 一般说,高温型的出菇快,低温型的出菇慢,中温型的介于两者之间。而以菇的质量来说,高温型的质量差,低温型的质量好。但同一温型食用菌品种的不同菌株,其菌种接种后若菌丝分解培养料能力强,培养前后培养料失重大,出菇快而多,总产高,即是好菌种;否则为劣质菌种。
④菇峰间隔 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子实体发生可分数潮次,产菇最多时称菇峰,最低时称菇谷,每个菇峰和菇谷构成一潮菇。凡菇潮多,间隔时间短,说明菌丝分解能力强,供子实体发生的养分积累多,因此转潮快,是好的菌种;反之,菇潮间隔时间长,或不明显,零星出菇,产量低,即为劣质菌种。
⑤干燥率 鲜菇经干制后干燥率高,说明转化率高,子实体含水分低,为优质菌种。
⑥生物学效率 生物学效率,指每100千克干料可产多少千克鲜菇。生物学效率高,则菌种质量好,反之为劣质菌种。
(15)经济指标
高产不一定高效、丰产不等于丰收,要占领市场,获得较高利润,还必须具备商品的要求,如产品的色、香、味、形,档次,上市时间,货架期和保质期等。凡是鲜菇上市时间早,产量高、品质好、档次高、含水量低,不易变色、变质、破碎、失重,无农药残毒、残臭,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得到的利润高等,均表示经济指标高,则为优质菌株;而上市有效时间短,易变色、变味、变质,含水量高,失水严重,易破碎,利润低的菌种均为劣质菌种。如香菇以大小适中、肉厚、色深、边缘内卷,柄短细为优良;双孢菇以色白、子实体大小适中,菌柄短,不易开伞等为优良;银耳以色白、开片好、蒂头小、松泡率高为优良等。
Ⅳ 食用菌母种
食用菌母种:子实体中分得的菌种称为母种。
可以找专门做食用菌的实验室帮你做。一般用PDA培养基或者水琼脂培养基就可以。
仪器设备有:75%和95%的酒精,次氯酸钠,超净工作台,平皿,试管,滤纸,解剖刀,镊子,干热或湿热灭菌设备。
方法:
1 制备培养基:称马铃薯200g,琼脂20g,蔗糖或葡萄糖20g,琼脂20g,取马铃薯削皮洗净,切成拇指大的小块,加入1000ml水煮至马铃薯块一触即烂,用四层纱布过滤,将滤液继续加热放入琼脂并搅拌直至琼脂完全溶解,加入蔗糖,装置容器内(一般为三角瓶,如是试管可直接分装)灭菌。
2 灭菌后,如是试管直接摆斜面,如是平皿在超净工作台内分装,待培养基凝固即可用。
3 开始分离母种:将采集到的野生菌,与要用的所有仪器试剂一起放入超净工作台内,紫外杀菌30mim,采用子实体分离方法,用酒精盯烧过的镊子和刀取菌种中未接触到空气的部分,黄豆粒大小,放入平皿培养基内,封号口放入26度的培养箱内3-5天,如未染菌,则在菌肉周围会有菌丝长出,此为母种。在超净工作台内,用接种针将菌丝挑出,放入试管中,继续纯化培养,放入恭喜你,分离成功!!!
满意不???
Ⅳ 平菇菌种(母种)如何使用
母钟使用方法:
母种培养基配制;
母种分离;
母种扩大培养。
Ⅵ 平菇组织分离制作母种的方案是什么
平菇组织分离方案如下。首先制备培养基,选择优质分离材料。然后在无菌环境下挑取子实体菌盖与菌柄结合部,接种在培养基上,放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待菌丝体生长健壮以后,再进行复壮脱毒处理即可。
Ⅶ 平菇的组织培养分离母种的方法是怎么的求大神指教,谢谢
如果你做不到很好的无菌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分离是很难成功的,即使分离出了母种,也可能不是纯菌种,对你后续使用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平菇的组织分离是选取生长旺盛的部位组织块转接到最适宜的培养基上,经一段时间的最适温度培养,得到的菌种即为母种试管。
建议:组织分离技术虽然容易操作,但分离过程中很多关键点的控制尤为重要,母种最好是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制作或由研究院所购买,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Ⅷ 获得灰树花的母种有几种方法
灰树花的母种,多数都是通过组织分离方法获取。母种性能的好坏,对灰树花生产影响非常重要,所以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挑选,并且通过试种,成功之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和使用。选择有3种基本方法:(1)对生产、供应母种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资格考察。
(2)查清楚母种的生产日期、品种、温型和地点。
(3)直接观察试管中的生长形态特征。
优良的母种是:试管内培养基表面均匀的长满菌丝。菌丝洁白,如白色棉絮状,表面不干燥,无其他颜色和隔断处。如有其他颜色、杂菌、表面干燥等不良现象,则弃之不用。保存时间过长,外地引进、未通过试种的母种,最好不要使用,以免造成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