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衬贴或覆盖在其它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上皮组织可分成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被覆上皮分布在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表面。又分成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前者包括单层扁平(鳞状)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有的有纤毛)、假复层柱状上皮(有的有纤毛);后者包括复层扁平(鳞状)上皮、移行上皮。被覆上皮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作用,可以防止外物损伤和病菌侵入。
单层上皮由单层细胞组成,常见于物质容易通过的地方。眼睛视网膜的色素层是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等内腔表面的是假复层上皮。看起来像复层,实际是由不同高度的单层细胞所组成。较低的是杯状细胞,它可以分泌黏液;较高的是纤毛细胞,它可以扫除被黏液层黏附的吸入的尘粒。
皮肤的表皮,口腔、咽食管、肛门和阴道的表面,还有眼睛的角膜是复层上皮。复层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更有利于保护作用。
腺上皮更具有分泌功能。以腺上皮为主要组成成分的器官为腺体。腺体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外分泌腺有胃腺、肠腺、汗腺等。它们是由腺上皮围成的腺泡,分泌物流入其中央腔内,再由导管排到管腔或体表。
内分泌腺有肾上腺、垂体、甲状腺、性腺等。腺细胞常排列成团状、索状或泡状,没有导管,激素分泌后立即进入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上皮组织再生能力很强,复层上皮的表浅细胞不时脱落,深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使上皮保持动态平衡。
上皮组织实验
(1)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11号片,肠系膜装片,硝酸银镀染。细胞质部分稍呈淡黄色,核呈空泡样(如用染料复染,则可显示出)。间皮细胞、内皮细胞之间的区别。
单层柱状上皮:13号切片,猪十二指肠横切片,或胆囊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 HE染色。小肠绒毛、柱状细胞的胞核呈椭圆形、细胞的游离面纹状缘、杯状细胞、淋巴细胞。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14号切片。猪气管横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细胞核的排列高低不齐、柱状细胞、纤毛、基细胞、杯状细胞。
单层立方上皮:12号片肾小管或55号片甲状腺切片,制片方法同上。立方形细胞,核为圆形,细胞界限清楚。
(2)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65号切片,猪食管横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HE 染色。矮柱状细胞核为长椭圆形、多边形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梭形或扁平细胞核深染固缩。
复层变移上皮:15号切片,动物膀胱横切,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HE 染色。空虚收缩状态时上皮变厚,表层细胞呈立方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中层细胞为多边形,基底层细胞多为矮柱状或立方形。而当尿液蓄积膨胀时,变移上皮变薄,细胞形态也发生改变,表层细胞多呈扁平形。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而言。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结缔组织在动物体内分布广,种类多,包括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血液、软骨和骨组织,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
它们都起源于胚胎性结缔组织——间充质。在它们的组成成分中除细胞外,还有大量非细胞物质(无定形基质和纤维)。
结缔组织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大量稀薄的无定形基质构成。间充质细胞呈星状,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各种结缔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成体结缔组织内仍保留少量未分化的间质细胞。
肌组织
肌组织muscle tissue由肌细胞或称肌纤维muscle fiber组成。按其存在部位、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
肌组织(muscle tissue)主要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神经,肌细胞呈长纤维形,又称为肌纤维(muscle fiber)。肌纤维的细胞膜称肌膜(sarcolemma),细胞质称肌浆(sarcoplasm),肌浆中有许多与细胞长轴相平行排列的肌丝,它们是肌纤维舒缩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根据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将肌组织分为三类: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属于横纹肌。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受植物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
(一)骨骼肌skeletal muscle是分布于躯干、四肢的随意肌,肌纤维呈细长圆柱状(长1--30mm,直径10-300mm,直径10-100μm),有多个直至数百个细胞核,位于纤维的周缘部。肌的外面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肌外膜epimysium,肌外膜内含血管和神经,伸入肌内将肌分隔为若干肌束,本身构成包裹肌束的肌束膜perimysium, 并进而又伸入到每条肌纤维的周围,构成富含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的肌内膜endomysium。这些结缔组织除对肌组织具有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外,还可调整单个肌纤维和肌束的活动。肌纤维的肌浆内含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myofibril,每条肌原纤维均由明带和暗带相间的结构构成,各条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又排列于同一水平上,因而,肌纤维显示出明暗交替的横纹,所以又称横纹肌striated muscle, 肌纤维收缩时,肌原纤维暗带的长度不变,与暗带两端相邻的明带变短。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受意识控制,属随意肌,收缩快速、有力,但易疲劳。
(二)平滑肌smooth muscle主要分布于内脏和血管的壁,所以又叫内脏肌visceralmuscle。平滑肌纤维呈梭形,无横纹,细胞核位于肌纤维中央。纤维的长短不一长者可达200μm,短者仅20μm,前者见于肠壁肌层,后者见于小血管壁,一些生理上伸缩大的器官,如妊娠子宫其肌纤维可长达600μm。平滑肌受内脏神经支配,不受意识控制,属于不随意肌。内脏平滑肌的特点是具有自动性,即肌纤维在脱离神经支配或离体培养的情况下,也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
(三)心肌 cardiac muscle主要分布于心脏壁,也存在于大血管的近心端。心肌纤维呈短柱状,也分支并互相吻合成网,核呈卵圆形位于肌纤维中央,可见双核并偶见多核。肌原纤维也有明带和暗带,因而也具有横纹。但心肌受内脏神经支配,属不随意肌,心肌收缩慢、有节律而持久,不易疲劳。
㈡ 在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什么
生物实验的染色试剂太多了,观察细胞内不同的细胞结构用的是都是不同的——请问你想要看的是什么结构?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或是细胞骨架?
如果只是中学的实验的话:一般来说,对于植物:染细胞核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口腔上皮细胞若是观察其线粒体:可用健那绿(或者叫詹纳斯绿);其细胞核也可用龙胆紫染色;若要见其DNA和RNA是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动物的细胞骨架一般使用G250考马斯亮蓝染色(不过很少见)。
㈢ he染色所用的染料中什么是酸性染料
HE染色法所用染料中属于酸性染料的是伊红染料。
伊红是一种红色酸性染料.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用于鉴别产酸性细菌的一种培养基添加剂。
HE染色法所用的苏木精染液为碱性 ,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 ;伊红为酸性染料 ,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
伊红染料的介绍:
伊红(eosin)为酸性染料,将细胞质和细胞间质染为粉红色·切片在染色前需要脱蜡,染色后用中性树胶或DPX封片,以便长期保存 。伊红为红色粉末,易溶于水,溶液呈绿色荧光,能溶于醇。常用于组织学用于上皮细胞、肌肉纤维和细胞浆染色。
he染色法介绍:
苏木精 — 伊红染色法 (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 ,简称HE染色法 ,石蜡切片技术里常用的染色法之一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 ,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 ;伊红为酸性染料 ,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HE染色法是组织学、胚胎学、病理学教学与科研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方法。
HE染色法结果鉴定:
细胞核被苏木精染成鲜明的蓝色,软骨基质、钙盐颗粒呈深蓝色,粘液呈灰蓝色。细胞浆被伊红染成深浅不同的粉红色至桃红色,胞浆内嗜酸性颗粒呈反光强的鲜红色。胶原纤维呈淡粉红色,弹力纤维呈亮粉红色,红血球呈橘红色,蛋白性液体呈粉红色。
着色情况与组织或细胞的种类有关,也随其生活周期及病理变化而改变。例如,细胞在新生时期胞浆对伊红着色较淡或轻度嗜碱,当其衰老时或发生退行性变则呈现嗜伊红浓染。胶原纤维在老化和出现透明变性时,伊红着色由浅变深。
㈣ 常见的真菌涂片或组织切片的特殊染色有哪些各适用于
常见的真菌涂片或组织切片的特殊染色有哪些各适用于
凡是间叶组织细胞都可产生网织纤维,也可产生胶原纤维,纤维母细胞是产生胶原纤维的主要细胞。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是结缔组织中起支持作用的重要部分,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坚固性,能抵抗一定的牵引力而不致撕裂。胶原纤维是原胶原互相错开1/4平行排列交联成胶原原纤维,胶原原纤维再聚合成较宽的结构。按胶原的化学成分可分为15种,间质中的胶原纤维主要由I、Ⅱ、Ⅲ型胶原组成,新鲜时呈白色,故又称为白纤维。在HE染色中呈均一的粉红色,与周围间质区分不是很清楚。染色后,便可明显区别开来,易于观察病变时胶原纤维的变化。
应用:
(1)器官硬化性疾病的观察:如肝硬变、心肌瘢痕的观察,胶原染色更易于观察诊断。
(2)瘢痕与淀粉样物质鉴别:前者胶原纤维染色为阳性,后者为阴性。
(3)骨纤维异常增殖病与骨纤维化的鉴别:利用胶原纤维染色可较易观察前者胶原纤维紊乱,纵横交错,后者较规则。 网状纤维是非常细而短的纤维,大量堆积时则形成致密的网状,故有网状纤维之称。疏松组织中网状纤维比较少,它多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它组织交界处,如在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交界处的基膜内,毛细血管周围以及造血器官,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团索和外分泌腺的腺末房周围等处均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的变化,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不同过程,对疾病的诊断有极大意义。网状纤维的多少、粗细紧密、疏松或断裂,都是病理检验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可根据其存在和分布来鉴别癌与肉瘤。而在HE染色标本上,网状纤维不易显色。所以网状纤维的组织化学染色,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应用:
(1)癌与肉瘤的鉴别:在网状纤维染色下可清楚显示出肉瘤每一个细胞周围有网状纤维围绕,或似为团状或巢状的瘤组织,但团巢内仍有破碎的网状纤维,癌显示为明显巢或索状,巢内无网状纤维。
(2)骨基质与浓缩的分泌物、血浆或水肿液的鉴别:骨基质内有网状纤维,而后者无。
(3)炎症细胞与癌细胞的鉴别:在支气管活检中有时挤压较重,一些深染的细胞挤压成团,难以判断是受挤压的炎症细胞。这种病例染网状纤维有利于鉴别,炎症细胞不成巢,小细胞癌可有巢状或索状结构。
(4)坏死与死后自溶的鉴别:在胰腺是生前坏死还是死后自溶有时很难鉴别,染网状纤维,前者网状纤维支架破坏较严重,结构塌陷,而后者虽然死后自溶严重,但网状纤维支架结构常可保存。
(5)血管性肿瘤的鉴别:有时血管内皮细胞瘤与血管周围细胞瘤常规染色较难鉴别,网状纤维染色,可显示清楚的血管结构,看清肿瘤细胞与血管关系有利于鉴别。内皮细胞性肿瘤,肿瘤位于血管壁的网状支架内,而外周细胞则围绕着血管壁或与之呈放射状排列。
(6)肝硬化及慢性肝炎肝细胞碎片状坏死或纤维化的鉴别:
a.慢性活动性肝炎坏死灶有时较难辨认,染网状纤维显示局部有网状支架的破坏与崩解,结合HE切片较易判断小灶状坏死。
b.慢性活动性肝炎轻度纤维化,在网状纤维染色下较易判断。
c.慢性淤血性肝硬变有时较难判断,网状纤维较易观察中央静脉及小叶下静脉通道上的网状纤维增生。增生较明显,有反包围现象,形成假小叶结构,就可诊断淤血性肝硬变。
(7)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在HE染色胃粘膜有无萎缩较难判断,网状纤维染色可较清楚显示胃粘膜正常结构破坏,间质纤维增生,有助于胃粘膜萎缩的诊断。
(8)有助于癌浸润的诊断,有些上皮性肿瘤是否早期突破基底膜形成浸润,HE染色难以确诊,而网状纤维染色可较清楚显示基底膜,较易确定基底膜有无早期浸润破坏现象。
(9)脑内原发瘤与转移瘤的鉴别:脑内绝大多数肿瘤网状纤维很少,只有血管周围有少量网状纤维,而转移癌及肉瘤都有明显的网状纤维,故有利于鉴别。
(10)非干酪性结核与结节病的鉴别:后者结节内及结节周围较早出现明显的网状纤维,观察此有利于二者鉴别。
㈤ 为了使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更清晰需要染色染色的具体方法是
(1)(5)显微镜是用来放大的,而显微镜放大物象的部件是目镜和物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放大的倍数×物镜放大的倍数.如果该显微镜正在使用的目镜标有“4×”字样,物镜标有“10×”字样,那么观察的物体被放大了4×10═40倍.
(2)粗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物像不够清晰,应该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光圈和反光镜.
(4)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先用低倍的物镜找到物像,需要时再换高倍的物镜.
(6)进行染色时,可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故答案为:(1)②物镜;④目镜
(2)⑥细准焦螺旋
(3)③遮光器;⑦反光镜
(4)低倍
(5)40
(6)稀碘液;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㈥ 用显微镜看口腔上皮细胞时用什么染色液体
用显微镜看口腔上皮细胞时可以用释稀的碘酒进行染色,将细胞染成浅黄色,细胞核近似黑色。
㈦ 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有:
1、简单染色法,常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等进行简单染色;
2、革兰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脱色以及番红复染四个过程;
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剂主要是由伊红美蓝组成;
4、吉姆萨染色法,吉姆萨染色原理与结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染色是生物显微玻片标本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先把破坏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再使用染色剂,将生物组织浸入染色剂内,使组织细胞的某一部分染上与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或深度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以便观察。
另外,银染法也较常用。当组织块浸入硝酸银溶液中时,有的组织结构能直接把硝酸银还原,使银粒附于其上,呈棕黑色或棕黄色。有些结构本身对硝酸银无直接还原能力,若加入还原剂,可使硝酸银还原沉淀显色。
(7)上皮组织有哪些染色方法扩展阅读:
染色细胞固定有物理法与化学法,物理法为干燥和火焰固定,化学法最常用的是甲醛、乙醇、丙酮和醋酸等。
1、偶氮偶联法:利用人工合成的酶底物,在酶作用下,产生分解产物,再与重氮盐结合引起偶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的偶氮色素,以此证明酶的存在。
2、联苯胺法: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作用于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使无色的联苯胺形成蓝色沉淀。
3、普鲁士蓝法:细胞内、外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
4、雪夫反应:过碘酸氧化细胞内糖类中乙二醇基形成乙醛基,醛基与雪夫试剂作用,使无色品红形成红色沉淀。
5、金属沉着法:其他尚有物理学方法,如脂溶性染料染色(显示脂质)、荧光显示、放射自显影以及体外活体染色亦常用于临床血液细胞学诊断。
㈧ 用詹那斯绿对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线粒体活体染色的具体步骤
试剂
1.Ringer 溶液
氯化钠 0.85g
氯化钾 0.25g
氯化钙 0.03g
蒸馏水 100ml
2. l%、1/5000詹纳斯绿B溶液
称取50rug詹纳斯绿B溶于5mi Ringer溶液中.稍加微热(30—40℃),使之溶解,用滤纸过滤后,即为1%原液1mI,加入49ml Ringer溶解,即生1/5000工作液装入瓶中备用。最好现用现配,以保持它的充分氧化能力。
实验操作
1. 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观察
(1) 取清洁载玻片放在37℃恒温水浴锅的金属板上,滴2 滴詹纳斯绿B 应用染液。
(2) 实验者用牙签宽头在自己口腔粘膜处稍用力刮取上皮细胞,将刮下的粘液状物放入载玻片的染液滴中,染色10~15min(注意不可使染液干燥,必要时可再加滴染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四周溢出的染液,置显微镜下观察。
(3) 在低倍镜下,选择平展的口腔上皮细胞,换高倍镜或油镜进行观察。可见扁平状上皮细胞的核周围胞质中,分布着一些被染或蓝绿色的颗粒状或短棒状的结构,即是线粒体。
顺便推荐一下“生物秀”这个网站
㈨ 用什么染色剂将口腔上皮细胞染色质进行染色
碱性染液:有美兰、甲基紫、草酸铵结晶紫、醋酸洋红!这些一般实验室都有
㈩ 巴氏染色的原理是什么
巴氏染色液的染色原理:
核酸等电点为PH1.5-2.0,当PH>2.0时,能结合带正电荷的苏木素。染料中的伊红、亮绿、橙黄等为酸性染料,俾士麦棕为盐基性染料,能与细胞浆中相反电荷的蛋白质结合,从而染出鲜艳的结构。
细胞学常规染色普遍使用巴氏(Papanicolaou)法,橘黄G与EA36或EA50联合使用可将胞浆染成颜色鲜明的绿色、蓝色和粉色,细胞中的细胞核是由酸性物质组成,它与碱性染料的亲和力较强;而细胞浆则相反,它含有碱性物质和酸性染料的亲和力较大。
巴氏染色液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对细胞进行多色性染色,细胞经染色后能清晰地显示细胞的结构,胞质透亮鲜丽,各种颗粒分明,细胞核染色质非常清楚,从而较容易发现异常细胞。
巴氏染色注意事项:
一、细胞核着色不佳
1、细胞核着色过浅:
(1)盐酸分化时间过长或苏木素染液时间过长。需要缩短分化时间或延长碱化时间;每日加入少量新鲜苏木素染液或重新配制苏木素液。
(2)在固定之前制片干燥。所以对巴氏染色的制片需要严格遵守湿固定的原则。
(3)自来水的PH值偏酸性。使用碱性溶液。
2、细胞核着色过深:
(1)盐酸溶液浓度不够。适当加入几滴盐酸以增加浓度。
(2)制片用高于95%以上浓度的酒精固定后可以出现染色过深。应用95%酒精固定。
二、细胞浆着色不佳
1、如果全片内胞浆都淡染,则需要延长染色时间或更换新液。
2、如果胞浆不分色,均为浅红色。制片在固定前干燥或制片被有大量球菌样细菌影响胞浆染色。此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染色时间能够部分纠正不分色状况。
3、胞浆染成灰色或紫色,是由于苏木素染色时间过长或盐酸分化不佳。经过褪色后重新苏木素可以纠正。
4、由于标本的不同,同样配方的EA染液可造成偏蓝、偏绿和偏红,对不同的标本应该使用不同的EA染液。一般认为,EA36和EA50用于妇科标本,而EA65或改良EA用于非妇科标本。
5、胞浆不分色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EA染液的PH值不恰当所致。如染色为红色,可以加少许磷钨酸溶液纠正;如染色均为蓝色或绿色,可以加少许饱和碳酸锂溶液纠正。对于改良EA染液,每100ml染液加入2ml冰醋酸后染色效果更佳;染液使用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