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辞旧迎新方法有哪些

辞旧迎新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0-02 16:51:32

Ⅰ 古人拜年方式有何讲究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的传统由来已久。关于古人为什么要拜年,其中有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年”兽每逢腊月三十晚上,看到人间热闹非凡,就会窜到村子里,吞噬牲畜和百姓。人们为了对付它,就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整个晚上都不能入睡。“年”兽在饱餐肉食之后,一般在天亮之后就回去了。这时候在家里憋屈了一晚上的人们,就会打开门,挨家挨户问个好,看看谁家有没有什么损失,相互作揖道喜,互相祝贺又躲过了“年”兽的迫害,可以有新的一年的平安。这就是“拜年”的由来。

Ⅱ 哪几种拜年的方式有

1、上门拜年

这种方式适合于左邻右舍、亲戚、特别要好的朋友等,乡村地区尤为合适,对于城市中互不认识的小区邻居可以增进交流、促进邻里情感,春节期间大家相互走动、拜年、聚一聚是很惬意的事。

2、电话拜年

这种方式适合于老者、长辈、领导等,用电话拜年,不仅表示尊重,能够听见声音,显得亲切,对于在千里之外的亲人用电话拜年显得尤为合适、亲切。

3、短信拜年

这种方式适合于与年龄、经历相仿的朋友、同事、同学等,很多朋友的拜年短信几乎是一致,这样就显得乏味,简短质朴真诚的原创拜年祝福显得更具有意义。

4、网上拜年

这种方式适合于经常上网的朋友,和网友、同事、同学,可利用网络和微博等、留言、评论表达祝福,给好友发个邮件、留言等即快捷简便又温馨。

(2)辞旧迎新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互相拜年原因: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Ⅲ 传说中人们驱赶年的两个办法是什么

传说中人们驱赶年的两个办法是贴红字和放鞭炮。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春节。



春节的其他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受了树影移动与山崖上滴泉的启发,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漏壶,用来测定时间,于是便有了万年历。据说春节是由万年青年创制的万年历而来。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Ⅳ 辞旧迎新用什么方式最有意思收到什么礼物最惊喜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圣诞节”这个西方国家的大节日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生活里扎下了根。送什么圣诞礼物也成为一年一度最让人头疼的事情。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个性礼品——个性拼图。我想对于拼图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吧,小时候大家应该都有玩过拼图游戏。拼图到目前已经有两百多年的文化历史了,并且一直深受 大人和孩子的青眯。而我现在说的个性拼图是可以用自己的照片订做的。你是否想过给你自己或者给自己心爱的人DIY一份拼图呢? 用自己的照片做拼图,送心意的浪漫礼物!实现儿时的梦想,让自己成为拼图的主角吧! 拼图就是人生,把许多的碎片拼合成完整的记忆,拼的是时间的轮回,是成长的历程, 是甜蜜的回忆,是思念的感触,是用心的礼物,是最特别的礼物…… 做一幅属于自己的拼图,给她一份惊喜,给自己一份惊奇,一份最珍贵最特别的礼物,一份最浪漫的爱情。 只要你有自己喜欢的照片或图片,我们都可以制作成拼图,独一无二,永不褪色!拼着的点点滴滴都是美好的回忆!是送给亲人和朋友最好的礼物!圣诞狂欢心动方案 想好怎么过这个洋味十足的节日了吗?如果你还没有成型的plan(计划)的话,不妨看看我们的提议。无论是自由惬意地驱车郊游、热情洋溢的圣诞PARTY、还是浪漫温馨的烛光晚餐……样样可都是让人心动神往哟! 驱车郊游―――享受自然 一提起圣诞,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郊外一望无际的银色世界,飞奔的马车,悦耳的马铃儿声,伴随着清脆的《铃儿响叮当》的歌声前行。这幅如诗般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人们在羡慕之余不禁慨叹这天与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如今,这样的画面已不再是望尘莫及的遐想。逢圣诞之际,约几位品性相投的好友驱车郊游,远离都市的喧嚣,尽情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将生活的烦恼、工作的压力、学习的劳苦统统抛到脑后,让禁锢已久的心情随着歌声飞扬。 如果能提前准备一点野餐的必备之物,那就更加惬意了。新朋老友共叙情谊,举杯换盏辞旧迎新,那份温馨和浪漫更不是用语言所能够表达。 圣诞PARTY―――张扬个性 圣诞PARTY是圣诞节中的重头好戏。由于目前住房等条件的限制,能够在家开PARTY的人还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喜欢参加酒店或迪吧组织的活动。因为这种活动的筹备更加到位,从活动的策划,到环境的布置,还有活动项目的安排都面面俱到,你只需约上几位好友去尽情享受就行了。 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参加这样的大型圣诞PARTY,你一定要穿上自己平日最漂亮的服装;如果有晚礼服或者旗袍的话,那就更好了。要知道,服装是交际场合的无声语言,身着富丽的晚礼服是赢得他人尊重和好感最简洁而行之有效的方式。脱下穿久了的职业装,尽情展现一下自己的妩媚与高雅吧,在如梦似幻的灯光之下,你一定会让朋友们刮目相看的。你还可借此机会大胆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尝试一下平日里不敢运用的色彩,做一个极尽夸张、张扬个性的发型,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魅力原来远不止于此。 烛光晚餐―――体味浪漫 在平安夜里与相爱的人一起共进烛光晚餐,实在是再浪漫不过的事了。摇曳的烛光,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衬托着爱人的哝哝细语,那分缱绻与缠绵将爱意展现得淋漓尽致。你可以选择一间环境典雅的西餐屋,去那里体味一下西餐的新鲜与雅致,在刀叉之中比较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你也可以选择典型的中式大餐,于色、香、味之中领略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你还可以到富有情致的咖啡屋小憩,品味一下平日里难得的悠闲和雅致。相信这样的圣诞大餐会让你一生难以忘怀。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您,赴这样的烛光晚餐,男士一定得西服领带穿戴整齐,千万不敢蓬头垢面,一身的龌龊,而破坏了情调。 保龄较量―――展现英姿 平日里为工作而奔波的上班族是难得有时间活动一下身体的,那就不妨借圣诞节的机会好好舒展一下自己的筋骨,到保龄球馆里一展身手。你可以邀几位朋友同行,在保龄球馆里好好较量一番,体会一下运动健儿奋力搏杀的豪气,也给节日的温馨增添一分英姿。但一定要记住了,去打保龄可千万不能西装革履,长裙飘曳的,自己活动起来不方便不说,让别人看到也会耻笑你的服装文化如此贫乏。 街头漫步―――感受圣诞 如果你还从来没有过过圣诞节的话,那就不妨在平安夜或圣诞夜里携家人到大街上走走,看看,去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看看商场里手拿圣诞礼物的圣诞老人;看看街头缀满点点星光的圣诞树;看看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的大街
谢谢采纳!

Ⅳ 拜年的方式有哪些

口头问好,手上作揖,半鞠躬,磕头等等。

现在由于通讯方便,可以手机,短信,信件,邮箱,qq,等等。

如果你想新奇的,什么亲吻,拥抱,随便问候方式都不是不可以,只要嘴上说,过年好就行了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是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网络(MSN、MAIL、电子贺卡),利用休闲网络游戏
2.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这是最重要的阿~)!合家欢乐!财源广进!

Ⅵ 辞旧迎新介绍几个学习复习小方法

复习小窍门

1、 睡前醒后是记忆的黄金时段,这个时间段做机械记忆类复习最佳。
2、对于复习内容较多时,在复习时先列提纲、总结大意去记忆。然后再细化,这样记得就快。
3、在复习时应理解地记忆所要记忆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复习记忆效果最好。
4、在复习时要培养对所记忆的内容感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往往记得住,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把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和有趣的事件联系起来。
5、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容易发生遗忘 在学习时要注意文理学科交替学习、不同学科交替学习。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修整。
6、 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段来学习,以便增加多个开头与结尾,增强记忆效率。
7 、用脑过度,记忆效率低,因此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一般来说每学习一个小时左右就要做一些保健操来放松一下。
8、要随身携带学习卡片,做到每一点闲暇的时间都在复习。另外,给同学讲题也是一次很好的复习机会。

Ⅶ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如下:

1、风俗由来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2、寓意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寓意新的一年和和美美,阖家幸福,吉祥安康。

常见的春节拜年方法

一、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二、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三、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四、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五、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Ⅷ 拜年方式有哪些

一、古代

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向天地诸神及逝去的祖先拜年。正月初一起床后,要先在堂屋供桌的显要位置摆好逝去祖先的遗像,摆好供品,上香明烛,向祖先及各路神仙磕头并三叩首。所以,即使路上已经见面,也要亲自登门到各家的供桌前给祖先拜年。

另一项是晚辈向还健在的长辈拜年。通常是先向逝去的祖先叩拜,然后再向活着的长辈叩拜,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快乐、身体永远健康等内容。

拜过长辈和本家祖先,关系要好的街坊邻居要互相登门拜访,一起追忆如烟往事,共同憧憬即将到来的好日子。街坊邻居间的这种串门式拜年,主家一般不招待。而在过去,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而且酒肉异常丰盛。

二、现代

1、贺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贺年卡是很多人首选的拜年方式,尤其以学生居多。卡通的、立体的或者带音乐的,小小的贺卡能够变幻出许多不同的花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拜年方式层出不穷,当年的“流行元素”小贺卡已经渐渐退出了拜年市场。

2、电话

虽然通讯手段日益发达,可还是会有许多人选择打电话拜年。

3、电子红包

发短信拜年,一下子能发给几十个上百人,既省心又省力。

4、新媒体

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录一段自己的语言发给好朋友,既能显出“个性化”的温情,又避免了不知何时挂电话的尴尬。此外新媒体走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价格上划算,几乎“零成本”,这些都让短信的地位“每况愈下” 。

此外,电子红包逐渐成春节拜年新方式,只需要准备一张银行卡,绑定在微信、QQ、支付宝等软件上面,也不用跑去银行取钱,也不需要去买红包,简单快捷。

(8)辞旧迎新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内容

整个新春(正月初一至十四)内也可以拜年。华人传统上避开年初三。这是因为习俗中年初三为“赤口”,不宜拜年。华人、越南人、朝鲜人拜年时需要带备礼物,现代华人的礼物通常是盒装糖果、饼干等食品。

拜年双方见面一定要先说祝贺的话,广东人、香港人习惯先讲“恭喜发财”,然后再说其他祝福语。之后长辈会向后辈派利市(红包),主人家亦会预备全盒以招呼客人。

拜年常见的活动则是一些传统桌上游戏,例如打麻将、鱼虾蟹、状元筹、升官图等,有些具有赌博成分的活动,以希望发新年财,但都是以联络感情及娱乐为主,一般不会过于计较胜负。现代也有玩扑克牌等西方传入或其他新兴桌上游戏。等在晚饭时间则会一同享用贺年菜式。

Ⅸ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方式各有不同,大家都知道哪些地方的习俗呢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老北京会有春节庙会,东北吃饺子放硬币,云南贴春联要唱歌,江苏除夕夜的时候在饭里面放荸荠元宝……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尽相同!在安徽,除夕的年夜饭是非常丰盛的,而且在吃饭前需要先放鞭炮。吃完饭之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边聊天,直到天亮,这就是守岁。

在海南,春节叫做年,有些地方初一是要吃素的,不能够杀生,他们称这个叫排年,初二才能够见酒肉。

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地方的习俗都不太一样,目前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如果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哟!

Ⅹ 拜年的方式

原来有很多礼俗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习俗始于古代,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古时又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贺年是平辈相互施礼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解放前,好多地方还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礼俗:无论在道路巷陌,还是家里屋外,只要遇到长辈,就要跪下来磕头拜年。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但拜年很有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乃拜年的第一要素。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礼物也应得体。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近年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礼物还应讲究卫生,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此外还应注意节俭。比如,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恋人、同事等,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拜年时,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纵然平日有所积怨,亦不应提起,至于聊侃时不谈粗俗之事,不讲无聊低级话语,就更是常识、常理了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阅读全文

与辞旧迎新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5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60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8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9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9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7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6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100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4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7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7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4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2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7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5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6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4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5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