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古代烧火方法分别是哪些

古代烧火方法分别是哪些

发布时间:2022-09-27 10:25:02

① 古代人做饭用什么生火啊

古代人做饭用火镰生火。

火镰是一种比较久远的取火器物,由于打造时把形状做成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名。

火镰基本由三部分组成。

1、火石:

通常指燧石,若无燧石也可用鹅卵石充当,鹅卵石一般产自河滩,经过河水冲刷并于石头间相互碰撞、摩擦留下的质底比较坚硬,并在高速撞击时能产生火花的石头。也有从山里直接开采出来的,它的纯度比较高,所含成份和现代的火石相同。

2、火绒:

就是艾蒿的嫩叶。一种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在春夏之末将其叶片采摘凉干或阴干后用手揉成絮状待用。因艾蒿自身具有抗菌、防霉、防虫、镇咳祛痰的功效。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居家常备艾,老少常无患”以禳毒气的习俗,因此先人们把它做为点烟的火引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3、火钢:

大众化的就用一小块硬度不太强的普通钢条,经热处理及打造成弯弯的镰刀形状成为火镰的主件。

(1)古代烧火方法分别是哪些扩展阅读:

火镰具体诞生的时代,已不可考,至宋代火药被发明,火镰的使用价值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一些火器也须借助火镰击发。

明末清初,烟草传入中国,火镰更是成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不仅家居必备,还增加了随身携带、随时取用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火镰,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增添了大量个性化的设计。

如火镰的体量大小,敲击火石的朝向,都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习惯喜好定制。普通的火镰,除刀刃部分外都会用皮革包裹起来,方便使用者持握,敲击取火,顶端的位置还设有系绳的孔扣,可用绳子悬挂在身上或装入特制的荷包中。

而一些世族贵胄、富商大贾为了彰显身份和富贵,用金银或白铜制作火镰的持把,上面雕饰各种吉祥图案,或者镶嵌玛瑙、红珊瑚、绿松石之类的宝石,使之炫目耀眼。

一些悬系火镰的绳带,也是用银子打造连缀而成,极显奢华之气。在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当中,火镰于实用性之外,还有着身份道具的作用。

② 古代人咋点火

最早是天火,雷劈啊什么的把树木点燃了,留取火种。
然后是钻木取火,再后就是用火折子保存火种了,这样就能源源不不断了。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用火(源火应该也是天火或者钻出来的)点燃后再把它吹灭,这时候虽然没有火苗但能看到红色的亮点在隐隐的燃烧,就象灰烬中的余火 ,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需要点火时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复燃,不过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气量要大。

③ 古人的取火方法有几种

古人取火的方法有火折子取火、火石取火、钻木取火,自然起火。其中钻木取火最为久远,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原料的本身较为粗糙,在摩擦时,摩擦力较大会产生热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温度很高,是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火焰分为焰心、中焰和外焰,温度由内到外依次升高,蓝色的火焰温度最高。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火失控时,常常称作失火或火灾,危害非常大,森林火灾尤其如此。

④ 古代人怎么生火

古人一般采用阳燧和打火石来生火。

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时期,中国人其实就已经用上“打火机”了,而且古人这种打火机的原理还是光学原理,这种神秘而又神奇的点火工具叫阳燧,这东西在古书上早就有记载,比如在《周礼注》中就写:“阳燧取火、鉴镜取水,莽草熏鱼....”。

这里面提到的阳燧就是一种取火工具,还不只是一处有记载,《考工记》写:“今司宰有阳燧,形如圆镜,以取明火”。但光是有记载我们很难知道阳燧到底长什么样,所幸,在河南陕县就出土了一件阳燧,如今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件阳燧是一个圆盘形,中间是个内凹的铜镜,我们小时候用过放大镜点火,不过古代的阳燧使用的原理可和放大镜不一样,它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古人在铜盘中间弄出一个凹面,再把里面给磨光,这样光在反射的时候能够聚焦在一个点上。

这个点如果射在易燃物上,就可以很快点着火了,但这种高级货一般都是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用,而且使用条件比较苛刻,必须是大太阳天,如果仅仅依靠这个生火,可能阴天就没法做饭了,所以古人把它弄成装饰品,太阳大的时候可以生生火,阴天还可以是家里的装饰品,一举两得。

民间普遍生火的工具还是石燧以及钻木取火,其实这两种生火方式人类已经使用了上万年了,所以古代普遍用这两种方式也很正常,但是这两种取火方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容易找到易燃物。

生火是一件每天都要干的事,如果每次生火都要找易燃物而浪费大半天的时间,这实在是不值得,于是为了方便起见,古人就在易燃物这上面费了很大功夫。

在明朝《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了古人是如何制作点火用的易燃物:“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枇蚧仆磕酒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业”,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火柴。

古人把松木(松木有油脂易燃)削成薄如纸的薄片,“枇蚧”是一种小虫,它的翅膀上含有蜡,很容易燃烧,古人把松木和枇蚧的翅膀制成火烛,当要使用的时候用石燧点一下,再吹几口气,就可以把火花转换成火苗,就可以用来点火了。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的时候,北齐被灭,王室被灭之后,那些妃子就四处逃散,这些妃子养尊处优习惯了,根本没有能力在社会上存活,于是她们就依靠制造火烛为生,《南村辍耕录》的作者陶宗仪也是厉害。

他一个元末的文人,竟然能够考察到北齐后宫妃子们的事迹,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文人啊,他虽然留下了很多文献,可却终身没能谋得一官半职,只能说可能他的研究方向不符合主流价值观。

在这段记载里,陶宗仪很详细地记载了这些妃子们的生活,并说“发烛即今之取灯,利亦微矣”,陶宗仪当时认为,北齐妃子所做的发烛就是明代的取灯,利甚微,不过在北周时期,这可不一定,毕竟相隔太久,不过能赚到的钱也肯定不会太多。

“发烛”发展到明代就已经很成熟了,在市场上普通百姓都可以买到这种简易火柴,也就是明朝人说的“取灯”,要使用的时候用石燧打出一点火花,生火就快很多了,然而光是这种简易火柴的普及,中国人就花了上千年,可见在古代,我们的文明发展得十分缓慢。

可这种火柴还是太麻烦了,毕竟想要把石燧的火花弄到火烛上,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在明朝时就有人发明出了更加便捷的火柴,当时火药和硫磺已经普及,有人就把细小的松木条浸泡在硫磺里,晒干之后做成火寸条来售卖,这和现在的火柴已经非常相似了。

只要有一点火花,这种火寸条就能快速点燃,并且冒出明火,但是非常可惜,这种火寸条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很快就消亡在历史当中,后来西方人也是发现了这一秘密,用硫磺制成简易火柴,到了18世纪末,西方人在上面涂抹了黄磷,只要一摩擦就能生火,至此,火柴诞生,人类的生火文明又前进了一步。

(4)古代烧火方法分别是哪些扩展阅读:

火折子的历史:

火折子是古代很了不起的发明。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位宫女发明了它,后来经过不断的完善,就变成了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火折子。火折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它是由纸卷制作而成。

人们将纸卷紧紧的卷在一起,然后点燃,点燃之后又马上将其吹灭,只保留中间那点红红的火芯,再用盖子盖上。等到晚上需要的时候,便把盖子打开晃一晃或者吹一吹,火折子便点燃了。

其中的原理是这样的:人们在制作的火折子的时候,故意先将其点燃在吹熄,就是要在火折子里面保存火种,吹熄之后的火折子其实一直都在燃烧,只不过因为氧气很少燃烧非常缓慢。

等到了使用的时候,将盖子揭开,往里面猛烈吹气,随着氧气的大量进入,火折子便猛烈燃烧起来,于是火便出来了!从火折子这项发明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火折子因为体积小,便于携带,很受大众的喜爱,尤其是夜晚外出,火折子基本是人手一个。在军队里,火折子也是必配之物。因为军队行进的地方往往都是人烟罕至,有了火折子,到哪都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后来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看到火折子,也是啧啧称奇,后来还特地将其带回欧洲,大大促进了欧洲“洋火”的发展。而这项发明在中国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随着西洋火柴进入中国,才慢慢淡出人们视线。

⑤ 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点火的

第一种:古典式钻木取火法 这是被了解得最广泛,但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种方法。 首先,找到合适的木材做钻板,干燥的白杨、柳树等等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它们的质地较软。再找到合适的树枝做钻头,相对较硬一些就可以,条件不像钻板一般苛刻。然后,把钻板边缘钻出倒“V”形的小槽。 最后,在钻板下放入一个易燃的火绒或者枯树叶,然后双手用力钻动,直到钻出火来为止。 第二种:双人经典钻木法 其他步骤跟第一种方法相同,不同的是这次是两个人合作。一个人用带凹槽的木头盖子把钻轴固定在钻板上,另一个人用摩擦力较大的绳子或藤条在钻轴上缠几圈,然后快速来回拉动。这种双人合作的效率比第一种强得多。 第三种:简易刨子取火法 将软质木板挖一长槽,槽的前方放置易燃火绒,用较硬木条向前推动,直到火星将火绒点燃。 第四种:易洛魁族式取火法 由易洛魁族发明的这个装置取火效率相当高。钻轴的一端用两根绳子缠绕,绳子的另一端分固定在一个硬质横板上。钻轴的中间部位用一个硬质木轮做加速器。 当把绳子缠好后用力向下压横板,就能使钻轴产生极快的转速,然后钻出火花。 第五种:弓弦钻木法 同第二种双人钻木法类似,只不过可由一人完成。 钻轴上方同样覆盖一个有凹槽的盖子,然后用弓弦样子的工具快速拉动。 第六种:穴居时代的经典火种保留法 无论是用钻木取火还是其他的什么方法,都需要一个适当的介质配合火的燃烧。当周围环境非常潮湿时,一般的材料很难燃着。 用干燥的材料盘成鸟巢形状,中间部分掏空,尽量保持松软,然后垫上一层火绒。这样即使在潮湿的天气也能让它遇火星便燃着。 第七种:火石取火法 这种就没什么科技含量了,用打火石打击硬质的材料,比如钢刀、花岗岩等等。 火石的上面垫上易燃的火绒或是已烧焦的布料,打击便燃着。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越是有棱角的石头打击火石效果越好,当一块硬石边缘太圆滑时,需要把它在大石上摔碎,这样就能现出尖锐的棱角。别忘加分啊!!嘿嘿~~

⑥ 古时候人们用什么点火呀

第一种:古典式钻木取火法

这是被了解得最广泛,但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种方法。

首先,找到合适的木材做钻板,干燥的白杨、柳树等等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它们的质地较软。再找到合适的树枝做钻头,相对较硬一些就可以,条件不像钻板一般苛刻。然后,把钻板边缘钻出倒“V”形的小槽。

最后,在钻板下放入一个易燃的火绒或者枯树叶,然后双手用力钻动,直到钻出火来为止。

第二种:双人经典钻木法

其他步骤跟第一种方法相同,不同的是这次是两个人合作。一个人用带凹槽的木头盖子把钻轴固定在钻板上,另一个人用摩擦力较大的绳子或藤条在钻轴上缠几圈,然后快速来回拉动。这种双人合作的效率比第一种强得多。

第三种:简易刨子取火法

将软质木板挖一长槽,槽的前方放置易燃火绒,用较硬木条向前推动,直到火星将火绒点燃。

第四种:易洛魁族式取火法

由易洛魁族发明的这个装置取火效率相当高。钻轴的一端用两根绳子缠绕,绳子的另一端分固定在一个硬质横板上。钻轴的中间部位用一个硬质木轮做加速器。

当把绳子缠好后用力向下压横板,就能使钻轴产生极快的转速,然后钻出火花。

第五种:弓弦钻木法

同第二种双人钻木法类似,只不过可由一人完成。

钻轴上方同样覆盖一个有凹槽的盖子,然后用弓弦样子的工具快速拉动。

第六种:穴居时代的经典火种保留法

无论是用钻木取火还是其他的什么方法,都需要一个适当的介质配合火的燃烧。当周围环境非常潮湿时,一般的材料很难燃着。

用干燥的材料盘成鸟巢形状,中间部分掏空,尽量保持松软,然后垫上一层火绒。这样即使在潮湿的天气也能让它遇火星便燃着。

第七种:火石取火法

这种就没什么科技含量了,用打火石打击硬质的材料,比如钢刀、花岗岩等等。

火石的上面垫上易燃的火绒或是已烧焦的布料,打击便燃着。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越是有棱角的石头打击火石效果越好,当一块硬石边缘太圆滑时,需要把它在大石上摔碎,这样就能现出尖锐的棱角。
别忘加分啊!!嘿嘿~~

⑦ 古代人如何起火

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取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⑧ 明清时期没有火柴,人们是怎么点火的谢谢

1、钻木取火

倘若火柴受潮,或没有火柴、打火机,仍然有很多办法取火,但没有一个办法是容易的。无论是用何种方法取火,首先要准备引火物。 森林中的杂草、落叶、鸟巢、鼠窝、针叶松的干果、松树的树脂、羽毛、干了的动物烘和苔藓,以及布头,棉花等等都可以。

2、击石取火

是人类最早的取火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制作石器时迸发出火花的现象的启发。我们可以找一块坚硬的石头做为“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钢铁向下敲击“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火物上。当引火物开始冒烟时,缓缓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

如果“火石”打不出火来,可另外寻找一块石头再试。当然并不是任何一块石头都能点燃引火物,石头击出的火花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和持续时间才能点燃引火物。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用黄铁矿打击火燧石而产生的火花可以取火。

3、弓钻取火

用强韧的树枝或竹片绑上鞋带、绳子或皮带,做成一个弓子。在弓上缠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块硬木上迅速地旋转。这样会钻出黑粉末,最后这些黑粉末冒烟而生出火花,点燃引火物。在平坦的木板上摩擦玻璃片,也能生热发火。待剧烈摩擦时,将引火物吹燃。

4、藤条取火

找一根干的树干,一头劈开,并用东西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藤条穿在引火物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地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还可用两块软质的木头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垫以棕榈树皮或椰子叶底部的干燥物作引火物。

(8)古代烧火方法分别是哪些扩展阅读:

人工取火的意义:

由于人类终于掌握了驾御火的自由,进而才能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并且,正是由于火的利用,人类才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化学知识。人工取火的发明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人工取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⑨ 古代人用什么烧火

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⑩ 中国古代是如何生火的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

到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

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

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10)古代烧火方法分别是哪些扩展阅读

生火最重要的两件材料是火种和引火物,后者主要是干燥、蓬松的植物纤维或绒毛,比如棉絮、椰子壳纤维或是蒲绒,而前者一般是利用摩擦生热的原理获得的。贝尔·格里尔斯在节目中演示了几乎所有的人工摩擦取火的方法,包括钻木取火、火犁、火锯和火弓。

其中相对简单又便于实现的是火犁法,这是太平洋地区常见的一种取火方法,利用硬木棒的一端在木质底座上的槽内进行持续快速磨擦,直至集聚的热量将槽内的木屑点燃,然后将燃着的木屑放入堆集在槽前端的引火物中,小心地吹旺直到燃起火苗。

然后依次加上细柴、粗柴和整块的树段,最后就可以得到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效率最高的是印第安人常用的火弓,可以节省80%的体力,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技巧,设备也比较复杂,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钻火板,一是钻竿、弓木和绳子的组合。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火锯,将一段粗干树段一头劈开,再用石块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木棍或藤条穿入,将树段固定,迅速地抽动木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

不管是哪种方法,取火时都不是仅靠蛮力的,关键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并不失时机地吹气输氧,才能使肉眼看不见的火星蔓延起来。

阅读全文

与古代烧火方法分别是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冻干燕窝的食用方法 浏览:97
成都中风锻炼小方法 浏览:293
五星红旗怎么折的方法 浏览:762
成年人经常磨牙解决方法 浏览:320
预制剪力墙结构钢筋连接方法 浏览:312
儿童远视训练方法 浏览:23
练字的技巧与方法视频 浏览:237
塑料模具研究方法 浏览:780
系蝴蝶结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481
高中检测氨水的方法和现象 浏览:289
法压壶的使用方法 浏览:130
环境检测水质分析方法 浏览:225
眼镜片卡槽拉丝与镜架安装方法 浏览:462
有什么方法可以矫正近视眼 浏览:543
亿万台电脑列数字说明方法 浏览:38
初中生高考题解决方法 浏览:443
特殊测量技术方法特点 浏览:543
用化学方法鉴别真金和假金子黄铜 浏览:9
羊五号病怎么治疗土方法 浏览:486
增强手指肌力的训练方法 浏览: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