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有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制,察举制和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世卿世禄制
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2.按军功授爵制
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察举制和征辟制
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4.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
5.科举制
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1)唐代选拔官员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B. 唐代科举考试方法有几种
科举制度源于隋代,兴盛于唐代,它是唐朝选拔官吏的极重要的手段。因之,作为科举应试的方法,在唐代也就有了比较空前完善的发展。表现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考生只要熟读经文和各类注释文字就能回答,它一般有两种形式,如果考生用笔来回答问题,就称之为“墨义”,若以口来回答就称为“口义”。
“帖经”、“墨义”由于简便易行,一般在应试时常常要问三五十条,更甚者问至一百条之多方可通过。
“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因为各科去选的最后裁决,差不多都是看重策问,所以它显得非常重要。简单说来,策问的方法就是主考设题指事,由考生作文章,题目的范围一般有人事政治,称为方略策和时务策等。
“诗赋”是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即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当时称“帖诗”。后来在进士科的考试偏重诗赋,往往发生帖经不及格,如果诗赋好也可以通过。从客观上来说,这种应试方法对唐代诗赋的兴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偏重熟记,有的侧重议论,诗赋又重文采。在使用方法上具有灵活性,在考试中参互运用,既可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唐代科举考试中把这些方法制度化、固定化,是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好方法,有其合理的因素。
C. 唐朝选拔官吏的途径有哪些
唐代官吏选拔的途径有三种,即门荫,杂色入流和科举。
唐朝对门荫入仕有严格的规定:一是有封爵者可由子孙承袭;二是皇亲可按关系的亲疏叙阶授官;三是散官,职事官三品以上的曾孙,五品以上的子孙,二品勋官的儿子可以资荫入仕。门荫如仕可通过学馆入仕和直接以门荫入仕。通过学馆就是充当弘文管,崇文馆(三品以上子孙)或国子学,太学(五品以上子孙)的学生,学成后通过考试入仕途。 直接以门荫入仕则需要先充当千牛和三卫(皇帝或太子的侍卫),期满后兵部考试合格,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授官。
杂色入流主要有品子,勋官和流外入流。品子由文武六品以下,勋官三品一下五品以上的成年子充任。需轮流到三品以上亲贵的家中担任侍从或缴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经兵部简试,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即可授官。 勋官需轮流番上服役,供京城诸司和各州驱使,不服役这需缴纳课钱,服役或纳钱期满,经兵部考试合格,可授予散官。
科举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秀才科为最高科等,主要考试国家策略,但因为难度太高考生视为畏途,故很快就被废绝了。 明经主要靠儒家经典。进士主要考帖经,杂文和对策。明法考试律法。明书考试《说文》和《字林》,并要通训诂。明算考试算经。只需考试合格一科就获得相应的称号,譬如进士科考试合格就称为进士及第,明经科考试合格就称为明经及第,不过这仅是个称号,要想做官,还需到吏部参加铨选,经过体貌,言辞,书法,判决书四项铨试,再结合各项规定,才能授官。
D. 唐代有哪些官吏选拔方式
唐代官吏的选拔方式主要有科举?门荫和入流?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门荫是指因父祖为高官,子孙无须经过考试而直接取得做官的资格?
入流就是流外官员经过考铨,升职为流内官员?其中科举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通过考试取得做官的身份,就获得了进一步考官的机会,经过吏部的考试,最后真正成官?
唐代任官考试由吏部负责,并以身言书判四项为考试内容?笔试?口试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并综合考察官员的品德?才能?勤劳等诸多方面,予以评定品级,并最后正式委任?
在科举选拔官员的基础上,唐代又对官吏的功过?品行和才能等规定了一套考核制度,定期对官吏进行考核评定,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官吏进行升降赏罚?一是考课制度,二是奖惩制度?
“考课”就是考核政事的优良得失和考核官员的功过善恶?唐朝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每年都需经过一定的考课,称为小考;每隔三五年,又举行一次大考?对官吏的考课工作是由尚书省的吏部主管,且具有严格的标准和具体的内容,最后评定上?中?下3等9个级,依据不同等级予以不同程度的奖惩?
奖惩制度是以考课为基础的?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且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考课列于中等以上的官吏,在政治上可以升官,在经济上可以加禄;反之就要降级罚禄,情节严重的,甚至要受到罢官的处分?
E. 唐朝时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唐朝官员的具体选拔途径有三种“门荫”,“杂色入流”和“科举”。
“门荫”,也就是传统的世袭制度。皇亲,高官子弟可以直接世袭祖辈的爵位,勋位。五品以上高官子孙可以直接以荫入仕,它是唐朝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杂色入流”主要是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孙,通过轮流担任三品以上亲贵的侍从,亲事,帐内,或交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再通过“铨试”,授予官职。“杂色入流”是唐朝低级官员乃至中级官员的选拔方法。
“科举”,考试制度。
F. 唐朝人才选拔制度
唐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可唐朝的选才标准却有点怪,唐时的《选举志》提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一曰身,即体貌丰伟;二曰言,即言辞辩正;三曰书,即楷法遒美;四曰判,即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第一是看长相,第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看书法,第四才是看文章。
以这样的标准选人,一定会让一些有才而貌陋者落选,其实,这四条标准也确使一些有才无貌者吃了大亏,留下名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晚唐着名诗人罗隐,大概就属于这类吃亏者。
据《南部新书》记载,罗隐虽然诗写得好,可其长相却相当困难,因此屡试不第,到底长相困难到何种程度呢?书中举出一例:斯时,罗隐诗之大名,不但在市井中流传,同时也传入闺阁之中,曾经当过宰相的郑畋,有个小女儿就非常喜欢罗隐的诗,甚至喜欢到了想嫁给他的程度。
而郑畋却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对女儿的天真想法,既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而是在一次罗隐前来拜访时,让女儿隔着帘子观察自己的偶像,这次隔帘观察的结果,如同时下网恋的“见光死”一样,从此以后,郑小姐就不再读罗隐的诗了,更不要说想要嫁给他这一回事了。
正因为罗隐貌陋如斯,以唐朝的选人标准,就难怪罗隐会屡试不第了,以这样的选人标准,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才华横溢而相貌丑陋的钟馗,为何会在殿试不中后,触柱身亡了,也就能够理解,何以诗圣杜甫也会屡举进士不第,可能就与诗圣的体貌不够丰伟有关,因为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诗圣的体貌特征,只好在此妄言猜度了。
以这样“四项基本原则”的标准选人,是不是唐朝的官员就应当个个俊朗、人人轩昂了?当然不是!
从《新唐书》中可以知道,也有官员长相如鬼的,譬如,中唐时的卢杞就是这样相貌如鬼的人。
G. 想问一下唐朝的官员选拔制度的具体执行步骤
选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举,
另一种是门荫。科举即“分科举士”
,
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
武举。
除科举举制外,还有“门荫”和“入流”
。
所谓“门荫”
,
是
指“因父祖为高宫,
子孙因而可通过父祖的荫庇,
凭借先辈的
官资以荫得官;
”即无须经过考试而直接取得做官的资格。所
谓“入流”
,
就是“流外官经过考铨,升职为流内官”
。
(二)官
吏的任用
科举考试中第者,只是通过考试取得做官的身份,
获得进一步考官的机会,是充任官吏的后备军,但还不就是
官,取得做官资格后,还必须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真正成
官。
唐代任官考试由吏部负责,并以身、言、书、判四项
为考试内容。笔试、口试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并综合考
察官员的品德、才能、勤劳等诸多方面,予以评定品级,并
最后正式委任。
唐代官吏的考核、奖惩制度
在科举选拔官
员的基础上,唐代又对官吏的功过、品行和才能等规定了一
套考核制度,定期对官吏进行考核评定,并根据考核结果对
官吏进行升降赏罚。
(一)
考课制度
所谓“考课”
,
即是指“考
核政事的优良得失和考核官员的功过善恶”
。
其包含两种意
义:
“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
任职资格创锟咨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_工作效率倍增
广告 10余年任职资格服务经验_特色服务包括人力资源咨询,股权激励咨询,薪酬绩效咨询, 查看详情 >
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
划进行督课”
。
唐朝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每年都需经过一
定的考课,称为小考;每隔三至五年,又举行一次大考。对
官吏的考课工作是由尚书省的吏部主管,且具有严格的标准
和具体的内容。
考课的标准分为“四善”和“二十七最”
。
根据善、
最,评定上、中、下三等及九级,最后依据不同级别予以不
同程度的奖惩。
(二)奖惩制度
唐代对于官吏的奖惩,一
般是以考课为基础的。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
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
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凡在考课时,列于中
等以上的官吏,在政治上可以升官,在经济上可以加禄;反
之,若列于中等以下的官吏,就要降级罚禄,情节严重的,
甚至要受到罢官的处分。
这些赏罚规定在
《新唐书·百官志一》
有记载:
“中品以下,四考皆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
一阶;
一上下考,
进二阶……”由此可以看出对百官的升降赏
罚与对其的政绩评定等第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官吏的监督
制度
封建社会中的官吏监督制度,发展到唐代,已相当健
全和成熟,
唐代官吏监督制度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考核,
二是御史台,三是谏议制度。
唐代的“考课制度”即起到了对
百官进行监督的作用。通过定期对官吏的考核,对中央至地
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进行考
察,
并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
以此检验在职官员是否
历史文化展厅用笔中展览-中国展览馆工程一级资质
广告 设计/策划/多媒体/施工一站式服务商,专注历史文化展厅20年 查看详情 >
尽职尽责,评定其功过,保证官员依法行政,使国家政绩得
以保障。
御史台是独立于其他机构之外的专门的监察机关,
其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负责纠弹中央百官的行政违
法行为,并参与审理;殿院主要对朝廷上官员违反礼仪的行
为进行纠正,
以维护皇权;
察院则负责纠察地方的不法官员。
三院各有分工,互相配合,起到了对一切官僚进行全面监督
的作用,保证了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
率和质量,巩固中央统治。
同时,唐代行政法令上正式规
定有以谏议为专门职责的官员,其主要职责是对国家政策、
法令的执行情况,以及最高统治者执行政务的情况进行监
督,提出意见,或批评,甚至可直接对皇帝本人进行规谏。
唐代官吏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官员选任制度是整顿吏治的首
要环节。
官员是行政机关的基本构成单位,
行政官员的选任,
是吏治的首要环节,官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政绩的优
良得失。严格官员的选任制度,是提高和改善官僚队伍素质
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国家政绩得以保障的决定性因素。为了
规范官员选拔的管理,要保证官员素质,应建立严格官员选
任制度。
二是实行官员考核奖惩制度是吏治的关键环节。
官
员是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
其承担遵纪守法、
认真履行职责,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接受监督、
忠于职守,
勤勉尽责等义务,
同时,官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也享有获得工资报酬、享受
福利、接受嘉奖的权利。为确保国家事务得以有效实施,应
中国史学不朽着作,历史类北大核心,值得收藏!
广告 期刊论文发表不会怎么办?别担心~ 查看详情 >
结合具体岗位职责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定期对官员进行考
核,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
实绩。三是健全官员监督制度是保障国家法令、政策得以实
施的重要举措。官员是否尽了自己的职责,国家法令、政策
是否得以有效实施,国家政绩是否得到保障等,这些问题均
通过对官员的监督考察来实现。
通过健全官员监督制度,
对职官工作、功过表现以及国家法令、政策正确与否进行监
督,既督促了各级百官依法行政、尽职尽责,以达到选贤任
能、整顿官僚队伍,又保证了国家法令、政策的正确以及有
效实施,满足治国需要的目的。
国家对官吏的管理体制直
接影响着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是巩固统治的根本保障,因
此说,
唐代这一套较为健全的官吏选拔、
任用、
考核、
奖惩、
监督制度对今天的官员管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进
一步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以保障官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其
的监督,为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
高国家机关工作效能,保证国家业绩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