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岁小孩还流口水怎么办
小孩流口水,一般由以下因素所致: 1.口腔卫生不良:口腔里的温度和湿度最适合细菌的繁殖,牙缝和牙面上的食物残渣或糖类物质的积存,容易发生龋齿、牙周病。这些不良因素有刺激,可造成睡觉时流口水。 2.前牙畸形:这可能由于遗传因素造成后天不良习惯,如啃指甲、吐舌、咬铅笔头等,造成前牙畸形,睡觉流口水。 3.神经调节障碍: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所谓“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个例子。*/
❷ 3岁小孩还流口水怎么办
小儿流口水,书面语称为流涎,大多属正常生理现象。婴儿在4个月左右时,从吃母乳渐渐过渡到吃一些辅食,由于食物对神经、唾液腺的刺激会使口水分泌增多。至6至7个月时,婴儿乳牙萌出,刺激三叉神经也会增加口水分泌。加上小儿口腔容量小,不会吞咽、调节口腔内的口水,于是积储后会自然流出。随着月龄的增大及牙齿的逐渐萌出,流涎会自行中止,一般不需要治疗。
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流口水,则有可能是神经或内分泌方面发育不好,或口腔内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必须进行诊治。中医对小儿流涎症有独到的经验,这里介绍二则简便验方:
(1)淡菜20克,西瓜皮50克,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至150毫升,去渣,加入冰糖24克溶化,凉后即可随意服用。每日1至2剂,连服7至10日。
(2)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再与雪梨汁50毫升混合,每日服1次,连用7至10天。
婴儿的嘴很浅,无法调节口腔中的液体,巴巴尔就会出现。牙齿会脱落,口腔深度会增加。儿童和儿童会逐渐学会吞咽以调节多余的液体。这种巴巴尔现象在两三岁后逐渐消失。同时,家长应注意相应的母乳喂养,从三个月到三年,流涎是常见的,主要是正常的。广东省武警医院儿科医生解释说,Baba的原因很多,医学上称为Babar或唾液增多。
当孩子感冒或呼吸困难时,他经常通过嘴呼吸,这也会导致流口水。孩子也会因为大脑发育迟缓或内分泌系统疾病而流口水。此时,他们必须去儿科治疗。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应使用透明组织、软组织或纸巾清洁唾液。衣领和出口应经常更换和清洁。我们必须注意定期清洁,以免刺激宝宝。您可以为宝宝使用围嘴,并定期更换,以保持宝宝下巴干燥。
❹ 3岁的小孩还流口水怎么办
孩子较小时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的咀嚼能力和面部肌肉收缩能力都比较弱,以致嘴巴总是合不上,才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早期来说,这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如果到了两岁以后还是如此,则不但影响外观,还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说话和社交能力。 所以,家长应该从小就督促孩子进行口腔功能的锻炼。比如,在4个月到半岁开始吃米粉时,有意识地加强其吸、吮、吞、咽的能力,待孩子长牙后,就要尽量少给他吃流食,或煮得特别烂的食物,而要选择些稍硬的东西,来提高他的咀嚼能力。 到了两岁以后,家长也可以采取用吸管吸水喝,或吹气球的方式,来训练孩子的口腔肌肉收缩能力。吹气球时,家长可教他先合拢嘴巴,再慢慢嘟起腮,嘴处留出一个小孔吹气;当这个动作熟练后,再让他学会深吸气,并对准气球孔吹。这种反复的吸气和吹气,需要腮部不停地外鼓和收缩,进而促使口腔肌肉得到锻炼。当然,同样道理,吹笛子、吹泡泡等,也能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口腔肌肉,解决流口水问题。
❺ 3岁宝宝流口水特别厉害怎么办
小儿流口水,书面语称为流涎,大多属正常生理现象。
唾液分泌的调节一是靠口腔内局部刺激;二是靠神经中枢的反射。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因此唾液很少。至3月时唾液分泌渐增,而个别婴儿分泌能力较强,会流口水。至6至7个月时,婴儿乳牙萌出,刺激三叉神经也会增加口水分泌,加上小儿口腔容量小,不会吞咽、调节口腔内的口水,于是积储后会自然流出。唾液分泌也受神经支配,幼儿也可因脑发育尚未完善,对唾液分泌的抑制能力及吞咽功能稍差,致使常流口水。
1岁后随着脑发育的健全,流涎便较少发生。到小儿2-3岁时,吞咽功能及中枢神经进一步完善,就不流口水了。
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流口水,则可能是病理性流涎而非生理性的了。这可能是神经或内分泌方面发育不好,或口腔内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的,必须进行诊治。例如:口腔粘膜发炎时,刺激唾液腺分泌,口水也会增多,有的还带有黄色或淡红色粘液,有臭味,这时应到口腔科诊治;孩子患感冒、伤风,呼吸不畅时,常用口呼吸,也会导致流口水。还有个别孩子,因大脑智力发育不全或有内分泌系统病变,也可表现为流口水,这时应到小儿科就诊。